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782)
2023(2747)
2022(2229)
2021(2034)
2020(1687)
2019(3626)
2018(3666)
2017(6230)
2016(3576)
2015(3988)
2014(3790)
2013(3724)
2012(3690)
2011(3318)
2010(3310)
2009(2924)
2008(2877)
2007(2396)
2006(2116)
2005(1893)
作者
(13486)
(11542)
(11362)
(10851)
(7068)
(5791)
(4955)
(4672)
(4258)
(4124)
(3972)
(3943)
(3929)
(3806)
(3750)
(3514)
(3407)
(3328)
(3313)
(3207)
(3105)
(2956)
(2878)
(2610)
(2590)
(2533)
(2485)
(2430)
(2414)
(2392)
学科
(10988)
经济(10981)
(7025)
(5941)
管理(5899)
土地(4557)
方法(4202)
(4091)
企业(4091)
(3913)
数学(3598)
数学方法(3518)
资源(2912)
农业(2778)
环境(2759)
(2756)
中国(2653)
地方(2623)
税收(2550)
(2516)
生态(2340)
业经(2261)
问题(2209)
(2101)
(1966)
(1964)
(1889)
(1855)
经济学(1749)
(1655)
机构
大学(52432)
学院(52271)
研究(24574)
科学(20366)
中国(17795)
(17315)
管理(15753)
(15194)
经济(14792)
(14642)
农业(14126)
研究所(13962)
理学(13695)
理学院(13355)
业大(13164)
管理学(12800)
管理学院(12714)
(12654)
中心(10683)
(10010)
实验(9617)
农业大学(9334)
(9332)
实验室(9290)
(9044)
科学院(8870)
重点(8821)
资源(8744)
(8479)
师范(8318)
基金
项目(41815)
科学(32159)
(30938)
基金(30856)
国家(30763)
科学基金(24511)
研究(23488)
自然(19474)
自然科(18961)
自然科学(18958)
自然科学基金(18588)
基金项目(16892)
(15543)
(14983)
社会(13266)
社会科(12498)
社会科学(12496)
资助(11989)
计划(10868)
重点(10755)
科技(10439)
教育(10049)
(9112)
科研(8706)
专项(8463)
编号(8347)
(8294)
(8024)
(7764)
创新(7668)
期刊
学报(16041)
(15945)
经济(15945)
(14574)
科学(14529)
研究(12070)
中国(11275)
大学(10514)
学学(10263)
农业(9870)
资源(6733)
(6336)
业大(5026)
管理(4601)
林业(4531)
(4216)
自然(3930)
农业大学(3829)
(3797)
教育(3411)
科技(3384)
中国农业(3250)
(2814)
技术(2730)
地理(2553)
(2467)
(2419)
金融(2419)
自然科(2382)
自然科学(2382)
共检索到748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刚  辛晓平  范闻捷  王道龙  杨桂霞  张宏斌  周磊  陈宝瑞  
地球表面的瞬时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PAR)和植被吸收的光合有效辐射(Absorbed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APAR)是许多集中于生物圈和大气之间交换过程研究的关键参量。光合有效辐射吸收比例(Fraction of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FPAR)是APAR和PAR的比值,是许多气候模型及生产力模型的基本特征参量。因此,研究PAR/APAR/FPAR的时空变化规律,对准确估算草地NPP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MODIS遥感影像...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滑永春  马秀枝  萨如拉  
