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063)
2023(14432)
2022(12294)
2021(11298)
2020(9512)
2019(21206)
2018(20596)
2017(38937)
2016(21020)
2015(22914)
2014(22132)
2013(21384)
2012(19328)
2011(17084)
2010(16895)
2009(15517)
2008(14859)
2007(12754)
2006(11041)
2005(9173)
作者
(58247)
(48730)
(48319)
(45971)
(30436)
(23478)
(21914)
(19021)
(18571)
(16910)
(16365)
(16345)
(15164)
(14878)
(14786)
(14739)
(14596)
(14301)
(13983)
(13791)
(11909)
(11771)
(11714)
(11199)
(11006)
(10784)
(10644)
(10621)
(9697)
(9695)
学科
(81482)
经济(81381)
管理(63912)
(63601)
(49193)
企业(49193)
方法(38679)
数学(34403)
(34370)
数学方法(33950)
(24162)
农业(23079)
业经(21555)
中国(20370)
(16735)
(16131)
财务(16090)
财务管理(16063)
(15898)
环境(15657)
企业财务(15389)
地方(15344)
(14723)
贸易(14714)
(14289)
(12815)
技术(12644)
(12628)
银行(12589)
(11855)
机构
学院(284966)
大学(284022)
管理(115595)
(114453)
经济(112259)
理学(101720)
理学院(100720)
管理学(98938)
管理学院(98421)
研究(88534)
中国(68290)
(56668)
(54818)
科学(54753)
(52494)
业大(46369)
中心(44584)
财经(42750)
农业(41951)
(41936)
(41578)
(39051)
研究所(38494)
(35638)
师范(35164)
经济学(34932)
北京(33825)
(32986)
(32193)
财经大学(31879)
基金
项目(206320)
科学(164213)
基金(153656)
研究(146702)
(135428)
国家(134254)
科学基金(116602)
社会(97300)
社会科(92122)
社会科学(92097)
基金项目(82027)
(80475)
自然(76639)
自然科(74962)
自然科学(74942)
自然科学基金(73609)
(67554)
教育(66966)
资助(60735)
编号(58065)
重点(46109)
(45539)
成果(45099)
(43447)
(43262)
国家社会(41338)
科研(40747)
创新(40657)
教育部(39396)
人文(39036)
期刊
(119085)
经济(119085)
研究(72976)
(53515)
中国(52347)
学报(48335)
科学(43586)
(41716)
管理(38998)
大学(37401)
学学(35677)
农业(35079)
(25321)
金融(25321)
业经(23842)
教育(23703)
技术(22404)
财经(20360)
经济研究(17878)
(17422)
问题(16504)
(16431)
(15663)
科技(13689)
图书(13653)
统计(12993)
业大(12940)
理论(12774)
资源(12736)
财会(12720)
共检索到4002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胡乃元  苏丫秋  朱玉春  
为考察身份认知对村民参与村庄人居环境治理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基于对陕西、宁夏两省758份微观调查数据的分析,采用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将村民归属感和干部亲近感作为内部人身份认知的两个维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内部人身份认知程度对村民参与村庄环境治理行为表现出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2)集体效能感在内部人身份认知对村民参与村庄环境治理行为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3)村民的亲社会倾向能够显著增强集体效能感对村民参与环境治理行为的影响。基于分析结果,建议以营造集体文化、凝聚集体意识、再造集体组织为前提,弱化村社内部的异质性,增强村民对村社集体和村级组织的认同感,为村民参与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强化宣传教育,提高村民参与村庄公共事务的意愿和水平。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庆文  苟天来  左停  
对农户借贷需求的研究鲜有从对具体的借贷行为分析着手。通过采用帕森斯动机、手段、条件和规范的分析框架来分析影响农户借贷行为的内外因素发现,农户的需求不仅表现为需求量的问题,而表现为基于安全、发展和构建自身安全网的预防性不同层次的需要;而外部因素则表现为受借贷资源所要求的准入条件带来的显性成本和社区本土规范带来的隐性成本的影响;由此其采取的借贷需求次序并不表现为在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之间线性选择。这些或许也是未来金融产品设计对接农户需求、降低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所应该考虑的重要因素。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左停  王立全  
