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808)
- 2023(14756)
- 2022(12009)
- 2021(10906)
- 2020(9221)
- 2019(20266)
- 2018(19900)
- 2017(38290)
- 2016(20495)
- 2015(22390)
- 2014(22171)
- 2013(22032)
- 2012(20326)
- 2011(18110)
- 2010(18535)
- 2009(17576)
- 2008(17695)
- 2007(16391)
- 2006(14622)
- 2005(13243)
- 学科
- 业(94943)
- 济(91207)
- 经济(91088)
- 企(77498)
- 企业(77498)
- 管理(70938)
- 农(48398)
- 方法(34766)
- 业经(34043)
- 农业(32383)
- 财(29227)
- 数学(25763)
- 数学方法(25530)
- 中国(22533)
- 制(21731)
- 务(21229)
- 财务(21197)
- 财务管理(21171)
- 企业财务(20179)
- 技术(19616)
- 体(18376)
- 地方(17095)
- 策(17049)
- 理论(16196)
- 划(15219)
- 学(15208)
- 和(14805)
- 贸(14218)
- 贸易(14210)
- 产业(14102)
- 机构
- 学院(299579)
- 大学(290572)
- 济(127872)
- 经济(125496)
- 管理(119486)
- 理学(102558)
- 理学院(101636)
- 管理学(100205)
- 管理学院(99668)
- 研究(97997)
- 中国(77823)
- 农(65136)
- 京(60447)
- 财(60143)
- 科学(57228)
- 农业(49906)
- 所(49031)
- 业大(48099)
- 江(48044)
- 财经(46989)
- 中心(45586)
- 研究所(43919)
- 经(42504)
- 经济学(37673)
- 州(37161)
- 北京(37150)
- 范(34909)
- 院(34846)
- 师范(34536)
- 财经大学(34120)
- 基金
- 项目(195333)
- 科学(155802)
- 研究(146471)
- 基金(142622)
- 家(123493)
- 国家(122250)
- 科学基金(106187)
- 社会(96414)
- 社会科(91149)
- 社会科学(91128)
- 省(79128)
- 基金项目(75266)
- 自然(65901)
- 教育(64428)
- 自然科(64406)
- 自然科学(64389)
- 划(63622)
- 自然科学基金(63339)
- 编号(59282)
- 资助(55981)
- 成果(47092)
- 创(43917)
- 发(43717)
- 业(43369)
- 重点(43291)
- 部(43195)
- 国家社会(40302)
- 课题(40301)
- 创新(40162)
- 制(39238)
- 期刊
- 济(154111)
- 经济(154111)
- 研究(86172)
- 农(67848)
- 中国(63325)
- 财(50385)
- 管理(47387)
- 学报(45920)
- 农业(45528)
- 科学(43964)
- 大学(36260)
- 学学(34810)
- 业经(32652)
- 融(30621)
- 金融(30621)
- 技术(26829)
- 教育(26782)
- 财经(24049)
- 业(23810)
- 经济研究(22647)
- 经(20924)
- 问题(20656)
- 技术经济(16935)
- 版(16589)
- 世界(15937)
- 农村(15295)
- 村(15295)
- 农业经济(14866)
- 商业(14825)
- 现代(14623)
共检索到4577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薇 李祥
农业产业集群作为产业振兴的重要助推器,加强其运行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吴川市W村的番薯产业集群发展的考察梳理与归纳总结,研究发现:将关系、资本、制度等农业产业集群治理主体要素嵌入产业振兴的场域,需通过话语、技术、法律等对场域内治理要素赋权。以关系与话语契合实现主体再造、以资本与技术耦合实现资源互补、以制度与法律协调实现功能升级,从而在整体上构建农业产业集群助推产业振兴"主体嵌入-治理赋权"的解释性框架。这一解释性框架发现,做好农业产业集群助推乡村振兴,需要处理好农业产业集群治理嵌入主体要素之间的关系、产业振兴场域内治理要素之间的关系、主体要素与治理要素之间嵌入与赋权的关系。研究结论对阐释和验证农业产业集群助推产业振兴的运行机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有利于提升农业产业集群治理能力,增强农业产业集群的实效性,助推产业振兴。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薇 李祥
农业产业集群作为产业振兴的重要助推器,加强其运行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吴川市W村的番薯产业集群发展的考察梳理与归纳总结,研究发现:将关系、资本、制度等农业产业集群治理主体要素嵌入产业振兴的场域,需通过话语、技术、法律等对场域内治理要素赋权。以关系与话语契合实现主体再造、以资本与技术耦合实现资源互补、以制度与法律协调实现功能升级,从而在整体上构建农业产业集群助推产业振兴"主体嵌入-治理赋权"的解释性框架。这一解释性框架发现,做好农业产业集群助推乡村振兴,需要处理好农业产业集群治理嵌入主体要素之间的关系、产业振兴场域内治理要素之间的关系、主体要素与治理要素之间嵌入与赋权的关系。研究结论对阐释和验证农业产业集群助推产业振兴的运行机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有利于提升农业产业集群治理能力,增强农业产业集群的实效性,助推产业振兴。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卢凌霄 蹇鄂 耿献辉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农业生产区域化、专业化特征越来越突出。在农业市场化的过程中,伴随技术水平提升、交通条件改善,具有一定自然资源优势的农业产地开始专门生产特定种类的农产品,并在互相竞争中形成农业产业集群。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给当地带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比如生产者集中采购得到低价格的生产资料,集中销售获得品牌利润,进而带动产业和区域经济高速发展。本文回顾了农业产业集群相关理论,总结了农业产业集群的衡量标准及形成原因,分析了农业产业集群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讨论了产业集群与全球价值链和农产品价格稳定的关系,并对协调产地之间竞争的政策进行了梳理,为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不...
