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063)
2023(9678)
2022(8708)
2021(8229)
2020(6913)
2019(15904)
2018(16044)
2017(30757)
2016(16991)
2015(19149)
2014(19069)
2013(18847)
2012(17104)
2011(15236)
2010(15026)
2009(13491)
2008(12877)
2007(10897)
2006(9310)
2005(7884)
作者
(50185)
(41586)
(41437)
(39469)
(26570)
(20186)
(18630)
(16667)
(15873)
(14832)
(14405)
(13951)
(13100)
(13093)
(12781)
(12758)
(12732)
(12343)
(11882)
(11753)
(10508)
(10112)
(10074)
(9378)
(9375)
(9359)
(9202)
(9068)
(8369)
(8369)
学科
(61975)
经济(61907)
管理(45682)
(43489)
(36443)
企业(36443)
方法(30713)
数学(26565)
数学方法(26253)
(16668)
(16219)
中国(15288)
(14830)
业经(13879)
地方(12904)
理论(11225)
农业(11095)
(10968)
(10657)
贸易(10651)
技术(10311)
(10310)
环境(10256)
(9750)
(9723)
财务(9693)
财务管理(9679)
教育(9535)
企业财务(9180)
(8856)
机构
大学(236355)
学院(234360)
管理(94716)
(84773)
理学(83159)
经济(82737)
理学院(82167)
管理学(80611)
管理学院(80214)
研究(78980)
中国(55553)
科学(53734)
(50744)
(43149)
(40756)
业大(40348)
研究所(37876)
(37295)
中心(35524)
农业(34590)
(32810)
(31686)
北京(31679)
师范(31375)
财经(30771)
(28597)
(28081)
(26911)
技术(26165)
师范大学(25586)
基金
项目(171776)
科学(133685)
基金(123784)
研究(121797)
(109917)
国家(109040)
科学基金(92459)
社会(73503)
社会科(69500)
社会科学(69479)
(67933)
基金项目(67224)
自然(63192)
自然科(61698)
自然科学(61687)
自然科学基金(60560)
(58010)
教育(55423)
资助(50295)
编号(50063)
成果(39826)
重点(38832)
(36848)
(36410)
(35749)
课题(34152)
科研(33595)
创新(33296)
计划(33177)
大学(31380)
期刊
(87976)
经济(87976)
研究(65123)
学报(43453)
中国(40647)
(39208)
科学(38352)
管理(32820)
大学(31419)
学学(29652)
农业(28417)
教育(26399)
(25926)
技术(19414)
(15055)
金融(15055)
业经(14777)
(14625)
图书(13914)
财经(13587)
经济研究(13410)
科技(12627)
业大(12215)
理论(12152)
资源(11541)
实践(11495)
(11495)
(11447)
(11330)
问题(11329)
共检索到3241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莫文伟  旷娜  郑华斌  王晓敏  周蔚  唐启源  
以黄华占、天优华占、农香32、泰优390、甬优4149和湘晚籼17为试验材料,设置再生稻、一季晚稻和双季晚稻3种种植方式,测定了再生稻与晚稻稻米品质及RVA谱特征。结果表明:再生稻的整精米率比双季晚稻的提高了16.8%,但与一季晚稻的差异不显著;再生稻的垩白度和垩白粒率比双季晚稻的分别降低了7.7%和15.9%,而与一季晚稻的相差较小;再生稻的直链淀粉含量比双季晚稻的降低了3.3%,但比一季晚稻的提高了2.9%;再生稻的胶稠度比一季晚稻的提高了1.9%,比双季晚稻的提高了3.0%。再生稻和一季晚稻种植下,6个品种的RVA谱特征参数无显著差异,一季晚稻的峰值黏度和崩解值显著高于双季晚稻的。综合来看,再生稻稻米品质整体介于一季晚稻和双季晚稻之间,表现较稳定。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隋炯明  李欣  严松  严长杰  张蓉  汤述翥  陆驹飞  陈宗祥  顾铭洪  
