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130)
2023(4641)
2022(4037)
2021(3729)
2020(3314)
2019(7540)
2018(7888)
2017(15021)
2016(8238)
2015(9328)
2014(9549)
2013(9717)
2012(9037)
2011(8435)
2010(8749)
2009(8448)
2008(8498)
2007(7823)
2006(7312)
2005(6778)
作者
(23921)
(19869)
(19789)
(18881)
(12880)
(9457)
(9214)
(7665)
(7620)
(7547)
(6908)
(6696)
(6634)
(6576)
(6060)
(5991)
(5959)
(5866)
(5804)
(5779)
(5428)
(4890)
(4751)
(4710)
(4612)
(4540)
(4513)
(4396)
(4105)
(3949)
学科
(32099)
经济(32056)
管理(30835)
(29498)
(24035)
企业(24035)
方法(13583)
(10352)
中国(10257)
数学(10019)
数学方法(9856)
(9618)
理论(9181)
业经(9011)
(8939)
工作(7585)
(7573)
(6806)
服务(6715)
教育(6691)
(6621)
财务(6596)
技术(6592)
财务管理(6581)
(6403)
贸易(6396)
(6372)
银行(6366)
企业财务(6324)
(6169)
机构
大学(128037)
学院(122114)
管理(49460)
(44453)
经济(43095)
理学(40724)
理学院(40261)
管理学(39646)
管理学院(39392)
研究(38409)
中国(30529)
(27704)
(25002)
科学(22317)
(21664)
(19830)
师范(19735)
(19091)
中心(18975)
财经(18884)
(17808)
北京(17736)
(16781)
研究所(16651)
师范大学(15933)
(14429)
业大(13981)
财经大学(13586)
(13396)
(13355)
基金
项目(72136)
科学(57276)
研究(57081)
基金(52054)
(44024)
国家(43571)
科学基金(37834)
社会(36197)
社会科(34117)
社会科学(34108)
基金项目(27016)
(26932)
教育(26619)
编号(25900)
成果(25079)
(22921)
自然(22673)
自然科(22196)
自然科学(22191)
自然科学基金(21842)
资助(20526)
项目编号(17897)
课题(16255)
(15895)
重点(15484)
(14877)
国家社会(14735)
(14511)
(14386)
教育部(14253)
期刊
(55610)
经济(55610)
研究(40607)
中国(29281)
(21558)
教育(20417)
图书(19433)
管理(18564)
学报(18482)
科学(15720)
书馆(14049)
图书馆(14049)
大学(13764)
(12843)
金融(12843)
(12324)
学学(11613)
情报(10897)
财经(10751)
技术(10485)
(9303)
理论(8609)
业经(8189)
实践(8120)
(8120)
经济研究(7870)
(7850)
论坛(7850)
农业(7342)
问题(7328)
共检索到2057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陈建龙  王建冬  胡磊  刘合翔  
将国内现有关于知识服务与信息服务关系的研究观点划分为三类,即服务发展阶段论、服务基底改变论、价值取向转型论,并深入剖析其理论观点和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引入波普尔"三个世界"理论,从服务者、服务对象和服务工具三方面对知识服务和信息服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进行深入剖析。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陈建龙  王建冬  胡磊  谢飞  
在回顾当前图书情报学界对知识服务概念研究的基础上,指出目前图书情报学界对知识服务概念的界定不明,导致过分贬低信息服务而自身又缺乏完善理论体系的问题,最后从知识服务产业实践分析的角度,给出了对知识服务概念新的界定方式。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杨建林  
本文从流、服务概念的要素以及信息技术应用等多个角度揭示电子服务的概念和内涵,以帮助人们进一步认识和理解电子服务。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尹弘飚  
制度化至今仍是课程变革研究中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学者尝试从变革的延续、可持续性等方面对变革制度化作出界定,作为过程的制度化概念逐渐确立起来,而变革制度化的分析也呈现出包括革新管理、组织学习、社会文化变革和社会意义在内的多元视角并存的状况。近年来,教育领域中新制度主义的讨论为我们理解和分析课程变革的制度化提供了一个更为整合且富有潜力的分析框架。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陶秋燕  高腾飞  李一  
通过对信息通信公共服务的概念和内涵进行界定和探讨,构建了包含4项评价维度(服务投入、服务资源、服务提供和服务效果)和16项具体指标的信息通信公共服务评价体系,并采取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权重。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陶秋燕  高腾飞  李一  
通过对信息通信公共服务的概念和内涵进行界定和探讨,构建了包含4项评价维度(服务投入、服务资源、服务提供和服务效果)和16项具体指标的信息通信公共服务评价体系,并采取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权重。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陶秋燕  高腾飞  李一  
