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291)
2023(6801)
2022(5462)
2021(5084)
2020(3809)
2019(8323)
2018(8010)
2017(14522)
2016(7974)
2015(8764)
2014(8164)
2013(7954)
2012(7074)
2011(6593)
2010(6756)
2009(6617)
2008(6574)
2007(6392)
2006(5678)
2005(5102)
作者
(22668)
(19257)
(19023)
(18013)
(12106)
(9175)
(8239)
(7147)
(7102)
(6724)
(6575)
(6321)
(6246)
(6133)
(5897)
(5822)
(5572)
(5547)
(5462)
(5262)
(4817)
(4599)
(4573)
(4380)
(4349)
(4294)
(4257)
(4202)
(3790)
(3724)
学科
(32382)
经济(32362)
(28100)
管理(28091)
(24016)
企业(24016)
技术(12345)
方法(11284)
中国(10302)
(10301)
业经(10029)
技术管理(9201)
数学(8408)
数学方法(8294)
理论(7736)
(7364)
(7198)
农业(6982)
地方(6847)
(6836)
教育(6461)
(6129)
贸易(6121)
(6057)
银行(6043)
(5927)
(5852)
(5590)
金融(5588)
(5399)
机构
学院(117899)
大学(116837)
(48752)
经济(47810)
管理(43242)
研究(40025)
理学(36440)
理学院(36036)
管理学(35489)
管理学院(35251)
中国(30197)
(24492)
科学(23890)
(22730)
(19987)
(19238)
(18291)
研究所(17921)
财经(17601)
中心(17472)
(17140)
师范(17028)
业大(16041)
(15852)
(15600)
经济学(15343)
北京(15319)
(14327)
农业(14097)
经济学院(13604)
基金
项目(75063)
科学(59979)
研究(58497)
基金(53012)
(46329)
国家(45873)
科学基金(39112)
社会(38183)
社会科(36208)
社会科学(36197)
(30970)
基金项目(27109)
教育(26685)
(25380)
编号(23480)
自然(22736)
自然科(22238)
自然科学(22233)
自然科学基金(21830)
资助(19977)
成果(19662)
(19112)
创新(17977)
(17679)
课题(17389)
重点(17288)
国家社会(16168)
(15945)
(15248)
(14643)
期刊
(58503)
经济(58503)
研究(38904)
中国(26736)
管理(19176)
教育(18639)
学报(18627)
(18081)
(17987)
科学(17075)
大学(14604)
学学(13418)
农业(12211)
技术(11802)
(10795)
金融(10795)
业经(10121)
财经(10095)
经济研究(9100)
(8951)
问题(7767)
科技(7422)
技术经济(7194)
(6747)
图书(6471)
(6191)
(6178)
论坛(6178)
(6141)
现代(5825)
共检索到1854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  [作者] 周文   许凌云  
自新质生产力提出以来,相关研究就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然而,当前关于新质生产力的认识还不够充分,人们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解存在误区。例如,将传统产业排除在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基础之外;否认政府推动科技创新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混淆生产力进步与新质生产力形成边界。在澄清上述误区的基础上,从制度保障、技术支撑、市场条件、产业基础四个方面明确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条件。形成新质生产力,应从如下方面着手: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制度保障;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激发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动能;建设成熟的国内统一大市场,夯实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市场基础;构建完善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筑牢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产业根基。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佳  
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产力形态。破除生产力发展的梯度思维,培育乡村新质生产力,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乡村振兴的需要。乡村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过程是乡村未来产业体系的构建过程,是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型的过程。形成乡村新质生产力已经具备良好的基础,信息时代使得乡村与城镇一样,可以及时获取必要信息及其相关资源条件;乡村经济的发展已经达到资源的规模化利用水平,为较大规模利用资源提供了资源支持;乡村科学技术应用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了知识和技术的基础。通过促进信息技术、数字技术、智能技术的发展,促进高能级产业生态体系形成,通过建立起与新质生产力体系相适应的人才发展体系,可以促进乡村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以乡村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实现乡村的充分发展、城乡平衡发展。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盛朝迅  
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理论成果,也是新时代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行动指南,具有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要素配置优、环境友好等特点。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具有客观必然性,是新技术持续涌现和群体性突破带来新赛道、数据等新生产要素进入生产函数、“科技—产业—金融”顺畅循环、强大国内市场有力支撑、产业基础积淀和高素质劳动者、企业活力和企业家才能充分发挥作用等六个方面因素相互交织孕育形成的结果。应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强化创新驱动,推动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加速涌现,促进数据等新生产要素活力充分释放,构建顺畅的“科技—产业—金融”循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夯实高素质劳动者和产业基础,充分激发企业活力和企业家才能,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汇聚新质生产力形成的磅礴动力。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焦方义   杜瑄  
本文采用2013~2022年我国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建立固定效应模型,从数据要素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治理4个维度出发,实证检验了我国数字经济对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在我国东部地区最为明显,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较为不明显。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基础与我国新质生产力水平关联度最强。考察作用机制发现,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治理是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有效路径。大力发展数字化产业,促进数字技术创新;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数字治理能力,缩小新质生产力地区差距,成为推动我国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政策启示。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石建勋   徐玲  
新质生产力是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绿色低碳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与数智化机器设备、数智化劳动者、数字基础设施、海量数据、算力、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要素紧密结合的生产力新形态。从新质战斗力到新质生产力是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新飞跃。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有助于促进科技水平实现质的飞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增强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从以下方面发力: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制和制度环境;优化升级传统基础设施,完善新型基础设施,筑牢新质生产力的基础保障;以新型举国体制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强化新质生产力的科技支撑;培育发展数据要素市场,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数据要素产权制度体系;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提升数字赋能新质生产力水平;加大新质生产力所需人才的培养力度,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人力资源的强力支撑;强化金融“供血”功能,全面优化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金融供给;加速构筑算力竞争优势,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算力基础;以绿色科技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增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动能。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胡莹  
