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160)
2023(9006)
2022(7709)
2021(6787)
2020(5919)
2019(13945)
2018(13493)
2017(26279)
2016(14021)
2015(16004)
2014(16168)
2013(16325)
2012(15711)
2011(14667)
2010(14936)
2009(14175)
2008(13930)
2007(12700)
2006(11289)
2005(10280)
作者
(44213)
(37288)
(37124)
(35723)
(23774)
(17903)
(16998)
(14649)
(13956)
(13074)
(12827)
(12254)
(12031)
(11772)
(11712)
(11670)
(11168)
(10915)
(10766)
(10587)
(9255)
(9254)
(9091)
(8508)
(8501)
(8387)
(8046)
(7946)
(7513)
(7380)
学科
(87425)
经济(87366)
管理(36046)
(31503)
方法(30824)
数学(27705)
数学方法(27509)
(23601)
企业(23601)
地方(23345)
中国(20155)
(17249)
(17016)
地方经济(14339)
业经(13991)
(13700)
(12107)
贸易(12102)
环境(11919)
农业(11745)
(11586)
(11105)
(10454)
(9613)
金融(9611)
(9320)
(8974)
银行(8951)
经济学(8669)
理论(8628)
机构
大学(219283)
学院(218900)
(101383)
经济(99246)
研究(81989)
管理(79044)
理学(67469)
理学院(66525)
管理学(65398)
管理学院(64967)
中国(59900)
科学(50621)
(46934)
(42705)
(42176)
研究所(38860)
(37822)
中心(36337)
财经(33965)
(33224)
经济学(32804)
业大(32364)
(30551)
北京(29883)
农业(29811)
经济学院(29387)
(29343)
(29114)
师范(29099)
(26308)
基金
项目(141445)
科学(110537)
基金(102628)
研究(100091)
(90264)
国家(89602)
科学基金(75461)
社会(65111)
社会科(61762)
社会科学(61740)
基金项目(54805)
(54146)
自然(48195)
自然科(46971)
自然科学(46957)
(46293)
自然科学基金(46054)
教育(44284)
资助(41791)
编号(39191)
(32683)
重点(32385)
成果(31490)
(30898)
(27990)
课题(27562)
国家社会(27377)
科研(26755)
创新(26440)
发展(26343)
期刊
(118378)
经济(118378)
研究(67929)
中国(39072)
学报(34069)
(33388)
科学(32290)
(32039)
管理(27264)
大学(24880)
学学(23852)
农业(22039)
经济研究(19672)
技术(18367)
(18308)
金融(18308)
财经(17486)
问题(17261)
业经(16448)
教育(15562)
(15238)
技术经济(12884)
统计(12014)
(12003)
(11991)
资源(11664)
世界(10593)
商业(10489)
现代(10456)
(10418)
共检索到3297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巴雅尔  敖登高娃  王一谋  
蒙中经济区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自成体系的经济区,自然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显著,不仅是内蒙古的社会经济重心,也是中国北方最具发展潜力和活力的地区之一。文章应用陆地卫星遥感数据,在GIS技术支持下,进行了蒙中经济区大城市边缘带1990—2000年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时空动态分析。1990—2000年间呼和浩特和包头市的城市建成区面积分别增长2 512.55ha和2 259.33ha,净增加率分别高达33.00%和23.72%,城市用地的向外扩展,大面积蚕食建成区周边地带耕地和牧草地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城市边缘带耕地和草原的退化过程。研究证明,在包头市边缘带耕地和草原的退化形势极其严峻。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许月卿  崔丽  孟繁盈  
大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化最敏感、变化最大、最迅速的地区,也是土地利用变化最显著的地区,研究大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时空过程及其驱动机制,对实现大城市自身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数理统计与综合分析方法,对北京市平谷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与GDP、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城镇化以及人口等社会经济发展因素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96~2004年,平谷区农用地面积持续减少,其中耕地减少较多,园地增长速度较快,林地略有减少。建设用地持续增加,其中交通用地增长速度最快。平谷区的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城镇化发展、消费结构变化以及人口增长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社会经济发展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罗利佳  张国俊  周春山  
