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857)
2023(14768)
2022(12299)
2021(11010)
2020(9056)
2019(20037)
2018(19620)
2017(38234)
2016(20388)
2015(22111)
2014(21805)
2013(22057)
2012(20001)
2011(17999)
2010(18172)
2009(16652)
2008(16424)
2007(14980)
2006(13327)
2005(11755)
作者
(60757)
(51348)
(50859)
(48064)
(31948)
(24668)
(22607)
(20066)
(19181)
(18014)
(17381)
(16810)
(16167)
(16139)
(15825)
(15542)
(15199)
(15028)
(14687)
(14493)
(12998)
(12368)
(12235)
(11708)
(11528)
(11344)
(11280)
(11204)
(10210)
(10070)
学科
(94770)
经济(94669)
(92444)
(74707)
企业(74707)
管理(71779)
(47223)
方法(39378)
业经(32973)
农业(31420)
数学(30818)
数学方法(30636)
(27588)
中国(21728)
环境(20767)
(20019)
贸易(20011)
技术(19804)
(19538)
(19003)
财务(18990)
财务管理(18971)
地方(18592)
企业财务(17964)
(17650)
(17499)
(16268)
(16155)
(15687)
产业(14658)
机构
学院(303852)
大学(293215)
(133986)
经济(131833)
管理(123759)
理学(107895)
理学院(106850)
管理学(105420)
管理学院(104916)
研究(97050)
中国(76318)
(69769)
科学(60752)
(60138)
(57029)
农业(53893)
业大(53560)
(48597)
财经(46225)
(46005)
中心(45632)
研究所(44356)
(42090)
经济学(40528)
经济学院(37136)
经济管理(36823)
北京(36338)
(35640)
(34414)
农业大学(34256)
基金
项目(210692)
科学(168357)
基金(156994)
研究(148650)
(138197)
国家(136933)
科学基金(119058)
社会(100723)
社会科(95702)
社会科学(95677)
基金项目(85280)
(84802)
自然(77516)
自然科(75726)
自然科学(75705)
自然科学基金(74410)
(68877)
教育(63215)
资助(61301)
编号(56873)
(47664)
(47090)
重点(46510)
(46073)
(45539)
创新(43275)
国家社会(42842)
成果(41011)
科研(40185)
(39633)
期刊
(152607)
经济(152607)
研究(78626)
(70183)
中国(53198)
学报(49235)
农业(47496)
科学(47104)
管理(46034)
(44348)
大学(37696)
学学(36891)
业经(33133)
(27122)
金融(27122)
(25168)
技术(24904)
财经(22400)
经济研究(22272)
问题(21564)
(19470)
技术经济(17704)
(15992)
商业(15845)
世界(15649)
科技(15602)
(15288)
现代(15252)
资源(15071)
农村(14410)
共检索到4360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李胜   艾静静   袁威   朱胜  
碳足迹可以衡量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探究农业产业集聚对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的影响效应对于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2000—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农业产业集聚对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19年全国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且具有明显“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特征;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农业产业集聚对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的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且具有区域异质性。基于以上结论,本文从推动农业产业合理集聚、加强区域之间农业碳减排合作以及因地制宜施策等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付伟   徐媛媛   王福利   罗明灿   陈建成  
以2001—2020年中国31个省域主要农田投入、产出及耕地面积等有关统计资料为基础,对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吸收、碳排放和碳足迹进行核算,并分析其时序和空间格局演变特点。结果表明:(1)从时间上看,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总量呈波动上升态势,其中农作物碳吸收能力最强的是玉米;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总体呈上升趋势,增长幅度为11.10%,化肥在主要碳排放途径中占比最高,达到了56.26%;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由2001年的16.37×10~6 hm~2下降到2020年的13.41×106 hm~2,整体呈现出碳生态盈余。(2)从空间上看,中国31个省域的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在总量上存在明显差异,呈现出东部和北部高、西部低的分布格局,且海南和西藏等呈大幅度增长趋势,天津和上海等呈下降趋势;受耕地面积和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影响,单位面积碳足迹整体呈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且各省域之间呈现出显著差异,其中单位面积碳足迹最大的北京和最小的广西之间相差0.35 hm~2/hm~2。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付伟   徐媛媛   王福利   罗明灿   陈建成  
以2001—2020年中国31个省域主要农田投入、产出及耕地面积等有关统计资料为基础,对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吸收、碳排放和碳足迹进行核算,并分析其时序和空间格局演变特点。结果表明:(1)从时间上看,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总量呈波动上升态势,其中农作物碳吸收能力最强的是玉米;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总体呈上升趋势,增长幅度为11.10%,化肥在主要碳排放途径中占比最高,达到了56.26%;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由2001年的16.37×10~6 hm~2下降到2020年的13.41×106 hm~2,整体呈现出碳生态盈余。(2)从空间上看,中国31个省域的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在总量上存在明显差异,呈现出东部和北部高、西部低的分布格局,且海南和西藏等呈大幅度增长趋势,天津和上海等呈下降趋势;受耕地面积和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影响,单位面积碳足迹整体呈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且各省域之间呈现出显著差异,其中单位面积碳足迹最大的北京和最小的广西之间相差0.35 hm~2/hm~2。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白福臣  高鹏  郑沃林  
