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969)
2023(14557)
2022(12202)
2021(11290)
2020(9179)
2019(20557)
2018(20068)
2017(39251)
2016(20767)
2015(23199)
2014(22891)
2013(22465)
2012(21055)
2011(19099)
2010(19675)
2009(18754)
2008(17887)
2007(16146)
2006(14930)
2005(13813)
作者
(57869)
(47502)
(47407)
(45086)
(30290)
(22452)
(21667)
(18252)
(18123)
(17198)
(16092)
(15712)
(15126)
(15055)
(14805)
(14798)
(14079)
(13942)
(13794)
(13625)
(12031)
(11511)
(11509)
(10968)
(10896)
(10781)
(10695)
(10582)
(9565)
(9362)
学科
(86377)
经济(86287)
管理(59133)
(58120)
(45778)
企业(45778)
中国(34561)
(29152)
金融(29151)
(29141)
银行(29126)
方法(28955)
(28266)
(26853)
数学(24852)
地方(24797)
数学方法(24540)
(24029)
(22737)
业经(21497)
(18408)
贸易(18387)
(17880)
农业(17877)
(14185)
(14160)
财务(14141)
财务管理(14111)
(13853)
(13806)
机构
学院(290750)
大学(285086)
(126532)
经济(123717)
管理(107953)
研究(101550)
理学(90348)
理学院(89390)
管理学(88067)
管理学院(87507)
中国(86799)
(63959)
(60610)
科学(56189)
(50576)
中心(48537)
财经(48531)
(45762)
研究所(44640)
(43843)
(42929)
北京(39280)
经济学(38992)
(38899)
师范(38567)
(37631)
(36538)
财经大学(35793)
业大(35771)
经济学院(35107)
基金
项目(177598)
科学(140384)
研究(138899)
基金(126206)
(107131)
国家(106141)
科学基金(91204)
社会(88443)
社会科(83976)
社会科学(83961)
(70717)
基金项目(65081)
教育(63561)
(58572)
编号(58403)
自然(54285)
自然科(52989)
自然科学(52977)
自然科学基金(51997)
资助(51949)
成果(49272)
(44069)
课题(41549)
重点(40118)
(39343)
(37768)
发展(36482)
(36358)
国家社会(36043)
(35888)
期刊
(151294)
经济(151294)
研究(97586)
中国(64848)
(49570)
金融(49570)
(47870)
管理(42959)
(41416)
教育(36195)
学报(35177)
科学(34910)
大学(27918)
农业(27515)
业经(26584)
学学(26049)
技术(25516)
经济研究(25116)
财经(23930)
(20704)
问题(19646)
(17559)
国际(16561)
理论(15265)
商业(14683)
现代(14015)
技术经济(13930)
实践(13698)
(13698)
(13606)
共检索到4732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潘悦  周振  张于喆  
我国军工行业经过持续发展,无论是在营业总收入、资产规模、增长态势等方面,还是在技术能力、军民融合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并将成为我国培育增长新动能的重要引擎和未来3~5年最具发展前景的行业领域之一。然而,当前我国军工行业发展过程中,军民融合合力尚未形成、"军转民"动力不足、"民参军"壁垒较高、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较差、军工统计不适宜军工发展诉求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国防科技工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难题。因此,需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安全需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贯彻国家军民融合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军工优势,提升国防实力,推动国家科技进步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建议进一步加强军工行业的针对性统计,全方位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以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为抓手助推"军转民""民参军",以组织创新、金融创新、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为依托提升军工核心能力。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潘悦  周振  张于喆  
我国军工行业经过持续发展,无论是在营业总收入、资产规模、增长态势等方面,还是在技术能力、军民融合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并将成为我国培育增长新动能的重要引擎和未来35年最具发展前景的行业领域之一。然而,当前我国军工行业发展过程中,军民融合合力尚未形成、"军转民"动力不足、"民参军"壁垒较高、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较差、军工统计不适宜军工发展诉求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国防科技工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难题。因此,需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安全需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贯彻国家军民融合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军工优势,提升国防实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张于喆  
随着我国国家安全重要性的日益提升,加强军工行业的军民融合式发展,成为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军工行业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既有助于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又有助于推动军工行业自身发展方式的转型。在此背景下,推进军民资源开放共享,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对于军工行业的发展,既是重大的政治任务,也是重要的发展机遇。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要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思路,突破制约融合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加快理论、科技、管理、实践等方面创新"。在创造融合环境方面,加强发展理念、制度设计和运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张于喆  
随着我国国家安全重要性的日益提升,加强军工行业的军民融合式发展,成为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军工行业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既有助于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又有助于推动军工行业自身发展方式的转型。在此背景下,推进军民资源开放共享,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对于军工行业的发展,既是重大的政治任务,也是重要的发展机遇。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要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思路,突破制约融合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加快理论、科技、管理、实践等方面创新"。在创造融合环境方面,加强发展理念、制度设计和运行机制的建设,着力破解"不愿融"的问题;在提升创新能力方面,构建"需求牵引、资源共享"的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着力破解"无力融"的问题;在军民双向互动方面,推进科研生产体系"军转民""民参军"的同步对接与转化,着力破解"融不好"的问题。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邵辉  徐冬根  
