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989)
2023(9500)
2022(8400)
2021(7963)
2020(6856)
2019(15698)
2018(15479)
2017(29957)
2016(16001)
2015(17949)
2014(17699)
2013(17368)
2012(15751)
2011(14082)
2010(13913)
2009(12791)
2008(12323)
2007(10872)
2006(9505)
2005(8047)
作者
(42843)
(35941)
(35914)
(34239)
(22933)
(17212)
(16210)
(14010)
(13830)
(12673)
(12257)
(12200)
(11375)
(11260)
(11046)
(10868)
(10509)
(10426)
(10377)
(10284)
(9005)
(8644)
(8530)
(8484)
(8304)
(8113)
(7809)
(7743)
(7139)
(7069)
学科
(69334)
经济(69167)
管理(48928)
(47467)
(40577)
企业(40577)
方法(35846)
数学(30197)
数学方法(29793)
(18409)
(18128)
中国(17914)
业经(15800)
理论(13253)
(13192)
(12735)
地方(12556)
(12062)
农业(11955)
(11738)
贸易(11728)
(11374)
(11074)
财务(11030)
财务管理(11006)
企业财务(10496)
技术(10228)
环境(9566)
(9534)
银行(9521)
机构
大学(227212)
学院(224186)
(94444)
经济(92676)
管理(91283)
理学(79376)
理学院(78556)
管理学(77177)
管理学院(76742)
研究(68801)
中国(52330)
(45798)
(44543)
科学(39964)
财经(35977)
(33682)
中心(33304)
(32763)
(32284)
(31936)
业大(30712)
(30543)
师范(30323)
经济学(29651)
研究所(29157)
北京(27876)
财经大学(26956)
经济学院(26696)
(26521)
师范大学(24630)
基金
项目(153285)
科学(123465)
基金(114679)
研究(113702)
(98629)
国家(97754)
科学基金(85968)
社会(76734)
社会科(71905)
社会科学(71883)
基金项目(60581)
(58604)
自然(54728)
教育(53927)
自然科(53564)
自然科学(53552)
自然科学基金(52622)
(49512)
资助(46231)
编号(45223)
成果(36421)
(35456)
重点(34144)
(32252)
国家社会(31919)
(31854)
教育部(31492)
人文(30977)
课题(30430)
创新(30036)
期刊
(99958)
经济(99958)
研究(66636)
中国(41128)
(36485)
管理(34471)
学报(32844)
科学(31306)
(28166)
大学(26591)
教育(26028)
学学(24672)
技术(20807)
财经(19485)
农业(18755)
(18615)
金融(18615)
(16841)
业经(15806)
经济研究(15295)
问题(13983)
图书(11686)
技术经济(11559)
(11125)
理论(10875)
统计(10746)
(10321)
(9861)
实践(9850)
(9850)
共检索到3265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黄涛  韩鹏  
生产方式是一个由生产的技术条件与社会条件结合而成的具有独立性的纯粹宏观概念。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构成都与生产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密切相关,因此,两者中的任何一方发生变化都会导致生产方式变化,即两者都是生产方式的决定因素。只是因为生产力的技术构成方面在马克思的分析框架中是外生的,才导致了"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这样一个公式。但是,由于生产力的社会构成本身是以生产关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且是内生于马克思的经济系统的,生产关系的变化也可能导致生产方式发生变革,这时就不能再用"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这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鲁保林  梁永坚  
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范畴,三者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生产方式,作为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生产组织形式,既是组织劳动过程的特定形式,同时也是一定的生产关系的载体和实现形式。生产方式的演变受特定生产关系的制约和引导。一种新生的社会生产关系会创造出它所特有的生产方式,并且其能否稳固直至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依赖于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与社会生产力的质变。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历程验证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因此,中国特殊的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仍需进一步完善。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郭冠清  
对于社会发展究竟是否存在"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学术界分歧依然严重。除了"生产力——生产关系"原理的认知根深蒂固的原因外,分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对马克思的手稿、书信和著作寻章摘句的论述方法,不足以征服反对者,因为反对者同样可以找到反证,这些反证不仅在马克思1846年12月28日致安年科夫的信中存在,在《哲学的贫困》中存在,而且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手稿)、《资本论》中同样存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2)的"全面性、完整性、客观性、过程性"特征为重新解读"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创造了条件。抛弃先入为主的错误观念,通过考证不难发现,唯物史观核心命题"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贯穿于从《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到《资本论》的始终。正确理解关键范畴"生产方式"不仅可以消除"反证"问题,而且也助于从"生产力决定论"中走出。重新解读的"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袁绪程  
近年来学术界就政治经济学对象问题展开了热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应否把生产力或生产方式列入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这无疑涉及到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定义问题。下面谈点拙见,以就教于诸位。一从围绕《资本论》开卷序言那段话的争论谈起生产方式应否列入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马克思有过明确的阐述。他在《资本论》开卷序言中开诚布公地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与其相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刘宛晨  李松龄  
