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876)
2023(6878)
2022(5156)
2021(4762)
2020(3896)
2019(8605)
2018(8807)
2017(17696)
2016(9358)
2015(10294)
2014(10283)
2013(9982)
2012(8915)
2011(8137)
2010(8442)
2009(7746)
2008(7600)
2007(6991)
2006(6546)
2005(5973)
作者
(26041)
(22753)
(21783)
(20852)
(13688)
(10746)
(9744)
(8683)
(8525)
(7740)
(7694)
(7282)
(6991)
(6966)
(6776)
(6686)
(6490)
(6471)
(6288)
(6143)
(5611)
(5519)
(5438)
(5266)
(5119)
(5058)
(5045)
(4689)
(4559)
(4451)
学科
(44809)
(43795)
经济(43755)
(32384)
农业(29742)
管理(18140)
业经(15185)
中国(12910)
(11787)
企业(11787)
土地(11247)
(10800)
农业经济(10022)
方法(9787)
地方(9661)
(9635)
(9158)
农村(9149)
发展(9084)
(9076)
数学(8644)
数学方法(8599)
(8111)
(7535)
人口(7164)
(7131)
问题(6942)
收入(6853)
(6847)
劳动(6846)
机构
学院(131889)
大学(126489)
(57796)
经济(56734)
管理(50282)
研究(46876)
(46437)
理学(43174)
理学院(42765)
管理学(42070)
管理学院(41859)
中国(38753)
农业(35238)
科学(28193)
业大(27871)
(27003)
(24018)
中心(23091)
(22890)
农业大学(21768)
研究所(21629)
(21585)
财经(17927)
(17354)
师范(17219)
(17198)
经济管理(17171)
(16703)
经济学(16547)
(16404)
基金
项目(87376)
科学(68951)
研究(67174)
基金(63260)
(55103)
国家(54515)
科学基金(46262)
社会(43950)
社会科(41141)
社会科学(41129)
(35027)
基金项目(33723)
编号(29823)
教育(27922)
(27911)
(27895)
自然(27494)
自然科(26815)
自然科学(26810)
自然科学基金(26312)
资助(23595)
成果(23279)
(20879)
(19474)
重点(18991)
课题(18811)
国家社会(18677)
(17721)
(17615)
(17562)
期刊
(72935)
经济(72935)
(53074)
研究(36410)
农业(35690)
中国(33350)
学报(21251)
科学(21231)
业经(19199)
大学(17068)
(17040)
金融(17040)
(16388)
学学(16340)
(15288)
农村(13828)
(13828)
农业经济(13731)
管理(13430)
问题(11484)
教育(11317)
技术(10135)
世界(9704)
农村经济(9172)
(9012)
经济问题(8737)
经济研究(8730)
资源(8276)
财经(8135)
社会(7717)
共检索到2060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陆继霞  吴丽娟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规模不断扩张,农民在这一过程中展现出多样化的生计策略。其中,土地流转后,有一部分农民由于进城失败、土地情结、土地流转到期等原因进行生计方式的“再小农化”,他们重拾土地,以“农民农”、老人农业和妇女农业、“非农-农业”兼业等形式重新经营农业,将农业作为个人及家庭的生计退路,试图增加家庭收入的同时降低生计风险。事实上,“再小农化”是农业现代化的过渡形式之一,也是农业现代化和小农户衔接中重要却被忽略的一环。同时,“再小农化”农民在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中看似处于被动的局面,实际却又是农民充分发挥自主性和能动性,兼顾个人发展与家庭生计的表现,是小农生命力和韧性的重要体现。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庄龙玉  
研究土地流转的主要影响因素,文章建立了Logistic回归模型,通过划分农户类型,研究农户非农化对土地转入、转出和不属于三种变量的影响程度,对农户劳动力的具体配置情况进行总结。结果表明:土地流转受影响程度最高的是农户专业非农化因素,非农历史与转入呈现正比关系;对土地转出影响作用较大的是男性劳动力的非农化因素;土地流转的重要影响因素为非农化的经济质量因素;对土地流转作用不明显的是非农化空间因素;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受限于现今的土地流转模式;目前农户非农化发展的决策动机以经济利益为主。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艳  马贤磊  石晓平  
农机服务的快速发展能否解释农地流转并未推动我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趋势而出现的“内卷化”现象,仍有待分析与验证。采用中国农村家庭大数据库(CRHPS)中的小农户样本,分析小农户在土地流转市场中的处境并运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农机服务对其土地流转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小农户采用农机服务显著地降低了土地转出并增加了土地转入,并验证了包括农业劳动力投入、农业技术应用和农业收入在内的三个主要影响机制。研究论证了农机服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我国土地流转中参与率增速放缓、小规模转入与部分转出对应的小农户复制以及农地流转对农业生产率作用递减的“内卷化”现象。提出在制定完善农机服务政策时,既要满足小规模农户的生产需求以维持家庭生计,又要衔接土地转入户的服务需求以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艳  马贤磊  石晓平  
