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863)
2023(4080)
2022(3399)
2021(2914)
2020(2304)
2019(5279)
2018(5228)
2017(9465)
2016(5653)
2015(6003)
2014(5866)
2013(6099)
2012(6002)
2011(5495)
2010(5385)
2009(4219)
2008(4167)
2007(3629)
2006(3359)
2005(2967)
作者
(19490)
(16606)
(16559)
(15662)
(10237)
(8358)
(7255)
(6484)
(6278)
(5968)
(5830)
(5658)
(5516)
(5506)
(5366)
(5059)
(4996)
(4841)
(4788)
(4782)
(4367)
(4284)
(4135)
(3734)
(3719)
(3669)
(3667)
(3549)
(3548)
(3371)
学科
(22560)
经济(22543)
管理(13234)
(11357)
(10145)
环境(10140)
地方(7717)
(7589)
方法(7387)
数学(6517)
数学方法(6424)
(6322)
企业(6322)
农业(5576)
中国(5315)
生态(4953)
(4758)
(4752)
资源(4724)
业经(4366)
地方经济(4153)
(3927)
土壤(3914)
(3809)
规划(3807)
环境规划(3738)
经济学(3679)
(3590)
税收(3332)
(3304)
机构
大学(79808)
学院(79500)
研究(35633)
(28597)
经济(27996)
科学(26867)
管理(24900)
中国(24827)
(24431)
理学(21301)
理学院(20912)
(20733)
管理学(20275)
管理学院(20148)
研究所(19436)
农业(19351)
业大(18225)
(18175)
中心(15573)
(13775)
(12995)
科学院(12665)
(12556)
农业大学(12411)
(12410)
(12112)
实验(11726)
(11495)
北京(11484)
师范(11312)
基金
项目(61889)
科学(46980)
基金(44646)
(43704)
国家(43461)
研究(38271)
科学基金(34131)
自然(24954)
自然科(24275)
自然科学(24265)
基金项目(24245)
(23986)
自然科学基金(23775)
社会(22628)
(22209)
社会科(21361)
社会科学(21356)
资助(17421)
教育(16178)
重点(15846)
计划(15194)
(15059)
科技(14442)
编号(13503)
科研(12916)
(12653)
(12227)
专项(11699)
创新(11661)
(11204)
期刊
(31006)
经济(31006)
学报(23011)
(22228)
研究(20626)
科学(19303)
中国(16207)
大学(15733)
学学(15280)
农业(14598)
(9052)
(8142)
管理(7975)
资源(7192)
业大(6938)
林业(6885)
教育(6031)
(5471)
科技(5289)
农业大学(5234)
(5086)
金融(5086)
技术(5048)
自然(4697)
财经(4425)
业经(4386)
中国农业(4313)
经济研究(4214)
问题(4173)
(3891)
共检索到1183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史作民  刘世荣  程瑞梅  
对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本氏针茅、油蒿、牛心朴子和严重退化地等四种主要植物群落类型土壤碳氮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各群落类型土壤 0~ 1 0、1 0~ 30和 30~ 6 0cm层次有机碳含量的季节变化多不明显 ;不同群落 0~ 1 0和 1 0~ 30cm层土壤全氮含量的季节变化多表现出显著水平 ,基本表现为 5月明显高于 7月和 9月 ,而 7月和 9月的含量相差不大 ;各群落类型 0~ 1 0cm层土壤硝态氮有显著的季节变化 ,5月明显大于 7月和 9月 ;不同群落各层土壤铵态氮的季节变化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表现为 5月 >7月 >9月。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在不同季节各群落土壤中的垂直分布...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马雅莉  高荣  刘喜东  肖建明  郭锦梅  齐昆  赵学庆  冯娜  张晨晨  李剑  杨涛  乔江波  石长春  
【目的】以白于山区困难立地为例,探究不同植物群落的土壤碳氮磷空间分布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垂直分布规律,探明白于山区不同植物群落的土壤养分特征,为该区生态治理及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荒草地、苜蓿Medicago sativa草地、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大果榆Ulmus macrocarpa、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乔灌林地为研究对象,分析5种典型植物群落0~6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特征的差异性。【结果】1)白于山区不同植物群落的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具有表聚效应,表现出乔木林地(油松、大果榆)>灌木林地(沙棘)>草地(荒草地、苜蓿草地)的规律。2)植物群落类型及土层深度对土壤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均会产生一定影响,二者交互效应不显著,限制程度为植被群落>土层深度。3)土壤C、N、P、C/P、N/P远低于全国平均值,C/N均接近或高于我国陆地土壤和森林土壤的平均值,表明相对于其他元素来讲,土壤P元素相对充足,且该地区土壤有机碳固持能力较低,植物生长过程中更易受N元素限制。4)N与N/P,C与N/P、C/P的相关关系极显著(P C。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郝瑞军  方海兰  沈烈英  车玉萍  