在劳动力市场非均衡状态下生产资料所有者能够获得消费者剩余,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形式导致贫富差距。在劳动力市场均衡状态下生产资料所有者的消费者剩余消失,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形式并不必然导致生产资料所有者占有劳动剩余产品。劳动产品在劳动者之间分配的合理性和生产资料计划配置的合理性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两个假设前提。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方涛  
社会生产方式主要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处理的好坏对社会经济发展有深刻的影响。当代有些学者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运用于生态城市建设的研究,形成了社会生产方式的生态边界研究。我们认为,对绿色GDP的追求、对低碳经济的向往和开发与修复并举的理念都是社会生产方式的生态边界,都是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必须重视的。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王成进  
虚拟经济的膨胀、泛化全面深刻地影响着宏观经济运行方式和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现有研究对虚拟经济的分析仅仅是简单地引用马克思对银行信用、商业信用、虚拟资本等资本主义工业化初期经济现象的具体分析,对现实中虚拟经济泛化、膨胀、"虚实背离"的解释力非常有限。本文在对"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分析范式加以重新解释的基础上,运用这一分析范式对虚拟经济提出新解。本文认为,相对于"生产力-生产关系"分析范式,"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分析范式更为科学,其中,生产方式的内涵远超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叠加,生产方式涵盖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对象、生活内容等多个方面、多个层次、多个环节,更为生动,也更能反映丰富多...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邬翌光  
能源的利用与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有密切关系。自从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以来,能源问题成为举世瞩目的问题,它直接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现状和发展前景,关系到各国的经济政治政策和国际形势发展变化动向。能源也被称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先行”,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直接影响到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因此,能源已成为多种学科(包括社会经济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研究内容。一、能源的重要意义能源是保证国民经济高速度发展的重要条件。标志着世界进入现代生产力发展阶段的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杜洪燕   陈俊红   刘宝印   龚晶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对农业生产托管及农户经营方式变化提出了新的解释。从生产力的发展角度,分析了农业生产托管的形成与演变;从生产方式的变化角度,探讨了农业生产托管的发展前景;从生产关系的演进角度,分析了农业生产托管的全局意义以及农户权利的拓展。本研究有助于各界从理论层面上深入理解农业生产托管这一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何兹全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艳玲  
生产力发展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体现在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发展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还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时间保证,为人们社会关系的丰富和社会交往的扩大提供前提条件,为个人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充分发挥提供广阔空间。同时,生产力的发展直接体现着人的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直接的同一性。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易培强  
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是后进国家追赶先进国家的必由之路,它主要源于科学技术因素的变动。我国正面临着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难得的历史机遇。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既有有利条件,也有不利因素。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应将发挥后发优势与发挥比较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结合起来,重视人才的培养、使用和体制创新。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崔朝栋  
经济体制及机制是经济制度与生产力的连接点或中介环节。正像所有制是经济制度的基础与经济制度最终由生产力决定并不矛盾一样,经济制度决定经济体制及机制的社会性质与经济体制及机制构成经济制度的准生产力基础并决定经济制度的发展变化也是不矛盾的。探讨生产关系两重性的关系及其与生产力的关系问题,有利于分析和解释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中一些不易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揭示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运动规律。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陈剑  
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人口发展,这里所说的社会生产方式,其基本含义是什么,人口学界至今并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回答。 在马恩著作中,生产方式有多种含义,但基本含义是指人和物,即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这种结合方式具有下列两层含义:一是指生产的自然形态,人和物、人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向维稻  
传统经济学已经揭示出许多客观经济规律,这是前人在经济学研究中取得的重大成就。但是,这些经济规律属于社会形态的不同范畴,应该进一步在体系上明晰化。它们有的属于生产力的范畴,如本文所研究的三大基本规律;有的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如剩余价值规律、价值规律、平均利润规律、按劳分配规律等;有的则属于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范畴,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水平的规律。认识和研究社会生产力的三大基本规律,对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