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320)
2023(7851)
2022(6397)
2021(5793)
2020(4591)
2019(10501)
2018(10147)
2017(17942)
2016(10484)
2015(11706)
2014(11835)
2013(11136)
2012(10471)
2011(9902)
2010(10285)
2009(9312)
2008(8558)
2007(7935)
2006(7446)
2005(7101)
作者
(27496)
(23224)
(23198)
(22366)
(14804)
(10934)
(10481)
(9009)
(8794)
(8267)
(8065)
(7508)
(7484)
(7478)
(7323)
(7237)
(6929)
(6742)
(6674)
(6390)
(6162)
(5636)
(5476)
(5458)
(5311)
(5269)
(5109)
(4899)
(4679)
(4578)
学科
(61263)
经济(61222)
管理(23989)
(19233)
教育(18905)
中国(18833)
方法(18492)
数学(16663)
数学方法(16532)
地方(15909)
(14454)
企业(14454)
(12257)
地方经济(12140)
(10072)
(10049)
业经(9774)
理论(9500)
(8713)
环境(7465)
经济学(7446)
农业(7371)
(7233)
发展(6907)
(6785)
(6782)
金融(6782)
(6507)
贸易(6499)
(6375)
机构
大学(151682)
学院(146895)
(69508)
经济(68158)
研究(58924)
管理(47099)
理学(40191)
理学院(39620)
管理学(38953)
管理学院(38638)
中国(37466)
(32819)
科学(31053)
(30940)
(29093)
师范(28971)
(28735)
教育(28154)
研究所(25855)
财经(24610)
中心(24312)
师范大学(24126)
经济学(24069)
(23475)
(22439)
北京(21675)
经济学院(21498)
(20985)
财经大学(18235)
(17685)
基金
项目(89939)
科学(73657)
研究(73316)
基金(64225)
(54742)
国家(54203)
社会(48314)
科学基金(46135)
社会科(45753)
社会科学(45746)
教育(41233)
(34855)
基金项目(32540)
(31059)
编号(30054)
成果(26958)
自然(25833)
资助(25797)
自然科(25258)
自然科学(25252)
自然科学基金(24804)
课题(24570)
(22516)
重点(21971)
(21885)
教育部(20612)
(20191)
国家社会(20159)
规划(19628)
(19483)
期刊
(81747)
经济(81747)
研究(62181)
教育(46388)
中国(37201)
(23758)
管理(18606)
学报(18013)
技术(17005)
科学(16930)
大学(15541)
经济研究(15197)
(14941)
财经(13688)
学学(13135)
(12631)
金融(12631)
(12081)
职业(11242)
问题(10231)
农业(10075)
业经(9761)
技术经济(8318)
(8275)
统计(7637)
世界(7574)
(7428)
论坛(7428)
技术教育(7391)
职业技术(7391)
共检索到2422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陈建伟  苏丽锋  
传统研究主要基于教育支出和人力资本的角度,分析教育扩张的经济增长效应。本文基于教育扩张的桥梁作用,即高等教育扩张有助于储蓄转换为投资或消费,重新认识了高等教育扩张的增长效应。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回归分析发现,储蓄有助于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在未控制高等教育规模的增长计量方程中,储蓄对增长的作用效果并不显著;控制高等教育规模变量后,储蓄对增长的作用效果显著为负,而高等教育规模变量显著为正。也就是说,高等教育在储蓄与增长之间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中间桥梁作用,如果储蓄不能转换为有效投资或消费,纯粹的储蓄并不能促进经济增长。而高等教育能够加速储蓄的转换,从而有助于推动增长。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王自力  
本文从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对储蓄增长、信贷扩张与货币过量投放之间传导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随着银行资金来源构成中储蓄地位的演变,储蓄存款的增长与波动对银行贷款、进而对货币供应量的扩张与收缩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保持储蓄存款的稳定增长对于遏制信贷扩张和货币过量投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分析,作者提出了促进储蓄稳定增长,遏制货币过量投放的对策建议。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席晶  雷钦礼  
本文在Carroll等(2000)和Cuadrado等(2004)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进行了修正,通过构建参数的合理范围,为目前实证分析的结论 "经济的高增长导致高储蓄"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理论解说。在本文的分析框架下,我们发现储蓄率将最终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上升,并且其在趋于均衡的路径上不断向上攀升。本文还发现,由于中国居民"好面子"、攀比之风盛行,使得经济本身的高速增长成为导致高储蓄的重要原因。另外,资本产出弹性过高、个人贴现率偏低和跨期替代弹性过小也是导致高储蓄的重要因素。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李扬  殷剑峰  陈洪波  
