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985)
2023(13803)
2022(11005)
2021(10105)
2020(8586)
2019(19359)
2018(19558)
2017(38264)
2016(20367)
2015(23018)
2014(22982)
2013(22649)
2012(20391)
2011(17952)
2010(18404)
2009(17468)
2008(17303)
2007(15682)
2006(14052)
2005(12860)
作者
(57222)
(47925)
(47767)
(45185)
(30553)
(22931)
(21570)
(18693)
(18280)
(17317)
(16293)
(16284)
(15309)
(15269)
(14653)
(14592)
(14219)
(14154)
(13892)
(13846)
(11882)
(11800)
(11755)
(11222)
(10843)
(10769)
(10653)
(10523)
(9706)
(9504)
学科
(92583)
经济(92470)
(91043)
(72551)
企业(72551)
管理(68365)
(47686)
方法(38914)
农业(31755)
业经(31700)
数学(31051)
数学方法(30528)
(25663)
中国(24266)
地方(20852)
(19462)
技术(18023)
(17891)
财务(17844)
财务管理(17823)
企业财务(16782)
(16229)
(16072)
贸易(16057)
(15567)
理论(15529)
(14843)
(14523)
(14415)
(13500)
机构
学院(291984)
大学(282130)
(123818)
管理(121349)
经济(121294)
理学(104224)
理学院(103300)
管理学(101551)
管理学院(101032)
研究(89440)
中国(73403)
(59895)
(58825)
(55026)
科学(53075)
(47366)
业大(46120)
农业(45431)
(43914)
中心(43907)
财经(43045)
研究所(39212)
(39000)
(37498)
北京(36121)
经济学(35931)
(35117)
师范(34855)
经济管理(34419)
经济学院(32478)
基金
项目(192226)
科学(153498)
研究(143841)
基金(139467)
(118907)
国家(117733)
科学基金(104346)
社会(94069)
社会科(88886)
社会科学(88859)
(79965)
基金项目(74154)
自然(66120)
自然科(64701)
自然科学(64688)
教育(64283)
自然科学基金(63540)
(62974)
编号(60404)
资助(55984)
成果(46542)
(42844)
(42482)
重点(41885)
(41561)
(40263)
课题(40092)
创新(38984)
国家社会(38142)
(37174)
期刊
(148608)
经济(148608)
研究(81018)
中国(62503)
(62159)
管理(46767)
(43722)
农业(41917)
科学(39309)
学报(38727)
业经(31673)
大学(31317)
学学(29761)
(29644)
金融(29644)
技术(28934)
教育(25758)
(22296)
经济研究(21152)
财经(20593)
问题(20147)
(17760)
技术经济(17191)
农村(15189)
(15189)
统计(14854)
世界(14838)
商业(14672)
农业经济(14665)
现代(14605)
共检索到4450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卢红  杨永春  王宏光  杨佩  
通过理论分析与实地调研,构建人口就地城镇化模型,分析推进人口就地迁移的影响因素、就业模式和居住模式。理论模型与甘肃省敦煌市的实证结果都表明:人们在就地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及农业生产有利可图的前提下,通过居住成本、就业成本、家庭、农业与乡土情结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选择就地迁移。就地迁移的就业模式有农业模式、农-工业模式、农-服务业模式3种,不同的就业模式形成合居式、分居式和季节性迁移3种居住模式。通过深度访谈及问卷调研发现,敦煌人口基于地方农-服务业的资源优势就地流动,呈就地城镇化模式。青年人和老年人在该模式影响下形成了以城乡分离为主的分居式居住模式。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朱文斌  
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于乡村的治理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乡村振兴战略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提出,作为有效推动乡村发展,推进依法治国和形成基层治理新格局的重要因素,乡村治理成为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在乡村建设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基层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困境,必须从提高自治主体治理水平,夯实乡村治理经济发展基础,建立健全乡村人才支撑体系,实现以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动态平衡等方面提出治理对策,构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的现代化科学治理机制。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吉亚辉  崔雯  
本文首先构建反映"三化"内涵的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甘肃2002—2012年的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农业现代化各自的综合发展指数进行动态把握,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协调度模型对相关的协调度进行测算。得出结论: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不协调是导致甘肃"三化"不协调的主要因素,而城镇化发展滞后导致农业劳动力转移困难是致使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不协调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途径。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聂晓英  石培基  焦贝贝  王新敏  陈雪  
