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452)
- 2023(18027)
- 2022(15514)
- 2021(14631)
- 2020(12236)
- 2019(28386)
- 2018(27763)
- 2017(53056)
- 2016(28452)
- 2015(32107)
- 2014(31938)
- 2013(31280)
- 2012(28533)
- 2011(25440)
- 2010(25533)
- 2009(24045)
- 2008(22752)
- 2007(19607)
- 2006(17134)
- 2005(15379)
- 学科
- 济(110045)
- 经济(109888)
- 管理(89774)
- 业(85267)
- 企(73421)
- 企业(73421)
- 方法(51514)
- 数学(45028)
- 数学方法(44463)
- 财(36476)
- 中国(33400)
- 融(29453)
- 金融(29449)
- 农(29084)
- 银(28178)
- 银行(28139)
- 制(27758)
- 行(26982)
- 业经(25996)
- 务(24594)
- 财务(24510)
- 财务管理(24460)
- 企业财务(23383)
- 地方(21649)
- 学(21181)
- 贸(19876)
- 贸易(19857)
- 农业(19540)
- 易(19321)
- 体(18804)
- 机构
- 大学(393039)
- 学院(391387)
- 济(160680)
- 管理(157580)
- 经济(157343)
- 理学(136516)
- 理学院(135114)
- 管理学(132822)
- 管理学院(132114)
- 研究(127037)
- 中国(103062)
- 京(82222)
- 财(78941)
- 科学(74696)
- 财经(62514)
- 所(61645)
- 中心(60797)
- 农(57922)
- 经(56923)
- 江(55833)
- 研究所(55661)
- 业大(55097)
- 北京(51753)
- 经济学(49234)
- 范(49020)
- 师范(48566)
- 财经大学(46951)
- 院(46518)
- 州(45834)
- 农业(44951)
- 基金
- 项目(267749)
- 科学(212078)
- 研究(197583)
- 基金(196665)
- 家(169706)
- 国家(168288)
- 科学基金(146497)
- 社会(125962)
- 社会科(119519)
- 社会科学(119489)
- 基金项目(104337)
- 省(103132)
- 自然(94873)
- 自然科(92686)
- 自然科学(92667)
- 教育(91015)
- 自然科学基金(90983)
- 划(86651)
- 资助(80823)
- 编号(80471)
- 成果(64737)
- 部(60021)
- 重点(59548)
- 创(56120)
- 发(55848)
- 课题(54467)
- 创新(52411)
- 教育部(52309)
- 制(52214)
- 国家社会(52124)
- 期刊
- 济(172642)
- 经济(172642)
- 研究(117833)
- 中国(75831)
- 财(63580)
- 管理(58857)
- 学报(57822)
- 科学(53815)
- 农(52000)
- 融(47886)
- 金融(47886)
- 大学(45493)
- 学学(42860)
- 教育(40245)
- 农业(35216)
- 技术(33768)
- 财经(31003)
- 经济研究(28074)
- 业经(27524)
- 经(26386)
- 问题(21418)
- 理论(20549)
- 实践(18699)
- 践(18699)
- 业(18376)
- 财会(18106)
- 图书(18047)
- 技术经济(17968)
- 版(17568)
- 科技(17418)
共检索到5826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牟韶红 李启航 陈汉文
在充分梳理国内外在职消费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以内部控制对于上市公司超额在职消费的抑制作用为主要研究目标,从外部政策变化视角入手,即借助限薪令和八项规定的颁布,利用厦门大学内部控制指数(2007—2014),区分国有与非国有上市公司,对我国2007—2014年非金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和超额在职消费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显著降低上市公司超额在职消费程度,运用工具变量控制内生性之后,上述结论依然稳健,而且,国有上市公司中内部控制对于超额在职消费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分别对2009年限薪令出台的前后情况、2012年八项规定出台的前后情况进行了研究,发现政策生效后内部控制对国有上市公司超...
