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134)
- 2023(8949)
- 2022(8133)
- 2021(7777)
- 2020(6548)
- 2019(15460)
- 2018(15729)
- 2017(29856)
- 2016(16233)
- 2015(18361)
- 2014(18436)
- 2013(18247)
- 2012(16642)
- 2011(14889)
- 2010(14575)
- 2009(13208)
- 2008(12862)
- 2007(10760)
- 2006(9278)
- 2005(7870)
- 学科
- 济(64120)
- 经济(64047)
- 管理(45653)
- 业(43275)
- 企(36438)
- 企业(36438)
- 方法(31436)
- 数学(27137)
- 数学方法(26830)
- 农(15754)
- 中国(15346)
- 财(14874)
- 学(14747)
- 地方(13707)
- 业经(13693)
- 贸(11624)
- 贸易(11620)
- 易(11246)
- 理论(11144)
- 和(10938)
- 农业(10602)
- 技术(10325)
- 环境(9989)
- 制(9778)
- 务(9648)
- 财务(9587)
- 财务管理(9572)
- 教育(9486)
- 企业财务(9071)
- 划(8796)
- 机构
- 大学(230018)
- 学院(226488)
- 管理(94661)
- 济(87048)
- 经济(85093)
- 理学(83062)
- 理学院(82162)
- 管理学(80811)
- 管理学院(80413)
- 研究(74050)
- 中国(52511)
- 京(48914)
- 科学(47431)
- 财(37775)
- 所(36681)
- 业大(34860)
- 农(34474)
- 研究所(33877)
- 中心(33044)
- 财经(31302)
- 北京(30887)
- 江(30830)
- 范(30407)
- 师范(30132)
- 经(28506)
- 院(27194)
- 农业(27120)
- 州(25636)
- 经济学(24951)
- 师范大学(24633)
- 基金
- 项目(162770)
- 科学(127351)
- 研究(119609)
- 基金(117572)
- 家(102076)
- 国家(101235)
- 科学基金(87005)
- 社会(73221)
- 社会科(69278)
- 社会科学(69260)
- 基金项目(63484)
- 省(63233)
- 自然(57650)
- 自然科(56287)
- 自然科学(56277)
- 自然科学基金(55230)
- 教育(54339)
- 划(53457)
- 编号(49474)
- 资助(48516)
- 成果(39757)
- 重点(35844)
- 部(35709)
- 发(34292)
- 创(33882)
- 课题(33314)
- 创新(31502)
- 科研(31258)
- 项目编号(30841)
- 教育部(30520)
共检索到3146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姚生华
内陆开放与沿海开放互补的比较研究姚生华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东南沿海地区与西北内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的差距逐步拉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和经济增长的障碍。东西部发展差距何在?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第一、在经济体制上:东部地...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一鸣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沿海经济发展战略以来,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实际上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战略取向。沿海地区以外向型经济为先导,充分利用国外的资金、资源、技术和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不仅对内陆地区的资源依赖程度减小,而且因其越来越多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而减缓了对内陆市场的压力。内陆地区则主要依托国内资源和国内市场,同时占有沿海地区经济外向发展后腾出的部分发展空间,经济发展速度相应加快,未来一个时期,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两大区域并存仍将构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但是,随着内陆地区逐步扩大开放,这两大区域的经济联系将越来越密切。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徐志尧
沿海开放与沿边开放的比较分析徐志尧7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实施沿海开放战略,沿海地区从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的建立,拉开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序幕,到现在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开放体系。80年代末,随着边境贸易的发展,又实施了沿边开放的战略,构筑了沿边开放的布局。...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福柱 付洪凯
基于中国18个沿海开放城市2001-2013年的经济面板数据,本文运用DEA模型、超效率DEA模型以及DEA-MAlMquist指数模型,测度各沿海城市静态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结果显示:中国沿海开放城市综合效率较高,技术效率在综合效率变化中起主要作用,规模收益阶段与城市效率水平密切相关;MAlMquist指数显示沿海开放城市动态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为-0.8%,且动态效率经历了先抑后扬的变化趋势,技术进步是限制城市动态效率提升的主要原因。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齐艺莹 张少杰 宋海巍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莉
中国城镇化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沿海与内陆地区城镇化发展差距尤其突出。苏州位于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经历了三十年的快速发展;德阳地处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正处在快速发展的起点上。论文以苏州和德阳为例,研究了中国沿海与内陆地区在城镇化发展基础条件、动力机制、发展速度、空间形式及存在问题,探讨新形势下中国的城镇化道路与政策。