选择上海市5种典型植物群落采样并布置室内恒温培养试验,观测了土壤有机碳矿化量大小及动态变化过程,并比较了不同植物群落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群落间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质量分数差异显著,但均高于草坪;而同一群落内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则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培养期间,土壤有机碳矿化量高低顺序为桂花Osmanthus fragrans>草坪(黑麦草Lolium perenne)>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池杉Taxodium ascendens>竹林(孝顺竹Bambusa multiplex),不同植物群落间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同一群落土壤有机碳...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唐学君  王伟峰  肖舜祯  张旭东  
基于野外实测数据和文献资料数据,对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西南部的旺业甸实验林场进行了不同林龄油松人工林各组分的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析,为油松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和固碳潜力的提升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油松人工林叶C、N、P含量分别为511. 41 mg/g,10. 24 mg/g,1. 23 mg/g,总体表现出在幼龄林时C、N含量低,P含量高;随着林龄的增大P含量降低,C、N含量增高。在幼龄林时叶C∶N最大为61. 38,叶C∶P和N∶P最小分别为385. 78和6. 28;随着林龄增大C∶N先减小后增大,C∶P和N∶P先增大后减小,而所有N∶P均小于14,判断该地区油松人工林生长主要受N的限制。土壤C、N、P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逐渐降低,土壤C、N、P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 92 mg/g,0. 47 mg/g,0. 27 mg/g。土壤表层C含量在幼龄林时最小,随着林龄的增加逐渐增高并在近熟林时达到最大值,N、P含量在幼龄林时最大;随着林龄的增加逐渐减小。土壤C、N、P的供应量对叶C、N、P含量存在一定影响,土壤C、N、P含量在不同土层间的相关性较强。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忠宽  智健飞  刘振宇  
对内蒙古温带典型草原冷蒿(Artemisia frigida)、星毛委陵菜(Potentilla acaulis)、羊草(Leymus chinensis)、木地肤(Kochia prostrata)和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种群土壤无机氮、微生物量氮、全氮、有机碳、净氮矿化速率和pH等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物种群土壤pH值和全N含量3个取样期均以羊草最高,其次为星毛委陵菜,小叶锦鸡儿种群最低。除冷蒿与木地肤种群间外,其他种群间土壤pH值和全N含量均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羊草种群土壤无机N含量最高,其次依次为冷蒿种群、小叶锦鸡儿种群、木地肤...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韩秀珍,马建文,王志刚  
西鄂尔多斯自然保护区位于荒漠、半荒漠地带的中国北方生态环境脆弱带上,保护区内的植物从第三纪演化至今仍带有荒漠特有种群标记,对研究环境演化、生物多样性、全球变化等都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诊断意义,受到国内外生物学、生态学、地理学等学科研究者的极大的关注。利用传统的研究方法和样方统计方法不仅费时、费工,而且进展缓慢,另外,很难实现对保护区植物分布规律与生境的全面了解与监测。我们利用Landsat-5、7卫星提供的1987年9月的TM和1999年8月的ETM数据,两景不同时相的数据间隔12年,分辨率为30m;1∶25万的DEM数据;地面样方统计数据等。用遥感技术对西鄂尔多斯珍稀濒危植物群落进行分布规律和变化探测的研究,可以快速、大范围、准确、实时获取资源环境状况及其变化数据,建立三维立体景观虚拟现实图,再结合野外实地考察样方统计数据的综合分析,揭示了间隔12年植被分布规律和植被覆盖动态变化情况。为合理利用这些植被资源,对受损荒漠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了依据,同时,对于保护和改善我国荒漠地区的生活环境和探索荒漠地区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跃进  李沁谊  王好才  时伟宇  