通过2 年分别对114 个和101 个水稻品种(系)的各项品质指标及RVA 谱的测定,研究了RVA 谱特征值与外观品质、蒸煮理化指标、食味品质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RVA 谱特征值与外观品质中的透明度、垩白率关系较密切。同一品种的稻米,有垩白比无垩白米的表观直链淀粉含量(AAC)要高,热浆粘度、冷胶粘度、消减值、回复值大。(2)RVA 谱特征值与蒸煮理化指标中的AAC、胶稠度(GC)相关极为显著,与糊化温度(GT)相关性不显著;(3)除最高粘度外,RVA 谱的其余特征值与食味品质的主要指标呈极显著相关。以上结果表明,RVA 谱特征值可以作为优质稻米的辅助选择指标。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于新  张亚东  朱镇  赵凌  陈涛  赵庆勇  周丽慧  姚姝  赵春芳  王才林  
以自育的57份粳稻新品种(系)为材料,采用分子标记、化学方法、统计学方法等,对供试材料进行Wx-mq基因检测,测定各品种(系)稻米淀粉RVA谱特征值和直链淀粉含量,分析各测定值间的相关性,并分析了不同AC品种(系)的RVA谱特征值差异。结果表明:57份材料均含有Wx-mq基因;各RVA谱特征值间有较好的相关性,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冷浆黏度之间,及其与峰值时间、回复值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崩解值与峰值黏度,峰值时间与消减值、回复值呈极显著正相关,糊化温度与热浆黏度、峰值时间呈显著正相关,消减值与峰值黏度、崩解值呈极显著负相关;供试材料的直链淀粉含量分布在5%~12%,集中分布在8%~11%;不同A...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沈新平  沈明星  顾丽  季红娟  龚丽萍  王建平  姚月明  
【目的】对糯稻地方种质资源的淀粉糊化特性进行评价鉴定,以明确这些原始种质间淀粉品质差异性,为选择特异和优异种质,加快糯稻的定向育种和生产奠定基础。【方法】以50年代征集的97份太湖地区糯稻地方种质资源材料,分析其稻米RVA谱的特征值,以评价其淀粉糊化特性。【结果】种质间的RVA谱特征值有极显著的差异性,其中崩解值的极差达4798cp,峰值粘度、最终粘度、消减值的极差也都在3000cp左右,峰值时间、糊化温度亦有较大差异。RVA谱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其平均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达1.86。这些种质的RVA谱曲线呈现为4种基本类型:即占品种数92.7%的基本特征类群,其峰值粘度变化在1...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谢宜  罗尊长  董春华  王玲玲  洪曦  褚飞  孙继民  方勇  胡柯鑫  
为提高超级稻晚稻产量和肥料利用效率及指导相应缓/控释肥等新型肥料研发,研究了氮钾养分不同优化运筹技术下超级稻晚稻吸肥特征和土壤供肥特征及晚稻产量和氮磷钾利用效率变化。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较,氮钾优化运筹处理均提高了稻谷产量、有效穗数量、千粒质量、氮磷钾利用效率及水稻群体单株干物质累积量和氮磷钾累积量,其中,优1处理(氮钾基追比为基肥∶分蘖肥∶穗肥=5∶3∶2)的稻谷产量和氮磷钾利用效率最高,其稻谷实际产量、有效穗数量、千粒质量、氮肥利用效率、磷肥利用效率、钾肥利用效率、干物质累积量、氮素累积量、磷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先喆  徐庆国  刘红梅  
以分别种植在湖南长沙和广东惠州的湘直粳、齐丰占、玉香油占等46个不同遗传背景的水稻品种(系)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其淀粉黏滞谱(RVA谱)特征值,分析RVA谱各特征值之间的关系及其与蛋白质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沙和惠州2个点的稻米RVA谱特征值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不同地域稻米RVA谱各特征值变异系数大小依次为消减值、崩解值、回复值、最终黏度、峰值黏度、最低黏度、峰值时间、糊化温度,其中长沙点的消减值变异系数为137.7%,惠州点的为71.3%,崩解值分别为48.3%和63.1%;长沙点稻米最终黏度与回复值的相关系数最大,达0.952,惠州点的最终黏度与最低黏度相关系数最大,达0.908;长沙...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陈书强  薛菁芳  张文忠  马殿荣  徐正进  陈温福  