关键词:
内部控制 超额在职消费 国有上市公司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张友棠 熊毅
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实施改变了上市公司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的相对成本。以2007~2015年我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根据内部控制披露要求的变化,将样本区间分为未要求披露、自愿披露和强制披露三个阶段,并进一步区分产权性质,检验了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实施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实施后,上市公司应计盈余管理水平下降,真实盈余管理水平上升;但民营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上升幅度大于国有企业。进一步研究从国有企业真实盈余管理动机的角度解释了这一结果。研究表明,有必要设计新的内外部治理机制以抑制民营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本研究为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参考。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张友棠 熊毅
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实施改变了上市公司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的相对成本。以20072015年我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根据内部控制披露要求的变化,将样本区间分为未要求披露、自愿披露和强制披露三个阶段,并进一步区分产权性质,检验了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实施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实施后,上市公司应计盈余管理水平下降,真实盈余管理水平上升;但民营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上升幅度大于国有企业。进一步研究从国有企业真实盈余管理动机的角度解释了这一结果。研究表明,有必要设计新的内外部治理机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牟韶红 李启航 于林平
基于已有研究,厘清内部控制影响审计费用的逻辑关系,以2009—2012年沪、深两市非金融类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对象,利用迪博内部控制指数,检验内部控制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考察高管权力与内部控制之间的关联。结果发现:①内部控制水平与审计费用显著负相关,高管权力与审计费用正相关;②高管权力对于审计费用的不利影响会被内部控制所抑制;③在不同盈利水平的企业中,内部控制对审计费用的影响有所差异。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耿敏
本文基于沪深A股上市公司2012年~2014年连续三年的数据,对公司的商业信用融资工作与内控工作以及产权所属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实证结论表明:一个内控质量工作水平不高的公司,采取措施提升内控水平,将会明显提高融资水平,公司的内控质量水平与企业融资能力成正相关;与民营企业相比较而言,国有企业的内控水平提升,将会从资本市场上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
关键词:
产权性质 内部控制 商业信用融资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孙昌玲 高鹏 王化成
文章基于委托代理理论,从实际控制人监督职能角度,研究实际控制人同时控股多家上市公司,对管理者超额在职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当上市公司所属实际控制人同时控股多家上市公司时,其超额在职消费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上市公司。进一步研究表明,产权性质和外部治理环境能够对二者关系产生显著影响:民营企业和分析师关注度较高企业,控股多家上市公司对其超额在职消费不存在显著影响;媒体监督较高企业和十八大之后,控股多家上市公司对其超额在职消费的促进作用受到显著抑制。文章研究不仅丰富了实际控制人监督和超额在职消费领域的相关文献,同时对实际控制人如何有效治理公司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石善冲 王晋珍 林亚囡
代理问题是费用存在"粘性"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良好的内部控制是缓解代理问题的重要机制,那么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否抑制费用粘性呢?本文以20122016年我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发现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抑制费用粘性。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费用粘性程度不同,内部控制对费用粘性的抑制作用也存在差异。具体而言,相对于非国有控股企业,国有控股企业费用粘性更大,内部控制对费用粘性的抑制作用在国有控股企业更为显著。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桂春 叶陈刚 邹亚生
对审计质量、产权性质与内部控制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行业专著程度高的事务所审计与内部控制水平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总体上国有企业比非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高,但在规模相同的条件下,非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水平反而更高;与非国有企业相比,经过行业专著程度高的事务所审计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水平更高。另外,高质量审计与企业内部控制水平存在自选择问题,在运用处理效应模型控制了自选择偏差后,研究结论依然成立。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杨玉凤 王火欣 曹琼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密不可分、双向互动,并对公司代理成本有着直接的影响。本文以2008年6月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颁发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为依据,设计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数(ICIDI),并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数和代理成本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数与显性代理成本呈不显著负相关关系,与隐性代理成本变量总资产周转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作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可观测的财务绩效变量ROA和ROE均显著正相关,即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显性代理成本抑制作用不显著,对隐性代理成本有明显抑制作用,对显性代理成本和隐性代理...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李林娜