以821份问卷数据为基础,采用Probit模型对广州市边缘区居民金融包容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广州市边缘区储蓄包容水平较高,贷款包容水平较低。(2)居民个体特征对金融包容的影响较大,如教育程度、工作性质、年龄等。家庭资产与负债等家庭财富因素对贷款包容有一定影响,但对储蓄包容作用不显著。(3)银行网点设置评价与网络使用对储蓄包容有一定影响,但对贷款包容无显著影响。(4)个人发展乐观度对贷款包容影响显著但与储蓄包容关联不大。(5)广州边缘区居民金融包容状况是在金融供求双方特征、网络风险防范能力与制度保障水平的共同驱动下形成的。加强新型金融机构建设、发展数字金融、完善信用制度环境等是提升居民金融包容的重要举措。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钱紫华  孟强  陈晓键  
国内对城市边缘区的发展研究主要限于一些经验性的分析,针对这一问题,总结了国内目前大城市边缘区发展的五种主要亚模式,分析了与这些模式相关的三种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就国内大城市边缘区发展模式的选择论述了相关的原则和途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宋红,马勇  
观光农业是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新型交叉型产业 ,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边缘区是观光农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区域。本文在对观光农业发展历史回顾的基础上 ,分析了大城市边缘区观光农业的发展优势与特征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大城市边缘区发展观光农业的初步构想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世峰  
准确界定地域的特征属性是科学制定加快大城市边缘区发展策略的前提。在述评前人关于大城市边缘区地域范围划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大城市边缘区地域特征属性的概念,然后构建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大城市边缘区地域特征属性界定方法,最后对北京城市边缘区内的小汤山镇、潭柘寺镇、温泉镇和万柳地区的地域特征属性进行了界定。界定结果为:小汤山镇的地域特征属性值为0.4210,具有城市外边缘区的特征;潭柘寺镇的地域特征属性值为0.0758,具有乡村腹地的特征;温泉镇的地域特征属性值为0.4922,具有城市内边缘区的特征;万柳地区的地域特征属性值为0.7116,具有城市内边缘区的特征。表明潭柘寺镇和温泉镇的地域特征属性与地域空间位置不一致,发展落后于应有的水平。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魏伟  周婕  许峰  
大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复杂而迅速,采用定量模型对此地域的时空格局进行模拟,在土地规划领域有重大意义。以武汉市洪山区为例,首先采用DPSIR模型对大城市边缘区的工业用地、居住用地、服务设施用地、绿地等进行驱动力机制的定性分析,得出每种用地相应的驱动力、压力和状态;进而采用CLUE-S模型,通过用地变化驱动力因子作用权重系数的求解,模拟时段内各类用地的需求分析与用地变化的动态分配过程,对边缘区的用地演变进行模拟;最后通过用地现状图对模拟用地进行验证,模拟结果基本拟合。在模拟的基础之上,设定了两种大城市边缘区空间发展的情景模式,即不作任何空间约束的用地演变和进行可持续发展约束的用地演变,有针对性...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宋智  余颖  
山地型地貌占城市边缘地貌面积的比例达一半以上,对山地开发的研究是城市边缘规划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山地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和处于城乡交界区域所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使得它的开发有着比平原地区更高的难度。本文从歌乐山生态旅游产业带的规划实践出发,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对山地开发中存在的主要矛盾进行分析,着重研究水文单元和景观单元在开发项目选址和规划决策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期刊] 技术经济 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瑗  
大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地的兴起和发展是当前中国城市推进统筹城乡战略进程中出现的一种实践产物。旅游经济顺应大城市休闲消费经济发展,以一种新兴的姿态切入乡村,打破了传统乡村的封闭格局,并形成一条充满活力的经济线索将乡村土地、产业、社会和自然文化景观等要素串联成一部拉动地区发展的巨大机器,不仅促进了乡村产业结构转型和经济增长,更被主动地运用成为统筹城乡的战略手段。本文选择成都统筹城乡建设中最具代表性的乡村旅游地———三圣花乡作为研究案例,从经济视角出发,通过观察其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前后的经济格局和产业结构变化,分析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来璐  李世峰  谭建欣  程昊  