本文探讨了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并存的现象。文章认为:人口红利、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改革,是造成中国经济“三高”的实体经济因素和体制因素,这些因素并不能由宏观经济政策予以调整。文章最后提出了大力发展直接融资的改革对策。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邵宜航  徐菁  
本文讨论高等教育扩张对以创新为主要增长动力的现代经济增长的影响。我们在熊彼特式创新增长模型的基础上解析高等教育扩张通过影响创新进而作用于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指出:一方面,高等教育扩张通过提升人力资本而可能有利于增强总体创新能力,但另一方面,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高等教育扩张也可能扰乱高等教育的信号作用,扭曲研发部门劳动力的甄选,进而对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高等教育扩张的增长效应将可能随发展阶段而不同。进一步,本文利用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展开的经验检验支持了理论分析结论。总体而言,我国高等教育扩张对创新效率与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朱镜德  
文章通过实证分析及对相关理论的考察,提出中国现阶段强劲扩张高等教育的政策建议,认为在经济结构急剧转型和产业结构快速升级条件下,该项政策的实施将不仅能够有效缓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低级劳动力市场过度拥挤及劳动边际产品低下的矛盾,从而推动现阶段乡-城迁移的顺利发展,而且也能够有力地支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蔡则祥  卢亚娟  
目前的储蓄高增长主要是由于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消费和投资的增速缓慢、居民手持现金的逐步减少而引起,充分暴露出我国经济架构的严重失衡。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缓解储蓄增长的势头,并积极引导储蓄向投资转化。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金全,郭整风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十分关注储蓄率与GDP增长率之间的相关关系,认为在较低人均资本水平下,较高的储蓄率有利于促进经济快速增长。我们利用Granger影响关系检验发现,在我国现阶段不存在储蓄率对于经济增长的显著正向影响,但存在实际GDP水平值对储蓄增量的显著反向影响。因此,较高的收入增长是储蓄提高的主要原因,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平稳导致了储蓄率对实际GDP增长率的正向影响减弱。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林正河  
未来的竞争,主要是经济实力的竞争,而经济实力的竞争说到底就是科技的竞争。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科技进步实施“科技兴县”战略,加快县城经济的发展步伐。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蔡则祥  卢亚娟  
近几年来,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高速增长,主要是由于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消费和投资的增速缓慢、居民手持现金的逐步减少而引起。居民储蓄存款高增长暴露了目前我国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衡,必须采取措施缓解储蓄增长的势头,并积极引导储蓄向投资转化。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宪法  
储蓄与投资是宏观经济中的两个重要变量,它们的变化及均衡关系直接决定着经济增长速度和国民收入水平。近年来,我国总储蓄一直以较快的速度上升,1989年,储蓄总额已占GDP的36%,这个比例仅次于韩国而高于日本。世界银行的一项分析表明,增长率与储蓄率之间有很密切的关系。例如韩国,增长率的变化可以解释大部分储蓄率的变动。但我国的情况却并非如此。十多年来,储蓄率和增长率往往呈反方向变化。尤其1989年以来,储蓄率上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汪伟  
本文以生命周期理论为出发点,并运用中国1989—2006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考察了经济增长、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以及它们的交互作用对中国储蓄率的影响。我们通过不同的识别方式和各种计量方法实证检验发现:市场经济转型带来的经济高速增长与人口政策转变带来的抚养系数下降导致中国储蓄率不断上升,经济增长对储蓄率上升的贡献随着适龄劳动人口数量的增加而被强化,但会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而被弱化。在使用了不同的识别方法与计量技术并控制了其他潜在影响中国储蓄率的各种因素后,我们的结果基本稳健。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周佐望  
本研究的主旨是从理论与实证两个角度论证储蓄扩张不仅不是1989—1990年中国经济滑坡的原因,而且它还是中国经济增长的资源基础。收入波动即收入分配相对集中与通货膨胀使得农村居民以及城镇工薪者阶层收入的大幅度贬值才是中国经济波动的主因。因此,走出经济低谷的出路在于实行一系列政策调整与体制改革,适度增加农村居民及城镇工薪者阶层的货币收入,同时建立从储蓄向投资转化的通畅桥梁,以为高收入者阶层的剩余货币收入寻找出路,重建顺畅的社会经济循环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