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147)
2023(10366)
2022(8480)
2021(7547)
2020(5932)
2019(13102)
2018(12752)
2017(23614)
2016(12517)
2015(13643)
2014(13093)
2013(12581)
2012(11783)
2011(10847)
2010(10931)
2009(10073)
2008(9501)
2007(8408)
2006(7666)
2005(7142)
作者
(35572)
(29749)
(29637)
(27979)
(18847)
(14266)
(13309)
(11427)
(11279)
(10511)
(10163)
(10011)
(9634)
(9301)
(9253)
(9157)
(8741)
(8620)
(8569)
(8515)
(7434)
(7414)
(7139)
(6863)
(6826)
(6622)
(6602)
(6546)
(5993)
(5862)
学科
(55257)
经济(55210)
管理(30093)
(28775)
地方(21524)
(20677)
企业(20677)
中国(19738)
(17327)
业经(14870)
方法(13085)
农业(12144)
地方经济(11828)
(11208)
(11064)
数学(10692)
环境(10562)
数学方法(10552)
(10522)
贸易(10509)
(10025)
(10023)
金融(10021)
(9889)
银行(9877)
(9708)
(9324)
(9314)
发展(8184)
(8157)
机构
学院(171748)
大学(165452)
(68169)
经济(66561)
研究(66197)
管理(58821)
中国(49675)
理学(49105)
理学院(48384)
管理学(47413)
管理学院(47093)
科学(41505)
(36787)
(33799)
研究所(30476)
(30357)
(29999)
中心(29640)
(27717)
(26908)
师范(26652)
(24869)
业大(24474)
北京(23592)
农业(23078)
财经(23044)
(22983)
师范大学(21250)
(21121)
(20673)
基金
项目(113244)
科学(89209)
研究(84945)
基金(79037)
(69616)
国家(69000)
科学基金(58435)
社会(53787)
社会科(50974)
社会科学(50966)
(46661)
基金项目(41736)
(38967)
教育(37746)
自然(36071)
编号(35236)
自然科(35135)
自然科学(35124)
自然科学基金(34413)
(31771)
资助(30533)
成果(28042)
重点(26432)
课题(25938)
发展(25536)
(25102)
(24063)
(22849)
创新(22501)
国家社会(22148)
期刊
(88254)
经济(88254)
研究(54726)
中国(40273)
(29638)
学报(25356)
科学(25080)
管理(23138)
教育(23125)
(21502)
农业(20660)
大学(18881)
(18636)
金融(18636)
学学(17739)
业经(17345)
技术(14680)
经济研究(14360)
问题(11048)
(10917)
财经(10594)
资源(9621)
(9407)
(9259)
商业(9035)
科技(8674)
(8641)
现代(8583)
图书(8350)
(8179)
共检索到2752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袁新国  王兴平  滕珊珊  
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开发区空间上的现状特征进行了总结,认为开发区宏观空间结构呆板,中观空间肌理单一,微观空间景观平淡。基于开发区再开发的四种模式,从宏观层面上提出了开发区再开发的整体空间结构:综合新城为完整独立的空间结构、产业社区为较完整的空间体系、纯产业区应当强化产业空间效益、消亡空间则融入城市;基于开发区再开发类型,从中观层面提出了开发区道路改建、加建和重组三种重构形式;基于开发区空间景观五要素,从微观层面提出了开发区空间景观向集约空间、开敞空间、停留空间、丰富空间、聚焦空间的转变路径。最后,梳理了每个层面空间形态再开发的策略。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冯章献  王士君  张颖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尤其是中心城市极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许多城市的开发区在诸多方面受到冲击,困扰开发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矛盾越来越多,破解的关键在于功能转型及相应的结构调整。论文基于中心城市极化这一前提,从我国开发区的成长背景及发展历程的总结、认识入手,分析开发区与母城的功能和结构关系,以及中心城市极化对开发区的影响,并以案例解析的方式,提出中心城市极化背景下开发区功能转型与结构优化的思路。论文认为,开发区的建设是城市职能的延伸和对城市产业的提升,是城市地域的扩大和再开发;开发区与中心城市形成了"城中区内置型、边缘区生长型、子城区扩展型和独立区发展型"四种结构关系类型;中心城市极化影响到开发区的区...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朱卫东  陈劲松  张先锋  
1984-2002年间我国共审批建设了54个国家级经开区,此后7年未有增加。2009年下半年启动省级开发区升级以来,国家级开发区数量在3年内增长了近1.5倍。本文在分析此次升级扩容背景的基础上,认为新时期国家级开发区已从过去单纯利用外资和技术的外向型窗口转变为内外资并重、引进先进技术与加强自主创新相结合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点。并通过对影响新升级开发区发展的国际宏观环境、国内经济条件和开发区自身障碍因素进行分析,从创新驱动、规划驱动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魏宗财  王开泳  陈婷婷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发布,标志着新型城镇化正式列入国家发展战略,如何在地方尺度上予以落实需要进一步的实践探索。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开发区作为特殊的政策空间,政策优势日渐消失,综合竞争力和活力下降。基于开发区既有的研究成果,以园区管理模式、产业创新及发展、对周边地区的带动、园区城镇化发展等为分析框架,本文以广州市民营科技园为典型案例,利用问卷调研、深入访谈等方法,通过对园区管委会、企业管理层、周边村民等利益群体的需求进行调查,深入了解当前园区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其发展诉求。认为扩园后的民营科技园不仅需要落实国家关于新型城镇化规划的要求,逐步由单一的工业区转变成为宜居宜业的综合型园区,从低度城镇化走向新型城镇化的转型升级等等,还需实现开发区的转型升级,从"制造"到"创造",真正实现开发区可持续发展,对当前处于转型期的国内开发区发展具有导向与参考借鉴作用。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黄桦  张文霞  崔亚妮  
对开发区来说,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产城融合是新时代促进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以资源型地区山西省为典型案例,利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构建产城融合度评价指标体系,对开发区产城融合度进行测算和比较分析,并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提出开发区产城融合的实施路径,为开发区转型升级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刘明宇  
