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278)
- 2023(7040)
- 2022(6216)
- 2021(5713)
- 2020(5078)
- 2019(11993)
- 2018(11663)
- 2017(22121)
- 2016(12199)
- 2015(14216)
- 2014(14409)
- 2013(14438)
- 2012(13797)
- 2011(12501)
- 2010(12815)
- 2009(12054)
- 2008(12144)
- 2007(11289)
- 2006(9623)
- 2005(8660)
- 学科
- 济(54049)
- 经济(53987)
- 管理(32494)
- 业(32490)
- 方法(25669)
- 企(25372)
- 企业(25372)
- 数学(22632)
- 数学方法(22435)
- 农(15803)
- 中国(13306)
- 学(13295)
- 地方(12792)
- 财(12686)
- 贸(11684)
- 贸易(11676)
- 易(11317)
- 业经(10373)
- 农业(10371)
- 制(9218)
- 和(9141)
- 环境(8715)
- 融(7729)
- 金融(7726)
- 银(7570)
- 银行(7546)
- 理论(7237)
- 务(7191)
- 行(7185)
- 财务(7177)
- 机构
- 大学(186622)
- 学院(184908)
- 济(75810)
- 经济(74171)
- 管理(68504)
- 研究(66546)
- 理学(58659)
- 理学院(57907)
- 管理学(56864)
- 管理学院(56515)
- 中国(49146)
- 科学(43216)
- 京(39923)
- 农(37313)
- 所(35458)
- 财(33887)
- 研究所(32516)
- 中心(30648)
- 业大(30517)
- 农业(29568)
- 江(28821)
- 财经(27093)
- 北京(25391)
- 范(25136)
- 师范(24821)
- 经(24487)
- 院(23843)
- 经济学(23492)
- 州(22413)
- 经济学院(21428)
- 基金
- 项目(123536)
- 科学(95117)
- 基金(88359)
- 研究(87456)
- 家(79364)
- 国家(78331)
- 科学基金(64580)
- 社会(54014)
- 社会科(51044)
- 社会科学(51023)
- 省(47767)
- 基金项目(46835)
- 自然(42473)
- 划(41260)
- 自然科(41221)
- 自然科学(41199)
- 自然科学基金(40441)
- 教育(39487)
- 资助(36516)
- 编号(35362)
- 成果(29218)
- 重点(28498)
- 部(27399)
- 发(27273)
- 创(24751)
- 课题(24523)
- 科研(24194)
- 计划(23615)
- 创新(23169)
- 大学(22642)
共检索到2735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唐书培 李春华 刘威 乌力吉 鲍伟东
【目的】基于种群生存力分析,为孤立种群中华斑羚的物种保护提供依据。【方法】根据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隔离分布的中华斑羚种群连续10年的观察数据,参照种群大小、婚配制度、环境容纳量、遗传多样性、灾害发生的频率等种群参数,并结合斑羚其他种群的研究结果,利用漩涡模型(Vortex 10.2.7.0)进行种群生存力模拟分析。【结果】该种群未来100年的存活率将下降到0.33。新生幼崽性比、新生雌性幼崽死亡率、成年雌性死亡率是影响斑羚种群增长的重要限制因子。如能补充外源个体,即每3年补充1只雌性和1只雄性,该地区斑羚数量能稳定增长,无灭绝风险。【结论】该地区斑羚种群的生存动态不容乐观,补充外源个体是促进种群增长最有效的方法。严寒冬季补充饲料和营养盐,改善个体生存和繁殖条件,也是维持种群稳定的重要措施。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唐书培 穆丽光 王晓玲 张静 刘波 孟和达来 鲍伟东
【目的】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中华斑羚是一个孤立的小种群,急需开展救护措施。通过分析该物种在保护区内的适宜生境,为保护区制定物种保护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文基于GIS技术,结合该保护区内中华斑羚分布位点和生境变量数据,运用MaxEnt模型对斑羚的生境适宜性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模型的评价结果达到优秀水平(AUC=0. 967),其中月平均昼夜温差、最干月降水量、海拔、距护林站距离、距居民点距离、归一化植被指数对斑羚的分布有重要影响;生境适宜区主要分布在保护区中南部,适宜生境面积为4 891. 23hm2,占研究区域的4. 59%;不考虑干扰因子情况下,适宜区面积可增加12 685. 14 hm2。【结论】斑羚的生境选择可能与斑羚对觅食利益和捕食风险的权衡有关;斑羚对干扰因子具有回避效应,且干扰因子对斑羚适宜生境影响显著,建议控制无关人员进入保护区,以降低人为干扰。模型预测结果初步明确了斑羚在保护区内的分布状况,对保护区制定斑羚保护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魏晓燕 毛旭锋 夏建新
以内蒙古乌拉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及生态足迹理论和方法,对比分析保护区移民迁移后对保护区生态环境的贡献,并结合当地社会经济情况,核算和对比生态移民的补偿标准。结果显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的补偿标准下限建议为每人17 830元,基于生态足迹变化的补偿标准上限建议为每人25 810元。本案例研究有助于推进自然保护区生态移民补偿理论研究,为我国民族地区生态工程建设中生态补偿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文定 李安琪 张军国 谢将剑 鲍伟东