以1982—2015年内蒙古草地为研究对象,基于GIMMS NDVI3g、ERA5气象和草地类型数据,采用CASA模型生成年草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综合运用趋势分析、偏相关、复相关及残差分析法探讨1982—2015年草地NPP的变化趋势,并定量确定气候因子和人类活动对草地动态变化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内蒙古草地NPP呈由西南向东北逐渐递增的分布格局.东北部的草甸草原NPP最大,年均NPP值为383.66g·m~(-2)·a~(-1);其次为中部的典型草原,年均NPP值为245.46g·m~(-2)·a~(-1);西部荒漠草原NPP最低,年均NPP值为123.76g·m~(-2)·a~(-1).内蒙古地区草原1982—2015年极显著和显著增加的面积占草原总面积的11.76%、18.92%;极显著和显著减小的面积占草原总面积的4.26%、8.08%.草原NPP增大的面积大于减小的面积,草地处于恢复状态.其中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草地NPP增加面积大于减小面积,草甸草原略有下降趋势.内蒙古自治区草原NPP Hurst指数空间差异明显,全区绝大部分区域H<0.5,平均H值为0.40,表明植被整体呈反持续性;2015年后一定时期内研究区内草地NPP的变化趋势可能发生反转.综上所述,1982—2015年内蒙古地区草原总体处于恢复状态,但未来有可能出现草地NPP下降的趋势.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岳书平  张树文  闫业超  
本文以内蒙古东部牧区作为研究区,利用Landsat TM和MSS遥感数据,借助GIS的空间分析和地统计分析功能,研究典型牧区草地退化的时空分布特征,旨在初步确定草地退化的驱动因素,为科学制定草地退化治理措施与方案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976年~2000年间研究区草地总面积变动不大,但是退化草地面积较大,由于草地沙化引起的草地退化占退化总面积的43.79%。从空间分布来看,草地退化主要发生于坡度≤5°的区域,海拔高度与退化率呈反比关系,阳坡和半阴半阳坡草地退化率明显低于阴坡;草地退化率随离居民点距离的增加而降低,在>8km的区域已基本不存在草地退化现象;道路等交通设施的修建对草地退化的影...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杨天成  李晓佳  
为科学评价不同利用方式对典型草原健康的影响,本研究以西乌珠穆沁旗典型草原为研究区,通过群落调查结合Condition-Vigor-Organization-Resilience (CVOR)草地健康评价模型,综合评价放牧刈割草地(MG)、夏季放牧草地(SG)、冬季放牧草地(WG)、禁牧刈割草地(MP) 4种不同利用方式对草地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1)冬季放牧草地群落平均高度显著低于其他利用方式(P MP> WG> SG,放牧刈割草地综合草地健康指数最高(HCVOR=0.84),其余3种利用方式处于“不健康”状态。应适当加强对放牧刈割草地的利用,对其他3种利用方式进行因地制宜的草地管理措施,以期全面恢复内蒙古典型草原健康水平。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清雨  吴绍洪  赵东升  戴尔阜  
基于MODIS NDVI数据,研究分析了2000—2010年内蒙古典型草原、草甸草原和荒漠草原生长季NDVI时空变化趋势,探讨不同类型草地生长季NDVI对温度、降水的响应。结果表明,内蒙古草地生长季NDVI整体年增长速率为0.735%,典型草原最为明显,年增长率达到1.063%;但是仍有31.807%的草地NDVI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典型草原、草甸草原和荒漠草原分别有8.664×104、6.814×104、2.841×104km2。除东北部草甸草原外,大部分草地生长季NDVI与降水量的相关性高于温度;草地生长季NDVI与温度和降水的相关系数均呈现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的变化规律。内蒙古草...
