- 年份
- 2024(9274)
- 2023(12516)
- 2022(10181)
- 2021(9216)
- 2020(7592)
- 2019(16552)
- 2018(16285)
- 2017(31424)
- 2016(16770)
- 2015(18059)
- 2014(17751)
- 2013(17964)
- 2012(16345)
- 2011(14533)
- 2010(14605)
- 2009(13889)
- 2008(13871)
- 2007(12664)
- 2006(11294)
- 2005(9869)
- 学科
- 业(87891)
- 济(80837)
- 经济(80741)
- 企(70293)
- 企业(70293)
- 管理(58782)
- 农(49973)
- 业经(33632)
- 农业(33276)
- 方法(31720)
- 财(24446)
- 数学(23801)
- 数学方法(23706)
- 技术(18340)
- 中国(18215)
- 务(17546)
- 财务(17543)
- 财务管理(17531)
- 企业财务(16605)
- 地方(16218)
- 制(15723)
- 策(15033)
- 贸(14214)
- 贸易(14209)
- 易(13838)
- 产业(13738)
- 划(13510)
- 体(12804)
- 农业经济(12730)
- 和(12471)
- 机构
- 学院(252299)
- 大学(239980)
- 济(112293)
- 经济(110594)
- 管理(104904)
- 理学(91659)
- 理学院(90853)
- 管理学(89792)
- 管理学院(89354)
- 研究(77921)
- 农(63146)
- 中国(61953)
- 农业(48448)
- 京(47873)
- 科学(47324)
- 财(47067)
- 业大(45446)
- 所(38777)
- 江(38634)
- 财经(37902)
- 中心(36887)
- 研究所(35175)
- 经(34409)
- 经济学(33137)
- 经济管理(31959)
- 农业大学(30523)
- 经济学院(30346)
- 州(29741)
- 商学(29258)
- 商学院(29022)
- 基金
- 项目(171164)
- 科学(136739)
- 基金(126411)
- 研究(123565)
- 家(110352)
- 国家(109189)
- 科学基金(95247)
- 社会(84201)
- 社会科(79715)
- 社会科学(79693)
- 省(70514)
- 基金项目(68679)
- 自然(60443)
- 自然科(59102)
- 自然科学(59085)
- 自然科学基金(58130)
- 划(55850)
- 教育(51934)
- 编号(48558)
- 资助(48315)
- 业(41816)
- 发(39621)
- 创(39552)
- 重点(37341)
- 部(36913)
- 创新(36068)
- 农(35768)
- 成果(35312)
- 国家社会(35304)
- 制(33475)
- 期刊
- 济(133102)
- 经济(133102)
- 农(67983)
- 研究(64484)
- 农业(45920)
- 中国(45268)
- 学报(39915)
- 管理(39184)
- 科学(39105)
- 财(37395)
- 业经(31783)
- 大学(31201)
- 学学(30860)
- 业(23060)
- 融(22985)
- 金融(22985)
- 技术(20630)
- 经济研究(18838)
- 问题(18657)
- 财经(18609)
- 经(16202)
- 技术经济(15438)
- 农业经济(15234)
- 农村(14909)
- 村(14909)
- 版(14740)
- 商业(14347)
- 世界(14034)
- 现代(13158)
- 经济问题(13025)
共检索到3625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博敏 戴嵘 杜建军
文章基于我国1690个县(市、区)2013—2018年的数据,运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等方法分析了农业产业集聚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研究发现:农业产业集聚对乡村振兴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业产业集聚推动了乡村振兴的发展,在控制内生性、空间效应及更换农业产业集聚度量指标后结论依然稳健;农业劳动生产率提升和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是我国农业产业集聚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作用机制。因此,各地区应以资源禀赋优势为基础,引导形成农业产业高水平集聚,以此持续推进乡村振兴。
[期刊] 求索
[作者]
张振伟
农业产业化常会排挤小农家庭经营,破坏传统乡村社会纽带。但消除此类消极影响,不应是依靠怀旧式的纯粹"小农经济",也不只是依靠家庭经营"纵向化",还需要依靠农户间"横向化"合作。部分乡土社会的村社集体结构传统与互惠机制,在当下农村产业发展中得到重组和发明,将小农家庭经营和农业产业衔接,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一种"新""旧"结合的农业发展模式。这一模式在提振乡村传统结构的基础上,吸引乡村人才从事乡村产业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提供一条可能的道路。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李军 樊琴琴
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乡村振兴的基本途径。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大致经历了探索起步、示范推广、大力发展、创新提高四个阶段。目前,农业产业化助推乡村振兴成效显著,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农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农业竞争力显著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更加多元、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业产业业态不断丰富、农业产业功能不断扩展、农村活力显著增强。但是,农业产业化发展也存在农业产业化主体自身发展水平较低、农业产业化主体间发展水平不一、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需要通过优化要素配置使农业效率提升、价值增值、结构优化,促进农业变强。通过改进乡村治理提升农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促进农村变美。通过健全利益分配机制带动农民多渠道增收,促进农民变富。应加强培育多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提高产业带动能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以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帅
<正>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推动农业发展升级、带动农户收入水平提升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有利于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壮大农村新型经营主体,从而带动农民收入水平增长和农村和谐发展。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产业化效益评价开始得到广泛关注。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婷 徐晓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下,各地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得以快速成长,为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组织载体。但当前多数联合体在全产业链建设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链主”凝聚力不强、信息反馈不畅、绿色化发展控制力不足、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由此提出联合体全产业链的构建路径,应采取措施鼓励龙头企业承担“链主”职责以带动相关主体共建全产业链,运用大数据技术加速信息反馈及实施全程绿色化质量控制,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人才以拓展全产业链价值增值空间及增强全产业链韧性,借助联合体全产业链构建与运营,进一步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共同富裕。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 联合体 全产业链 乡村振兴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冯刚 贺艺伟 陈晶晶