利用甘肃省敦煌市1987—2012年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将信息熵赋权法和TOPSIS评价法相结合,对敦煌旅游业与城市发展协调性进行测算,并借助ARIMA模型预测短期内协调性发展状态和趋势。1987—2012年敦煌旅游业与城市发展协调性呈持续递增的态势,协调系数由1987年的0.134增长到2012年的0.933,增幅较大,说明二者发展保持着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状态。ARIMA模型的预测结果显示,2013—2017年协调性将继续优化,保持和谐互动的发展势头。敦煌旅游业与城市发展协调性的不断优化,与其所处的发展环境、政策机遇密切相关。西部大开发战略、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保护综合规划、华夏文明传...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江  
[目的] 通过对甘肃省环县农业(羊)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研究,旨在探索我国北方地区农牧交错带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路径,为我国欠发达地区乡村振兴提供经验借鉴。[方法] 采用案例研究方法,选取位于我国农牧交错带腹地的甘肃环县为案例研究对象,对该地区现代农业(羊)产业集群的历史演进、竞争优势来源,以及集群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 研究显示,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现代农业(羊)产业集群产生和形成受历史传统、文化基础、自然条件、生产方式、竞争程度,以及政策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其竞争优势有赖于:建立政策和监管体系;促进集群企业和相关机构发展;挖掘本土优势资源条件,开发生产、加工、存储、营销等价值链和供应链技术;满足客户挑剔需求;促进金融财政支持和投资;集群参与者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及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的应用等。现代农业(羊)产业集群是一个涉及从羊育种、扩繁育肥、加工生产、服务提供,以及相关配套机构和活动的综合体,其产业结构由主导产业、相关配套产业和基础产业等组成。现代农业(羊)产业集群呈现由传统的农业生产向高技术加工业和提供高附加值产品的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趋势,高价值农业产业集群的一个主要制约因素是农户缺乏适当知识,因此,动员集体行动开展培训来促进创新活动是集群成功的关键因素。[结论] 中国农牧交错带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和自然资源禀赋条件,发展现代农业(羊)产业集群是可行的途径。现代农业(羊)产业集群提高了地区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吸引了外部投资并加强了产业一体化发展,促进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江  
[目的] 通过对甘肃省环县农业(羊)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研究,旨在探索我国北方地区农牧交错带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路径,为我国欠发达地区乡村振兴提供经验借鉴。[方法] 采用案例研究方法,选取位于我国农牧交错带腹地的甘肃环县为案例研究对象,对该地区现代农业(羊)产业集群的历史演进、竞争优势来源,以及集群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 研究显示,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现代农业(羊)产业集群产生和形成受历史传统、文化基础、自然条件、生产方式、竞争程度,以及政策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其竞争优势有赖于:建立政策和监管体系;促进集群企业和相关机构发展;挖掘本土优势资源条件,开发生产、加工、存储、营销等价值链和供应链技术;满足客户挑剔需求;促进金融财政支持和投资;集群参与者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及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的应用等。现代农业(羊)产业集群是一个涉及从羊育种、扩繁育肥、加工生产、服务提供,以及相关配套机构和活动的综合体,其产业结构由主导产业、相关配套产业和基础产业等组成。现代农业(羊)产业集群呈现由传统的农业生产向高技术加工业和提供高附加值产品的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趋势,高价值农业产业集群的一个主要制约因素是农户缺乏适当知识,因此,动员集体行动开展培训来促进创新活动是集群成功的关键因素。[结论] 中国农牧交错带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和自然资源禀赋条件,发展现代农业(羊)产业集群是可行的途径。现代农业(羊)产业集群提高了地区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吸引了外部投资并加强了产业一体化发展,促进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滕海峰  魏梅莹  