【目的】探究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过程中典型群落的土壤碳氮储量变化特征,为该地区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采用空间代时间方法,在重庆市中梁山喀斯特槽谷选取弃耕地(弃耕半年)、草地(5~10 a)、灌丛(15~25年)、灌乔林(30~40年)和乔木林(50~60年)作为一个植被自然恢复演替序列,设置固定样地,采集0~10、10~30、30~50、50~7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含量及碳氮比(C/N)和土壤pH值,估算各演替序列下土壤的碳氮储量,分析在自然恢复演替不同阶段的土壤碳氮含量与储量特征。【结果】植被自然恢复演替显著提高了土壤SOC和TN含量与储量(P <0.05),土壤TN储量与土壤SOC含量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TP含量显著正相关(P<0.001)。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忠  乔海燕  
鄂尔多斯北部沙区存在着极为显著的风沙地貌,在此格局基础之上,特别是在植被与土壤的相互响应过程中,二者的相互关系逐渐密切,这种反馈作用使得该区域的植被与土壤要素形成的空间分布格局具有一定的耦合性。研究这种关系可以为该地区保护植被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陆志星  王智慧  韦铄星  李娟  林建勇  欧汉彪  王平  蒋燚  
【目的】评估桂西北喀斯特地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恢复潜力,为该地区的生态恢复和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人工恢复了13 a的落叶阔叶林(DF)、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EDF)和常绿阔叶林(EF)为研究对象,自然封育林(NF)为对照,设置固定样地,对每个样地内的植物群落进行调查,计算乔木径级结构、高度级结构、重要值以及多样性等指标。【结果】1)3种人工林(DF、EDF和EF)的植被恢复速度快于对照(NF),已形成乔木层。2)3种人工林的乔木径级结构均呈倒“J”型,高度级结构呈正偏态分布,其中DF比EDF、EF均多了4个径级和1个树高级,有效地提高了林分平均密度、树高和胸径。3)4种模式灌木层优势种组成相似,均为黄荆和青藤仔,而次优种则有所不同,NF以毛桐、盐肤木等多种阳性耐旱先锋种为主,DF则以银合欢、八角枫等多种耐阴喜湿润物种为主。4种模式草本层几乎都为多年生耐阴草本,且以蔓生莠竹为优势种,其中DF稀有种最多,群落异质性高,多样性大。4)乔木层4种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DF、EDF显著大于EF;灌木层各指数差异不明显;草本层的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表现为NF较大,但其均匀度指数较小。【结论】人工林的演替进度快于自然封育林,但自然封育林灌、草层的多样性高于人工林,3种人工模式中以落叶阔叶林恢复效果最佳,因此可在今后的石漠化治理中选用落叶阔叶林模式,并在成林郁闭后减少人工抚育,让其自然恢复,可在保证林分生长量的同时,维持住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唐维春   刘小娥   苏世平   王昊   马彦东   唐庆童  
为明确陆地生态系统中不同演替阶段群落土壤氮素循环对温度响应的变化规律,本研究以不同演替阶段(草地、灌丛林、白桦林(Betula platyphylla forest)、青杄-白桦林(Picea wilsonii-Betula platyphylla forest)、青杄林(Picea wilsonii forest))群落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恒温好气培养法,研究不同温度(15℃、25℃、35℃)条件下土壤氨化、硝化特征。研究表明:1)土层深度分别对氨化速率、累积氨化量、硝化速率、累积硝化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不同演替阶段群落土壤氮素氨化速率与累积氨化量、硝化速率与累积硝化量均呈现降低趋势,其中0~20 cm土层的最大;2)演替群落分别对氨化速率、硝化速率有极显著影响(P<0.01);随着演替的正向进行,除草地群落的0~20 cm土层外,其余演替阶段群落土壤氮素氨化速率呈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趋势,其中草地的氨化速率最大;而不同演替阶段群落土壤氮素硝化速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其中青杄-白桦林的硝化速率最大;3)温度对氨化速率、累积氨化量、硝化速率、累积硝化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除灌丛林、青杄-白桦林群落的0~20 cm土层、青杄林、白桦林、青杄-白桦林群落的20~40 cm土层、草地群落的40~60 cm土层外,其余演替阶段群落土壤氮素氨化速率与不同演替阶段群落土壤氮素累积氨化量随土壤温度的升高(15~35℃)而增大,其中35℃下最大(154.03 mg·kg-1),而不同演替阶段群落土壤氮素硝化速率和累积硝化量均随温度的上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其中25℃下最大(529.10 mg·kg-1);4)不同演替阶段群落土壤理化性质(TN、田间持水量、NH4+-N、土壤容重)在15℃、25℃下对土壤氮素氨化、硝化速率有显著影响(P<0.05)。本研究结果为土壤供氮能力的动态变化和该区域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霞  姚孝友  张光灿  胡续礼  Heathman G C  
