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775)
2023(9373)
2022(7804)
2021(7105)
2020(5862)
2019(13064)
2018(12644)
2017(24229)
2016(13364)
2015(14242)
2014(13881)
2013(13689)
2012(12661)
2011(11485)
2010(11516)
2009(10426)
2008(10214)
2007(9250)
2006(8231)
2005(6985)
作者
(41653)
(35518)
(34969)
(33050)
(21701)
(17243)
(15536)
(13878)
(13332)
(12284)
(12101)
(11561)
(11241)
(10938)
(10915)
(10904)
(10556)
(10214)
(10119)
(9796)
(9165)
(8689)
(8578)
(8129)
(8119)
(7792)
(7785)
(7698)
(7168)
(7114)
学科
(57714)
经济(57665)
(45508)
(43342)
农业(30263)
管理(30208)
(22006)
企业(22006)
方法(21423)
数学(19532)
数学方法(19392)
业经(17231)
地方(13823)
中国(13666)
(12979)
(11961)
贸易(11956)
(11850)
(11688)
(11473)
农业经济(10142)
(10022)
(9061)
(8990)
农村(8976)
技术(8964)
环境(8830)
产业(8227)
(8208)
发展(8056)
机构
学院(193905)
大学(188202)
(81795)
经济(80485)
管理(72134)
研究(69276)
(65465)
理学(64094)
理学院(63353)
管理学(62254)
管理学院(61941)
中国(51460)
农业(50850)
科学(47425)
业大(43996)
(38490)
(36961)
研究所(34352)
农业大学(32212)
中心(31925)
(31277)
(28487)
财经(25783)
(25601)
(24959)
经济学(24283)
科学院(24115)
(23848)
(23650)
经济管理(23618)
基金
项目(141979)
科学(110780)
基金(103856)
研究(95741)
(94998)
国家(94155)
科学基金(78789)
社会(62974)
社会科(59431)
社会科学(59414)
(57411)
基金项目(56617)
自然(52931)
自然科(51645)
自然科学(51624)
自然科学基金(50745)
(47743)
教育(41121)
资助(40238)
编号(37106)
(35755)
(32388)
重点(32370)
(30571)
(29842)
计划(28817)
(28691)
创新(28029)
科研(27546)
成果(26951)
期刊
(90493)
经济(90493)
(68785)
研究(47860)
农业(46507)
学报(42480)
科学(36401)
中国(35501)
大学(31453)
学学(30871)
业经(22689)
(22315)
(20472)
管理(19990)
(17753)
金融(17753)
业大(14080)
问题(14031)
农业经济(13409)
农村(13314)
(13314)
(13184)
经济研究(12779)
技术(12692)
农业大学(12081)
财经(11840)
资源(11094)
世界(11060)
教育(10969)
科技(10903)
共检索到2712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罗前程  王月甜  迟文峰  秦良  
【目的】农作物种植结构表征了区域农作物的面积组成和空间布局状况。深入解析其时空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对农业水土资源优化配置及区域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遥感数据、地面调查和模型模拟等方法,获取了2015—2020年内蒙古黑土区主要作物种植情况及结构特征数据,利用丰富度指数等方法对研究区农作物种植结构时空演变规律进行解析,采用灰色关联法和熵值法量化了影响农作物种植结构的主导因素。【结果】(1)2015—2020年,内蒙古黑土区农作物种植类型以玉米、大豆、小麦为主,水稻、马铃薯及其他农作物占比较小。其中,玉米种植比例最大,各年占比均在50%以上。研究时段内,玉米和大豆种植比例均呈逐年增加态势,而小麦种植比例呈下降趋势。(2)研究区种植结构类型较为丰富,2020年丰富度指数达66.67%。近半数旗县以单一玉米型种植为主,组合型种植结构的旗县较少。(3)生产价格指数和降水是影响种植结构的主导因素,权重分别为0.457和0.350;气温、地形因素对农作物种植结构影响较小。【结论】粮食价格和种植收益直接影响了农户的种植意愿。因此,借助种植补贴等政策措施提高种植收益进而激发农户种植意愿,可能是内蒙古黑土区实现“减玉米增大豆”种植结构调整及黑土地保护利用的有效手段。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杜国明  张扬  李全峰  