大城市边缘区是城乡和谐发展的前沿,其特殊的区位、资源优势适应了农业观光休闲产业发展的要求,该区域农业观光休闲产业发展迅速。本文从经济地理学视角出发,探讨大城市边缘区农业观光休闲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认为大城市边缘区农业观光休闲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包括初级动力、二级动力、调节与刺激动力。城市居民去城市边缘区旅游观光的意愿、农民和城市下岗职工的从业意愿,由此而产生的经济效益促进了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向农业观光休闲产业流动,是产业发展的初级动力;比较效益驱动、消费者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理念的改变是产业发展的二级动力;政策也是导致农业观光休闲产业在大城市边缘区集聚的重要因素,是该产业发展的调节...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曹萍  
本文研究了当代中国中心城市边缘圈域经济的历史演进、发展规律、存在问题与制约因素。从经济学角度对经济转型初期、深入发展阶段和新经济条件下中心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现象进行分析,认为生产要素报酬率、商品市场价格、企业利润的地域空间差异变动、市场竞争机制的形成与完善是诱致中心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现象的内在经济动因,提出应以稀缺性最强且最缺乏市场供求弹性的生产要素为核心,在中心城市与其边缘圈域之间优化配置资源,并由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卞广萌  程文  
"十三五"期间,建设循环低碳发展的乡村产业体系是加快农村地区改革创新的主要驱动力。本文针对大城市边缘区乡村产业空间存在的功能结构单一、基础设施陈旧、发展特色缺失、生态环境恶化、保障体系不足等问题,创新性指出从经济、文化、生态和社会四个维度构建大城市边缘区乡村产业空间的多维发展格局。提出产业空间的多维优化策略为:"三产共融"的新型乡村产业空间结构、传承创新的文化发展策略、生态文明导向下的"田园山水式"布局、政府扶持下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和"规模化、网络化与集约化"的乡村产业空间模式。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卞广萌  程文  
"十三五"期间,建设循环低碳发展的乡村产业体系是加快农村地区改革创新的主要驱动力。本文针对大城市边缘区乡村产业空间存在的功能结构单一、基础设施陈旧、发展特色缺失、生态环境恶化、保障体系不足等问题,创新性指出从经济、文化、生态和社会四个维度构建大城市边缘区乡村产业空间的多维发展格局。提出产业空间的多维优化策略为:"三产共融"的新型乡村产业空间结构、传承创新的文化发展策略、生态文明导向下的"田园山水式"布局、政府扶持下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和"规模化、网络化与集约化"的乡村产业空间模式。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郭晓东   李欢   穆镁锐   麦凤霞  
超大城市边缘区是城市空间扩展蔓延的前沿区域,是亟需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场域。论文以广州市白云区为例,借助FROM-GLC10 LULC数据产品及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灰色关联度分析、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1985—2020年白云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城市空间演变的过程、特征、影响因素与驱动机制,在此基础上探讨超大城市边缘区的治理路径与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 1985—2020年,白云区土地利用变化显著,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建设用地快速增长和耕地、林地和草地面积减少,耕地与建设用地此消彼长的特征极为显著。(2)研究时段内,白云区建设用地呈现出“急剧扩张”“高速稳定扩张”“扩张减缓”“低速扩张”4个阶段的演变过程与特征。建设用地扩展受到中心城区辐射的显著影响,呈现由南向北扩展的空间态势。(3)超大城市边缘区空间演变受到自然因素、地理区位、经济发展、要素投入、政策制度等因素影响,多种因素共同驱动超大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和空间演变。(4)新时期中国超大城市边缘区治理应以革新治理理念、完善内容目标、创新手段模式、健全体制机制等为重点,有效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城乡共治、多元共治、整体智治和基层自治。研究结果可为新时期中国城市规划、建设和现代化治理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勇  张红亮  王介勇  王艳霞  
在大城市边缘区,土地资源对于支撑快速城镇化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天津市东丽区为例,对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东丽区耕地减少的速度加快,城镇建设用地规模逐渐扩大,其未来城市化的关键是促进农民的非农化。近年来,新农村建设"迁村并点"的逐步实施,使得农村居民点用地趋向集约化。提出了保障东丽区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土地利用战略与对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