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730)
- 2023(11391)
- 2022(10089)
- 2021(9438)
- 2020(7927)
- 2019(18301)
- 2018(18180)
- 2017(34953)
- 2016(19072)
- 2015(21143)
- 2014(21238)
- 2013(21094)
- 2012(19387)
- 2011(17395)
- 2010(16966)
- 2009(15341)
- 2008(14730)
- 2007(12643)
- 2006(10804)
- 2005(9303)
- 学科
- 济(70393)
- 经济(70312)
- 管理(52701)
- 业(50634)
- 企(42489)
- 企业(42489)
- 方法(34968)
- 数学(30290)
- 数学方法(29933)
- 学(19328)
- 农(18299)
- 财(18257)
- 中国(17496)
- 业经(15399)
- 地方(14330)
- 理论(12434)
- 农业(12254)
- 制(12223)
- 务(12136)
- 贸(12082)
- 贸易(12077)
- 财务(12076)
- 财务管理(12058)
- 和(11904)
- 技术(11863)
- 易(11729)
- 企业财务(11507)
- 环境(11388)
- 银(10642)
- 银行(10582)
- 机构
- 大学(268183)
- 学院(265638)
- 管理(105490)
- 济(98528)
- 经济(96249)
- 理学(92449)
- 理学院(91346)
- 研究(90839)
- 管理学(89594)
- 管理学院(89125)
- 中国(64462)
- 科学(61348)
- 京(57049)
- 农(49727)
- 所(46622)
- 业大(45494)
- 财(44513)
- 研究所(43214)
- 中心(40607)
- 农业(39593)
- 江(37130)
- 财经(36427)
- 北京(35719)
- 范(34836)
- 师范(34378)
- 经(33277)
- 院(33102)
- 州(30798)
- 技术(29190)
- 经济学(28652)
- 基金
- 项目(192574)
- 科学(149675)
- 基金(139367)
- 研究(135243)
- 家(124011)
- 国家(123019)
- 科学基金(104274)
- 社会(82588)
- 社会科(78197)
- 社会科学(78177)
- 省(75544)
- 基金项目(74909)
- 自然(71202)
- 自然科(69493)
- 自然科学(69472)
- 自然科学基金(68221)
- 划(64531)
- 教育(61368)
- 资助(57407)
- 编号(53983)
- 成果(43242)
- 重点(43233)
- 部(41581)
- 发(40463)
- 创(40161)
- 科研(37710)
- 创新(37518)
- 课题(37248)
- 计划(37188)
- 大学(35382)
共检索到3713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素英 李晓兵 刘忠龄 王丹丹 龙惠灵 梁存柱 王炜
中国北方典型草原的地上生物量与气候的相关性已经有很多研究,多数注意到草原地上生物量的波动性,但尚未分析典型草原系统又能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的生产力机制,而该方面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草地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机理。本研究根据中国北方广泛分布的羊草大针茅草原24年的定点监测数据,分析降水量变化引起草地地上生物量的波动性,其波动幅度不如降水量波动幅度大,说明群落生物量存在一定的稳定性。为研究草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机制,本文进一步分析了24年样方中出现77种植物的相对生物量,结果表明有31种植物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可能在这些种对之间存在着生物量的补偿性。通过分析这些种对间的补偿性,可以看出优势种与亚优势种、优势种与其...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郑佳华 张峰 赵天启 赵萌莉
【目的】分析不同利用方式下小尺度羊草种群的空间异质性及其分布,为草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大针茅典型草原优势种羊草为研究对象,基于地统计法,利用变异函数、空间自相关系数、分形维数以及克里格插值法,分析放牧、刈割和围封(对照)利用方式下羊草种群空间异质性的变化。【结果】放牧可显著提高羊草种群密度(P围封(12.53株/m~2)>刈割(7.51株/m~2)。不同利用方式下,羊草种群空间分布的最优模型均为球状模型,羊草种群空间异质性表现为围封>放牧>刈割,羊草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主要受结构性因素的影响。在围封样地中,羊草种群呈现出较小尺度内变异较大的带状分布;在放牧样地中,羊草种群呈现出较大尺度内变异较小的片状分布;在刈割样地中,羊草种群以变异性大的高密度点状斑块镶嵌于平坦的低密度斑块上,呈现点状分布。【结论】放牧和刈割对大针茅草原羊草种群密度和空间异质性均有影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永生 赖欣 张静妮 李刚 赵帅 杨殿林
用Bourrain法、LaMontagne法、Zhou法、BBI.公司的试剂盒4种方法,比较研究了不同方法对内蒙古贝加尔针茅草原土壤基因组DNA的提取效果以及对后续分析的影响。用PCR-DGGE技术对贝加尔针茅草原土壤细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并对主要条带进行测序。结果表明:试剂盒法提取的DNA效果最好;贝加尔针茅草原土壤细菌主要由6个分支组成: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中的α、δ、γ三个类群,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疣微菌门(Verruc...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杨小红,董云社,齐玉春,耿元波,刘立新
采用树脂芯方法于2004年雨季期间对内蒙古锡林河流域羊草草原土壤的净氮矿化进行了研究,探讨了雨季期间田间培养时间长度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分析了实验方法对土壤氮转化过程的干扰。结果表明,研究期间羊草草原土壤净氮矿化量为4.44KgN.ha-1,平均净氮矿化率为0.12KgN.ha-1.d-1;土壤湿度是控制土壤净氮矿化率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土壤净氮矿化率与水分变化呈正相关关系(R=0.67,P=0.22);雨季期间,培养时间的长度对净氮矿化测定影响较大,连续培养37天土壤净氮矿化量测定值明显偏高;树脂芯方法对实验土壤干扰较小,是田间条件下研究温带草原土壤净氮矿化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羊草草原 净氮矿化 树脂芯方法 田间培养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钦普 林振山
