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960)
- 2023(4399)
- 2022(3592)
- 2021(3525)
- 2020(2875)
- 2019(6782)
- 2018(6433)
- 2017(12013)
- 2016(6372)
- 2015(7469)
- 2014(7160)
- 2013(7438)
- 2012(7132)
- 2011(6873)
- 2010(6670)
- 2009(6395)
- 2008(6368)
- 2007(5619)
- 2006(5088)
- 2005(4803)
- 学科
- 济(34064)
- 经济(34028)
- 管理(16105)
- 方法(14802)
- 业(14464)
- 数学(13238)
- 中国(13228)
- 数学方法(13188)
- 企(10731)
- 企业(10731)
- 贸(9377)
- 贸易(9369)
- 易(9242)
- 农(7620)
- 制(6873)
- 财(6610)
- 学(6141)
- 业经(5781)
- 银(5772)
- 银行(5770)
- 关系(5740)
- 行(5664)
- 融(5557)
- 金融(5556)
- 出(5325)
- 发(4977)
- 环境(4853)
- 农业(4770)
- 体(4693)
- 策(4647)
- 机构
- 大学(106652)
- 学院(101055)
- 济(53881)
- 经济(53283)
- 研究(41845)
- 管理(34806)
- 中国(33356)
- 理学(29303)
- 理学院(28928)
- 管理学(28669)
- 管理学院(28464)
- 财(23718)
- 京(23485)
- 科学(21736)
- 所(21045)
- 财经(19324)
- 经济学(19311)
- 研究所(19119)
- 经(17882)
- 经济学院(17352)
- 中心(17045)
- 北京(15814)
- 范(14514)
- 财经大学(14478)
- 师范(14464)
- 院(14182)
- 农(13229)
- 江(13165)
- 科学院(13077)
- 社会(12326)
- 基金
- 项目(62032)
- 科学(50256)
- 基金(48824)
- 研究(47000)
- 家(42745)
- 国家(42453)
- 科学基金(35587)
- 社会(33777)
- 社会科(32204)
- 社会科学(32198)
- 基金项目(24245)
- 教育(21167)
- 资助(20740)
- 自然(20011)
- 自然科(19587)
- 自然科学(19582)
- 自然科学基金(19288)
- 省(19117)
- 划(17890)
- 中国(17216)
- 编号(16337)
- 部(16238)
- 国家社会(16048)
- 成果(14819)
- 教育部(14428)
- 重点(14382)
- 发(13698)
- 人文(13068)
- 社科(12812)
- 重大(12747)
共检索到1610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查瑞传
1982年中国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提供了大量数据,使人们有可能从多方面对1981年的生育水平、生育模式和影响生育率的各种因素进行较详细的分析。同年还进行了1‰生育率抽样调查。1983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则提供了各年份的人口数据和各地区的经济指标。作者曾依据这3项资料来源,对中国的生育水平、发展变化过程和影响因素进行过一些分析探讨,得到某些结论,写成《中国生育率的水平和变化》一文,提交1984年12月2~8日在美国夏威夷州檀香山举行的“中国1982年人口普查国际讨论会”。此后,该文始终未以中文在国内发表。11年后重读此文,觉得当时所概括的对某些规律性的认识和结论进一步为80年代的人口发展所证实,现在仍有必要重申。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周长洪 潘金洪
文章根据中国各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规定,以公安部2006年户籍农业和非农业人口比例、少数民族分布状况及计划生育管理实践中的有关数据,推算出中国政策规定生育一孩、二孩、三孩及以上的人口比例为:56.0∶42.9∶1.1,中国人口政策预期终身生育率上限为1.45。在考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实际控制能力的情况下,中国人口预期终身生育率实际上限为1.65,实际预期终身生育率与政策预期终身生育率存在较大差异。
关键词:
生育政策 政策预期终身生育率 实际生育率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陶涛 金光照 杨凡
文章利用1982、1990、2000、2010年4次中国人口普查计算数据和学者调整数据,考察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本文简称各省(区、市))TFR和相应年份HDI之间的关系,发现各省(区、市)HDI迅速提高、地区差异不断缩小,TFR不断下降、地区差异也不断缩小,HDI与TFR呈现负向关系,且这种经济社会发展对生育水平的抑制作用在逐渐降低。进一步将各省(区、市)按生育政策类型划分后,各类地区两变量依然呈负相关,并未出现尾部上翘或呈"反J型",尽管上海、北京、天津市在2010年的HDI已经达到0.788以上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翟振武 金光照 张逸杨
解开中国生育水平之“谜”的关键在于获得一套高质量的数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通过增设公民身份号码登记项目、全面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获得了高质量年龄结构数据,为准确估计中国过去一段时间的生育水平提供了可靠数据基础。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发现,中国总和生育率在2006~2017年始终维持在1.6以上的水平,许多年份超过了1.7,在2017~2020年则持续下降;生育率存在较大波动,2020年达到最低值1.3,2012年和2017年出现明显高峰,分别约为1.89和1.88,15年间平均约为1.7。生育属相偏好、生育政策调整、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了总和生育率的波动。妇女平均活产子女数显示中国目前生育水平仍有提升空间和发展潜力。充分消解新近出现的生育水平抑制性因素、构建家庭友好和生育友好型社会,是挖掘和发挥这种潜力的关键举措。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陈卫 张玲玲
