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691)
- 2023(6747)
- 2022(5762)
- 2021(5358)
- 2020(4583)
- 2019(10867)
- 2018(10645)
- 2017(21093)
- 2016(11338)
- 2015(12999)
- 2014(12950)
- 2013(12446)
- 2012(11087)
- 2011(9591)
- 2010(9946)
- 2009(9324)
- 2008(9394)
- 2007(8423)
- 2006(7264)
- 2005(6532)
- 学科
- 济(51331)
- 经济(51297)
- 管理(36327)
- 业(35087)
- 企(30816)
- 企业(30816)
- 方法(29827)
- 数学(27326)
- 数学方法(26769)
- 财(14066)
- 中国(11364)
- 务(10716)
- 农(10688)
- 财务(10678)
- 财务管理(10664)
- 企业财务(10201)
- 业经(9709)
- 理论(9107)
- 制(8735)
- 银(8237)
- 银行(8233)
- 融(8177)
- 金融(8175)
- 学(7884)
- 贸(7761)
- 贸易(7750)
- 行(7713)
- 易(7472)
- 技术(7225)
- 划(6807)
- 机构
- 学院(162225)
- 大学(161533)
- 济(68250)
- 经济(66881)
- 管理(66515)
- 理学(57587)
- 理学院(57090)
- 管理学(55709)
- 管理学院(55436)
- 研究(48247)
- 中国(39588)
- 京(33574)
- 财(32182)
- 科学(28383)
- 财经(26181)
- 经(23815)
- 所(23668)
- 农(23562)
- 中心(23386)
- 江(23317)
- 业大(23090)
- 经济学(21596)
- 研究所(21203)
- 北京(20922)
- 财经大学(19796)
- 经济学院(19454)
- 州(19053)
- 农业(18586)
- 范(18194)
- 商学(18051)
- 基金
- 项目(108117)
- 科学(86050)
- 基金(80004)
- 研究(76401)
- 家(69226)
- 国家(68756)
- 科学基金(60781)
- 社会(49522)
- 社会科(47257)
- 社会科学(47242)
- 省(42755)
- 基金项目(41449)
- 自然(40476)
- 自然科(39691)
- 自然科学(39686)
- 自然科学基金(38962)
- 教育(36938)
- 资助(35276)
- 划(35262)
- 编号(30212)
- 重点(24103)
- 部(23901)
- 成果(23349)
- 创(22797)
- 发(21619)
- 创新(21255)
- 教育部(21007)
- 科研(20922)
- 大学(20792)
- 国家社会(20780)
共检索到2352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韩俊华 周全 韩贺洋
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研究的关键是内部资本市场效率测度模型。文章回顾了已有的国外内部资本市场效率测度模型,指出了它们的缺陷,并构建了新的内部资本市场效率测度模型,该模型改进了投资机会指标,增加了验证因子和时间滞后因子,三因子包括分部上期相对获利能力、本期资本流向及下期相对资产报酬率,如果三因子符号相同,则内部资本市场有效。该模型还可测度企业集团"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文章还以万科为例检验和应用新模型,得出引进大股东监督能提高内部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结论。
关键词:
内部资本市场 投资机会 投资效率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王峰娟 谢志华
内部资本市场效率实证测度模型是研究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关键。本文总结了现有内部资本市场效率测度模型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新的模型,一是适用于分部数据充分情况下的基于上期资产回报率的现金流敏感系数,二是适用于A股市场分部数据不完善情况下的调整的利润敏感系数,并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两个模型的改进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合理的,并且为对A股上市公司ICM效率的研究提供了可行的基础,也为ICM效率的相关研究打开了广阔的空间。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刘维奇 牛晋霞 张信东
股权分置改革自实施以来就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解决上市公司2/3非流通股的流通举措是否促进了资本市场的有效发展在理论和实务上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截至1996年12月31日已上市的沪市A股为研究对象,以2005年4月29日为实质性股权分置改革分界点,分析比较股改前后三因子模型的市场拟合情况,并以此检验股权分置改革对市场效率改进的效果。实证结果显示:股权分置改革前后三因子模型在截距上全部无异于0,25组合均没有超额收益率,资本市场趋于有效;市场风险因子对股票组合收益率的解释度上升,规模SIZE及账市比BM值这二项公司层面因子对组合收益率的解释度也有所上升;相对于股改前,股改后的拟合系数R2上升...