客观分析农作物种植结构演化是优化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基于2000—2015年遥感影像反演数据,利用数理统计分析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刻画三江平原农作物种植结构时空演变特征及规律。结果表明:1)2000—2015年三江平原大豆与其他作物的种植面积明显减少,而玉米和水稻种植面积显著增加。2)从时序看,15 a间三江平原县域农作物种植结构类型向水稻与玉米等单一化类型演变,且以大豆与其他作物组合型为主导的县域农作物种植结构类型向水稻和玉米组合型转变。3)从空间看,玉米与水稻的单一化类型与组合型主要扩张于东北部河流沿岸及中部地势低平的平原县域,而大豆与其他作物组合型则萎缩至西北和南部地势较高的山地丘陵县域。4)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状况、科学技术等因素共同作用推动了三江平原农作物种植面积和种植结构类型时空变化。在国家/区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三江平原需要调减玉米种植规模,适当调增大豆种植规模,稳定水稻种植规模,形成合理种植结构与布局。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胡琼  吴文斌  宋茜  余强毅  杨鹏  唐华俊  
农作物种植结构信息对农业生产管理、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国家粮食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中概括了农作物种植结构遥感提取的理论基础,归类了近10年间不同农作物种植结构遥感提取技术方法,重点评述了不同技术方法的特点及应用情况,讨论和展望了未来农作物种植结构遥感提取研究的发展方向。当前,光谱特征、时相特征和空间特征是农作物种植结构遥感提取的三大理论基础。基于单一影像源的种植结构提取方法操作简单,但往往难以获取种植结构"最佳识别期"的遥感影像;基于多时序影像源的种植结构提取方法可以充分利用农作物季相节律特征,成为当前农作物种植结构遥感提取的主流方法。在基于多时序影像源的种植结构提取方法中,多特征参量法较单一...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杜玲  王猛  刘曦  陈阜  
利用河北平原区7个地市20年(1994—2013年)的逐日气象数据,结合SIMETAW模型计算了各地市区域作物灌溉需水量,分析了各地市近20年种植结构变化对区域灌溉需水量和水资源压力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近20年,保定、沧州、邯郸、邢台、廊坊5个地市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呈下降趋势,其中廊坊下降最为显著;7个地市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相对稳定;蔬果类种植面积在保定、邯郸、石家庄、衡水和廊坊等地市具有较明显的增长趋势。所有地市粮食作物的灌溉需水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以邯郸下降最为显著,保定的年均粮食作物灌溉需水量最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黄玛兰  李晓云  
文章采用1981—2015年的省域面板数据,在分析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比例变动趋势的基础上,利用线性混合模型探究了农业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对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与1981年相比,2015年中国省域粮食作物、棉花种植比例整体呈下降趋势;蔬菜、油料种植比例整体呈增长趋势;大豆种植比例在大多数省份呈下降趋势,少数省份呈上升趋势;在粮食作物内部,小麦种植比例整体呈下降趋势,玉米则呈增长趋势,水稻种植比例在部分省份呈下降趋势。②农业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对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省际差异性。农业劳动力转移会促进大宗粮食作物种植比例的增加,同时也有利于促进经济发达地区及大型农产品集散区的经济作物(蔬菜)种植比例增加。农业劳动力价格上涨有利于促进经济作物种植比例的增加,尤其是蔬菜种植比例,但不利于传统粮棉作物种植比例的增加,尤其是棉花种植比例。③除此之外,工业化水平、农业机械化率、人均耕地面积、农业补贴、化肥、灾害率均对作物种植比例的形成及变动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丽排  张建兵  陆双龙  钟丽雯  刘璐瑶  龚慧芹  巢林  黄太庆  甘磊  
