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054)
2023(8391)
2022(7070)
2021(6363)
2020(5386)
2019(12150)
2018(11907)
2017(23379)
2016(12434)
2015(14020)
2014(14011)
2013(13911)
2012(12892)
2011(11658)
2010(11842)
2009(11269)
2008(11416)
2007(10181)
2006(8947)
2005(8260)
作者
(34538)
(28978)
(28841)
(27530)
(18762)
(13759)
(13095)
(11052)
(10871)
(10446)
(9954)
(9810)
(9246)
(9211)
(9185)
(9094)
(8485)
(8367)
(8324)
(8173)
(7235)
(7014)
(6994)
(6631)
(6601)
(6538)
(6516)
(6213)
(5817)
(5503)
学科
(57526)
经济(57414)
管理(46459)
(41463)
(36819)
企业(36819)
方法(28761)
数学(25043)
数学方法(24898)
(20237)
(17635)
中国(13804)
(12864)
业经(12856)
财务(12844)
财务管理(12814)
(12415)
银行(12409)
企业财务(12357)
(12213)
(12116)
(11957)
金融(11955)
(11831)
体制(10585)
(9215)
贸易(9206)
理论(9167)
(8952)
(8906)
机构
大学(187952)
学院(183838)
(82752)
经济(81231)
管理(73871)
理学(63794)
理学院(63211)
管理学(62520)
管理学院(62158)
研究(57045)
中国(47098)
(45290)
(37876)
财经(35411)
(32251)
科学(29366)
经济学(27756)
(27631)
中心(26827)
(26763)
财经大学(26629)
经济学院(25098)
北京(23587)
研究所(23522)
(23469)
业大(22530)
商学(21672)
商学院(21503)
(21452)
(21136)
基金
项目(119247)
科学(96588)
基金(90909)
研究(89493)
(77081)
国家(76479)
科学基金(67643)
社会(61553)
社会科(58570)
社会科学(58562)
基金项目(47404)
(44444)
教育(42410)
自然(41422)
自然科(40508)
自然科学(40499)
自然科学基金(39853)
(37255)
资助(37230)
编号(34391)
成果(29469)
(29184)
(28977)
国家社会(26640)
重点(26634)
教育部(26229)
(25324)
人文(25146)
课题(24134)
(24050)
期刊
(88886)
经济(88886)
研究(58242)
(37886)
中国(36497)
管理(28699)
学报(24412)
科学(22840)
(22823)
金融(22823)
(20573)
大学(20217)
财经(19419)
学学(19158)
教育(17280)
(16531)
经济研究(14503)
技术(14436)
农业(13017)
业经(12310)
问题(11836)
(9780)
理论(9394)
财会(9220)
会计(8897)
技术经济(8747)
统计(8263)
实践(8150)
(8150)
商业(8008)
共检索到2770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李连华  
本文将内部控制、学历水平与高管腐败纳入到一个统一的分析逻辑和理论框架之中。研究结论显示,企业内部控制和人口统计学意义上的高管学历特征,是影响高管腐败的两个显著因素。其中内部控制作为主变量在抑制高管腐败过程中具有显著效应;而高管学历水平作为调节变量在内部控制抑制企业腐败的过程中具有调节效应。进一步基于要素层次的研究结果表明,内部控制对于高管腐败的防控作用是介由内部环境、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三个要素的改善而实现的。以上结论形成对于现有文献的有益补充,实现了对反腐败理论的延伸拓展,而且对寻找有效的腐败治理政策也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李连华  
本文将内部控制、学历水平与高管腐败纳入到一个统一的分析逻辑和理论框架之中。研究结论显示,企业内部控制和人口统计学意义上的高管学历特征,是影响高管腐败的两个显著因素。其中内部控制作为主变量在抑制高管腐败过程中具有显著效应;而高管学历水平作为调节变量在内部控制抑制企业腐败的过程中具有调节效应。进一步基于要素层次的研究结果表明,内部控制对于高管腐败的防控作用是介由内部环境、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三个要素的改善而实现的。以上结论形成对于现有文献的有益补充,实现了对反腐败理论的延伸拓展,而且对寻找有效的腐败治理政策也具有实践意义。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池国华  朱俊卿  郭芮佳  邹威  
以内部控制缺陷的动态整改为切入点,以2007-2017年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内部控制缺陷发生整改和整改及时性对高管隐性和显性腐败的影响,并区分缺陷认定标准严格程度与缺陷异质性做了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相比未整改公司,整改公司的高管隐性腐败程度更低,但显性腐败程度短期内没有明显变化;整改所耗时间越长,隐性腐败程度增长越快,显性腐败的发生概率越高;仅在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较为宽松以及存在公司层面内控缺陷的样本中,内控缺陷整改前后,高管腐败程度才有明显变化。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池国华  朱俊卿  
传统观点认为,制度反腐在于通过约束权力实现"不能腐",那么是否还存在其他腐败治理机制呢?以2007年~2012年国有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内部控制本质为理论依据,对内部控制是否存在以节制私欲为本位的"不敢腐"与"不想腐"治理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内部控制既能够通过刚性治理机制压制私欲,实现"不敢腐";也能通过柔性治理机制引导私欲,实现"不想腐"。上述作用机制是由内部控制的监督与激励本质决定的,而"不能腐"机制是由制衡本质决定的。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胡明霞  干胜道  
针对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频发的高管腐败现象,本文考察管理层权力配置与企业高管腐败之间的联系,并进一步检验内部控制质量对管理层权力与高管腐败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管理层权力越大,越可能诱发高管腐败行为;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抑制管理层权力对高管腐败的诱发作用。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程书田  