文章利用国家统计局的人口普查和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在假设2010年普查漏报率与1990年普查漏报率相同的条件下,再次估计了2005年以来中国的生育率。普查同队列人口的比较计算表明,1990年0~5岁人口漏报率高达7.7%。以此漏报率调整了2010年0~5岁人口,进而推算相应年份的出生人口和生育率。同时,又通过总和生育率与出生率之间的关系,利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出生率,间接估计了2005年以来的生育率。这两种方法得到的估计结果虽有差异,但可以认为存在一致性,也进一步证实了以往一些研究使用不同数据和方法进行估计得到的结果。估计结果表明,中国近期的生育水平不会低于1.5,很有可能在1.6左右的水平上。文章亦对研究假设和可能存在的缺陷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总和生育率 漏报率 出生率 人口普查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郭志刚
本文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样本用新方法对 1 990年代全国生育水平进行了估计 ,就计算结果讨论了 1 990年代生育水平迅速下降的特点。本文还比较了多个其他来源对该时期生育水平的不同估计 ,并对当前仍占主流的一些观点提出了不同意见 ,发表自己的见解及其理由。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汉东 李流
文章根据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人口总数,利用第五次人口普查的人口数据,通过模型模拟的方法对中国2000~2010年的平均生育水平进行了估算。结果发现,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中,普查的人口总数和历年的总和生育率存在明显的自相矛盾;如果2010年第六次普查的人口总数是真实的,则历年公布的总和生育率明显偏低。在考虑2000年五普人口总数存在低估的情况下,文章估计2000年以来的平均总和生育率为1.57左右。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郭志刚
中国已经达到低生育水平,但对真实生育率却一直迷茫,人口规划与宣传口径与实际调查统计长期严重脱节。为了推进低生育水平研究,文章综述了低生育率类型的划分口径,并对若干生育率或出生漏报率的估计从方法上做了简要评论。借鉴国外低生育因素模型,文章对中国具体情况的研究发现:推迟生育对总和生育率具有显著压抑作用;而子女性别偏好对生育率的影响方式已经从多生转向性别导向的人工流产,因而也会显著降低生育率。文章还通过示意性测算表明,在低生育率研究中忽视其他抑制因素便会导致夸大出生漏报对生育率的影响。此外,文章还对近年人口流动对流出地和流入地乃至全国生育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翟振武 陈卫
1990年代我国的生育水平究竟是多少,这一直是个谜。本文利用中国一直独立存在的严密而周全的教育统计数据,来估计2000年人口普查中的漏报,最终估计我国1990年代的生育水平。通过教育统计数据对人口普查数据进行调整,重构2000年普查0~9岁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并将2000年0~9岁人口转换为1991~2000年历年的出生人数,进而估算1990年代我国的生育水平。从推算和估计的结果看,我国1991年生育率达到更替水平,之后进一步下降,低于更替水平。1990年代后期我国的总和生育率在1.7~1.8。
关键词:
教育数据 普查数据 总和生育率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周天勇 胡谍 郭姗姗
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逐渐进入了中低速增长的发展阶段,GDP增速持续下行,到2016年仅为6.7%。笔者从2014年开始研究经济下行的根本原因,发现人口生育管制对经济增速下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当时尚未运用深入的数理分析解释清楚中间的因果关系。因此,本文在此基础上做了更进一步的研究。首先,运用相关性分析深入阐释了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20年滞后影响。其次,运用历史数据分析了人口增长上行或下行对经济增长上行或下行的影响。再次,计算了生育管制引起的"人口坑"损失数量,以及经济高增长时期的缩短。最后,测算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陈卫
顾宝昌在 1 987年利用省级数据考察了中国的生育率 ,通过路径分析得出社会经济发展和计划生育对中国生育率都有重要的直接影响的结论。李建民在 2 0 0 4年分析了我国低生育率的经济环境 ,提出 1 990年代我国生育率的下降应该主要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结果。基于这些结论或假设 ,本文利用中国省级数据 ,再次考察“发展—计划生育—生育率”关系 ,结果表明在过去 30年里 ,计划生育的作用在下降 ,而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在增强。 1 970年代计划生育的作用是主导 ,1 980年代计划生育与社会经济发展二者的作用基本达到了平衡 ,而 1 990年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成为主导。“发展—计划生育—生育率”关系呈献出一种动态平衡。
关键词:
生育率 生育率转变 计划生育 主成分法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郭志刚
面临近年来极低的全国总和生育率(TFR)水平,有关研究一方面集中于出生漏报的估计,一方面集中于针对极低生育水平的对策研究。但是,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却被忽视了,即由于近年来生育年龄变化而使得TFR指标的内在缺陷更为突出,已不能很好反映妇女终身生育水平。就此,本文介绍了Bongaarts和Feeney新近提出的去进度效应总和生育率(TFR’)方法。应用中国历年生育数据对 TFR’方法的检验表明该指标的确比 TFR指标更接近于实际队列的终身生育率。而根据最新调查数据的分析表明,虽然近年TFR仅为1.3,但作为从时期生育行为对终身生育水平的较好估计,近年TFR’值却为1.7,这表示全国终身生育率大体仍在政策要求的水平以上。如果再进一步考虑数据中的出生漏报问题,那么实际终身生育水平还会更高。本文还分析了其他有关指标,并对该方法在应用中的若干技术问题进行了讨论。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刘爽
本文通过对部分中国育龄夫妇生育性别选择行为的文化诠释和制度分析,说明了生育“男孩偏好”的文化根源和制度基础。指出:在中国社会,男孩具有女孩所不具备的价值、特别是家庭和社会价值;同时“男孩偏好”是一种源于家庭制度和个体社会行为模式、制度化的社会价值取向。因此,人口出生性别比失常从根本上说反映了制度与文化的冲突,要扭转它需要制度创新和文化建设。
关键词:
出生性别比 男孩偏好 制度分析 生育文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