基于2010—2020年粮食主产区13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构建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模型、Tapio脱钩模型,对粮食主产区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的时空变化及其与粮食产量之间的脱钩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粮食主产区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总量呈下降趋势,空间上呈现“南高北低”态势。其中,农资投入引起的碳排放总量最高。(2)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总量呈上升趋势,空间上呈“中部高,南北低”态势。其中,水稻等粮食作物的碳吸收总量最高。(3)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呈下降趋势,空间上呈现“中部低,南北高”态势。更重要的是,碳足迹与粮食产量之间呈“强脱钩—弱脱钩—强脱钩”交替演变态势,并出现空间层面的不均等性。由此,有针对性地以粮食安全为目标,提出低碳农业转型的策略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白福臣  高鹏  郑沃林  
基于2010—2020年粮食主产区13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构建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模型、Tapio脱钩模型,对粮食主产区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的时空变化及其与粮食产量之间的脱钩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粮食主产区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总量呈下降趋势,空间上呈现“南高北低”态势。其中,农资投入引起的碳排放总量最高。(2)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总量呈上升趋势,空间上呈“中部高,南北低”态势。其中,水稻等粮食作物的碳吸收总量最高。(3)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呈下降趋势,空间上呈现“中部低,南北高”态势。更重要的是,碳足迹与粮食产量之间呈“强脱钩—弱脱钩—强脱钩”交替演变态势,并出现空间层面的不均等性。由此,有针对性地以粮食安全为目标,提出低碳农业转型的策略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巽浩  徐文修  李增嘉  褚庆全  杨晓琳  陈阜  
近10多年来,国内外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研究蓬勃开展并取得了某些成果。同时也存在着问题与误区,主要是碳流路径的短路和指标逻辑起点不一,导致研究结果的失真与扭曲。该文论述了全环式与半环式碳流路径的利弊,提出了改进3原则,对当前世界流行的5种指标体系进行比较、综合、筛选、补充与改进,初步形成了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包括碳流路径、指标体系及相应参数的碳足迹方法论,并通过1950年以来的全国性农田系统碳流分析和现代高效农田的案例加以验证和剖析,与当前流行的一些主流观点相悖,运用改进的碳足迹法进行的案例研究发现:(1)与多年生林木相似,农田上连年种植的一年生作物同样具有净固碳作用;(2)1952~2012年期...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巽浩  徐文修  李增嘉  褚庆全  杨晓琳  陈阜  
近10多年来,国内外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研究蓬勃开展并取得了某些成果。同时也存在着问题与误区,主要是碳流路径的短路和指标逻辑起点不一,导致研究结果的失真与扭曲。该文论述了全环式与半环式碳流路径的利弊,提出了改进3原则,对当前世界流行的5种指标体系进行比较、综合、筛选、补充与改进,初步形成了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包括碳流路径、指标体系及相应参数的碳足迹方法论,并通过1950年以来的全国性农田系统碳流分析和现代高效农田的案例加以验证和剖析,与当前流行的一些主流观点相悖,运用改进的碳足迹法进行的案例研究发现:(1)与多年生林木相似,农田上连年种植的一年生作物同样具有净固碳作用;(2)1952~2012年期...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皓然  宋戈  杨光  张雪  周春凤  
以山东省潍坊市为研究区,以种植面积、农作物产量及农业投入等相关数据为基础,定量测算2003—2012年潍坊市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源(碳汇),分析期间碳足迹的变化。结果表明:1)2003—2012年,潍坊市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总量小于碳排放总量,二者的比例为1∶7.4,碳排放强度增长率从0.055%减少到0.048%,碳吸收强度增长率从1.18%增加到1.98%。10年间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量和碳排放量分别增长了10.69%和7.02%,碳吸收增长率高于碳排放增长率,农田系统具有较强的碳汇功能。2)蔬菜是主要的碳汇,占比为73.31%,6种碳排放途径中,农田灌溉是主要的碳源,占比为87.32%。3)农田...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梁  赵杰  陈守越  
依据2002—2013年山东省17地市农业投入、播种面积以及作物产量等统计数据,对全省各地市农田生态系统进行碳源、碳汇估算,从中分析其变化规律,并探讨造成碳源、碳汇时空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山东省农田系统具备较强的碳汇能力,碳吸收量明显高于碳排放量,两者的总量之比为4.32∶1;碳吸收量和碳汇量呈增加趋势,碳排放量和碳足迹呈降低趋势;农田生态系统表现出较大的碳生态盈余,碳足迹占同期耕地面积的比值呈现降低趋势,2002年为27.71%,2013年为20.96%;17地市之间单位面积碳汇量和单位面积碳足迹存在明显差异,2013年单位面积碳汇量最高的为德州市(6.20t/hm~2)、最低为威海市...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婷  蔡海生  张学玲  