本文通过对宁夏贫困地区的实地调查,发现在村庄治理过程中,农民并没有真正实现村庄治理的主体地位,而且其主观上并没有强烈的参与意愿,同时农民获得相关信息的渠道也不足。与这些参与缺失现象相对的,农民对自身主体权利的认知、对参与的认识态度和他们对村庄治理的效果评价等方面又有着明显的矛盾映像。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李祖佩  
本文是建立在广泛田野调查基础上的总结性研究。根据项目进村的不同方式,本文将承接项目的村庄划分为接受型、争取型和捆绑型三种类型,进而探讨了项目进村对乡村治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项目进村实现了乡村治理的重构,且在不同类型的村庄中,乡村治理重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比较三类村庄治理实践的基础上,本文以分利秩序作为当前项目进村背景下乡村治理—般逻辑和乡村政治社会样态的总结。分利秩序以"权力"为主导,以"去政治化"为主要表现形式,以"去目标化"为基本后果。后税费时期乡村两级组织强制性权力与基础性权力的错位和功能失调,是理解分利秩序得以形成的深层逻辑。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卫龙宝  凌玲  阮建青  
本文在集体行动理论基础上建立理论框架解释村庄特征影响村民形成集体行动,进而分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内在机制;利用CGSS村级调研数据实证检验了理论假说。研究表明,村庄规模显著负向影响村民参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村庄密度显著正向影响村民参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而基于宗族结构的传统社会关联影响并不显著。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蒋其发  郭淑华  
[目的]探究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对提升村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行为的综合影响,明晰村民参与行为的激励机制,从而激发村民积极参与,可持续以相对较低成本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方法]基于社会资本与政府规制整合视角,收集云南省278位村民的调研数据,构建结构方程模型(SEM)探讨村民参与行为的影响机理,并采用Process插件检验政府规制在社会资本影响村民参与行为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中,(1)社会资本显著正向影响村民参与行为;(2)道德责任感与群体认同感显著正向影响村民参与行为,并在社会资本与村民参与行为之间均起部分正向中介作用;(3)政府规制在村民社会资本与其参与行为之间部分起调节作用。其中,激励型规制起负向调节作用,存在对社会资本的挤占效应;而约束型规制调节作用不显著。[结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过程中应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以提升村民社会资本、提高村民的责任意识和群体认同感,减少激励型政策的挤占效应并慎用约束型政策,引导村民逐步实现自治,从而提升村民参与行为。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向楠   乐章  
集体经济实力与村民自治效果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反映了集体经济资源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转化为乡村治理效能。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2018年数据,利用多层回归模型与工具变量法,本文从民主自治的过程维度与有效自治的结果维度实证考察集体经济实力对村民自治的影响效应及约束条件。结果发现,第一,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具有显著的民主增进效应,利益关联强化有利于提高村民选举参与率,尤其是中低社会阶层的选举参与率。第二,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并不必然推动村庄有效自治,集体经济的治理效能还受到村庄社会关联度的调节,即在社会关联度较高的村庄中,才能更好地发挥集体经济在公共事务治理中的动员作用,推动集体行动达成与村庄治理有效。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姜利娜  赵霞  
行为发生在制度环境中,制度环境会改变个人偏好及行为,但当前关于村民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研究对制度环境的重视不够。基于多中心治理等相关理论,文章利用京津冀三省市1485个村民的实地调研数据,采用逐步法、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法、KHB模型深入探讨了制度环境对村民生活垃圾分类意愿的影响及其传导路径。研究发现,良好的环境整治制度环境、村民自治制度环境可以激励村民自愿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其中,环境收益感知、社区认同是制度环境与村民参与意愿的中介变量。因此,营造政府、企业、村"两委"全体重视垃圾分类工作,村民能民主参与垃圾分类工作的制度环境,对于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至关重要。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永萍  
