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739)
2023(18770)
2022(15845)
2021(14688)
2020(12134)
2019(27619)
2018(27435)
2017(52570)
2016(28645)
2015(32224)
2014(32175)
2013(31813)
2012(29247)
2011(26191)
2010(26150)
2009(24490)
2008(23946)
2007(21507)
2006(19150)
2005(16825)
作者
(83393)
(69902)
(69208)
(65838)
(44175)
(33396)
(31373)
(27308)
(26473)
(24915)
(23650)
(23406)
(22264)
(22102)
(21435)
(21093)
(20593)
(20540)
(19994)
(19978)
(17452)
(17245)
(16993)
(16050)
(15609)
(15588)
(15468)
(15384)
(14012)
(13982)
学科
(120079)
经济(119936)
(104959)
管理(89786)
(85635)
企业(85635)
(50892)
方法(49507)
数学(39474)
数学方法(39058)
业经(36930)
农业(33959)
(32920)
中国(30694)
地方(26761)
(24239)
(23486)
(22522)
技术(22458)
财务(22445)
财务管理(22412)
理论(21298)
企业财务(21182)
(20578)
(19980)
贸易(19968)
(19283)
(18934)
(18744)
(18494)
机构
学院(411500)
大学(403770)
(165551)
管理(164125)
经济(162068)
理学(141373)
理学院(139841)
管理学(137699)
管理学院(136952)
研究(136443)
中国(104321)
(86645)
科学(85002)
(81662)
(74040)
(68675)
业大(66385)
农业(63254)
(63178)
中心(62867)
研究所(62395)
财经(58791)
北京(53839)
(53274)
(52920)
师范(52413)
(50487)
(49359)
经济学(48077)
经济管理(44689)
基金
项目(278588)
科学(219269)
研究(206771)
基金(200173)
(174132)
国家(172545)
科学基金(148530)
社会(130073)
社会科(122874)
社会科学(122839)
(111542)
基金项目(106829)
自然(95426)
自然科(93167)
自然科学(93147)
教育(92994)
(91944)
自然科学基金(91472)
编号(86336)
资助(80361)
成果(68624)
重点(61863)
(61387)
(60484)
(59793)
课题(58673)
创新(55280)
国家社会(52999)
科研(52254)
(52078)
期刊
(192840)
经济(192840)
研究(118129)
中国(81401)
(80200)
学报(64939)
管理(61818)
科学(60589)
(58005)
农业(54623)
大学(49703)
学学(47203)
教育(43811)
业经(37709)
技术(37526)
(35752)
金融(35752)
(28516)
经济研究(28423)
财经(28173)
问题(25949)
(24315)
技术经济(21574)
(21075)
科技(20337)
现代(19754)
图书(19283)
商业(19068)
资源(18609)
理论(18428)
共检索到6118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虞祎  刘俊杰  
本文从农业产业链的全局视角出发,分解了产业链上的主要碳源,构建了农业产业链利益最大化及碳排放最小化的均衡分析框架。以农产品需求为导向,在确保农业生产者收益的前提下,可通过改变农产品生产运输模式来实现产业链的整体减排。同时,本文以长三角及周边地区猪肉生产流通为例,试算了产业链的整体减排空间及所需的补贴。研究结果表明,在不改变现有生产技术及运输效率的条件下,整体减排方案仍然有巨大潜力,从而为减排策略的选择提供依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施祖麟  白永平  
本文以大都市理论和区位理论为基础 ,从区域分工与协作的角度 ,探讨了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背景下 ,上海大都市周边的大城市苏州和南通未来发展的城市定位以及实现定位的途径 ,为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诸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提供借鉴。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何龙斌  
研究区域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力对于周边地区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西三角"中心城市对陕南经济辐射力的比较,发现对陕南整体而言,西安对陕南的经济辐射强度最大,重庆次之,成都最弱;分开来看,西安对商洛的辐射最强,汉中、安康较弱;而成都对汉中、重庆对安康的经济辐射也十分有限。因此,建议汉中、安康要积极主动融入关中经济圈;汉中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实现内源式突破发展;对陕南可以考虑优先发展商洛带动陕南整体发展,与此同时,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改善"西三角"交通条件。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洪银兴  
只有在农业哺育出非农产业后,才会提出反哺农业问题。哺育和反哺的不对称导致城乡差距的扩大。反哺农业和农村的内容主要涉及反哺收入和反哺要素两个方面。反哺农业和农村的初期阶段是工业起主导作用,进入全面反哺农业和农村阶段则需要城市起主导作用。工业化和城市化达到一定阶段以后,工业和城市反哺农业和农村会突破乡镇范围,实施的中心需要转到县级政府。政府实施反哺的主要途径是扩大公共财政在农村的覆盖面和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李雪冬  江可申  
采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将制造业按结构属性分组考察了生产率与能源、环境的关系及门限效应。研究发现,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能耗系数为正、环境系数为负。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能耗系数不稳定。结果表明,在密集型行业分类组别下,在资本和出口交货门限范围之内,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行业能源影响为正,环境影响为负,且影响程度大,超越门限范围则影响程度减小,在外资占比门限条件下,两类行业能耗、环境系数表现为超越门限后统计显著。劳动密集型行业存在在一定门限范围内环境影响为正的情况。区域分组后,在行业出口交货值门限下上海和浙江表现为能源为正、环境为负,且小于门限时影响程度最大。外资比例江苏与上海在一定门限区间内,能源为正,环境为负向影响,且两个系数在整个区间内最大,浙江则表现为低于第一门限时,能耗和环境影响的显著且均为正的特点。资本额门限条件下,江苏表现为能耗为正、环境为负,且资本大于门限值时,影响最大;浙江在第一和第二门限之间时,仅能源影响显著系数为正。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汪亚青  谢浩  
本文首次从狭义和广义两个层次对现代产业体系这一概念进行划分,根据长三角地区在经济带动、地理位置和政策借鉴三方面的优势说明长三角地区在现代产业体系全局中的重要意义,结合长三角地区产业经济发展情况,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孙自铎  
