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432)
2023(9355)
2022(7823)
2021(7496)
2020(6305)
2019(14261)
2018(14061)
2017(26261)
2016(14127)
2015(16073)
2014(15769)
2013(15673)
2012(14717)
2011(13290)
2010(13228)
2009(12588)
2008(12823)
2007(11423)
2006(10259)
2005(9731)
作者
(39839)
(33440)
(33105)
(31786)
(21161)
(15791)
(15129)
(12818)
(12777)
(11982)
(11537)
(11144)
(10892)
(10778)
(10671)
(10180)
(9934)
(9727)
(9675)
(9431)
(8608)
(8085)
(7872)
(7638)
(7570)
(7474)
(7392)
(7297)
(6681)
(6511)
学科
(58414)
经济(58319)
管理(49506)
(42793)
(37180)
企业(37180)
方法(24996)
数学(22102)
数学方法(21937)
(21461)
中国(18521)
(17604)
(14288)
财务(14261)
财务管理(14236)
企业财务(13730)
(13729)
业经(13332)
(12394)
贸易(12383)
(12228)
(12219)
(11234)
银行(11221)
(10739)
体制(10521)
(10478)
金融(10476)
(9922)
环境(9204)
机构
大学(209633)
学院(203745)
(93330)
经济(91731)
管理(78477)
研究(73560)
理学(66306)
理学院(65627)
管理学(64860)
管理学院(64452)
中国(59993)
(47928)
(44911)
科学(39523)
财经(37256)
(36414)
(34066)
中心(33323)
研究所(32370)
经济学(30375)
(29391)
(29332)
北京(29165)
财经大学(27909)
经济学院(27205)
(26094)
业大(25246)
(24201)
师范(23980)
(23310)
基金
项目(130118)
科学(103932)
基金(98926)
研究(96676)
(86408)
国家(85813)
科学基金(73398)
社会(64949)
社会科(61769)
社会科学(61758)
基金项目(50994)
自然(45339)
(45129)
自然科(44340)
自然科学(44319)
教育(43798)
自然科学基金(43614)
资助(40874)
(39979)
编号(37603)
成果(33149)
(31601)
(29848)
重点(29563)
国家社会(28857)
教育部(27736)
中国(27091)
(26649)
(26630)
人文(25979)
期刊
(101903)
经济(101903)
研究(65803)
中国(45224)
(41035)
管理(30904)
学报(30615)
科学(28072)
(26899)
大学(23603)
(22860)
金融(22860)
学学(21892)
财经(20156)
教育(18257)
农业(18053)
(17292)
经济研究(17162)
技术(15569)
(13423)
问题(13412)
业经(12605)
世界(12228)
图书(12184)
国际(12112)
会计(11082)
(10800)
理论(10628)
财会(10168)
技术经济(9561)
共检索到3239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钟凯  程小可  姚立杰  
本文基于控股股东掏空视角,研究了我国内部控制建设的经济后果。研究发现:宏观制度层面,《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实施后,控股股东掏空显著降低,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实施并未带来显著变化;微观企业层面,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公司,控股股东掏空较低,考虑产权性质调节作用后,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民营公司掏空程度更低;然而,内部控制强制披露的效果均不明显。基于信号理论,本文解释了为何我国内部控制自愿披露的效果好于强制披露。本文研究表明我国内部控制建设取得了一定积极成效,但强制披露效果并不明显,仍需加强监管和处罚。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超恩  张瑞君  
使用2007~2013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发现:(1)大股东掏空与上市公司股价崩盘风险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2)内部控制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机制,能够减弱大股东掏空与股价崩盘风险的正相关关系;(3)内部控制的治理作用在非国有上市公司和高金字塔层级上市公司中的显著性更强;(4)内部控制五要素中,风险评估、控制活动和信息沟通的治理作用较为显著,控制环境和内部监督的作用则不显著。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姚禄仕  陈婕  
文章分析了2010—2019年深市A股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信息披露质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督对二者关系的影响。研究表明: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企业信息披露质量之间呈负相关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有效的内部控制与良好的外部监督能够有效抑制股权质押对企业信息披露质量的负向影响。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唐庆  
以2009~2014年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内部控制对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内部控制有效性与控股股东的掏空程度显著负相关,即内部控制越有效,控股股东的掏空程度就越低。进一步研究发现,产权性质、公司规模在内部控制与控股股东掏空关系之间起调节作用。在非国有企业及中小规模企业中,内部控制对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主要原因在于国企内控制度引入较早,内控强化的价值增量效应较低。这一结论表明,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可以抑制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从而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稳步发展。
[期刊] 会计之友(下旬刊)  [作者] 金颖  
本文结合美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发展历程,特别是《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这一影响最为深远的改革,针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提出了几点改进和完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建议。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李豫湘  庞刚  
本文采用2002~2007年民营上市公司的数据,实证研究了市场化进程、超额控制和"掏空"的关系并得出以下结论:终极控股股东超额控制程度与控股股东"掏空"行为显著正相关;市场化进程显著影响终极控股股东"掏空"行为;在不同的市场化进程水平上,因"掏空"成本的差异,超额控制对"掏空"的影响也会存在差异。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卢闯  李小燕  孙健  