上市公司的高管腐败及其治理是我国反腐败的重要领域。因此,高管权力与高管腐败的关系日益受学者的关注。本文运用逻辑斯蒂模型,基于内部控制与外部市场环境的双重视角分析了高管权力诱发高管腐败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高管权力越大,越可能诱发高管腐败行为;内部控制质量越好,高管腐败概率越低,且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可以抑制高管权力过大诱发的高管腐败行为;上市公司所在地市场化进程水平越高,高管腐败概率越低,且市场化进程水平越高越能抑制企业高管权力过大诱发的高管腐败行为。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内部控制与外部环境是可以约束高管权力减少腐败,降低权力进行寻租的空间。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李雄伟  
本文基于2009-2013年沪深主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分析了内部控制质量与公司高管隐性腐败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内部控制质量与公司高管隐性腐败之间存在反向关系,内部控制质量好的公司,公司高管公款报销、过度在职消费等隐性腐败程度较低。然而,这种负相关关系主要表征于非国有控制的上市公司里,在国有控股公司里有所弱化,表明在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时必须考虑产权性质,注重实质重于形式。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赵璨  杨德明  曹伟  
在国有企业改革的大背景下,国企高管的权力配置结构呈现出过度的控制权与残缺的行政权并存的特点。那么,国企高管特殊的权力配置结构是否会影响腐败行为呢?文章利用我国国有上市公司2007-2012年的相关数据,用高管是否被曝出腐败行为和公款吃喝来度量高管腐败,实证研究发现:控制权和行政权过大是诱发国企高管腐败的重要因素,而且行政权与控制权之间存在互补效应,即一种权力的提高会强化另一种权力与腐败的正相关关系。不难得出,国企改革的"半市场化"特征及由此派生的国企高管权力配置结构是诱发高管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要解决国有企业腐败问题,须进行更加彻底的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逐步取消国有企业高管的...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陈汉文  曾艳霞  
美国的《反海外腐败法》(以下简称FCPA)诞生于1977 年,是水门事件对非法政治捐献和洗钱活动进行调查所带来的一个副产品。该调查发现,不少美国公司为了获取有利于自己的待遇,曾经对某些外国政府,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官员大肆行贿。这些贿赂行为影响了外国政府官员、政治家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姜泽林  
本文将腐败与腐败规制行为考虑到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分析了腐败如何强化资源诅咒效应,随之运用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利用静态面板、动态面板以及面板分位数回归估计方法,对理论命题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表明:"资源诅咒"命题在省际层面上是成立的,进行腐败规制是破解"资源诅咒"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在"资源诅咒"现象比较严重的地区施加腐败规制,利好效果更加明显。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李连华  
内部控制重心的演变反映着内部控制发展的历史轨迹。内部控制由最初以腐败防控为重心转变为目前以效能提升为重心,是企业竞争环境变化的结果,反映着内部控制自身的环境适应性特征。我国借鉴采用效能重心论的内部控制系统并不完全贴合中国国情。由于中国国有企业比重大,代理问题和腐败现象严重,应该采取以腐败治理为重心的控制体系,使内部控制在反腐败中发挥更大作用。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段艳巧  
近年来,科研腐败已成热点话题,科研事业单位的违规违纪案件时有曝光。那么,腐败作为一种非法的经济行为,其产生的原因,除了公共权力,还有社会因素、机制因素、体制因素等,换一个角度看,"产生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制度存在漏洞"。要使腐败得以实施,从主观条件看是科研人员的利己主义取向和侥幸心理,从客观条件说是对科研人员的监督制约制度及其执行的欠缺。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去防范和抵制腐败,使科研人员既不敢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邱福军  
目前中国反腐败的深入推进和经济增长速度的逐步放缓并存,那么,这是否说明腐败控制不利于经济增长呢?文章使用跨国的经验数据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腐败控制不仅不会阻碍经济增长,反而会对增长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研究还发现,民主程度的高低对于腐败的影响并不显著,这可能与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公民素质密切相关,但是法治程度的高低对腐败控制具有显著的影响,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实施依法治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白钰  唐洋  殷雪松  
以2012—2015年上市公司为样本,从腐败的思想动机及权力因素研究内部控制和社会审计对腐败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和社会审计能够降低企业的腐败程度,并且在低审计质量样本下,内部控制对腐败影响程度较大。进一步,在考虑到审计意见的影响下,发现在审计质量较高且出具标准审计意见的样本下,内部控制对腐败的治理作用不显著,而在审计质量较低且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样本下,内部控制对腐败的治理程度最大,这说明在腐败治理方面,内部控制与社会审计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效应。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周美华  林斌  林东杰  
腐败的本质是权力寻租。本文在管理层权力理论框架下,深入分析了管理层权力与腐败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内部控制对管理层权力诱致腐败行为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管理层权力越大,腐败越严重;内部控制质量越好,腐败越轻,并且内部控制可以抑制管理层权力诱致的腐败;进一步研究发现,腐败损害了公司价值,而内部控制则有助于提升公司价值。本文的研究表明,权力是导致腐败的重要因素,内部控制可以约束权力继而减少腐败,这为我国正在推行的通过依法治国来反腐倡廉提供了实证支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