军民融合发展是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实现富国强军与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必由之路。我国军民融合从初步融合走向深度融合,涉及多方主体的关系调整与利益重塑,需要在法治轨道上通过法律规范与法律运行两个维度整合各类主体力量、配置各类要素资源。目前,军民融合法治实施受制于“军”“民”二元分离体制结构的现实约束,在法律规范层面处于制度供给不完备状态,在法律运行层次面临主体实践不协调困境。二元体制下破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法治实施困境,宜从静态规范层面和动态运行层面综合调整军民融合行为。一方面,通过适时制定和颁布具有统一效力的军民融合发展法,清理、废止和修订不适应军民融合发展需要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在规范层面建立健全统一完备的军民融合发展法律法规体系;另一方面,探索建立“委员会统一领导、各小组分工负责”的军民融合法治实施领导体制和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顺畅高效的军地联合法律执行机制,形成诉调对接、诉仲结合的军民融合案件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暨法律适用机制,在法律运行层面建立协调高效的军民融合发展法律实施体系。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张于喆  周振  石昱馨  
目前,我国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不断向纵深推进,行业经济发展形势步入"两强两稳"新阶段,企业呈现出向经济发达地区、大城市集聚的新特征,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新突破。同时,须高度重视愈演愈烈的贸易摩擦、打着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旗号的概念炒作、机制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等方面的新老问题。建议围绕突出问题精准发力,依靠体制改革形成制度比较优势,顺应技术演化趋势形成技术创新推动力,以合力降低军民融合的交易成本、破除军民融合的体制障碍、激发军民融合的内生活力,推动军工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辉  杨国立  樊彦芳  
[目的/意义]我国军民情报融合式发展是对总体国家安全观中安全与发展辩证统一关系的回应,是关涉我国情报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沿问题。由于各种短板的制约,我国军民情报融合有共识难落实,推进缓慢。[过程/方法]立足军民"情报工作"融合,而非"情报学"融合,在界定军民情报融合概念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军民情报融合的战略意义、制约问题,进而提出了我国军民情报融合的发展策略。[结果/结论]提出以国家意志统筹统管、情报任务驱动化解融合体制障碍;以立法和互动管理政策体系构建破解制度壁垒;以思维融合、断裂处理及需求环境变化弱化情报文化分歧等对策建议。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翟东航  孙德翔  钟新海  于洋  
文章将美国涉军智库已有建设经验进行梳理并将其移植到中国面向战区服务的军事战略智库体系建设中,对如何侧重从军民融合的角度考虑我国军事战略智库体系的组成进行了宏观分析研究;对如何从中观层面进行军校内部科研机构、国防体系内知名科技学术团体、国家情报机构转型为军事战略智库过程中的智库建设、改造、升级、转型及智库开源情报搜集、成果转化提出了有效实施对策;对融媒体时代中国现代军事话语体系的整合进行了微观操作的探索;将军事战略智库作为我军新型作战力量,与我军整个作战体系紧密融合,以强军目标为统领,将思想变为国之利器,弥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双喜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新军事革命在世界范围内交融发展,军民融合发展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的共同选择,即通过将国防和军队建设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在特定范围内全面促进军民两大系统交融与渗透,从而有效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的最优化配置。继党的十八大后我国将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党的十九大报告又将其纳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七大战略"内容之中,进一步凸显了军民融合在国家战略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现阶段,我国军民融合已步入向深度融合转换的过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齐欣  
[目的/意义]情报学军民融合发展有赖于军地科研工作者的合作交流,在情报学军民融合的初步发展阶段,可以借鉴军事学领域的军地科研合作进行。[方法/过程]对军事学军地科研合作网络进行社会网络分析,挖掘军地科研合作网络中的关键节点、重要关系和重要团队,以此为线索,探究军事学军地科研合作模式,为情报学军地科研合作的展开提供参考。[结果/结论]创新情报学学科军民融合建设模式、开展情报学军地科研人才交流、推动高水平研究课题军地共享是促进情报学军地科研合作的有效举措。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陈庆  李烨  
从我国军工行业管理体制改革视角出发,探讨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内在机理和动力机制,运用动态博弈模型分析当前军工行业相关主体博弈策略与行为得益,基于"国企-政府-国资"之间的利益联系,总结出有助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制度条件和政策建议。具体包括:引入园区化管理模式,实现地方军民融合领导机构与军工国企激励相容;借力国资投资运营公司试点,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强化产业链协作与共享;体现"轻审批重监管"原则,通过"干中学、学中干"杜绝懒政作风,完善市场秩序。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龚健健  
本文以我国军工产业军民融合现状为切入点,论述了当前军工产业军民融合具有复合式业务体系、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双重性发展、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匹配等方面的突出特征和问题,提出在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科技创新、产权模式保障、区域布局优化和组织架构重构五个方面构建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并从国家层面对未来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龚健健  
本文以我国军工产业军民融合现状为切入点,论述了当前军工产业军民融合具有复合式业务体系、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双重性发展、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匹配等方面的突出特征和问题,提出在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科技创新、产权模式保障、区域布局优化和组织架构重构五个方面构建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并从国家层面对未来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宏宽1,何海燕2,蔡静静1,王馨格2  
军民融合发展水平评估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评估指标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相互依存和影响关系。考虑到评估指标间的相互关联性,运用DEMATEL-ANP方法,从军民融合发展的基础、策略、环境3个方面构建我国军民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并对指标权重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我国军民融合发展水平进行实证评估。研究发现,物质条件是推进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军民融合的重点在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领域,二者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着力点在企业,而企业内组织结构和人员配置对军民融合的适应性是其军民融合式发展的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黄颖秋  
本文站在城乡融合发展的视角,结合当前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现状特征,重点解析了当前农产品冷链物流的供求现状以及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与瓶颈,从供求关系来看,未来庞大需求对冷链物流供给提出了高要求。从问题短板看,重点可归纳为城乡物流供应链渠道的不通和冷链物流主体活力的不足两方面。然后聚焦城乡融合发展的视角,创新提出两个需要遵循的理念,一是畅通城乡之间冷链物流的供应链市场渠道,实现生鲜农产品"一冷到底";二是全面推动冷链物流主体的规模和质效齐升。基于此,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