关键词:
农业集群 分析框架 形成机制 效应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武小龙 谭清美
新苏南模式作为一个"主动式"与"内源式"的乡村建设实践范式,为理解中国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一个解释框架。研究发现,在乡村振兴与区域协调发展的话语下,苏南乡村城镇化在经济增长动力、产权结构形式、经济增长方式、乡村发展目标上均产生了质的转向,主要以制度创新为实践驱动,从而消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在振兴理念上,通过户籍制度、就业机制、社会保障机制的变革,以促进城乡融合;在振兴手段上,通过"三集中"的实践策略,以落实乡村有效治理;在振兴指向上,通过多元合作与网络化发展的路径,以建立一个"村庄空间—中心社区—城镇地域"多中心的城乡融合共生系统。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郑永君 钟楚原 罗剑朝
通过构建“产权-经营-治理”的关联性分析框架,本文以闽北、川西、鄂南典型村庄实践为例,研究农地规模经营助推乡村产业振兴的运行机制。结果表明:第一,地权整合性塑造乡村产业振兴的产权基础,经营嵌入性影响乡村产业振兴的社会基础,地权整合性、经营嵌入性与乡村产业振兴成效密切关联;第二,从历史变迁来看,合作化时期、大包干时期以及市场化时期的农地规模经营模式呈现不同的地权整合性和经营嵌入性,且市场化背景下的农地入股模式最有利于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第三,提升不同农地规模经营模式的地权整合性和经营嵌入性,是实现经营主体有效性、规模经营有效性以及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上述结论表明,夯实农地规模经营的产权基础及社会基础,能够在实现“主体有效”的基础上让“经营有效”成为可能。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建雷 席莹
当前中国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其核心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的关系问题,即如何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引领作用,带动小农户参与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以最终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本质上,这依赖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之间合约关系的稳定。鉴于分散的小规模农业经营所面临的较高外部性社会成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之间合约关系的稳定不仅仅依赖于其合约关系的市场绩效,也依赖于政府的政策和制度保障,以及村庄社会关系网络中所蕴含的丰富社会资本。政府和村庄社会的诸种正式性及非正式性关系资源对于降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同小农户打交道的组织成本,提高小农户的组织化水平及其组织收益,维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合约关系的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期刊] 改革
[作者]
徐顽强 王文彬
只有加快培育乡村振兴的主体自觉,才能真正将乡村振兴战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主体自觉嵌入行动框架,可实现从振兴任务分解到主体自觉培育的逻辑递进。乡村振兴战略可以细分为动能培育、自主建设、组织强化和产业发展四项工作。通过任务与主体匹配,可以认定政府、农民、村级组织和市场主体应该成为共同的行动主体,且应该分别采取科学引领、主动参与、促成合作和支持援助的行动策略。着眼于工作需求和主体自觉分类,可以得出主体自觉的培育路径:强化政府统筹的理念自觉,赢取农民内心赞成的认同自觉,激励治理组织的合作自觉,激发市场主体的责任自觉。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主体 主体自觉培育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李军 樊琴琴
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乡村振兴的基本途径。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大致经历了探索起步、示范推广、大力发展、创新提高四个阶段。目前,农业产业化助推乡村振兴成效显著,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农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农业竞争力显著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更加多元、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业产业业态不断丰富、农业产业功能不断扩展、农村活力显著增强。但是,农业产业化发展也存在农业产业化主体自身发展水平较低、农业产业化主体间发展水平不一、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需要通过优化要素配置使农业效率提升、价值增值、结构优化,促进农业变强。通过改进乡村治理提升农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促进农村变美。通过健全利益分配机制带动农民多渠道增收,促进农民变富。应加强培育多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提高产业带动能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以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付豪 赵翠萍 程传兴
