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429)
2023(6734)
2022(5809)
2021(5380)
2020(4801)
2019(11405)
2018(11328)
2017(22153)
2016(12567)
2015(14367)
2014(14571)
2013(14658)
2012(14022)
2011(12823)
2010(13095)
2009(12255)
2008(12547)
2007(11504)
2006(9961)
2005(8901)
作者
(39228)
(33319)
(33157)
(31603)
(20967)
(15978)
(15096)
(13083)
(12371)
(11911)
(11438)
(11252)
(10609)
(10572)
(10553)
(10430)
(10302)
(9697)
(9673)
(9587)
(8490)
(8233)
(8133)
(7630)
(7581)
(7567)
(7361)
(7293)
(6874)
(6752)
学科
(54893)
经济(54839)
(32059)
管理(31259)
方法(27917)
数学(24866)
数学方法(24622)
(23839)
企业(23839)
(16566)
(14055)
(13212)
中国(13049)
农业(11207)
地方(10474)
(10417)
贸易(10417)
(10094)
业经(10042)
(9152)
(8466)
理论(7793)
(7709)
银行(7667)
(7604)
金融(7600)
(7587)
财务(7570)
环境(7562)
财务管理(7547)
机构
大学(193184)
学院(190324)
(77016)
经济(75425)
管理(70306)
研究(67263)
理学(60792)
理学院(60011)
管理学(58790)
管理学院(58442)
中国(49488)
科学(44284)
(41260)
(39772)
(36313)
(34736)
研究所(33475)
业大(32634)
农业(31869)
中心(30692)
(29329)
财经(28155)
(26320)
师范(26043)
北京(25684)
(25475)
经济学(24509)
(23332)
(22588)
经济学院(22412)
基金
项目(126948)
科学(98702)
基金(92253)
研究(88778)
(82085)
国家(81445)
科学基金(67776)
社会(55216)
社会科(52212)
社会科学(52190)
基金项目(49418)
(49037)
自然(45193)
自然科(44106)
自然科学(44087)
自然科学基金(43308)
(42551)
教育(41209)
资助(38091)
编号(35901)
成果(29929)
重点(29148)
(28760)
(27311)
(25550)
科研(25073)
计划(24758)
课题(24724)
创新(24080)
教育部(23947)
期刊
(81946)
经济(81946)
研究(51865)
中国(36439)
(35492)
学报(35286)
科学(31868)
(26687)
大学(25450)
学学(24126)
农业(23827)
管理(21991)
教育(17487)
(15112)
金融(15112)
技术(15052)
财经(13837)
(13148)
业经(13058)
经济研究(12889)
(11864)
问题(11654)
(10844)
资源(10262)
技术经济(9754)
统计(9527)
理论(9245)
(9125)
业大(9031)
图书(8673)
共检索到2740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包玉海,乌兰图雅,香宝,赵晓丽  
简单回顾了内蒙古垦荒历史,并用内蒙古自治区近50年的统计数据计算出1949年~1996年不同年份的全区耕地重心及人口重心,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内蒙古耕地重心及人口重心均向东北方向移动的结论,分析了耕地重心移动的驱动因子,提出了土地持续利用的几点建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孟庆香  常庆瑞  李云平  寇宝平  
根据陕北农牧交错带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土地利用调查数据等 ,对该区 5 0年来的耕地变化及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 ,耕地变化态势表现为耕地面积总量减少 ,有效灌溉面积和水田比重大大提高 ,旱地比重明显下降 ;粮食作物面积比重有所上升 ,而经济作物、其他作物比重下降 ;耕地投入增加 ;耕地质量趋于下降。造成耕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人口增长、城市扩张、工矿与交通建设、农业用地内部结构调整、畜牧业发展及退耕还林还草等。最后 ,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战略措施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许月卿  李秀彬  
利用 1 94 9年~ 1 998年的统计和普查数据 ,分析探讨了河北省近 50a来耕地数量变化及区域差异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影响耕地动态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 ,50a来 ,河北省耕地总体趋势逐年下降 ,耕地变化区域差异显著 ;农业结构调整、非农建设、灾害毁损和开荒等因素是引起耕地变化的直接驱动因子 ,技术进步、经济利益驱动和农业政策等因素是引起耕地变化的间接驱动因子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静怡  李晓明  