农机服务的快速发展能否解释农地流转并未推动我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趋势而出现的“内卷化”现象,仍有待分析与验证。采用中国农村家庭大数据库(CRHPS)中的小农户样本,分析小农户在土地流转市场中的处境并运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农机服务对其土地流转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小农户采用农机服务显著地降低了土地转出并增加了土地转入,并验证了包括农业劳动力投入、农业技术应用和农业收入在内的三个主要影响机制。研究论证了农机服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我国土地流转中参与率增速放缓、小规模转入与部分转出对应的小农户复制以及农地流转对农业生产率作用递减的“内卷化”现象。提出在制定完善农机服务政策时,既要满足小规模农户的生产需求以维持家庭生计,又要衔接土地转入户的服务需求以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卢志强  李贵才  曹广忠  
基于13省25县100个村的抽样调查数据,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农户生计非农化对耕地流转的影响。研究发现:(1)非农收入已成为我国农户收入的重要来源,农户生计非农化的特征明显;我国农户耕地流出的比重高于耕地流入的比重。(2)农户生计非农化程度越高,则耕地流出的概率越高,耕地流入的概率越低。(3)非农收入比重对农户耕地流出具有较高的贡献率,而农业劳动力数量或人均耕地面积对农户耕地流入具有较高的贡献率。(4)从区域差异来看,非农收入比重与户主受教育程度对东部地区农户耕地流出和流入均具有显著影响,非农收入比重、农业劳动力数量和人均耕地面积是中部地区农户耕地流出的主要影响因素,非农收入比重是西部地区农户耕地流出的主要影响因素。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徐堇寒  徐秀英  
基于浙江省382户农户的调查数据,描述了农户生计非农化、林地转出意愿状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使用Ologit模型对农户生计非农化对林地转出意愿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非农收入所占比例和非农就业时间所占比例对农户林地转出意愿均有显著正向影响;非农收入所占比例每提高1%,农户不愿意转出林地的概率降低20.63%,愿意转出部分林地的概率提高4.30%,愿意转出全部林地的概率提高16.34%;非农就业时间所占比例每提高1%,农户不愿意转出林地的概率降低18.40%,愿意转出部分林地的概率提高3.87%,愿意转出全部林地的概率提高14.53%;户主是否为村干部、家庭总收入及荒山面积所占比例对林地转出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家庭劳动力数量、林地总面积对林地转出意愿有显著负向影响。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许惠娇  贺聪志  叶敬忠  
近年来,"道德失灵"、"政府失灵"、"市场失灵"等被当作引发食品安全危机的症结所在。不同学者主要从两个相反的向度来分析食品安全问题,一种是以"去政治化"的视角将食物体系的可控性不足作为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源,并试图通过产业链的纵向垂直整合等"去小农化"的战略来应对食品安全问题,但这只会增强食物体系的双向控制能力,加剧生产和消费的"断联";另一种是以"再政治化"的视角尝试将现代食物体系的权力结构清晰化,并通过将食品的生产和消费与人类社区生活重新联结起来的战略构建替代性食物体系。当前我国社会上涌现出来的部分实践活动为"再小农化"创造了一定的空间,不失为重建食品信任的一种替代性选择。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许惠娇  贺聪志  叶敬忠  
近年来,"道德失灵"、"政府失灵"、"市场失灵"等被当作引发食品安全危机的症结所在。不同学者主要从两个相反的向度来分析食品安全问题,一种是以"去政治化"的视角将食物体系的可控性不足作为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源,并试图通过产业链的纵向垂直整合等"去小农化"的战略来应对食品安全问题,但这只会增强食物体系的双向控制能力,加剧生产和消费的"断联";另一种是以"再政治化"的视角尝试将现代食物体系的权力结构清晰化,并通过将食品的生产和消费与人类社区生活重新联结起来的战略构建替代性食物体系。当前我国社会上涌现出来的部分实践活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侯明利  
基于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2018)数据,构建联立方程模型,实证分析生计策略对农户土地流转与非农就业的影响及异质性。结果表明,生计策略对农户土地流转与非农就业的联合决策影响显著,对非农就业的促进作用大于对土地流出的促进作用和土地流入的抑制作用。不同生计策略类型的农户要素配置决策呈现异质性特征,农业户土地流转与非农就业的相互影响均不显著;农业兼业户倾向于土地流入与非农就业的联合决策,二者相互抑制且显著;非农兼业户倾向于土地流转与非农就业的联合决策,非农就业与土地流出相互促进,与土地流入相互抑制,均影响显著;非农户倾向于土地流出与非农就业的联合决策,相互促进且影响显著。因此应依据农户生计策略类型实行差别化的政策措施与激励工具,提升农户要素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人地关系协调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贤金  