开发区需要采取一体化的要素配置机制,但这也造成了开发区的先天不足和后天产业升级压力,需要通过治理模式的创新延长开发区的生命周期。新加坡裕廊工业区治理模式演变和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治理模式创新的案例,揭示了企业主导的治理模式在整合社会资源、提供专业化和个性化服务方面具有的优势。通过治理模式创新,形成有利于产业升级的服务体系,在成长期培育第二曲线是实现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龚富华  杨山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龚富华  杨山  
开发区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发展和形态变化有着重大影响。基于1984-2013年间7个时相的TM遥感影像数据提取苏州市建设用地,采用形态指数分析苏州市空间形态演化特征,在梳理开发区快速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开发区不同时段对城市空间形态的独特作用。结果表明:1984-2013年间,苏州市各开发区建设造成城市空间显著差异化扩展,沿开发区所在区域东西向迅速扩展;开发区建设使得苏州市从最初单中心的空间结构演变成大城市核轴完整的多中心空间结构;开发区对苏州城市形态影响过程可以分为低水平变化、突变转换和高水平稳定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城市形态指数既反映开发区建设对城市形态的影响,也显现出开发区土地开发利用的状态;开发区对形态的影响过程表明,科学合理地布局开发区、调控开发区规模及时序以提高城市形态稳定性和紧凑性是城市开发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秦智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主导产业的选择离不开所在的区域环境背景。根据相对优势理论、产业聚集理论、产业价值链理论,结合区域的产业结构、自然禀赋、区域生产要素以及产业的市场需求等约束条件,提出高新区主导产业选择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柳州高新区选择发展的主导产业。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魏来  田璐  
随着我国逐步进入存量时代,空间转型成为开发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途径。结合国内外经验比较,提出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应当成为开发区空间转型的基本逻辑,而创新生态系统应当建立在适宜密度基础之上,并具备多样性、开放性、适应性等类似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通过进一步的数据分析与案例研究,提出开发区空间转型的关键策略包括调控开发强度、促进功能复合、塑造开放环境与实施弹性治理。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赵琪龙  郭旭  李广斌  
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将开发区主导下的苏南乡村空间演化划分为前开发区时代、开发区时代和后开发区时代三个阶段,并对各个阶段的乡村空间分异特征及其驱动机制进行解析。分析发现:(1)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工业园区乡村空间呈现出两种转型趋势,即乡村空间向城市空间转型、生产空间向消费空间转型;(2)前开发区时代,其空间重构由乡村自下而上驱动;开发区时代,由政府主导、市场辅助;后开发区时代,则是由市场主导,政府辅助,政府主导的乡村空间转型虽能快速实现城市化,但也有其缺陷;后开发区时代,空间作为稀缺资源应由市场来配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向守乾  陈威  李吉墉  
国土空间规划语境下,存量用地再开发将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治理的重要抓手。珠三角地区曾经是存量用地再开发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但随着国土空间规划改革和土地政策、更新政策的转变,过往的存量用地再开发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发展要求。选取珠三角的典型城市——珠海为样本,通过回顾城市的“三旧”改造历程和实践,深入剖析“三旧”改造在政策、模式和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和困境,明确“三旧”改造向低效用地再开发转型的必然要求,并结合新时期的高质量发展要求,从发展理念、政策构建、开发模式和管理平台等方面提出优化策略,指导国土空间的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治理,助推城市转型升级。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姚金伟  何磊  孟庆国  王晓莉  黄天航  
中国土地产权改革不搞私有化,地权划分也并非越细越好,中国集体地权具有突出的合作优势。本文基于重庆五宝镇的发展实践以及中国集体地权设置,抽象出土地共有合作开发模式,强调权能分离和组织整合对于现代土地开发的重要意义。对于现代土地集约化和规模化开发而言,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再集中化以及多主体合作网络是其必要条件。土地共有合作开发模式可以有效降低分散或个体开发中普遍存在的交易成本高和租金耗散问题,不仅有助于限制开发区统筹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更对当下中国农村土地改革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同时,本文强调通过完善的制度激励和社会监督有效约束政府行为,充分保障和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杨忠伟  陆媛  华晔  
目前,我国发展较为成熟的开发区走上了以土地再开发为手段的开发区转型之路。但是,传统的城市更新开发模式将原权利人的更新诉求排斥在外,单纯以政府为开发主体的再开发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与片面性。本文将开发区土地划分为"实"、"虚"、"伪"三类地区,比较分析各地区的再开发方向,并在现有的城市更新模式的基础上论证多元利益合作再开发的可行性,提出了各分区土地的多元利益合作模式,为推进开发区的转型进程奠定基础。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杨朝钦   宋琴   杨奉海   杨国永  
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我国在新时代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一项战略举措,但在后开发区时代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转型渐呈疲态。以空间生产理论为理论基础,将“权力—资本—空间”辩证关系与漳州开发区30年发展进程中的实践活动结合,构建“权利(资本)—利益主体—空间”辩证逻辑框架,以分析漳州开发区发展转型困境。研究发现,开发区从发展初期到转型期对开发区空间的定位从“工业空间”转向“综合性新城区空间”,价值定位的升级与“政企合一”管理体制的不相适应主要表现为“价值空间膨胀”与“权力相对萎缩”之间的矛盾。因此,需重新从空间生产理论视角寻找破解开发区转型困境的方法,包括明确开发区功能定位、利用市场“规训”权力以及消除行政空间壁垒。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