通过对信息通信公共服务的概念和内涵进行界定和探讨,构建了包含4项评价维度(服务投入、服务资源、服务提供和服务效果)和16项具体指标的信息通信公共服务评价体系,并采取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权重。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蔡南珊  
本文认为,在目前对物流概念的理解和解释中,有一些背离了物流的本质。其主要原因,一是对物流定义的把握上存在偏差,关注的是“物资流动”活动的管理而非“物资流动”活动本身;二是在运输与物流的关系上认识模糊,简单地将二者等同起来;三是混淆了物流与计划经济时期物资流通的概念;四是对物流的发展变化缺乏足够的了解,不熟悉物流系统整合范围不断扩大的进程。文章提出,准确理解物流概念的本质和内涵,应站在货主企业的角度,牢牢把握系统整合这条主线,但研究物流、实践物流可以有不同的视角。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汪海波  
马克思主义从来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交换(或流通)、分配和消费过程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力,二是生产关系。马克思指出的上述原理,对当代的对外开放研究也是完全适用的。依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可以认为,对外开放概念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体型的对外开放,即产品(包括服务)和生产要素以及作为消费者的旅游人员在国家之间的流动;二是制度型的对外开放,即体制的输入和体制的输出。中国的对外开放有着客观必然性,可以从国际国内两方面加以论证,其决定性的原因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对外开放的决策。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董仁忠  
作为一个历史范畴,职业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发展及职业分化相适应,受经济、政治、文化多种因素影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职业教育是注重提升个体职业素质的教育,主要以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态度等为教育内容,具有鲜明的职业针对性。从体系建构的角度,依据实施场所的不同,可将职业教育分为行业企业职业培训、学校职业教育、社会职业教育三大类内容,这一分析框架体现了"大职业教育观"思想。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郑榕  
目前,理论界关于“涉外税收”和“国际税收”这两个税收概念,在内涵和外延的界定方面仍然存在分歧。本文作者在回顾和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应从主体之间关系的角度来界定这两个概念的内涵,从客体即课税对象的角度来界定这两个概念的外延,并据此重新界定了“涉外税收”和“国际税收”的内涵和外延,进而分析了这两个税收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探讨了涉外税收和国际税收学科的研究体系范围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孙泽平  
“教育即服务”这一理念是随着社会发展以及教育自身发展而产生的,是对教育认识的一种深化和丰富。高等教育为在校大学生服务,同时也为整个国家和社会服务。其产品既有“教育服务”,同时也有人力资本得到增值的学生。高等教育服务过程与其他行业服务过程具有明显的区别:顾客(学生)参与产品的生产过程,服务过程的复杂性和评价的复杂性。在提升高等教育服务品质时,要解决经费问题,要按社会需要培养人才,要形成比较全面的评价观,要形成“内部顾客链”的观念,要在服务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徐莉  姬冰澌  
《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报告可视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进终身教育的第三个里程碑。该报告在深度反思人与世界关系的基础上呼吁生态正义,也为思考终身教育内涵带来了新视角。人与世界的关系经历了从融合到分离的演进历程,如今正在反思中向更高级、更深层的融合发展,而生态正义正是对人与世界关系在深层次上融合的一次革命性的重新定位。这种关系的重新定位将自上而下地推动教育从哲学层次到科学层次再到活动层次发生系统变革,而终身教育既是这种变革的吁求,也是这种结果的产物。因此,从人与世界关系重构的角度看终身教育是基于生态正义的新型教育。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赵闯  
可持续性是举世公认的人类社会的未来走向和目标,但它却为人们留下一个广阔的辩论空间。可持续性的概念只是一个模糊的界定,其中包含了许多不同的观点,这是一个处于动态演化中的概念,一个辩证性的概念。但是,可持续性在反对传统增长方式上是明确而坚定的,它看重资源物理流量,强调生物物理限制。对可持续性世界的追求意味着对人类与自然的双重关照,关注人类的贫困和发展,关注自然的多样性和延续性,在人类与自然之间建立和谐共生的关系。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齐军  
生本教学作为一种旨在触发悟感、促进感悟的教学探索活动,贯穿其中的是能够触发学生的悟感并进行悟性认识,从而引导学生在生命体验中去自悟自得,进而促进学生的生命实现内在发展的体悟精神。具体体现在以"师助生悟"为根的师生观、以"导生悟学"为本的教学观、以"由悟结果"为尺的评价观等方面,启示我们开展教学实践探索应根植于传统文化,探究教学规律应围绕着对人的认识,审视教学问题应持整体辩证的思维方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