关键词:
沿海与内陆 苏州 德阳 城镇化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邵川
本文以新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利用面板数据,以江苏省的南通与徐州两地为实证进行分析,对江苏沿海县域与内陆县域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比较,得出影响两地县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及其差距,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
县域经济增长 经济发展梯度 面板数据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吕先声
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城市和地区经济发展明显高于内陆地区和内地城市。如广东省,10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近7.2倍。平均每年递增速度为20%以上;顺德县1991年工农业总产值比1978年增长8.3倍。13年平均年递增18.8%;深圳10年来平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76%,工农业总产值增长69%,财政收入增长65%,大大高于内地和全国9%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 出现这种差距,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周子浩 古恒宇 沈体雁
本文以中国地级市单位的经济数据为基础进行实证研究,从沿海-内陆城市的分析维度,探讨人口迁入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迁入人口受到迁入地区就业率影响最大,其次为薪资所得、产业结构等经济、社会因素,说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城市,将吸引越多的人口迁入。这些迁入人口虽可能给予沿海地区强大的经济动力,但同时也使地方公共品出现拥挤效应,影响政策的实施效果。
关键词:
迁入人口 沿海城市 就业率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佘雪锋
文章采用联合国贸发会议提出的"业绩指数"和"潜力指数"评估方法,对我国15个沿海开放城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业绩与潜力,分1995—1997年和2005—2007年两个时段进行定量分析。通过指数大小的排序,反映近年来这15个城市利用外资业绩与潜力的相对地位以及我国在这10多年的利用外资高峰期里,15个城市利用外资相对地位的变化,以期对各城市利用外资状况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和把握,为各城市制定更有效地吸引及利用外资的政策措施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
外商直接投资 业绩指数 潜力指数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罗守贵 沈正平
本文运用区域经济理论分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沿海与内陆关系的新特点。指出由于资源配置方式由计划配置转向市场配置,市场参与主体和所有制结构多元化格局的逐渐形成,以及区域性市场从自我封闭走向面向国内和国际的大规模开放,使得沿海与内陆之间的经济联系已经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纵向间接联系为主转变为横向直接联系为主。这种转变对于缩小沿海与内陆之间的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有着重要的意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马涛 张雪 马萍 姜明辉
文章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1991~2010年沿海、内陆区域要素跨区流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要素跨区流动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在要素跨区流动中,资本要素配置趋于无效率,劳动要素配置更加合理。劳动要素跨区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大于资本要素。生产要素跨区流动拉大区际之间经济发展差距。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潘文卿 李子奈
本文通过投入产出分析技术,总结了区域内乘数效应、区域间溢出效应与区域间反馈效应的经济含义,进一步探讨了它们的相互关系、乘法分解与加法分解的一致性问题,以及统一以最终需求为出发点的测度方法问题。在此基础上,利用2000年第一份中国8区域投入产出表,对中国沿海与内陆地区间的溢出与反馈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实证分析表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对内陆地区的溢出效应并不明显,甚至于还不及内陆地区对沿海地区的溢出效应。正是由于这一影响,中国内陆地区的反馈效应不及沿海地区大。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潘文卿
本文利用1997、2007年中国8地区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测算中国沿海与内陆地区经济影响的溢出与反馈效应的动态变化。三大类系数测算结果显示:区域内乘数效应大于区域间溢出效应,区域间溢出效应大于区域间反馈效应;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区域内乘数效应在下降、而区域间溢出与反馈效应在上升。对比沿海与内陆地区对对方的溢出效应系数,发现沿海地区小于内陆地区,但引入规模效应后,由于沿海地区有着更大的最终产出规模,它对内陆地区的实际溢出效应大于内陆地区对它的实际溢出效应。产业层面的分析表明建筑业与机械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是沿海与内陆共同的具有较大溢出效应的产业,对沿海与内陆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较强。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罗守贵
知识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社会经济生活的高度信息化。而西部一批中心城市逐步建设为信息节点 ,使沿海与内陆通过大城市之间加强联系 ,扩散为广大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的有机联系。在这种情况下 ,技术创新的快速扩散使沿海与内陆关系呈现出互相依赖与互相融合的新特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