【目的】利用红外自动感应相机对野生动物进行图像监测是对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的有效手段,为了解决野外复杂背景环境导致的野生动物监测图像自动识别准确率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感兴趣区域(ROI)与卷积神经网络(CNN)的野生动物物种自动识别方法。【方法】以红外自动感应相机在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自然保护区内拍摄的马鹿、斑羚、猞猁、狍和野猪这5种国家级陆生保护动物的图像为实验样本,采用基于回归算法的目标检测方法,对监测图像中野生动物区域进行检测并分割,生成ROI图像,减少复杂背景信息对物种识别的干扰;利用裁剪、仿射变换等方式对样本数据进行扩充;构建基于全局-局部的VGG16双通道网络模型对样本图像进行训练,最后接入分类器输出物种识别结果。同时,构建了基于VGG19的双通道网络模型对样本图像进行训练,并与本研究训练结果进行比较;另外,将样本图像分别输入本研究算法与VGG16、R-CNN、Fast R-CNN算法进行训练,对比不同算法下的识别效果。【结果】利用本研究模型对样本图像进行训练时,测试集的平均识别精度均值MAP达到0.912,相对于VGG19结构下的训练模型和VGG16、R-CNN、Fast R-CNN,得到了更高的MAP值。【结论】相比于其他算法,本研究提出的物种识别模型更适合于复杂背景下的野生动物监测图像的物种识别,可以得到更高的MAP值与更优的识别效果。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滕扬 张帅 赛罕 韩志庆 鲍伟东
【目的】了解在自然保护区相对隔离环境中西伯利亚狍家域的季节和年度动态,分析狍对微生境和捕食风险的适应,为促进种群恢复和栖息地保护提供依据。【方法】在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使用无线电遥测技术,以三角形法则进行个体定位,利用最小凸多边形法计算家域面积。【结果】本次研究共捕捉到8只西伯利亚狍,其中3只以红外相机影像确认被猞猁捕食,面临较高的捕食风险。狍的年度和季节家域面积存在差异,春季的家域显著大于其他3个季节,同时,活动范围在冬季有从较高海拔山坡向沟底迁移的趋势。繁殖期与非繁殖期、亚成体与成体家域面积也存在差异。个体年度家域存在重叠,显示核心家域较为稳定。【结论】影响西伯利亚狍个体家域年度和季节变化的因素为觅食机会、捕食风险和能量需求。据此提出了补加营养盐和越冬饲料的管理对策,促进保护区狍种群的复壮。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钱益春 杨永昶
运用要素价值理论将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的游憩资源分为森林资源、湿地水域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三类,并采用非参数估计的方法计算出森林资源游憩价值为63.824万元,湿地水域资源的游憩价值为51.808万元,野生动植物资源游憩价值为65.264万元。同时,用相关系数矩阵分析——影响受访者的平均支付意愿因素,并对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展提出了有针对性意见。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琛琛 乌恩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养生旅游逐渐成为旅游消费的新热点。自然保护区凭借其优质的生态环境基底,为开发养生旅游产品提供了优势条件,而处理好养生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则成为自然保护区开展养生旅游的难点。本文以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同时,充分利用养生森林资源,推出养生文化产品、健康医疗产品、户外健身游憩产品三大养生产品体系,并提出区内养生,区外居住的模式,为养生旅游在自然保护区的开发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养生旅游 自然保护区 旅游产品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布和
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346848hm2,是以保护湿地、草甸草原、沙地樟子松疏林及珍稀濒危鸟类为主的综合性保护区。境内自然环境类型多样,物种资源丰富,但由于近几年来自然和人类的双重作用,生态环境压力很大,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本文分析了目前保护区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影响因素,提出了今后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对策。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自然保护区 辉河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王海春 乔光华
本文运用旅行费用法,于2004—2007年连续四年对内蒙古达里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游人进行大量问卷调查,评估出达里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连续四年的游憩价值,并且对比分析结果,为达里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资源决策与资源补偿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
旅行费用法 游憩价值 价值评估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胡尔查 王晓江 刘永宏 海龙 张胜利 张雷
针对乌拉山自然保护区天然油松种群的分布特点,设置了3个具有代表性的样地,采用种群径级结构代替年龄结构、点格局分析(Ripley’sK-Function)方法对油松种群年龄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的评价及管理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样地油松种群年龄结构处在不同发育阶段,这主要是由油松自身的生物学特性、环境因素以及人为干扰共同导致的结果。整体上,该种群年龄结构呈现稳定型,且种群的存活曲线接近于DeeveyⅡ型。乌拉山天然油松种群在不同年龄结构和生境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分布格局类型,在生长环境适宜(海拔1 400 1 800 m的阴坡、半阴坡)且种群以幼树和中...