以"三权分置"为核心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农村土地资源与资金、劳动力、技术、管理等其他资源之间的协调配置、优化组合和高效利用,最终提高农村所有资源的整体使用效率,这对贫困农村尤为重要。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黄峤镇在推进精准扶贫的过程中,以土地制度改革为基础,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为抓手,以实现规模经营为目标,逐步形成了"双向"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即"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产业培育"和"新型经营主体+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新模式。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贾兴梅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张朝阳  米鹏飞  钱勇生  曾俊伟  广晓平  
铁路运输与城镇化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两个子系统,只有形成一种平衡协调的关系,两个系统之间才能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文章中运用相关性分析与灰色关联度对甘肃省铁路运输与城镇化发展两个系统的关联性进行了定量分析;对于铁路运输与城镇化发展的协调性,运用协调度模型和多维灰色动态协调模型进行了数学建模。多种量化工具分析的结果表明,甘肃省铁路运输与城镇化发展之间相关性和协调性较高,并且整个系统还具有一定的自我发展能力。根据上述结论,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柳江  申洋  
针对甘肃省1983—2013年的数据,采用DEA效率分析发现:第一,甘肃省工业化对城镇化的带动效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第二,城镇化过程中对劳动力与科技成果的使用效率不高对于工业化促进城镇化的效率有着较强的负面影响;第三,甘肃省工业化投入的规模报酬随着工业化发展呈现先递减,再递增,再递减的变化趋势。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柳江  申洋  
针对甘肃省1983—2013年的数据,采用DEA效率分析发现:第一,甘肃省工业化对城镇化的带动效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第二,城镇化过程中对劳动力与科技成果的使用效率不高对于工业化促进城镇化的效率有着较强的负面影响;第三,甘肃省工业化投入的规模报酬随着工业化发展呈现先递减,再递增,再递减的变化趋势。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邓生菊  陈炜  
近年来甘肃省人口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总体呈现横向比较差距较大,空间分异明显,人口城镇化呈现层级流动,民族地区人口城镇化的质量较低等特征。目前,甘肃省人口城镇化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滞后于非农产业发展,户籍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人口城镇化与公共服务匹配度低。对此,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加快非农产业发展,扩大城镇就业和增收机会为根本;以完善城镇功能和基础设施,增强城镇内涵式承载力为基础;以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社会事业发展为保障;以深化配套体制改革,完善制度体系为保证;以加快小城镇建设,鼓励农民返乡创业为支撑,实现从土地城镇化、户籍城镇化向人口城镇化的根本转变。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邓生菊  陈炜  
近年来甘肃省人口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总体呈现横向比较差距较大,空间分异明显,人口城镇化呈现层级流动,民族地区人口城镇化的质量较低等特征。目前,甘肃省人口城镇化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滞后于非农产业发展,户籍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人口城镇化与公共服务匹配度低。对此,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加快非农产业发展,扩大城镇就业和增收机会为根本;以完善城镇功能和基础设施,增强城镇内涵式承载力为基础;以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社会事业发展为保障;以深化配套体制改革,完善制度体系
[期刊] 预测  [作者] 马国勇  蔡玲松  杜荣荣  
城镇化与产业发展协同推进是促进减贫的重要动力源。本文将城镇化、生产性服务业与减贫视为一个复合减贫系统,深入分析了三者协同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协同度测度模型,并利用2009~2017年面板数据对复合减贫系统协同度进行测算。实证结果表明,复合减贫系统整体协同度较低但呈稳步缓慢上升态势;城镇化子系统与减贫子系统、生产性服务业子系统的协同度较高,但生产性服务业子系统与减贫子系统的协同度较低。据此,应该推进城镇化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实现城镇化与生产性服务业双轮驱动促进减贫,一方面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发展规划;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米鹏飞  钱勇生  曾俊伟  广晓平  王复鹏  
为准确分析城镇化发展和交通运输之间的联系,本文利用VAR模型,通过Johansen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等对甘肃省城镇化与交通运输的动态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长期趋势内三种交通运输方式都能提升城镇化水平,城镇化与交通运输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短期内的城镇化和交通运输系统都能有效提升当期子系统的水平,且公路运输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最大,但是城镇化与民航业还未处于动态协调发展。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