农业是党和国家重点关注的领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山西省委、省政府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立足实际,做出了着眼"三农"长远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的战略部署——建设山西农谷。此举对促进全省农业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起着重要作用。但农谷的建设发展中仍面临各式各样的挑战,为应对挑战,文章提出了在农谷特色农业产业中应用PPP模式的构想,将从运用PPP模式的必要性、可行性、风险以及应用建议四个方面做出分析。
关键词:
PPP模式 农业产业 应用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周艳丽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有效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而加快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从乡村振兴战略下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重要意义和主要特征入手,分析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培育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原因,探索出乡村振兴战略下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主要路径,以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打下夯实基础。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培育发展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侯锦超
近年来,山西省构建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存在农业产业结构协调性差、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带动效力不足、农产品流通体系不健全等诸多问题。下一步,山西要选择正确的发展路径,从完善技术体系、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群体等方面入手,构建具有山西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将山西省打造成农业强省。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邱密 张伟达 贾广宇
2020年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实现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成为“三农”工作的重心,构建有效的农业产业发展治理模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多中心治理理论为视角,认为实现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应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农民等多元主体的作用,并可划分为政府决策引导型、企业市场化主导型、社会组织资源整合型三种农业产业多中心治理模式。通过对具体实践的分析,探讨了明晰多中心治理目标、构建有效沟通协商机制、灵活匹配适宜的多中心治理模式的农业产业治理路径。
关键词:
脱贫攻坚 乡村振兴 农业产业 多中心治理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朱琳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已成为辽宁振兴和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课题。然而,相对于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辽宁的现代农业仍然相对落后,农业发展的基础仍然相对薄弱,尤其是在新常态和新经济的背景下,辽宁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辽宁省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和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向红玲 张宜红 陈昭玖
[目的]通过系统论、分工深化等理论引导生态农业产业化,探索生产性服务在生态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形成生态经济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生态效益最大化。[方法]文章在梳理生态农业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基于交叉学科视角理清生态农业与乡村振兴、生产性服务等概念内涵及相互关系,并以江西林下生态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为例,探索生态农业产业化的生产模式、利益联结机制及三产融合实现方式。[结果](1)生态农业产业化需将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相结合,发挥农业多功能性,拓展林下经济、复合经营等多种生态模式;(2)加强农业生产性服务的提供,注重生产性组织培育和支持;(3)建立生态效益补偿机制,践行生态农业认证机制和生态农业绿色清单制度,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探索和江西现实依据。[结论]生态农业产业化是乡村生态振兴的必然选择,而生产性服务则是实现生态农业产业化的重要路径之一。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魏薇
学界对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背景下农村要实现三大产业融合发展的认知已基本形成共识,但就农村产业融合的主要路径选择及如何实现农村产业深度融合的研究还处于挖掘阶段。对此,从传统农业和原材料生产制造业融合、农业生产与消费性服务业融合、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为特色种养园以及农村自然人文与现代休闲观光旅游融合四个方面总结了农业产业融合的路径依赖。最后,从积极打造农业原材料生产制造业农村基地、建立便捷农业生产生活的消费性服务产业、打造对接终端消费市场的特色生态种养园及打造人文和自然并举的生态旅游示范村庄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产业融合 融合路径 对策建议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张宏伟 仝红亮
乡村振兴战略是构建新发展格局、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驱动力。农业产业链金融发展能够有效发挥金融对乡村振兴的赋能效应,持续促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此,本文以农业产业链金融概念、发展现状为研究切入点,对农业产业链金融助推乡村振兴进行系统论证。进而立足金融服务模式、产品体系、现代科技应用三方面,梳理总结了各地开展农业产业链金融业务的实践情况。最后,基于农业产业链金融发展面临的顶层设计尚不完善、涉农金融配置不健全、农业产业链基础薄弱等难题,提出强化顶层设计、完善农业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夯实农业产业链基础建设等政策建议,以实现农业产业链金融持续健康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宋山梅 向俊峰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构建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内容。通过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困扰我国"三农"方面诸多的问题。大力开展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构建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化体系的相关研究,对于加快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化进程,深化我国现代农业产业融合,满足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现代农业 产业体系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万俊毅 曾丽军 周文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