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767)
2023(3290)
2022(2827)
2021(2573)
2020(2206)
2019(4955)
2018(4711)
2017(9023)
2016(4995)
2015(5831)
2014(5466)
2013(5585)
2012(5224)
2011(4787)
2010(4730)
2009(4353)
2008(4289)
2007(3932)
2006(3506)
2005(3173)
作者
(17180)
(14301)
(14158)
(13343)
(9071)
(6995)
(6328)
(5554)
(5551)
(5095)
(5021)
(4848)
(4756)
(4731)
(4714)
(4550)
(4366)
(4224)
(4189)
(4076)
(3661)
(3654)
(3539)
(3331)
(3300)
(3253)
(3173)
(3094)
(3067)
(3048)
学科
(20501)
经济(20474)
(15631)
管理(14276)
(11787)
企业(11787)
方法(9818)
数学(8634)
数学方法(8516)
(6254)
(5582)
中国(5454)
(5301)
业经(4632)
农业(4407)
技术(4039)
(3881)
理论(3399)
地方(3317)
(3240)
贸易(3239)
(3164)
(3006)
银行(2980)
(2943)
金融(2943)
(2834)
(2823)
财务(2814)
财务管理(2799)
机构
大学(75272)
学院(73623)
(31252)
研究(30746)
经济(30643)
管理(25888)
中国(22601)
理学(22227)
理学院(21963)
管理学(21450)
管理学院(21350)
科学(20302)
(19795)
(17146)
(17040)
农业(16110)
研究所(15807)
业大(14584)
中心(13381)
(13340)
(11946)
(11073)
北京(10691)
(10535)
财经(10251)
农业大学(10030)
经济学(9616)
科学院(9575)
(9421)
(9269)
基金
项目(52247)
科学(40666)
基金(38192)
(36118)
国家(35847)
研究(34017)
科学基金(29289)
社会(21283)
自然(20671)
(20226)
自然科(20221)
自然科学(20211)
社会科(20170)
社会科学(20165)
自然科学基金(19878)
基金项目(19276)
(18137)
资助(16674)
教育(15711)
重点(12536)
编号(12191)
(11672)
(11564)
计划(11459)
(11369)
(10836)
创新(10711)
科研(10391)
科技(10251)
成果(9723)
期刊
(33222)
经济(33222)
研究(22887)
中国(17891)
(17571)
学报(17445)
科学(14743)
大学(12637)
学学(12048)
农业(11991)
管理(10929)
(10252)
教育(8284)
(6991)
金融(6991)
(6969)
技术(6805)
经济研究(5897)
财经(5462)
业大(5309)
(4823)
农业大学(4549)
(4458)
业经(4441)
问题(4318)
技术经济(4260)
世界(4136)
科技(3997)
国际(3892)
(3880)
共检索到1157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江小涓  
70年代末期我国实行对外开放 政策以后的较长时期内,利用外资最直接的目的,是将其视为一种补充性的资金来源。然而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国内大部分产业的生产能力已经过剩,资金总量缺口已经不明显。一个必然产生的疑问是:在国内资金供应已经充裕的情况下,为何还要继续保持大规模利用外资? 内资不能替代外资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刘细良  苏艳  
外资并购对国内企业的生产能力在两个方面产生影响:其一是在投资不足领域增加生产能力,提高国内企业生产率;其二是在过度投资领域对存量资产进行一定的调整。外资并购对国内企业生产能力的影响是多重的,其积极作用往往伴随着对国内生产能力一定程度的挤出效应,承接国外过度生产能力不利于国内企业的长期发展。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王惠玲  
国内外对经济增长的要因分析,提供了不少方法,其中对科技进步作用的评价有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法、资金产出率估算法、劳动生产率估算法等。笔者拟在提出两种计算科技进步率的方法后,进而对潜在生产能力问题作一浅析。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米黎钟  曹建海  
本文在界定生产能力过剩涵义的基础上,从实证的角度阐述了我国工业生产能力过剩的现状及其重工业化特征.从市场预期、要素定价、投资体制、宏观经济结构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工业生产能力过剩的原因,提出了消除生产能力过剩“长短结合”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李何  
本文对我国汽车产业过剩生产能力策略的运用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中国汽车市场中,过剩生产能力策略是一种瞬时、不连续的策略性行为,厂商持有过剩生产能力以提高市场垄断程度是一种在短期意义上有效的竞争策略。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郑士源  