利用3个直立穗型和3个弯曲穗型粳稻品种研究了两种不同穗型水稻穗上不同部位籽粒淀粉RVA谱特征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粳稻的穗型特征与品种间的淀粉RVA谱特征值高低、穗内不同部位间的变异及粒位顺序并无直接必然的联系。同一稻穗内不同粒位间的淀粉RVA谱特征值高低与其颖花在穗上的开花顺序有一定联系,两种穗型(直立和弯曲)品种都是一次枝梗上籽粒的淀粉粘滞特性优于二次枝梗上籽粒,穗上部籽粒的淀粉粘滞特性好于穗下部籽粒。品种的一次和二次枝梗与上部、中部和下部枝梗这两类粒位之间的互作对淀粉RVA谱特征值有显著影响。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代贵金  华泽田  陈温福  徐正进  王彦荣  
由于根系研究的难度较大,根系育种相对滞后。采用盆栽的方式,对北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根系特征进行比较,为水稻高产根系育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与常规品种相比,杂交稻具有明显的根系优势,主要表现在发根力强,根系粗长,根体积、根系吸收面积、根重和根冠比都较大;常规品种则根多、根细而分枝多,根系衰退晚且慢。(2)旱稻品种发根力强、根较长,根系比表面积大,根冠比较大。(3)与粳稻相比,籼稻根较少,根体积较大,根粗长,根系吸收面积和比表面积都较小,根冠比小,后期衰退早且快。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唐延林  黄敬峰  王秀珍  王人潮  王福民  
测定了水稻、玉米、棉花 3种作物共 6个品种的冠层和主茎叶片不同生育期高光谱反射率及其对应叶片中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 ,分析了它们的高光谱及其红边特征和红边参数与叶面积指数、地上生物量、鲜叶重及叶片色素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1) 3种作物冠层高光谱反射率大小与其生育期有关。冠层和叶片光谱反射率最大值比较结果是 ,冠层光谱 :棉花 >玉米 >水稻 ;叶片光谱 :水稻 >棉花 >玉米。 (2 ) 3种作物冠层光谱的红边都具有“双峰”现象。红边幅值Dλr 和红边面积Sr 均呈增大、减少的变化规律 ,但红边位置λr 的变化范围和变化规律不同 ;冠层红边参数λr、Dλr、Sr 与其叶面积指数和鲜...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蔡一霞  刘春香  王维  张洪熙  张祖建  杨静  唐汉忠  
【目的】从品质形成的动态角度探讨相似AAC(apparent amylose content,表观直链淀粉含量)水稻品种其米质动态形成的差异。【方法】选用成熟种子表观直链淀粉含量相似而米质不同的两个水稻品种武育粳3号和30优917为材料,研究其灌浆过程中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及RVA谱动态变化差异。【结果】两个品种在籽粒灌浆过程中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RVA谱的动态变化存在显著差异。在花后5—15 d2个品种的直链淀粉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到灌浆后期则表现相近。胶稠度和RVA谱在籽粒灌浆的全过程中均有明显差异。与30优917相比,武育粳3号的胶稠度在花后5—10 d较软,到籽粒灌浆的中后期(花后2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卢开阳  
1、参试品种品系名称供种单位品系名称供种单位 B7416 湖北省农科院粮作所 6183 黄冈市农科所 89-16 荆沙市农科所 9110 湖北省农科院现代化所 8587 宜昌市农科所鄂宜105(CK) 宜昌市农科所 2、参试单位湖北省农科院粮作所(简称粮作所,下同),黄冈市农科所(黄冈),孝感市农科所(孝感),宜昌市农科所(宜昌),荆州地区农科所(荆州),咸宁地区农科所(咸宁),国营龙感湖农场种子公司(龙感湖)。 3、试验概况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重复4次,小区面积13.4m~2。株行距13.3cm×16.7cm,每蔸插5~7苗。1992年各试点于6月19~23日播种,7月17~25日...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花劲  周年兵  张军  张洪程  霍中洋  周培建  程飞虎  李国业  黄大山  陈忠平  陈国梁  戴其根  许轲  魏海燕  高辉  郭保卫  
【目的】研究双季稻区晚稻季条件下,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超高产结构与群体形成特征,以期为双季晚稻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超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籼粳杂交稻有代表性的品种甬优538、甬优2640、甬优1538、甬优1540为试验材料,通过栽培措施的调控,形成超高产(≥10.50 t.hm-2)和高产(9.75 t.hm-2≤产量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靖飞  杨梅梅  王密引  