农业产业链治理的根本目的是消除由信息不对称和有限理性导致的机会主义。为此,农业产业链治理中引入了契约机制等正式制度和声誉机制、信任机制等非正式制度来抑制机会主义行为。当前,区块链、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农业产业链映射进一个基于区块链和大数据的网络世界,数据形态的生产要素将影响和改变农业生产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大数据时代里,农业产业链治理的信息约束与认知约束被打破,其背后的内在逻辑表现为"区块链+农业产业链"的技术逻辑与制度逻辑的结合,从而诱致当前农业产业链制度变迁。本文尝试讨论大数据时代农业业态的产业链治理机制,为实现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国农业的转型升级提供理论探索。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孙正东
文章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阐述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产生的过程和作用;从系统论角度出发,分析提出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运营效益的基础、机制以及评价框架;依据安徽双福粮油公司的调研数据,借助最小成本模型和线性加权函数法,计算分析联合体运营效益,提出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强化利益联结机制和构建农业产业集群等政策建议。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曲海慧 冯珺
在创新经济的背景下,传统的分工结构和稳健雇佣形式正在让位于一个前所未见的灵活劳动力市场。以人力资本结构创造超额劳动供给为着眼点建立理论模型,能够解释创新经济的涌现如何改变传统的分工形态,即信息不对称在创新经济条件下,通过分工深化和平台型经济,导致交易费用的变化过程。结论表明,具有高人力资本结构特征的劳动者,即意味着其在创新经济情境下,能够面临愈加灵活的分工选择——可以选择更加灵活地将自身劳动力配置于传统部门,或创新经济部门,而具有相对低人力资本结构特征的劳动者,面临的分工约束则与此相反。就业结构的变化最终取决于分工外溢效应和分工挤出效应共同作用的净结果。面对创新经济带来的分工变革,应当通过正规教育和信息素质培育实现人力资本结构改善,以此挖掘分工在提升经济效率方面的作用潜力。
关键词:
创新经济 人力资本结构 分工 就业市场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林竞君
由对运输成本、企业间投入产出关系的关注转向对集群相关经济制度、社会文化环境的分析,是近年来产业集群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stroper,1997)。这一转向的直接缘由在于西方新经济社会学的兴起及其嵌入性、社会网络、社会资本等核心概念的提出与发展。笔者试图从这一学科的基本理论主张出发,结合其核心概念的阐述,对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创新与锁定效应等问题做出新的、系统性理论解释。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耿言虎
自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立以来,农村地区资源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文章基于云南省M县上世纪80年代以来形成的经济林产业和传统的刀耕火种农业对比的基础上,提出脱嵌式开发与嵌入式开发两种发展模式。嵌入式开发模式在历史上长时段内维持了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的平衡,而脱嵌式开发则是当下农村环境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传统时期,个人和群体的生产行为嵌入于多元的文化、社会和生态之中。而在向市场经济转型阶段,以信仰祛魅、行为失范和生态知识式微为表征的脱嵌式开发逐渐摆脱外部因素的限制,把生产行为变为纯粹的成本—收益考量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耿言虎
自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立以来,农村地区资源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文章基于云南省M县上世纪80年代以来形成的经济林产业和传统的刀耕火种农业对比的基础上,提出脱嵌式开发与嵌入式开发两种发展模式。嵌入式开发模式在历史上长时段内维持了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的平衡,而脱嵌式开发则是当下农村环境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传统时期,个人和群体的生产行为嵌入于多元的文化、社会和生态之中。而在向市场经济转型阶段,以信仰祛魅、行为失范和生态知识式微为表征的脱嵌式开发逐渐摆脱外部因素的限制,把生产行为变为纯粹的成本—收益考量行为。脱嵌式开发这一研究框架的提出对环境治理的启示意义在于,需要在动态中形成新的稳态结构,将生产行为重新嵌入到文化、社会和生态限制中。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钟楚原 李华胤
青年人才被赋予重建乡村振兴主体性的路径期待。以往研究仅关注青年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工具性方案和策略性逻辑,忽视了作为人才支撑的青年主体如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内隐机制和深层逻辑。本文围绕青年人才主体有效与乡村振兴治理有效,建构了一个青年人才嵌入性和公共性与乡村振兴绩效的关联分析框架。运用“嵌入性—公共性”的分析框架,通过对闽南创业青年、浙东青年乡贤以及西南职业林农典型案例的分析发现,嵌入性掣动治理能力、公共性制约治理意愿,治理能力和治理意愿叠加影响青年人才助推乡村振兴的绩效。乡村振兴实践中的青年人才因治理能力及意愿张力呈现出不同类型主体失效和振兴绩效耗散,共同根源在于嵌入性与公共性的失衡。为此,异质青年人才在借道嵌入性提升治理能力的同时,通过机制化搭乘进行公共性调适,在形塑主体有效的基础上,经由组织化运作将主体有效转化为治理有效,最终促进不同面向的乡村振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