[期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作者] 张志永  
以榆树(Ulmus pumila L.)为主要优势种的疏林草地是适应浑善达克沙地植被演替的顶极群落。榆树疏林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境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以及结构多样性,在维护区域的生态稳定和生态安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控制草地沙化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后期,在气候变化以及人为活动(农耕、放牧)等因素的影响下,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遭到破坏,榆树种群的更新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整个榆树疏林生态系统的植被盖度、物种多样性也随之降低。榆树疏林生态退化的问题已经影响到了整个区域的生态格局和经济安全。因此,亟需对浑善达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刚  王道龙  张华  张宏斌  辛晓平  杨桂霞  
光能利用率(常以ε表示)直接影响草地植被的能量分配和光合速率,是影响NPP形成的重要参数之一。论文以MODIS数据及地面气象数据为数据源,在GIS和RS的支持下,研究了2003年内蒙古地区生长季草地的光能利用率(ε)及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内蒙古地区生长季草地光能利用率(ε)在0~0·292 9 gC·MJ-1之间,平均值为0·220 4 gC·MJ-1。该地区草地生长季光能利用率空间分布规律明显,总体上呈由高纬度的东北部地区向低纬度的西南部地区逐渐降低的趋势,与该地区降雨空间分布相同。内蒙古地区生长季所有草地类型的平均光能利用率(ε)季节变化呈明显的单峰变化,其增长速率从5月开始为单调递减。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胡云锋  艳燕  阿拉腾图雅  毕力格吉夫  
基于野外实地调查数据与气象数据对内蒙古东北-西南草地样带植物多样性进行不同利用强度与水热梯度的变化分析,结果表明:①在利用强度梯度上,草地植物多样性呈现出先增加、后迅速减少的变化规律。这表明适度的草地利用水平是有利于保持物种多样性的,但重度不合理的利用则会促使植物多样性迅速降低衰退,并且难以恢复;②样带生物多样性随着水热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梯度变化规律,即随着温度的增加而降低,随着水分的增加而增加。其中物种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随着水热梯度变化较为明显,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以及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变化并不明显;③对于植物多样性各指标与气象要素间进行相关性分析后,得到...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剑   胡可欣   柴智慧  
[目的]科学分析内蒙古草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时空变化规律及驱动机理,为推进我国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新格局,加快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提供支持。[方法]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构建涵盖5个维度14个具体指标的草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值TOPSIS模型、墨兰指数及空间计量模型,对2010—2022年内蒙古33个牧业旗县的草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评估,探究其发展水平及五大指标体系的时空变化规律特征,论证草原畜牧业的空间相关性、空间聚集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1)内蒙古33个牧业旗县的草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较大;(2)内蒙古草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除2022年有所下降外,整体上呈现逐步上升态势,呈M型波动,且33个牧业旗县的时序变化差异较为明显。分维度看,创新能力、开放水平是内蒙古草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短板;(3)内蒙古草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变化特征整体呈现“东部高、中部低、西部较高”的格局。从空间聚集模式看,内蒙古草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呈现显著的正空间相关性。“H-H”聚集旗县始终位于内蒙古东部,“L-L”聚集旗县常年分布于中部,“H-L”聚集旗县由西部逐渐向中部转移;(4)内蒙古各旗县草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空间溢出效应。[结论]因地制宜发挥地方优势,实施联动发展战略;提升创新能力,培育草原畜牧业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打造特色产业集群;统筹区域经济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崔晨曦  孟凡浩  罗敏  王媛媛  萨楚拉  包玉海  
[目的]明晰干旱半干旱区耕地水资源短缺的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是实现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首要前提,对保障区域乃至全国粮食安全和生态健康有着重要意义。[方法]以内蒙古为典型研究区,以水足迹理论为依据,通过构建耕地水资源短缺指数(Arable Land Water Scarcity Index,AWSI),分析2000—2018年内蒙古AWSI时空格局及变化特征,并进一步借助地理探测器模型定量揭示研究区内气候、植被、地形、人口密度等11个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对耕地水资源短缺时空变化的影响差异。[结果]结果表明:①内蒙古AWSI总体呈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西部耕地缺水压力较大。2000—2018年间内蒙古AWSI呈增加趋势,增加区域占总面积82%以上,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②自然因素主要决定内蒙古耕地水资源短缺的空间格局,其影响明显大于社会经济因素,但是2000—2018年间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力在呈增大趋势。③自然因素中以蒸发量、年均温、降水量为主的气候因子在生态探测中共有19组显著差异,占据了影响因子中的主导地位。而在社会经济因素与自然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影响力呈现相互增强或非线性增强。[结论]由于农业水资源短缺空间分布不均及供需矛盾加剧,亟需增加节水设施和调整种植结构成为内蒙古未来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问题。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杨晗  周伟  黄露  