本文基于2003~2010年常规水稻主导品种推广数据,对中国常规水稻主导品种跨区域转移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常规水稻主导品种跨省技术转移水平在下降,浙江、广东和江苏是主要的跨省技术输出地区;按照地理区域,中国形成了华东、华中和华南三大最活跃的常规水稻主导品种跨省技术转移区域。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浪  徐华勤  李林林  陈元伟  郑华斌  唐启源  唐剑武  
【目的】为了探索生态可持续的稻作模式,对比研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稻和再生稻稻作模式的产量潜力和CH_4排放特征,以此为选取绿色、生态经济可持续的稻作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7—2018年依托湖南省益阳市大通湖区宏硕生态农业农机合作社科研基地,设置了双季稻和再生稻2种模式,对比分析了产量潜力、稻田生育期间CH_4排放动态和稻田生态系统CH_4季节性累积排放规律以及评估了单位产量稻田CH_4排放。【结果】试验期间,从产量方面来看,双季稻早稻产量为7.37 t·hm~(-2),再生稻头季产量为8.84 t·hm~(-2),头季相比早稻增产19.95%。双季稻晚稻产量为6.82 t·hm~(-2),再生稻再生季产量为3.39 t·hm~(-2),再生季相比晚稻减产50.29%。综合两季,双季稻总产量为14.19 t·hm~(-2),再生稻总产量为12.22 t·hm~(-2);从生育期间CH_4排放动态来看,双季稻在分蘖期和齐穗期左右排放较强峰值,再生稻除了在分蘖期和齐穗期有较强的排放以外,其在施用促芽肥时也出现了小峰值。但总体双季稻的排放范围(-0.06—1.30μmol·m~(-2)·s~(-1))要高于再生稻的排放范围(-0.01—0.70μmol·m~(-2)·s~(-1));从稻田CH_4季节性累积排放来看,双季稻CH_4累积排放要高于再生稻。再生稻头季累积排放范围在23.90—266.59kg·hm~(-2),再生季累积排放范围在0.00—46.14 kg·hm~(-2)。双季稻早稻季节累积排放范围在为35.57—251.29 kg·hm~(-2),晚稻季节累积排放范围在为10.74—321.59 kg·hm~(-2)。双季稻CH_4季节累积排放A-B(两叶一心至分蘖后期)段>B-C(分蘖后期至齐穗期)段>C-D(齐穗期至成熟期)段,且全生育期双季稻累积排放达922.35 kg·hm~(-2)。再生稻CH_4累积排放B-C段>A-B段>C-D段,且全生育期CH_4累积排放为609.74 kg·hm~(-2),即相比对照双季稻,再生稻CH_4累积排放降低了33.89%;最后通过评估单位产量CH_4排放可知,早稻单位产量CH_4排放为0.069 kg·kg~(-1),头季单位产量CH_4排放为0.062 kg·kg~(-1),头季相比早稻减少了10.14%;晚稻单位产量CH_4排放为0.061 kg·kg~(-1),再生季单位产量CH_4排放为0.018 kg·kg~(-1),再生季相比晚稻降低了70.49%。综合两季,双季稻单位产量CH_4排放为0.065 kg·kg~(-1),再生稻单位产量CH_4排放为0.050 kg·kg~(-1),再生稻相比双季稻降低了23.08%。【结论】从单位产量下CH_4排放角度来看,在长江中下游双季稻的主产区扩大种植再生稻是为良策。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唐海明  汤文光  肖小平  罗尊长  汪柯  张帆  杨光立  
研究双季稻区6种不同土壤类型对晚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可为指导不同地域的水稻优质生产提供重要参考。本文以6年定位试验为基础,研究了南方双季稻区6种不同土壤类型晚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在6种不同土壤类型中,各处理优质晚稻的有效穗、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均无明显差异。垩白大小与穗干重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水稻产量以红黄泥田最高,达7570.46 kg/hm2,大小顺序为红黄泥田>河沙泥>灰泥田>麻沙泥>紫泥田>黄泥田。红黄泥田和紫泥田有利于提高优质晚稻的出糙率、精米率;灰泥田和河沙泥田有利于提高稻米的整精米率;黄泥田有利于提高稻米的胶稠度、蛋白质,降低垩白米率、垩白大小和直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