[目的]研究"二调"前后近20年我国耕地面积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子,为促进耕地保护和土地资源的高效集约节约利用提供决策支撑。[方法]基于1996—2016年耕地数量的原始统计数据,利用数据挖掘技术选用ARIMA模型,基于两次全国土地调查时间段耕地数量数据进行相互预测和反推,即利用1996—2008年耕地数量数据预测2009年耕地数量,利用2009—2016年数据反推2008年耕地数量,从而实现数据的校正和比值归一化的目的,进一步研究近20年内我国耕地数量的变化趋势,并通过相关性分析研究遴选出其驱动因子。[结果]趋势研究结果表明,近20年内我国耕地数量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其中2004年之前递减速度较快,之后递减速度趋缓。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第一产值增加值占比、年末总人口数,以及城镇人口数是影响耕地数量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59,-0.918,-0.896。[结论]从研究结果可以推论,我国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布局,以及城镇化建设进程对耕地数量变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曹银贵  袁春  周伟  陶金  华蓉  
研究目的:分析全国1996—2005年耕地变化的情况和影响耕地变化的主要因子及其正负相关性与空间差异。研究方法:采用二元定距变量相关性分析方法计算众多因子与耕地之间的相关性;然后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寻找因子在显著与不显著中出现的频次及正负相关性的一致性;最后分析主要影响因子的空间差异。研究结果:在研究期全国耕地面积持续减少,主要是生态退耕所致;众多因子中的主要驱动因子有14个,基本上与耕地呈现出负相关,并且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差异。研究结论: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有利于寻找地域之间驱动因子的差异,其主要驱动因子可作为后续耕地变化研究的参考。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崔晨曦  孟凡浩  罗敏  王媛媛  萨楚拉  包玉海  
[目的]明晰干旱半干旱区耕地水资源短缺的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是实现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首要前提,对保障区域乃至全国粮食安全和生态健康有着重要意义。[方法]以内蒙古为典型研究区,以水足迹理论为依据,通过构建耕地水资源短缺指数(Arable Land Water Scarcity Index,AWSI),分析2000—2018年内蒙古AWSI时空格局及变化特征,并进一步借助地理探测器模型定量揭示研究区内气候、植被、地形、人口密度等11个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对耕地水资源短缺时空变化的影响差异。[结果]结果表明:①内蒙古AWSI总体呈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西部耕地缺水压力较大。2000—2018年间内蒙古AWSI呈增加趋势,增加区域占总面积82%以上,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②自然因素主要决定内蒙古耕地水资源短缺的空间格局,其影响明显大于社会经济因素,但是2000—2018年间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力在呈增大趋势。③自然因素中以蒸发量、年均温、降水量为主的气候因子在生态探测中共有19组显著差异,占据了影响因子中的主导地位。而在社会经济因素与自然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影响力呈现相互增强或非线性增强。[结论]由于农业水资源短缺空间分布不均及供需矛盾加剧,亟需增加节水设施和调整种植结构成为内蒙古未来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问题。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耀华  赵先贵  张素娟  梁娜  关帅朋  
本文运用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分析了内蒙古1978年以来耕地压力的变化规律,并结合SPSS软件,对其未来耕地压力的变化趋势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978-2006年,内蒙古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和人均占有量都有所增加,耕地压力指数呈现明显降低的趋势;但未来近十年内,耕地压力指数会增大,到2017年,耕地压力指数将达到1,之后耕地压力指数进一步增大,遭遇耕地危机,严重影响粮食生产的发展。提出了减轻耕地压力以确保粮食安全的措施。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温翠青  
粮食安全问题是一个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重要课题。发展非耕地技术,既可有效增加农业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使用率与土地质量,又可有效缓解城乡建设用地需求,解决果菜等经济作物与粮争地矛盾,并具有利用非耕地光热资源发展低碳农业,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的优势。文章通过到内蒙古自治区有关市(县)采取实地查勘、问卷调查、走访农户、搜集数据和逻辑分析等方法,针对内蒙古自治区非耕地发展的现状、问题、成因进行实地调研发现,近年来内蒙古非耕地农业发展迅速,面积增长较快,但主要集中在蔬菜、水果生产方面。非耕地苜蓿种植一方面有利于非耕地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从各方面提高粮食安全水平。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伟  杨改河  陈勇  