内蒙古草地遥感监测评价研究,对国家实施的生态工程效益评价及相关政策调整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内蒙古作为研究范围,基于卫星遥感数据、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及其他相关统计资料,利用像元二分模型估算内蒙古草地覆盖度,分析2001–2016年内蒙古草地覆盖度的时空变化格局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对内蒙古实施退牧还草工程以来的草地植被恢复和长势进行定量监测与动态评价,以期揭示草地植被的恢复状况和草原生态系统的改善情况。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6年内蒙古草地覆盖度总体上呈现出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草地覆盖度平均值为37.90%;草地覆盖度变化呈现出明显的经向地带性,其中东北部草原区最大,中部典型草原区次之,西部荒漠草原区最低;时间格局上,草地覆盖度变化总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从2001年的35%到2016年的38.84%,增加了10.97%;草地覆盖度与年均温的平均相关系数为0.058(P> 0.05),与年总降水量的平均相关系数为0.269(P> 0.05),表明内蒙古草地覆盖度与年均温和年降水量间相关性均不显著。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忠宽  智建飞  秦文利  
在内蒙古草原对天然羊尿尿斑土壤氮素的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羊尿的施入,土壤NH4+-N浓度显著升高(p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黄文洁  曾桐瑶  黄晓东  
植被物候是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反馈的重要感应器,研究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物候变化对揭示高寒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选取2001–2015年MODIS植被指数(vegetation index,VI)16 d最大值合成产品MOD13A1,以TIMESAT 3.2平台为基础,采用阈值法提取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物候期,包括返青期(start of growth season, SOG)、枯黄期(end of growth season, EOG)和生长季长度(length of growth season,LOG),分析青藏高原高寒草地2001–2015年植被物候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1)随着水热条件的差异,青藏高原由东南向西北,返青期逐渐推迟,从儒略日第110天推迟到第170天;枯黄期逐渐提前,从儒略日第300天提前到第260天;生长季长度逐渐缩短,由170 d逐渐缩短为100 d。不同草地类型的物候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2)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物候年际变化中返青期呈提前趋势,枯黄期也呈提前趋势,整体上,生长季长度呈增长趋势。3)海拔是影响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类型物候空间分布异质性的主要因素。在3 500 m以下,植被物候随海拔变化的波动较大,没有明显的规律;在3 500–5 000 m,物候与海拔的关系密切,随着海拔升高,不同草地类型的返青期逐渐推迟,枯黄期逐渐提前,生长期长度也逐渐缩短。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汤洁  李昭阳  林年丰  孙平安  
本文以遥感信息作为主要数据源,以地理信息系统为主要手段,首次对松嫩平原西部地区不同覆盖度的草地资源以及草地内部结构的时空变化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了1989年~2001年间高、中、低覆盖草地之间以及与其它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化数量和特征。结果表明,12年间研究区3种草地类型的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它们转化为旱田的比例分别占转移总面积的77.78%、70.13%和36.57%,说明人类对草地的持续开发是造成草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从与盐碱地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来看,3种草地类型转化为盐碱地的面积比例随着草地覆盖率的减少而增大,比例分别为0%、4.62%和32.81%,可见植被覆盖率对于草...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张军  陶华旸  李文杰  任珺  
草地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之一,对全球碳循环、碳储存和气候调节有着重要作用,与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息息相关。本文基于2000–2010年甘肃省草地生态系统监测资料,采用变化热点和变异系数分析方法,研究了甘肃省草地生态系统的空间变化过程。结果表明,甘肃省草地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异较大,河西走廊草地植被覆盖度较低,甘南高原草地覆盖度较高,说明甘肃省草地生态系统退化主要存在极重度和重度退化。研究结果表明,变化热点和变异系数可以用于分析草地生态系统的空间变化格局,为退化草地治理和保护提供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