改革以来,我国地区之间的经济关系出现两大特点:一是市场作用增强,传统的物资资金指令性调拨计划逐步为自由的市场交换所替代;二是各地产业决策开始以市场为导向,单纯的就资源开发资源的时代已经结束。区域间经济关系的这种变化,一方面为我国整个经济体制的加快转换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在市场化进程中的区际矛盾加剧。处在这种大环境背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瑾  陈丽珍  陈海波  
本文采用投入产出法对长三角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江、浙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状况较为类似,上海与两者的差异较大。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低附加值、高带动型"特征,其与自身的产业关联最强,影响力及感应度系数与发达国家较为接近;江、浙的生产性服务业具有"高附加值、低带动型"特征,其与第二产业的产业关联最强。苏、浙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及综合技术服务业影响力系数较大,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是苏、浙生产性服务业中感应度系数最高的产业,其次是金融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是上海影响力系数较高的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金融业的感应度系数较高。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周正柱  张明  
如何从产业政策层面有效发挥区域低碳减排水平是值得关注的一项议题。绿色产业政策作为促进低碳转型和升级的重要制度推手,对区域低碳减排效果有何效果?政策文本释放的情感信号对低碳减排的影响如何?本文基于中央和长三角区域出台的绿色产业政策内容分析的基础上,考察了2010—2019年绿色产业政策的情感偏好,并通过PLS和PMC指数模型进行分析,系统地考察了绿色产业政策的低碳减排效果。PLS模型研究发现,绿色产业政策多基于福利型偏好设计,以中央福利型政策偏好、产业结构和政府干预显著降低了区域的碳排放水平,而地方型情感偏好设定、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则加重了区域的碳排放。PMC模型表明,地方绿色产业政策的内部一致性较高,得分落差较大,中央绿色产业政策内部一致性较弱,得分较为均衡。这些结论说明了合理设计绿色产业政策内容有利于促进低碳减排效果和作用的提升,进而促进区域低碳减排水平。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周彩红  
对于嵌入跨国公司全球生产体系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来说,谋求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提升和提升国际分工地位是重要的发展目标。本文不仅从理论上说明了FDI、国际贸易、技术创新、国际分工等因素能够影响产业价值链提升,并且运用面板数据模型、有偏估计等方法验证了这些因素对长三角制造业发展的影响。扩大吸引外资、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增加研发投入和强化区域分工等可以推动包括长三角在内的我国制造业价值链提升。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郭诣遂  徐洪波  
本文从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基于2008-2019年的数据实证分析了长三角地区流通业效率及结构特征。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流通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尽管一直处于提升的态势,但局部时段波动也是显著的。根据全要素生产率分解指标的结果,技术进步指数不断趋好,但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表现得不容乐观,特别是2016年后表现出明显的下滑趋势,成为影响流通业效率提升的重要瓶颈。根据细分产业结果,交通运输和仓储邮政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趋势较为显著,而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却表现得较为逊色,且批发和零售业的变化态势与流通业总体是高度相似的。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谭晶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其区位、资源等相对比较优势,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但在经济增长不断受到资源约束的条件下,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长三角地区产业急需转型升级。在此背景下,本文对长三角地区转型升级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长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路径选择,提出了长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方略。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何奕  童牧  
本文以长江三角洲第二、三类制造业为对象,利用区域内16个城市1984年、1997年和2003年三个时间断面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了区域内产业转移和产业集聚的动态演化和具体的路径选择过程。研究说明第二、三类制造业已经或正在从上海向区域内转移,并在上海、苏州和无锡等地形成了多产业的集聚,前期和相关产业的集聚状况是决定产业集聚分布的主要因素。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申俊喜  杨若霞  
采用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从影响因素、时间序列以及增长方式等维度对2007—2015年长三角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及其分解项进行研究,并利用σ收敛和绝对β收敛方程对不同类型企业进行收敛性检验。结果表明:长三角战略性新兴产业全要素生产率不断下降,主要源于技术效率降低,产业总体呈现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双低的低端化发展倾向;从产业高端化的两个维度,将长三角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分为3种不同类型——高效增长型、粗放增长型、悲惨增长型,不同类型企业增长方式差异显著,即应采取适合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卿  吴功兴  
本文基于超效率SBM模型及DEA-Malmquist指数方法计算2015-2020年长三角地区碳排放效率,并借助LMDI模型对碳排放效率因素进行分解。研究发现,2015-2020年长三角地区流通业碳排放效率从1.010上升到1.104,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技术进步的提升对碳排放效率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从省域来看,上海明显高于江苏、浙江及安徽,其中上海纯技术效率增长率最大。长三角地区流通业碳排放效率具有一定的空间自相关性,且邻接省域流通业碳排放效率发展可以相互促进影响。能源结构、经济发展、人口因素对流通业碳排放效率起到促进作用,产业结构与能源效率对流通业碳排放效率起到抑制作用。最后,本文提出以发展理念引领流通业聚集、优化长三角地区流通业能源消耗结构、加强流通业与能源产业协同创新的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