解决代理冲突的方法之一是股东通过采取加强信息披露的手段对管理层进行外部监督,而信息披露可以缓解信息不对称使得股权资本成本降低。本文以2010-2013年沪深两市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为样本,采用OJ模型来估算股权资本成本,分别检验了我国企业在自愿披露与强制披露阶段,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对股权资本成本的影响。研究发现,在这两个阶段中,企业披露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都能使其股权资本成本显著降低。本文针对处于强制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阶段的企业的进一步研究表明:由国际"四大"出具的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企业其股权资本成本相对偏高。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朱彩婕 刘长翠
内部控制缺陷暴露后,公司治理主体会采取相关措施进行缺陷的修复。本文样本选取了2010~2014年披露了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国有上市公司,检验了内部控制缺陷暴露后公司治理如何影响内部控制缺陷修复,验证国有企业治理主体在内部控制缺陷修复过程中的作用,引导国有上市公司关注内部控制缺陷的修复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提高国有公司的竞争力。研究结果显示:内部控制缺陷暴露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内部控制缺陷修复显著正相关;审计委员会独董比例与内部控制缺陷修复显著负相关,显著水平为5%;高管薪酬与内部控制缺陷修复显著正相关。另外,还发现内部控制缺陷的修复需要更多具有治理专长的专家。
关键词:
内部控制缺陷 公司治理 缺陷修复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吴彧妮 雷倩华
本文以2007~2016年沪深A股主板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对跨行业经营的影响,以及在不同产权性质下这种影响的差异。结果发现:企业内部控制的质量越高,越不倾向于跨行业经营,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抑制企业跨行业经营的行为。但是这种抑制作用仅体现在非国有控股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并没有影响其跨行业经营。本文进行内生性检验和安慰剂测试等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
关键词:
内部控制质量 产权性质 跨行业经营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顾光 柏丽娟
本文利用沪深两市非金融业上市公司2007-2012年财务数据,分析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效果与会计稳健性存在正相关关系;同时由于我国内部控制的规范体系以及监管力度的加强,导致与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相比,强制披露提高了上市公司的会计稳健性。
关键词:
会计稳健性 内部控制 强制披露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程柯 陈志斌 赵卫斌
选取我国沪深两市2006—2010年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独立董事职能的角度,结合产权性质,考察了独立董事机制对投资效率的影响。经验证据表明:独立董事比例的提高整体上可明显改善投资效率;相比国有上市公司,提高民营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比例能够更显著地改善投资效率;提高独立董事薪酬水平对改善投资效率的作用并不显著;将投资非效率区分为投资不足和投资过度两种情形后,以上结论依然成立。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刘焱
以2007~2011年沪深两市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数据为依据,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的规定界定内部控制缺陷,研究内部控制缺陷对债务期限结构的影响。本文研究发现,当公司存在内部控制实质性缺陷时,债务期限较短;将全部样本按照终极控制人是否为国有单位这两组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仍然支持假设。研究结论对于推动我国企业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提供了经验证据。
关键词:
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缺陷 债务期限结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产权性质、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整改——来自沪深A股上市公司2010~2014的经验证据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非标审计意见剖析——基于2012~2014年数据
股权投资、超额控制与企业价值: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分析
内部控制质量、产权性质与企业非效率投资——基于我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内部控制审计对审计费用的影响研究——基于上市公司2008—2009年经验验证
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与债务资本成本关系研究——基于我国上市公司2011—2014年的数据
内部控制对盈余持续性的影响及其市场反应——来自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缺陷及应对措施——基于2012~2014年主板上市公司数据
自愿性内部控制鉴证与权益资本成本——来自沪市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内部控制、公司违规与监管绩效改进——来自2007—2008年深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