利用2001~2010年江西省农业投入和农作物统计数据,采用碳排放系数法计算了江西省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及碳足迹,分析了江西省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时空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碳足迹变化特征及原因。结果表明:(1)2001~2010年,江西省农业投入引起的碳排放量从2001年的11.910 1×106 t,增加至2010年的5.872 8×106 t,增加了1.03倍,农业机械化对碳排放总量贡献率最大。碳排放强度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2008年赣州市碳排放量最多,景德镇市最少;(2)2001~2010年江西省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量先减少,后逐年增加,到2010年又减少,整个2001~2010年间增加...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杭晓宁  张健  胡留杰  罗佳  马连杰  廖敦秀  
利用2006—2015年重庆市农业生产统计数据,对全市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碳吸收和碳足迹进行估算、分析,探讨造成碳排放和碳吸收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所有排放因子中,氮肥的排放量和占比均最高,约为50%,但有逐年下降的趋势,由2006年的51.35%下降到2015年的47.32%;水稻是重庆市第一大农作物,也是生态系统中碳吸收第一大来源,截至2015年,其全生育期碳吸收量达到4.099 5×106 t,占全市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量的39.16%;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占同时期播种面积的比例也呈现下降趋势,由2006年的19.78%下降到2015年的17.44%,即农田生产产生的碳排放需要全市约1/5的播种面积来消纳;重庆市农田生态系统处于碳盈余状态,2015年达到了2.727 2×106 hm2,重庆市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逐年提高。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叶文伟  王城城  赵从举  郑熊  
[目的]厘清农田生态系统碳动态及其影响因素,可为海南发展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方法]基于1999—2018年海南岛县域尺度的农田生产投入及作物产量等数据,构建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模型,利用ArcGIS 10.4、SPSS 21.0等平台,探讨海南岛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研究期间海南岛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总量呈波动增长,年均增幅1.15%,其中,土壤呼吸占碳排放量比例最高,为52.52%;碳吸收总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拐点发生在2013年,作物结构调整是碳吸收总量下降主要原因;海南岛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总量呈波动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为2.94%,2016年农田系统碳平衡由生态盈余转为生态赤字。从空间上看,碳排放、碳吸收和碳足迹总量都呈四周沿海地区高,中部内陆地区低的分布格局;但单位面积碳足迹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布规律。[结论]研究期间海南岛各县市的农田系统碳足迹呈持续增长趋势,农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持续减弱,并在2016年由碳汇转变为碳源,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加强田间管理是增加农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主要措施。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宁静  杨楠  杜国明  孙天成  胡明均  王蕾  
为区域低碳农业和生态振兴提供数据支持,助力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以黑龙江省为例探究区域农田生态系统碳动态特征,基于2000—2020年黑龙江省13个地级市的农业生产投入等数据,构建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模型,分析黑龙江省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时空变化,并利用ArcGIS分析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的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和碳排放呈现上升趋势,碳足迹呈现波动变化特征,空间上均为“西南高、东北低”的分布格局。综上,黑龙江省农田生态系统表现为碳生态赤字,发挥碳源功能,2010年起碳生态盈亏呈现增长趋势,表明碳源功能逐渐减弱。由此有针对提出加强田间管理、实现农田固碳减排的策略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沈宏  曹志洪  王志明  
用高锰酸钾氧化法讨论了土壤活性碳库和碳库管理指数(CPMI)。结果表明:不同农田土壤活性碳含量为049~499mg/g、CPMI为516~165。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壤CPMI的影响为绿肥(GM)>厩肥(FYM)>FYM+NPK>参考(REF)>NPK>对照(CK);对水稻土为:稻草(RSC)>FYM>FYM+NPK>REF>NPK>CK。黄棕壤GM、FYM和FYM+NPK处理的CPMI分别比REF提高了50%、459%和219%,NPK和CK下降了6%和381%。潮土施肥10年的CPMI与施肥5年相比,FYM和FYM+NPK提高了284%和197%,而NPK和CK下降87%和1...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银西阳  贾小娟  李冬梅  
[目的]农业产业集聚是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剖析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有助于实现农业绿色化和现代化发展。[方法]基于1998—2018年中国省域农业发展数据,引入空间因素,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在样本考察期内,中国农业产业集聚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且该影响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周边区域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财政支农、工业化和自然灾害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城市化、对外开放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结论]应把握省域农业空间关联规律,推进区域农业绿色、协调发展,优化资源配置,科学布局农业产业,并从财政支持、城镇化、工业化、自然灾害和农业开放水平等方面推进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