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526)
- 2023(16750)
- 2022(14520)
- 2021(13705)
- 2020(11601)
- 2019(26806)
- 2018(26307)
- 2017(50104)
- 2016(27514)
- 2015(31183)
- 2014(30799)
- 2013(30631)
- 2012(28065)
- 2011(25275)
- 2010(25116)
- 2009(23463)
- 2008(23613)
- 2007(20812)
- 2006(18506)
- 2005(16864)
- 学科
- 济(109294)
- 经济(109132)
- 管理(93715)
- 业(83856)
- 企(73008)
- 企业(73008)
- 方法(51313)
- 数学(44053)
- 数学方法(43679)
- 财(35807)
- 中国(30259)
- 农(27906)
- 制(26642)
- 业经(25060)
- 务(23815)
- 财务(23735)
- 财务管理(23682)
- 企业财务(22587)
- 贸(21086)
- 贸易(21070)
- 学(20600)
- 易(20526)
- 银(19441)
- 银行(19404)
- 地方(18411)
- 行(18327)
- 农业(18053)
- 体(17993)
- 融(17933)
- 金融(17930)
- 机构
- 大学(391047)
- 学院(385133)
- 济(161370)
- 经济(158006)
- 管理(156987)
- 理学(134217)
- 理学院(132792)
- 管理学(130970)
- 管理学院(130228)
- 研究(128371)
- 中国(102273)
- 京(84029)
- 财(80174)
- 科学(74263)
- 所(63237)
- 财经(62705)
- 中心(58451)
- 经(57172)
- 研究所(56826)
- 江(56133)
- 农(55713)
- 北京(53774)
- 业大(52512)
- 经济学(49374)
- 范(48467)
- 师范(48077)
- 财经大学(46902)
- 院(46423)
- 州(45207)
- 经济学院(44473)
- 基金
- 项目(255050)
- 科学(202031)
- 研究(189703)
- 基金(188328)
- 家(162566)
- 国家(161256)
- 科学基金(139483)
- 社会(122205)
- 社会科(115888)
- 社会科学(115859)
- 基金项目(99163)
- 省(95355)
- 自然(88871)
- 教育(86856)
- 自然科(86784)
- 自然科学(86766)
- 自然科学基金(85262)
- 划(80828)
- 资助(78043)
- 编号(76316)
- 成果(63378)
- 部(58484)
- 重点(56370)
- 创(52757)
- 发(52489)
- 课题(52121)
- 教育部(51104)
- 国家社会(51046)
- 制(50318)
- 人文(49452)
- 期刊
- 济(178456)
- 经济(178456)
- 研究(119224)
- 中国(78090)
- 财(65288)
- 管理(61510)
- 学报(56212)
- 科学(53428)
- 农(50367)
- 大学(44045)
- 学学(41189)
- 教育(40452)
- 融(38798)
- 金融(38798)
- 农业(34568)
- 技术(32012)
- 财经(31911)
- 经济研究(28313)
- 经(27225)
- 业经(26308)
- 问题(22648)
- 业(20316)
- 贸(19299)
- 理论(19179)
- 图书(18883)
- 技术经济(18556)
- 世界(17824)
- 会计(17771)
- 现代(17762)
- 财会(17472)
共检索到5844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周继军 张旺峰
本文对2005-2010年因管理舞弊而受到中国证监会、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财政部以及其他单位公开处罚的非金融类上市公司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与管理人员的舞弊概率显著负相关;其次,通过在模型中引入相关公司治理变量,本文还发现合理的公司治理机制不仅能够直接降低管理人员舞弊行为的概率,而且作为内部控制的环境因素,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整体质量,使其更好地发挥抑制管理人员舞弊行为的作用。
关键词:
内部控制 公司治理 管理舞弊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王泽霞 李青 牟辉
本文对2006-2010年因管理舞弊(虚构利润、虚构资产、虚假陈述、重大遗漏、大股东占款和操纵股价)而受到中国证监会处罚、在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有不良诚信记录的非金融类上市公司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有效抑制管理舞弊;其次,通过对内部控制五要素进行分析,本文还发现在内部控制五要素中,内部环境对抑制管理舞弊做出的贡献最大;而且在内部环境中合理的股权结构、国有控股、高管人员稳定性可以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整体质量,使内部控制能够更好地发挥抑制管理舞弊的作用。
关键词:
管理舞弊 内部控制 内部环境 抑制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邢维全 宋常
管理者过度自信的行为特征,使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激进的会计政策,降低企业的会计稳健性,进而加重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内部控制作为企业应对经营风险、实现有序经营的重要手段,对缓解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将起到积极作用。文章以2007-2013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结果表明:具有高质量的内部控制的企业,其管理者的过度自信水平更低,而会计稳健性水平较高;反之,内部控制质量较低的企业,其管理者的过度自信水平较高,而会计稳健性较低。
关键词:
会计稳健性 内部控制 管理者过度自信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上官鸣 刘瑞娇
财务报告是向企业管理当局及投资者反映企业运行状况的重要信息资料,其准确性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发展前景。本文针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屡禁不止的现状,从一个不同于以往的研究角度,即非公司治理结构的角度来考虑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产生。本文结合行为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在管理者"有限理性"的基本前提下,分析不同风险偏好的管理者是否会对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发生产生影响,同时对财务报告舞弊形成机理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管理者风险偏好与财务报告舞弊正相关;(2)公司控股股东为国有性质时,管理者风险偏好与财务报告舞弊的正相关性显著低于控股股东为非国有时的相关性。
关键词:
财务报告舞弊 风险偏好 行为经济学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许宁宁
作为保证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根本因素,管理层能力的差异会对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及其缺陷识别产生影响。本文以2011-2014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分行业建立DEA-Tobit模型衡量管理层能力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上市公司管理层能力与内部控制质量正相关。同时,以2011-2014年沪深两市发生财务重述公司为基础,确定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上市公司样本,建立局部可观察双变量probit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上市公司管理层能力越高,越能够识别已存在的内部控制缺陷。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许宁宁
作为保证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根本因素,管理层能力的差异会对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及其缺陷识别产生影响。本文以2011-2014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分行业建立DEA-Tobit模型衡量管理层能力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上市公司管理层能力与内部控制质量正相关。同时,以2011-2014年沪深两市发生财务重述公司为基础,确定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上市公司样本,建立局部可观察双变量probit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上市公司管理层能力越高,越能够识别已存在的内部控制缺陷。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吴秋生 敖小波