【目的】解析广西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时空演变格局及其驱动因子,为广西农作物种植结构优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广西14个地级市2003—2018年粮食作物(稻谷和玉米)、经济与其他作物(蔬菜、甘蔗、油料和木薯)及自然与社会经济面板数据,运用地理时空分析与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讨广西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时空演变格局及其关键驱动因素。【结果】在时间上,广西2018年的农作物总种植面积较2003年减少4.88%,种植结构表现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下降19.25%,经济与其他作物种植面积上升9.83%,粮经比由1.22降至0.88;在空间上,广西农作物种植集中分布于广西东北—西南对角线(桂林、来宾、南宁和崇左市)及其对角线西北部(柳州、河池和百色市)、东南部(贵港和玉林市),种植结构呈现以"粮"为主型(玉林、贵港、钦州、百色和河池市)、以"经"为主型(崇左、南宁、来宾和柳州市)、由"粮"转"经"型(防城港、北海、梧州和贺州市)和波动型(桂林市)4种类型,种植结构组合类型由以稻谷单一组合型转向稻谷—蔬菜—甘蔗组合型。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生产总值、第一产值比重和农村人均纯收入)、种植条件(农村人口比重、农村人均耕地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农村用电量)、交通通达性水平(等级公路里程)、粮食安全与自给情况(粮食产量和粮食人均占有量)及气候因子(年平均降水量)是影响广西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关键因子。【结论】广西农作物种植结构时空差异明显,其时空演变由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种植条件、粮食安全与自给情况及气候因子驱动。因此,提高农作物种植效益和农村劳动力收入,改善农作物种植条件,维持足够的农村劳动力,是优化广西农作物种植结构的重要途径。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泓淯  房艳刚  刘建志  
选取2005年、2010年和2015年黑龙江省各县(市)农作物生产统计数据,综合运用数理统计和ESDA-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黑龙江省县域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时空变迁。结果表明:2005—2015年黑龙江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逐年增加,以水稻和玉米更为典型。农作物格局变化明显,各县(市)的种植类型从以大豆及其组合型为主演变为以玉米及其组合型作物为主,形成了以三江平原和松花江流域地区为主的水稻集聚区,以松嫩平原区为主的玉米集聚区和以大小兴安岭地区为主的大豆集聚区。水稻种植还有一定潜力,各县(市)转入区、稳定区明显增加;玉米种植基本达到饱和,大量县(市)从转入区向稳定区过渡,且主要集中在玉米集聚区的松嫩平原地区;大豆生产动力不足,全省82. 7%的县(市)成为大豆转出区。随着种植结构调整,黑龙江省形成了自北向南分别以大豆、大豆-玉米、玉米、水稻-玉米为主的地域结构。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冰  梁燕华  李丹丹  贺佳  郭燕  王来刚  
[目的]及时准确获取农作物种植结构信息,对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以多期GF-1卫星PMS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通过分层分类方法成功提取了朱仙镇一个种植年内秋播蔬菜、冬小麦、春花生、早熟西瓜、夏玉米、夏花生等农作物,并通过叠加分析得到朱仙镇的农作物种植模式。[结果]朱仙镇有10种种植模式,以一年两熟的冬小麦-夏玉米为主要倒茬模式,占比49.7%,其他9种种植模式所占比例之和接近50%;从整体景观的角度对朱仙镇的主要作物种植模式进行衡量,斑块丰富度PR达到9.0,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达到1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邓灵稚  杨振华  苏维词  
从产量特征的视角,在运用C-PAC模型(典型主成分分析法)分析贵州省1949—2013年种植结构演变主要驱动力的基础上,探讨种植结构优化对策。结果表明:(1)贵州省60余年来农作物产量整体呈波动上升,其种植类型逐渐向市场主导型转变,但各类作物产量比重变化差异明显。其中,粮食作物中稻谷产量比重从1949年的58.40%下降至2013年的21.68%,蔬菜比重却提升至51.47%,水果产量占经济作物比重也增长至62.47%。(2)通过C-PCA耦合模型对贵州省作物种植结构演变的驱动力分析得到,其主要驱动因子为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亚琼  李法虎  杨玉林  
以2007年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为参考,将设定的减量施肥目标、灌溉用水总量和土地资源等作为约束条件,对北京市农业种植结构方案进行优化分析。结果表明:现有的农业种植结构模式具有较大的调整空间。当化肥施用量比现状年(2007年)减少3%~9%时,农作物种植的年净收益最大(37.27×108元);随着施肥减量比例的进一步提高,年净收益逐渐减少;但在施肥减量比例小于15%的条件下,其年净收益均高于现状年。在测试的施肥减量比例范围内,灌溉需水量随施肥减量比例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当施肥量比现状年减少11%时,灌溉需水量达其最小值8.43×108m3,而年净收益值则达其最大值的99.5%。比现状年施肥量减少9...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正佳   迟亮   杨海成   沈辰  