岩溶山区是我国典型的人地关系脆弱区,其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南地区。西南地区岩溶总面积42. 62×104km~2,其中又以黔、滇、桂三省(区)最为集中,其裸露和覆盖的喀斯特面积达32. 06×104km~2(相当于全国国土面积的0. 3%),占三省(区)土地总面积的39. 71%(1)。但该区域贫困人口却占近全国贫困人口总量的1/2,而且主要分布在农村区域。因此,科学的揭示这一地区农户生计方式及其与土地环境退化的相互关系,对于探索并构筑人地关系和谐的农户生计方式具有重要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江帆  李兰英  宋淑颖  何卓京  邓伟芬  江丽娟  
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利用熵值法和二元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生计资本细分指标对农户林地流转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拥有的生计资本差异较大,其中社会资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相对丰富,而金融资本和自然资本相对匮乏;生计资本对农户的林地流转意愿有显著的影响,其中自然资本对农户的林地流入意愿有显著的负向影响,金融资本对农户的林地流入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物质资本对农户的林地流出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社会资本对农户的林地流出意愿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因此,为促进林地流转,提出加大林农金融资本投资、提升林业劳动力素质、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进一步优化人居环境、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促进林地流转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盖庆恩  李承政  张无坷  史清华  
土地流转是中国农业生产实现从小农户到规模经营转型的关键。本文构建理论模型刻画了土地流转、农户就业选择与农业生产效率间的关系,强调土地流转不仅能直接提高农地配置效率,还通过影响农户就业选择和技术采用,间接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并估计了土地流转对农户转型和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定量结果表明,若有效配置土地资源,农业生产将实现从小农户到规模经营的转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还将提高71.02%。劳动力市场改革、农产品价格调整等均会影响农户转型和农业生产效率。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战辉  
在以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的农业转型期,政府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普遍存在着经营规模化期望。在地方的农业转型实践中,行政力量主导推动大规模土地流转,形成了以外来资本为主的规模经营主体。然而资本化的规模经营主体,在土地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竞争性分配中,面临着不断上涨的成本压力,利润空间受到压缩,纷纷转型或退出农业生产领域。资本化规模经营主体的退出,重新释放了村庄经济空间,出现了再小农化的农业经营秩序。不同于传统的小农经济,再小农化是在回归家庭经营基础上新的发展,通过种植结构和经营规模的扩大,形成专业化机械化的经营模式,以家庭为主体的农业经营模式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期刊] 改革  [作者] 李荣耀  叶兴庆  
基于对3个农村改革试验区716个农户家庭的微观调研,就农户分化、土地流转对农户承包权退出决策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户分化并未促进土地承包权的退出,反而抑制了农户的土地承包权退出意愿,土地依赖程度较低的农户更倾向于退出土地承包权,但土地流转行为更大程度上影响了分化程度较低农户的土地承包权退出意愿,分化程度较高且已流转出承包地的农户有着更低的承包权退出意愿,即更符合退出政策目标指向的农户群体反而更倾向于继续持有土地承包权。这要求在进一步探索土地承包权退出机制时,完善配套政策,明确土地承包权的功能权属、设定受让人范围,让农户对持有土地承包权有着稳定合理的价值预期,从而引导符合条件的农户理性退出土地承包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桂颖  
文章从保障土地流转农户可持续生计角度出发,考虑样本地区土地流转农户的实际情况,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建立土地转出和转入农户的可持续生计评价指标体系;以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结合吉林省450户土地流转农户的实地调研数据,利用模糊物元模型对吉林省土地流转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价。结果发现,吉林省土地转出和转入农户的生计均处于维持基本生计级别,离生计可持续性还有一段差距,特别是风险抵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差距更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