劳动分工与生产力相联结,具有生产力的属性,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从专业技能的劳动分工来看,劳动过程从以传统技能为基础转变为以新型智能为基础。专业技能劳动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为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具体任务,也指明了具体方向。从作为劳动分工产物的产业分工来看,基于劳动分工的专业化生产能够推动生产技术、管理方式以及销售手段的创新,进而延长产品价值链。现代化产业深度融合,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主要阵地。从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推力来看,劳动资料的革新引发劳动分工协作组织方式的变革,劳动分工与协作的进一步发展对生产的社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必然会推动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跃升。从劳动分工的视角审视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路径,要求在积极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同时弥合劳动者的社会分化,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产业价值链现代化水平、促进产业协同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劳动组织形式和社会劳动组织形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宋陆军   孙娜  
基于激发新质生产力长期效能角度,将ESG理念嵌入新质生产力发展,打造适配新质生产力的全新管理环境,对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考虑ESG理念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文章将ESG理念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相结合,聚焦生产力的三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构件,立足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五个视角探究ESG理念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现路径,使“ESG理念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具象化。进一步地,将ESG理念渗入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五条实现路径中,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确保最大限度释放新质生产力效能的同时将生产力变革惠及全社会,推动更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新质生产力发展。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周文   李雪艳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由于生产关系自身的相对稳定性,生产关系的调整可能与生产力的发展不同步,从而形成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为此,应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强化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畅通“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领域的综合改革,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制度型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周文   李雪艳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由于生产关系自身的相对稳定性,生产关系的调整可能与生产力的发展不同步,从而形成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为此,应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强化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畅通“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领域的综合改革,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制度型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沙璇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现实问题,首次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全新概念。新质生产力是新质态的生产力,是对传统生产力的超越以及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理论命题。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生产力水平不仅决定了物质技术基础,也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科学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理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彭绪庶  
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时代最新科技产业化的产物,代表了生产力发展方向和趋势,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是生产力代际革命和生产力跃迁的体现。颠覆性创新引致主导技术体系变更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技术前提,产生通用目的技术和发生科技革命分别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了充分条件和时代条件,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完善的科技转化应用制度体系加以保障。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创新创业融合,搭建技术转化渠道;推动数实深度融合,以数字化智能化为引领;促进数据、科技人才和科技金融三类要素高效流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谭志雄   王伟   穆思颖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进过程中,面对国外技术封锁局面和国内高质量发展要求,亟需找到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本文立足数字金融作为生产系统关键要素的助推作用,深入剖析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探究数字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逻辑,多维度阐述新形势下数字金融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实路径。研究发现,数字金融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科技创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动力与支撑;数字金融通过打造全过程服务机制、构建数字金融生态链整合机制、完善数字金融融资增信机制、创新数字金融普惠服务机制,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谭志雄   王伟穆   穆思颖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进过程中,面对国外技术封锁局面和国内高质量发展要求,亟需找到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本文立足数字金融作为生产系统关键要素的助推作用,深入剖析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探究数字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逻辑,多维度阐述新形势下数字金融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实路径。研究发现,数字金融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科技创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动力与支撑;数字金融通过打造全过程服务机制、构建数字金融生态链整合机制、完善数字金融融资增信机制、创新数字金融普惠服务机制,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赵星   李向前   金陶胜  
会计数据要素属于新型生产要素,加速会计数据要素的开发、流通和利用,对于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首先从理解数智化时代会计数据要素内涵出发,探讨数智化时代会计数据要素的重要地位及功能。在此基础上,结合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系统阐述会计数据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机制,即通过自身发挥作用以及与其他生产要素融合发挥作用两种方式,逐渐渗透至生产、流通、消费和分配环节,提升各环节生产效率,进而催生新质劳动资料、创造新质劳动对象、培育新质劳动力,从而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然后,根据会计数据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机制,从企业、行业和国家层面探索会计数据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现路径。最后,从推动高质量的会计数据要素供给、打破会计数据要素流通体制机制障碍以及加强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三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此打通会计数据要素在质量、合规、流通及应用等层面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张旭   于蒙蒙  
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课题,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对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实践与理论创新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发展,又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守正创新。明确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问题、主攻方向,重视制度保障与内生动力在其中发挥的驱动作用,把握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内在关联,即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动能,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动力,对于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具有重大意义。在综述新质生产力时代意义、实践路径及其与中国式现代化内在关联的基础上,对当前学界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研究进行反思与洞察,以“述”为主,以“论”为辅,以期为学界更多从原理层面深化新质生产力研究提供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