传统的研究认为,会计信息的质量高低是公司治理的结果,然而本文发现,会计信息质量还可以预示公司治理的效果。具体而言,本文以应计质量为盈余质量的度量,考察了在不同控制权水平下,盈余质量对掏空行为的预示作用。研究发现,当期的盈余质量能够有效预示当年、1年后和2年后的掏空行为,而控股股东的控制权水平对盈余质量的预示作用有显著影响。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婉丽  吕怀立  陈丽英  
把控股股东按照不同的终极产权性质分为非国有控股和国有控股两类,其中国有控股又包括中央国有控股、省级国有控股和市县级国有控股,以此来研究不同类型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三种"掏空"方式(关联交易型、资金占用型和现金股利型)的选择偏好。研究发现,国有控股股东偏好于选择关联交易型"掏空"方式,政府层级越高的国有控股股东越编好于选择关联交易型"掏空"方式,市县级国有控股股东和非国有控股股东偏好于选择资金占用来"掏空"上市公司,并且国有控股股东与非国有控股股东对现金股利型"掏空"方式的选择偏好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杨七中  韩建清  马蓓丽  
本文分别采用混合样本和PSM配对样本,通过研究2009年-2013年间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前后的大股东资金占用情况,揭示内部控制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内部控制水平能够显著抑制大股东的掏空行为,抑制效应一直持续到内控缺陷披露之后的第二年才衰减消失,但对大股东权力强度的抑制效应并不明显。研究结论为两者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提供更直接的证据,也为化解有关内部控制制度的"效益与成本"之争提供证据支持。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柴丽君  杨璐  唐勇军  
以2012-2014年制造业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突破了基于"有内部控制缺陷的企业已被完全披露,而没有披露的企业则不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假设,对内部控制重大缺陷进行具体认定的基础上,从终极控股股东的视角,实证分析其对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披露的影响,发现:终极控股股东的两权分离程度越大,控制层级越多,企业越不倾向于披露内部控制重大缺陷信息;产权性质不同的终极控股股东,其对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披露的影响会存在差异。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柴丽君  杨璐  唐勇军  
以2012-2014年制造业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突破了基于"有内部控制缺陷的企业已被完全披露,而没有披露的企业则不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假设,对内部控制重大缺陷进行具体认定的基础上,从终极控股股东的视角,实证分析其对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披露的影响,发现:终极控股股东的两权分离程度越大,控制层级越多,企业越不倾向于披露内部控制重大缺陷信息;产权性质不同的终极控股股东,其对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披露的影响会存在差异。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胡海峰  魏涛  刘锦华  
由新兴资本市场股权高度集中所引致的代理冲突是公司治理领域热议的核心问题。除已有基于内外部控制系统的制度设计外,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能否发挥数字金融的治理效应是值得探究的时代议题。从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存在股权质押行为的视角切入,本文系统考察了数字金融对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治理作用。研究发现,数字金融显著抑制了股权质押后控股股东掏空。当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治理环境较差时,数字金融的治理效应更为突出,表明数字金融能够在现代公司治理机制存在缺漏和不足时发挥补充完善作用。微观机理上,数字金融主要通过信息治理、财务治理和风险治理渠道抑制了股权质押后的控股股东掏空。经济后果分析表明,数字金融在制约控股股东私利行为后,既增强了公司现金股利支付水平,也提升了企业长期投资价值,贴合投资者财富最大化的治理目标。本文在深刻解答数字金融如何赋能公司治理的同时,亦为后续如何更好地保障投资者权益,以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治理决策。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刘玉龙  任国良  文春晖  
本文基于终极控制人的虚拟经济属性和实体经济属性差异,将上市公司终极控股的金字塔结构分为虚拟终极控制和实体终极控制两类,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终极控制人控股结构的演化以及金字塔持股结构对控制权私人收益的影响。利用中国2004—2011年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我国金字塔持股结构呈现日益复杂和从实体终极控制向虚拟终极控制变迁的趋势,而且不同属性的终极控制人对上市公司的金字塔控制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呈现出虚拟"长窄"控制和实体"宽扁"控制的特征。另外,进一步的实证分析发现,金字塔持股复杂度可以抑制实体终极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的掏空,助长虚拟终极控制人对上市公司的掏空,具体到金字塔结构的长度和...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方胜   田敏   冯山  
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资金占用、违规关联担保等掏空行为屡禁不止,是资本市场持续存在的风险因素。基于中国上市公司2003—2020年数据,采用面板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考察控股股东掏空对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发现,控股股东掏空行为显著提升企业风险承担水平。机制分析表明,从融资决策来看,掏空行为导致企业杠杆率与过度负债程度上升、营运资本下降;从投资决策来看,掏空行为会挤出实业资本支出。异质性分析发现,与掏空较少的企业相比,掏空行为严重的企业其风险承担水平的上升伴随着其绩效的下降。鉴于此,应强化对掏空的监查,提高掏空行为的处罚力度,开发数字化监管手段监测与预警掏空风险。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冯慧群  
以往的私募股权投资(PE)治理研究多关注对经理人的激励和监督,本文则从我国的公司治理特征出发,研究PE的介入对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影响。实证检验发现,PE相对于其他机构投资者和大股东,更具有"积极股东"的特性,能够显著降低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与以往研究不同,本文排除了其他机构投资者和大股东的影响,指出PE介入的公司其控股股东行为的收敛是PE治理的结果。进一步研究发现,公司内部和外部治理机制也能影响PE治理,具体表现为董事会机制(内部治理)对PE抑制控股股东"掏空"有"替代效应",而审计质量和分析师追踪(外部治理)对PE抑制控股股东"掏空"有"协同效应"。本文推进了PE治理研究,为我国PE...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