[目的]梳理黄淮海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时空特征,发现归纳种植结构演化规律。[方法]基于2000—2021年黄淮海地区市级层面播种面积数据,综合运用描述统计、丰富度指数、空间相关性检验等方法,总结黄淮海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时空演变特征、规律,并分析原因。[结果](1)黄淮海地区农作物播种面积先减后增再减,空间上“北减南增”,品种上“粮增经减”。(2)近年来,黄淮海地区农作物种植表现出较显著集聚特征,各地小麦种植占比普遍提高,玉米种植向北部集聚,水稻种植集中在安徽、江苏北部,油料种植向山东半岛、河南及河北东北部集聚。棉花、豆类、薯类种植明显萎缩,蔬菜种植布局相对稳定。(3)黄淮海地区农作物种植可分为19种类型,类型丰富度指数先增后减、总体下降。(4)黄淮海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频繁明显。近年来种植结构类型趋于收敛、空间上逐步集聚。目前,主要分为小麦主导型、小麦—玉米组合型、玉米主导型3种,由南向北呈带状分布。(5)黄淮海地区农作物种植存在空间集聚效应,集聚以高高(H-H)集聚、低低(L-L)集聚为主。[结论]黄淮海地区农作物种植受经济、政策、资源等多种因素影响,城镇化进程对种植结构变化有着重要影响,作物种植总体向资源条件更优、生产竞争力较强、品质特色优质的区域集聚。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克宝  刘述彬  陆忠军  宋茜  刘艳霞  张冬梅  吴文斌  
农作物种植结构是掌握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的重要前提,也是进行作物结构调整与优化的依据。该研究以黑龙江肇东市为研究区域,以高空间分辨率RapidEye影像为遥感数据,基于最大似然监督分类方法提取了肇东市2011年农作物种植结构空间分布,利用地面样方调查数据进行了线状及细小地物扣除系数计算,实现遥感提取的农作物种植面积的精细提取,然后从面积数量和空间位置两个方面对遥感提取的农作物种植结构进行了精度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利用RapidEye数据提取的农作物种植面积数据总体精度为97.00%,位置精度为96.15%,高空间分辨率数据在农作物种植结构遥感提取中具有重要潜力,线状及细小地物扣除系数可以有效减小...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林大燕  朱晶  
本文通过建立Nerlove模型,利用1978—2011年的数据分析了我国稻谷、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籽和棉花等六种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原因。结果表明,上期供应和上期自身价格是影响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的主要因素,价格变动对农产品供应具有正向影响,但影响程度因品种、地区及时间跨度而异;大部分农作物在主产区的生产短期内对价格变化的反应不如全国总体显著,粮食作物短期供应弹性小于经济作物。在上期供应、作物自身上期价格等因素的长期交互作用下,小麦、玉米和油菜籽的长期供给表现出更大的弹性,而稻谷、大豆和棉花的长期供应弹性较低。不同作物的供应弹性差异从供应反应的视角对我国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提供了...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马仲实  李保兰  丁军  
研究结果表明,在冀南地区,小麦种植面积的扩大和成熟期的延迟增加了第一代棉铃虫的虫源,从而加重了第二代棉铃虫的为害;而夏玉米、夏播棉和地膜棉的种植面积的扩大和成熟期的延迟,使二、三、四代棉铃虫大发生衔接起来,并使越冬棉铃虫基数增大,如此食料条件的衔接、改善及多年顺境的积累,是构成近年1~4代棉铃虫大面积严重发生的物质基础和重要因素.本文对综合治理对策进行了讨论.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健  李谷成  李欠男  
基于1998—2014年7种主要农作物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农业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中国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业劳动力成本每上涨1倍,稻谷、小麦播种面积比例分别降低8.1%和8.0%,玉米、蔬菜、油料播种面积比例分别提高8.0%、6.3%和2.3%;农机对劳动力的替代提升了玉米和稻谷等易于机械种植品种的播种比例,农机总动力每增加1%,玉米和稻谷播种面积比例分别提高0.34%和0.17%;地区非农经济比例通过对农作物的产品替代来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其对蔬菜等高附加值经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