为探索人为活动干扰下植物群落变化对土壤物理结构特征的影响,运用土壤分形学和水文学原理与方法研究沂蒙山林区7种植物群落下的土壤颗粒组成、分形维数、土壤孔隙度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在长期农业耕作等人为干扰下,玉米作物、板栗经济林和灌草丛群落下的土壤颗粒呈粗粒化特征,分形维数显著降低,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下降,非毛管孔隙度增加,土壤物理结构呈现退化状态;而处于长期封禁保护下的森林群落,土壤颗粒分形维数较大,粉黏粒等细粒物质的含量较高,孔隙结构状况较好。研究区土壤颗粒组成具有石质山地典型的粗骨土结构特征,森林群落能显著增加土壤中粉黏粒等细粒物质的含量和对土壤空隙的填充能力,是其改善土壤物理结构的分...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李清雪  朱雅娟  贾志清  王永胜  于洋  
以青海共和盆地沙丘上12年生的中间锦鸡儿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并以流动沙丘为对照,探讨在沙丘上建立中间锦鸡儿人工林后,沙丘部位对土壤养分含量以及植物群落的影响。在中间锦鸡儿人工林内沙丘的迎风坡中部、坡顶、背风坡中部和流动沙丘采集土壤样品,深度为0 5,5 10,10 20和20 50 cm。结果表明:与流动沙丘相比,沙丘3个部位中间锦鸡儿人工林0 20 cm的有机质、0 50 cm的全氮和全磷含量得到显著提高。迎风坡中间锦鸡儿人工林0 5 cm深度的土壤有机质和全氮、0 20 cm深度的全磷含量显著高于坡顶和背风坡。在沙丘上建立中间锦鸡儿人工林后,草本植物种类、数量和植被盖度增加,迎风坡草本植物盖...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张瑞红  蔡文涛  来利明  姜联合  王永吉  郑元润  
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对植物群落的演替起着决定作用,探讨灌丛化过程中不同阶段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可为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理论依据。以鄂尔多斯高原天然分布的本氏针茅(Stipa bungeana)与油蒿(Artemisia ordosica)过渡区的不同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选择本氏针茅向油蒿群落过渡过程中不同演替阶段的代表性植物群落,采用环刀法采集土壤样品,分析6个不同群落0-50cm土层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本氏针茅向油蒿群落过渡的过程中,1)0-50cm土层土壤质地发生显著变化(P<0.05),由砂质壤土变为砂土,土壤砂粒含量由阶段Ⅰ的77.5%上升到阶段Ⅵ的89.2%,土壤黏粒、粉粒含量分别由阶段Ⅰ的0.59%和21.9%下降到阶段Ⅵ的0.21%和10.6%;表层土壤含水量由阶段Ⅰ的6%下降到阶段Ⅵ的4%,土壤容重由阶段Ⅰ的1.58g·m~(-3)上升到阶段Ⅵ的1.77g·m~(-3);2)土壤全氮、全碳、全磷总体上呈下降趋势,0-5cm表层土壤的全氮、全碳、全磷分别从阶段I的0.08%、0.77%、0.41%下降到阶段Ⅳ的0.03%、0.25%、0.23%,土壤全钾整体上波动较大。3)土壤表层肥力下降,质量降低,水分含量降低,限制了浅根系草本植物的生长,有利于深根系的半灌木植物油蒿的入侵。在鄂尔多斯高原灌丛化草地生态系统恢复中,应注重提高表层土壤质量,促进灌丛化草地的恢复。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王阿星  张峭  
本文从理论和实际数据出发,分析农业保险需求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通过logit模型对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抽样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农户的家庭农业收入比重、受灾程度、教育、保险购买状况、性别状况等对农业保险需求存在显著影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于博   刘雅梦   杨哲   王佳乐   王钰艳   郭艳   马扬   任琴   穆俊祥  
为内蒙古平原灌区春玉米连续高产稳产过程中秸秆培肥高产田和改良盐碱田提供理论依据。设置了玉米秸秆还田1~4 a(HT1~HT4)定位试验,以秸秆不还田作为对照(CK),测定了春播前和收获期土壤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有效氮含量、有效磷含量、阳离子交换量、pH值和酸碱缓冲曲线。结果表明,HT1~HT4收获期与春播前相比土壤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有效氮含量、有效磷含量、阳离子交换量的相对变化率为1.34%~3.62%,0.20%~1.51%,-0.11%~0.78%,0.89%~6.36%,0.09%~0.41%,CK收获期与春播前相比土壤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有效氮含量、有效磷含量、阳离子交换量的相对变化率为1.57%,-0.02%,-0.45%,-0.15%,-0.05%;HT2、HT3、HT4比CK的土壤pH值显著降低;土壤对碱的缓冲能力依次为HT4>HT3>HT2>HT1>CK。综上所述,随秸秆还田年限的增加,土壤固碳能力、保肥能力和缓冲性能增大,有效抵御因施化肥等因素导致土壤pH值剧烈变化的能力增强,秸秆还田培肥改土措施显著提升了土壤质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