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构建多元回归模型来考察债务融资的治理效应。实证结果表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债务治理效应遭到严重扭曲,债务融资不能很好地发挥激励约束作用;在内部治理的各因素中,最终控制人性质、股权集中度、经理人激励程度对债务治理效应的发挥有显著的影响,董事会独立性与勤勉程度、监事会监督力度对债务治理效应发挥的影响不显著;内部控制对债务治理效应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强化我国上市公司债务治理效应的一些建议。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罗进辉 万迪昉 蔡地
论文以中国A股上市公司2005~2006年的横截面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大股东持股及其相关的股权结构特征对管理者过度投资行为的治理效应。结果表明:(1)大股东持股比例与企业的过度投资水平呈一种倒"N"型的曲线关系,即大股东对管理者过度投资行为的监督作用同时存在激励效应和防御效应;(2)非国有大股东对管理者过度投资行为的监督更有力;(3)次大股东的存在有利于发挥大股东的激励效应,抑制大股东的防御效应,特别是当大股东不处于控股地位时。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马悦
本文以2012~2016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政府补助是否有助于公司绩效提升,是否会导致管理者自利行为加剧及具体路径。结果表明,政府补助虽然能够提高公司绩效,但同时增加了管理者自利行为的发生概率。进一步研究显示,可操纵性利润在高管薪酬和在职消费之间发挥中介效应,而自由现金流的中介效应不显著,即公司管理者主要通过盈余管理行为而非进行现金流操纵实现自利。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郑军 林钟高 彭琳
以2007~2011年的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内部控制对企业代理成本和代理效率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了在不同的治理环境下,内部控制的治理效应在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中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显示,企业内控质量的改善能抑制代理成本,提高代理效率,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内控质量的改善更能抑制代理成本和提高代理效率,在控制了内生性的问题后,上述结论仍然成立;进一步发现,在治理环境较好的地区,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内控质量的改善对抑制代理成本的作用更明显。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林斌 孙烨 刘瑾
建立高水平的内控体系是否能从融资的角度为企业带来实质性好处仍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以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在2007年10~12月公布的《关于加强公司治理专项活动的整改报告》作为主要数据来源,构建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指数。实证分析表明,严重内部控制缺陷与资本成本显著正相关,并且考虑公司所处的信息环境,在机构投资者比例较小、中小投资者与公司信息不对称较为严重的时候,投资者会更加重视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对内部控制存在严重缺陷的企业要求更高的资本成本。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赵渊贤 吴伟荣
以我国2009-2012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尝试建立以目标为导向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实证分析了市场化程度、法律制度、政府干预、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媒体关注等制度性因素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化程度、法律制度、媒体关注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呈显著正相关;注册会计师审计与内部控制有效性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政府干预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呈显著负相关。这些研究结论表明,在研究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问题时,必须考虑企业外部制度性因素的影响。这些研究结论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之间的关系以及加强对两者之间的有效整合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内部控制 有效性评价 制度性因素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马润平 李悦 杨英 张文静
本文从行为金融学视角出发,以2002~200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这一心理因素对公司过度投资行为的影响,并检验了公司内外部治理机制对它的抑制作用。研究表明,中国上市公司的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过度投资行为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而现有的公司治理机制并不能对这种非效率行为进行有效约束。本文的研究发现有助于我们更好理解中国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也对如何完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机制有一定启示意义。
关键词:
管理者过度自信 公司过度投资 公司治理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张旺峰 张兆国 杨清香
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直接影响着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投入和审计风险,进而影响到其审计定价水平。本文以我国2008—2009年深沪两市1395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实证考察了企业内部控制质量与注册会计师审计定价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收费与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之间存在着不显著的负相关性。通过在模型中引入相关公司治理变量,本文还发现合理的公司治理机制可以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整体质量,从而显著地降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收费水平。本文的启示意义在于: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助于注册会计师开展风险导向审计,从而降低审计风险和审计成本,提高审计质量。
关键词:
内部控制 公司治理 审计定价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池国华 杨金 邹威
与已有研究多关注影响内部控制的显性硬因素不同,本文着眼于影响内部控制的隐性软因素,从高管背景特征入手,以2009-2011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高管背景特征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高管的背景特征对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具有一定影响,且不同高管的背景特征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在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应当重视发挥软因素的作用,从高管本身入手,为内部控制实施创造良好的环境,这对于提升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同时,本研究有助于从更高的层次加深对内部控制的理解,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内部人终极控制及其现金股利行为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市场反应研究——来自中国沪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管理者固有特征对会计稳健性影响的实证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内部控制、实际控制人性质与社会责任履行——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管理者才能、公司控制力与高管薪酬——来自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证据
内部控制、财务报告质量与投资者保护——来自沪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会计稳健性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内部控制质量与审计师变更——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信息技术能力与内部控制绩效——来自沪深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党组织参与治理、内部控制与企业社会责任——来自国有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