文章建立了需求信息共享情况下多个供应商供货时供应商最优生产能力设置的决策模型,得出了各供应商的最优生产能力设置规则,指出了供应商的最优生产能力随其成本和市场需求不确定性的增加而减少,随市场需求均值的增加而增加。文章还给出了在多个供应商供货时可达到供应链系统最优状态的合同机制。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罗治洪  洪玉婷  
本文基于信息对称和产品单向替代,考虑一个具有产能限制的制造商和一个零售商的定价问题,以及市场需求具有随机扰动性,建立了以制造商为主导零售商追随的Stackelberg单周期博弈模型,确定两种产品的最优批发价格和零售价格。理论分析表明,产能的提高使制造商和零售商的最优价格降低;两种产品发生替代的概率和服务水平仅与需求的随机扰动项服从的分布有关。通过数值分析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发现产品替代程度和产能的提高有利于供应链成员和系统利润的增加,当制造商不受产能限制时,各决策变量和供应链利润水平不再受产能变化的影响。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蔡鹭茵  
粮食是安定天下的产业,对于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必须保持较高的粮食自给率,这是保证社会安定和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粮食产量和消费量占世界总量的21%左右,中国的大国效应决定解决粮食问题必须立足国内。中央指出,靠国际市场保不了中国的粮食安全,中国人自己的问题还是要靠自己解决。而要解决粮食问题,立足点应建立在自己的粮食生产能力上。没有稳定可靠的粮食生产能力,就没有稳定可靠的粮食安全。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我们要在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前提下,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使我国的粮食安全切实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辛翔飞  王济民  
人多、地少、水缺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我国一项长期的重大战略任务。新形势下,仍应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国家相关部门与地方政府的责任,进一步调动和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严格保护耕地,稳定粮田面积,加强农田基础条件建设,增强科技支撑水平,努力提高粮食单产,突出抓好粮食主产区和产粮大县,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化服务水平。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李妙然  
工业过剩产能同时受需求因素和供给因素的推动,会导致工业品市场供需错配、经济增速下滑等影响。文章从生产要素市场化、国有经济结构调整、产业政策改革等角度提出建议,以防范和化解工业产能过剩。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寇宗来  
本文从需求不确定性的角度对外包的原因提供了一个新的解释 ,其中外包充当了一种风险分散机制。通常 ,厂商必须先进行不可逆转的生产能力投资 ,然后在需求实现后再决定产量的大小。这样 ,如果需求的实现值很小 ,厂商将因大量的生产能力闲置而损失惨重。本文表明 ,为了降低风险损失 ,如果存在外包机会 ,厂商将会策略性地缩减生产能力 ,而在供不应求时将业务外包 ;而且 ,和现有文献的结论不同 :即便在厂商的生产成本低于外包成本的情况下 ,外包依然可能出现。最后 ,在本文的简单框架下 ,我们可以得到全部外包、部分外包和不外包等各种可能的结果。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旭友  何炼成  
流动性过剩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我国当前出现的流动性过剩与流动性陷阱明显不同。我国流动性过剩的根本原因在于资产形式单一,居民和国家储备资产结构不合理。有序化解流动性过剩,一要改善居民资产结构,二要改善国家储备资产结构体系。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韩星焕  郭秀芳  
生产能力有效利用指标初探吉林农业大学韩星焕,郭秀芳目前常用于反映工业企业生产能力利用状况的指标主要有生产能力集约集用指标、生产能力粗放利用指标和生产能力综合利用指标等三类,其中的生产能力综合利用指标被认为是最主要和最概括的指标。①这三类指标都能从某一...
[期刊] 工业工程与管理  [作者] 张欣  马士华  
研究了MTO(make-to-order)生产环境下,生产商在生产能力和产出缓存有限的情况下的订单接受决策问题。构建了一个整数规划模型将订单选择、交货期和生产计划决策结合起来,对订单进行选择性接受,使得制造商所获得的利润值最大。利用实际考察的企业历史数据对模型进行了算例分析,检验了需求分布和产出缓存对企业总利润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该模型对订单进行选择性接受,所得到的系统总利润明显高于企业采用旧有生产方式所获得的总利润。分析结果可以帮助MTO企业管理者在进行订单接受决策时提供有益的指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