关键词:
股权分置改革 资本市场效率 三因子模型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张宏亮 赵雅娜
FF三因子模型提出后,关于资本资产定价领域中的风险因子的研究从未间断,但是由于研究方法差异,结论却一直未达成统一。本文探究β系数、规模、账面市值比、市盈率倒数、财务杠杆这四个解释变量对于预期收益率的解释作用,并采用沪深两市2001-2011年数据进行大样本实证检验,从而探究衡量我国资本市场风险定价的相关因子。结果表明:规模、账面市值比、市盈率倒数三者对于收益率都是负相关作用,而β系数、财务杠杆则是正相关作用。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刘大志
应计利润分离法是盈余管理研究中常用的方法,本文使用2006年新准则颁布后的中国资本市场数据,对研究中常用的四种应计利润分离模型进行了效力检验。这四种模型分别是基本Jones模型、修正Jones模型、业绩匹配Jones模型和非线性Jones模型。研究发现:无论是综合样本估计还是分行业样本估计,四种模型的拟合性都较好,但业绩匹配Jones模型和非线性Jones模型的表现更为突出;分年度、分行业样本估计的效果要优于综合样本估计;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盈余持续性检验结果说明四种被检验模型都能有效地揭示盈余管理;二项检验结果显示,基本Jones模型、业绩匹配Jones模型和非线性Jones模型犯第一类错误的频...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张学伟 陈良华
建立了Tobin′s Q、ROA和APS三个指标的联立方程模型,并分别利用OLS法、2SLS法和3SLS法对联立方程进行回归,并比较了回归结果。在三个指标之间存在内生性的情况下,3SLS法的回归效果优于2SLS法,而2SLS法的回归效果又优于OLS法。研究结果显示:Tobin′s Q、ROA和APS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三个指标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造综合指标来衡量内部资本市场效率,并利用股价走势对该综合指标的优劣进行了检验。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徐潮进
在股权分置改革的背景下,通过检验上市公司折旧政策选择与盈余反应系数之间的相关关系,从而对我国资本市场的效率做出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盈余反应系数和折旧费率之间在股权分置改革之前的样本中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表明资本市场存在着功能锁定现象,而在股权分置改革之后的样本中则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资本市场能够在调整上市公司折旧政策横截面差异的基础上对其会计盈余做出定价。因此,我国的股权分置改革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完善,从而有助于我们了解我国资本市场的效率变迁。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夏南强 宋硕
分部相关性是建立在资源基础观之上的重要概念。分部相关性是分析政府"系族企业"的内部资本市场(ICM)配置机制和效率的重要视角。依据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分部相关性,分别采用熵指数法和"适者生存"组合法来度量政府管理下的"系族企业"的分部相关性。更进一步,以政府系族中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分别按照中央国有系族和地方政府系族进行实证检验,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分部相关性与政府系族内部资本市场配置效率呈明显的U型关系。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武晓芬 唐媚媚 陆旭冉
本文采用多期DID模型探究外部资本市场开放与企业内部资本市场构建的关系。研究发现:陆港通实施后,外部资本市场会替代企业内部资本市场,两者的作用路径主要源于融资约束的缓解和公司治理效率的提高,且这种作用效果在股票流动性低和分析师跟踪人数高的样本中更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外部资本市场开放对内部资本市场构建的替代效应最终可以带来公司价值的提升,也主要体现于低股票流动性和高分析师跟踪人数的公司中。上述研究结论对于理解陆港通效应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张德红
本文主要探讨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分析模型。通过对内部资本市场"有效"的观念总结和理论判断,揭示了企业内部资本流动现象隐含的动力机制和逻辑关系,分析了我国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的运行特征和效率实现方式,并借鉴"投入产出表"的逻辑方法,建立了一个仿照投入产出框架的资本流动理论模型。
关键词:
内部资本市场 效率 投入产出模型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马亚明 马金娅 胡春阳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CA)构造公司治理质量指数,利用沪港通交易制度实施这一外生事件,基于其分批试点名单制特点构建渐进双重差分模型,考察资本市场开放对上市公司治理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沪港通制度的实施通过改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包括改善内部会计信息质量和强化外部监督)来提高上市公司治理质量,并以此提升公司价值,这种提升效应具有滞后性且在非国有控股和交易活跃的标的公司表现得更加显著。进一步研究资本市场开放制度的连续性,发现在没有QFII持股的标的公司中,其治理质量的优化作用更加显著。因此,资本市场开放的信息效应可以提高上市公司治理质量,进而提升企业价值,渐进连续的资本市场开放制度能使更多上市公司受益,并可促进上市公司质量进一步提升。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王卉彤 刘传明 赵国钦
本文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将中国30个省的新三板市场挂牌企业数量、A股市场中科技型企业数量占比、风险投资事件数量、风险投资受资企业数量作为投入,将新三板市场摘牌企业数量占比作为非期望产出,对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高技术产业化的效率进行测度,并从省层面、区域层面、全国层面对效率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从省层面看,综合技术效率有效的省份有8个,排名前五位的省份有上海、北京、广东、江苏、天津,从区域层面看华南地区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高技术产业化的效率大于1,说明这些省份和地区多层次资本市场更加活跃,相同的多层次资本投入可以得到相对较高的高技术产出。华中、东北、西北地区多层次支持高技术产业化的效率较低,说明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高技术产业化的投入存在浪费或效率损失等问题。(2)从省层面看,纯技术效率有效的省份有13个,其中排名前五位的省份有上海、江苏、福建、广东、北京,从区域层面看,华东和华南地区的纯技术效率值大于1,说明这些省份和地区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高技术产业化的内部结构更为合理,对高技术产业化的支持效率较高。(3)从全国层面来看,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高技术产业化的综合技术效率的均值为0.6795,没有达到完全有效。(4)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内部结构对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新三板市场的回归系数大于A股市场和风险投资市场,说明新三板市场在提升高技术产业化的效率方面高于A股市场和风险投资市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宋加旺 徐正国
本文首先构建了Copula-FITSGARCH模型;然后运用此模型对中国资本市场进行了实证研究,揭示了中国资本市场存在的波动规律及沪市和深市之间存在的联动规律;最后,运用这一模型在中国资本市场风险价值领域进行了VaR识别的实证研究。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黄福宁 闻岳春
在对常用预警技术进行回顾并构建预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综合已有模型的优势,本文构建了一个基于各指标对应序列平稳性检验和神经网络的外推预测式系统风险预警模型。运用该模型对我国资本市场系统风险状态的实证预警研究表明,此模型性能稳定且精度较高,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赵昌文 蒲自立
本文从资本市场与公司治理的关系入手研究资本市场对公司治理的作用。资本市场的融资机制 ,使投资者有权选择投资的对象 ,从而改善和提高公司的治理结构 ;资本市场的价格机制 ,可使出资者了解公司经营信息 ,降低了股东对管理层的监控信息成本 ,降低了公司治理的成本 ;资本市场的并购机制 ,可以强制性纠正公司治理的低效率。本文还用中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验证了资本市场对公司治理的作用机理及其有效性
关键词:
资本市场 公司治理 有效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