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文章以南海区禾村的党建创新为例,探讨新时期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结合的可行路径。基层治理的核心是事务的解决,而基层党建的核心是对人的组织和动员,基层治理与基层党建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基层治理是基层党建的依托,在具体的治理过程中,治理事务构成了激活基层党建的载体,量化的考核体系构成激活基层党建的动力,党员联系群众构成了激活基层党建的路径,因此,基层治理重塑了基层党建的生命力,强化了基层党建引领的治理效能;另一方面,基层党建的政治引领则通过对群众的教育、组织和动员,重塑村庄的公共性,为村庄的公共性注入社会主义的政治原则,从而强化了基层治理的政治基础。因此,上述交互关系既包含以"事"为载体对人的动员和组织,也包含以"人"为主体对"事"的治理。可见,基层党建的生命力蕴含在群众路线的实践过程之中,基层党建不仅涉及党组织建设和党员作风问题,更要以基层治理为归宿,突出党员的代表性、积极性和先进性,在基层治理的实践中激活基层党员的身份意识。因此,以基层治理激活基层党建,以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最终形成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的良性循环,是应对转型期乡村社会复杂治理格局的基本路线。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欢欢  吕德文  
在复合型党建实践中,基层党建与乡村治理存在相互促进的交互关系。复合型党建通过党员发展的开放性、党员管理的“治理化”、组织生活的实体化以及组织形象的先进性,实现基层党组织多维度的公共性建构。复合型党建实践机制的核心是嵌入式引领,包括三个方面:公共性动员机制、认同式动力机制、反馈性效能机制。复合型党组织建设提升了组织的行动力、活力和整合能力,并在村庄治理中产生了溢出效应。由此,复合型党建塑造了村庄复合型治理效能,实现了村庄公共利益主体的重塑、村庄公共规则的构建和集体公共利益再生产。复合型党建既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条有效路径,也对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杜姣  
通过对浙江北部D村的个案考察,从村庄社会内部的角度出发,力图分析经济高度分化背景下利益密集型村庄选举过程的表现样态及其背后所反映出来的深层机制,并进一步分析其村庄治理层面的后果。研究表明,村级权力的高价值激发了村民参与选举的意愿,以纵向经济分层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的圈层化构成了村庄内部选举高度竞争化的助推机制;在竞争性选举过程中,竞选者以利益派性为组织基础,采取关系、金钱等策略性动员方式获取选票;村级权力的高价值直接带来了村庄选举以及村庄治理的谋利化色彩,表现在村级资源的分配上,即为分配原则的私人化,导致了村庄底层以上访为主要方式的针对处于村干部位置之上的富人群体的抗争,村级组织面临合法化危机。针...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欢欢  吕德文  
在复合型党建实践中,基层党建与乡村治理存在相互促进的交互关系。复合型党建通过党员发展的开放性、党员管理的“治理化”、组织生活的实体化以及组织形象的先进性,实现基层党组织多维度的公共性建构。复合型党建实践机制的核心是嵌入式引领,包括三个方面:公共性动员机制、认同式动力机制、反馈性效能机制。复合型党组织建设提升了组织的行动力、活力和整合能力,并在村庄治理中产生了溢出效应。由此,复合型党建塑造了村庄复合型治理效能,实现了村庄公共利益主体的重塑、村庄公共规则的构建和集体公共利益再生产。复合型党建既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条有效路径,也对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冷波  
基于湖北省秭归县C村的考察表明:在后税费时代,村庄进行了治理改革创新,在村委会之外另设村落理事会进行"双轨治理",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村庄实行"双轨治理",是在农村基层行政僵化、行政村悬浮与自治运转失效、国家资源输入与农民需求无法对接的背景下产生的。"双轨治理"主要有村庄治理上行政与自治分离、干部管理上职业与兼职并存、村务管理上服务与治理互补三方面的特征。村庄"双轨治理"模式密切了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强化了基层组织权威,减少了矛盾纠纷、降低了治理成本,同时还优化了资源分配、解决了最后一公里难题。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胡秀媚  冯健  
新农村建设掀起新一轮村庄整治规划高潮,但很多村庄规划仍延续"自上而下"模式,政府和规划师享有更大的话语权,村民和村集体往往处于"失语"状态。以生态移民为目的,宁夏西吉县洞洞村"被动式"移民安置带有典型的"自上而下"式的特点。通过对洞洞村移民安置产生问题的反思、对事件中各参与主体的利益关联和利益诉求分析,探讨基于多主体参与的村庄整治规划过程优化的可能性。从各参与主体利益协调的视角出发,搭建共同参与规划决策的实现平台——驻村规划小组,使各利益主体共同参与到村庄整治规划工作的各个流程,构建一种以农村和农民为主体、多主体共同参与的"自下而上"式规划决策的过程优化机制。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继文  良警宇  辛媛媛  
在我国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农村公共文化政策转型过程中,“村民自办文化”已经成为构建农村公共文化内生机制进而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路径。本文以“国家-社会”为理论分析视角,基于对内蒙古邓村“村民自办文化”实践的田野考察发现:在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乡土社会内生主体在国家文化行政部门的政策推进下得以再造,文化供给主体日趋多元,形成了文化行政部门、文化志愿者、村民等多元主体构成的农村公共文化供给系统。通过政府的规范和引导、文化志愿者的组织和创作、村民的认同和支撑,多元文化主体在“村民自办文化”实践共同体中形成了相互支撑、相互联结的实践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