对内蒙古自治区1949~2005年和未来25年(2005~2030年)的人口、耕地面积和耕地生产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未来25年,在现有耕地面积(549万hm2)和生产率(2 287.4 kg/hm2)不变的情况下,全区可养活比预测还多26.0~39.7万人;当粮食需求量为400~500 kg/(人·a)时,可退耕57.0~182.0 hm2的耕地。由此可知,内蒙古自治区耕地人口承载能力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退耕还林(草)”生态环境建设对策切实可行。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穗英  孙新庆  
该文采用SPSS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青海省1997~2007年耕地面积变化趋势以及变化因子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10年来青海省耕地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且人均耕地资源也呈下降趋势。通过第一、第二主成分建立的回归模型表明,青海省耕地面积变化与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度和规模以及经济活动密度具有密切关系,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粮食产量因子、油料因子、人口因子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因子是影响青海省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因素。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艳芳  安睿  曲胜秋  刘耀林  
[目的]耕地是维系国家粮食安全的基本保障,掌握耕地生态安全水平规律,有助于政府实施耕地“三位一体”保护。[方法]该文以福建省为研究区,运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县级尺度指标体系评价2005-2015年三期耕地生态安全水平,而后分别以改善“压力-状态-响应”三大子系统为首要任务划分耕地生态安全保护格局,利用障碍度模型识别限制重点保护区耕地生态安全水平提升的主要障碍因子。指标体系在统计年鉴数据的基础上扩展基于耕地图斑汇总的耕地本底为数据源,耕地生态安全水平由耕地生态系统自身健康状态与邻域系统的空间有序性共同决定。[结果]研究结果如下:(1)2005-2015年全省耕地生态安全状况整体改善,全省耕地生态安全水平总体呈现“东西高中部低”的特点;(2)耕地生态保护压力持续增加,耕地生态安全状态基本稳定,耕地保护响应措施总体有效;(3)以缓解耕地生态保护压力为首要任务,坡度和二、三产业比重是主要障碍因子;以提高耕地生态状况为首要任务,应关注斑块面积、坡度和复种指数的限制;以加强耕地保护响应为首要任务,应优先考虑第一产业投资、农业机械单位总功率和环境污染控制投资。[结论]研究可对福建省耕地生态安全保护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静  王克林  张明阳  段亚锋  
本文利用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i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数据对南方丘陵山地带2000-2010年间植被覆盖的年际动态、季相变化和空间差异进行研究,并结合气象因子和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分析植被覆盖变化的原因。研究表明:南方丘陵山地带植被NDVI值较高,属高植被覆盖区。2000-2010年间植被NDVI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并不显著(p=0.45)。从不同植被类型的季相变化来看,草地的变化幅度最大,其次为灌丛,森林植被变化幅度最小,生长峰值主要出现在8、9月份。植被覆盖变化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生态恢复区和石漠化综合...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宋佳楠  金晓斌  周寅康  
传统回归分析方法处理多层结构数据时,采用"集中"或"分解"两种方式将问题进行简化,结果是忽略了个体效应或组织效应。针对传统回归分析方法处理多层数据的这种局限,采用多层线性模型研究不同行政层次耕地利用集约度对粮食生产力的贡献度以及资金投入对粮食单产的影响。选择内蒙古自治区所辖的12个盟市和81个旗县为研究区,通过建立耕地利用集约度评价指标体系求算盟市层次与旗县层次的集约度,构建四个多层线性模型得到粮食单产差异的解释方差比例。结果显示,粮食单产的影响因素是多层次的,旗县耕地利用集约度可以解释各旗县粮食单产差异的52.35%,盟市的集约度影响旗县集约度对粮食单产回归截距的36.06%,财政支农资金影...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王磊  刘逢媛  李双成  蔡运龙  
研究目的:探索快速城市化过程中耕地非农化的规律。研究方法:基于GIS平台,分析耕地非农化的格局演变,探讨与其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京津冀地区在1995—2000年建设占地的数量较1985—1995年有所减少,且格局发生了轴向变化,由东北—西南向发展成了西北—东南向。研究结论:低海拔的平整农田是非农化最集中的区域,转换面积占转换总量的72.49%;耕地非农化的空间变化与城市等级密切相关;与不同等级的道路亦联系紧密。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奇勇  杨劲松  姚荣江  黄标  孙维侠  
论文在山东省禹城市开展的系统土壤调查采样和室内化验分析获得的土壤养分各要素数据信息基础上,在GIS技术支持下,综合利用采样点养分要素和空间信息数据,通过建立土壤"阈值样点"、利用层次分析法(AHP)等方法改进灰色关联等级评价模型,实现了土壤养分贫瘠化评价定量化,引入障碍因子诊断模型对引起禹城市土壤养分贫瘠化的因子进行障碍诊断。评价利用Kriging空间插值技术获取了研究区土壤贫瘠化状况、主要障碍因子的空间分布信息,与实地调查分析结果相符,表明运用该技术方法对土壤贫瘠化评价和障碍因子诊断的可行性和科学性。该法开展的贫瘠化状况评价和障碍因子诊断对土壤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利用具有积极意义,并可为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