关键词:
乌拉山 天然油松 种群结构 种群格局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梁立为 黄建华 周善义
报道了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蝽类144种,隶属18科113属,其中17种为广西新记录。属种组成分析表明,猎蝽科、缘蝽科、蝽科、盲蝽科和长蝽科是猫儿山蝽类的优势类群,构成保护区蝽类区系的主体,但属种数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显示猫儿山仍有大量蝽类物种有待发现。区系分析表明,在世界动物地理区中,猫儿山蝽类区系以东洋界种类和东洋界+古北界种类为主体,具有典型的东洋界性质,并与古北界有密切联系;在中国动物地理区中,猫儿山蝽类区系与华南区关系最为紧密。
关键词:
蝽类 区系 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晓龙 吴桑云 胡小颖
为缓和日益加剧的保护与开发矛盾,国务院已受理、审批了几批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整方案。本文对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整的数量、时空动态、类型与管理等特征分析,发现对保护区重要性的认识、经费投入、管理体制及保护区自身问题等是保护区调整的诱因,以期为保护区管理政策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乔勇 谭世明 何友均
基于2017年对湖北星斗山自然保护区进行调查的数据,运用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SLA)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农户生计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项生计资本对农户生计能力的影响程度是有差异的。不能笼统地认为保护区建设弱化了农户的生计能力,只是农户的采摘活动、能源消费和动物破坏等因保护区的政策管控而对农户的收入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政府应促进农户的人力资本、农户关系、林权质押、山水价值和农户消费五大生计资本协调发展,促进农户发挥土地价值,同时要创新生态补偿机制。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生计资本 生计能力 农户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李海洋 王德良 田永祥
2009~2010年夏季,在湖南小溪自然保护区对白颈长尾雉生境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白颈长尾雉栖息地分布海拔区间为370~952 m,植被群落种类多样,类型大致可以分为针叶林型、针阔混交林型、阔叶林型和灌丛型。人为活动对保护区内白颈长尾雉的栖息影响较大。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白慧 姜海燕 丛林 史东明 林任杰 狄佳麟
【目的】以高格斯台罕乌拉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调查保护区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林(Ⅰ)、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林(Ⅱ)、白桦-蒙椴Tilia mongolica混交林(Ⅲ)、白桦-蒙古栎-山杨Populus davidiana-黑桦Betula platyphylla混交林(Ⅳ)、山杨-蒙古栎-黑桦混交林(Ⅴ)5种阔叶林中大型真菌资源分布状况及其与植被的关系,为日后保护区大型真菌保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随机踏查和样地法采集大型真菌,结合形态学和分子学对采集标本进行鉴定,分析大型真菌种群分布、多样性、群落相似性及大型真菌与植物的关系。【结果】保护区大型真菌共有213种,隶属于2门4纲19目54科119属;优势属为红菇属Russula、蘑菇属Agaricus、香蘑属Lepista等共8属;植被类型Ⅳ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在5种植被类型中为最高;乔木层、灌木层及草本层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乔木层、草本层Simpson多样性指数对大型真菌各项指数影响较大;植被总盖度、草本盖度、郁闭度及海拔对大型真菌优势属显著相关;类型Ⅱ与类型Ⅳ之间大型真菌相似性最高,为0.27,类型Ⅲ与类型Ⅳ之间和类型Ⅰ与类型Ⅱ之间的相似性最低,均为0.14;从种聚类上来看,在距离系数25处,分为两大类,在距离系数为14处,可分为3个小聚群。【结论】植物在多样性、相似性等方面均不同程度地影响林内大型真菌分布,且植物类型越相似,大型真菌组成越相似。图2表7参28
关键词:
大型真菌 植被类型 物种多样性 相似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