通过对内蒙古锡林河流域羊草草原地区1981-1994年14年的温度观测和植被调查数据的逐年滑动平均处理,分析该地区气候和植被的相互关系以及随时间的动态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羊草草原地区的气温在研究期内具有冬、夏半年高低温变化不一致的特点:冬半年最低温度升高最为明显,最高温度升高较为明显,平均温度升高明显;夏半年最低温度升高最为明显,最高温度反而有某种程度的下降,平均温度升高不明显;全年最低温度升高最为明显,最高温度升高较为明显,平均温度升高明显。全年平均温度的升高主要是冬半年温度升高所致。羊草群落的前6种优势植物种对气温变化有不同的响应:第1、3、5优势种羊草(最优建群种)、寸草苔、变蒿的重要值和地上初级生产力随着最低温度的升高有明显的下降趋势,第2、4、6优势种大针茅(次优建群种)、西伯利亚羽茅、冰草的重要值和地上初级生产力由于种间互补作用而略有升高。这种由于竞争能力相近物种对环境变化的不同适应以及种间竞争排斥和共生互补关系,增加了植物群落种群动态变化的复杂性。因此,在研究与模拟羊草草原对温度变化响应的机理时,不仅要考虑不同温度的变化对植物的影响,还要考虑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包晓斌
文章针对内蒙古草原生态建设状况,明晰构建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现实需求。在总结草原生态保护政策变化的基础上,分析内蒙古草原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效果。从草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视角,辨识当前内蒙古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以草原生态补偿责权认定、范围界定、标准确定、方式选择和制度保障为主要内容,进行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框架设计,并提出新时期完善内蒙古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
关键词:
生态补偿机制 草原保护 奖补政策 内蒙古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巩芳 王芳 长青 刘鑫
草原生态补偿意愿是确定草原生态补偿标准的重要参考,理论上补偿意愿包括补偿主体的支付意愿和补偿对象的受偿意愿。利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研究补偿主体的支付意愿和补偿对象的受偿意愿。通过采用SPSS软件中的皮尔逊相关分析法得出如下结论:内蒙古地区居民对草原生态补偿的支付意愿是23.10元/hm2.年;内蒙古草原牧区牧民的受偿意愿是1 944.75/hm2.年。影响支付意愿的因素主要是被访者的受教育程度(即学历水平)、对草原生态环境的认知程度和家庭人口;影响受偿意愿的因素主要是牲畜饲养方式和牧民居住地距离旗政府所在地的距离。
关键词:
草原生态 补偿意愿 支付意愿 受偿意愿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吴佳芯 李邵宇 韩国栋
荒漠草原是内蒙古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气候条件恶劣和长期不合理人为干扰,导致荒漠草原退化严重。微生物熵是反映微生物利用碳氮磷养分的关键因子,土壤酶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重要动力,在土壤养分转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目前,各生态系统关于在不同放牧梯度下微生物熵和土壤酶耦合关系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以内蒙古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熵进行分析。为探究不同放牧梯度下,土壤碳氮磷获取酶、土壤微生物熵特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随放牧强度增加,土壤微生物熵碳氮磷含量及β-葡萄糖苷酶、纤维二糖水解酶、β-N-乙酰基氨基葡萄糖苷酶、亮氨酸氨基肽、碱性磷酸酶活性均呈降低趋势。2)土壤碳氮磷获取酶与土壤微生物熵碳氮磷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3)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熵磷、土壤最大持水量和微生物熵碳是土壤酶活性的关键驱动因子。本研究为探索内蒙古短花针茅荒漠草原长期放牧养分循环机理以及草地生态系统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婷婷 高永 吴新宏 李鹏 贺晶 吴昊
【目的】研究小针茅(Stipa klemenzii)群落地下生物量的垂直分布规律,为荒漠草原碳储量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与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典型样地调查,测定内蒙古苏尼特右旗小针茅荒漠草原2种草地类型(小针茅+无芒隐子草和狭叶锦鸡儿-小针茅+无芒隐子草)生长季(2011年5-9月)各月的地下生物量,分析了小针茅草原2种主要草地类型0~60cm土层地下生物量5-9月各月的垂直分布规律。【结果】小针茅草原2种主要草地类型总地下生物量及各层地下生物量的季节变化均表现为"N"型,地下生物量峰值出现在7月;小针茅草原地下生物量呈明显的垂直空间分布格局,之后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递减趋势明显,呈"T"型分布;0~...
关键词:
小针茅草原 地下生物量 垂直分布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郑海霞 齐莎 赵小蓉 李贵桐 Klbl Angelika 林启美
【目的】颗粒状土壤有机质(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POM)是土壤有机质比较活跃的成分,受施肥、耕作及管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研究连续5年施用氮肥和羊粪对内蒙古草原围栏封育的表层土壤颗粒状有机质的含量及其化学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物理分组法获得游离态颗粒状有机质(FPOM)和包被态颗粒状有机质(OPOM),并用13C核磁共振法测定其化学结构。【结果】施用氮肥的土壤pH值降低了0.25~0.78个单位,微生物量碳降低了13%~27%,POM含量没有明显变化;而施用羊粪的土壤pH提高了0.47~0.59个单位,微生物量碳提高了19%,POM大幅度提高,特别是FPOM...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宝音陶格涛 刘美玲
利用统计方法研究了退化羊草草原浅耕翻后17年的群落生物量组成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浅耕翻处理后地上生物量增长与恢复年限呈单峰型曲线,且在演替的前期和中期,群落生产力与降水并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生物量的高低主要受群落组成结构的影响。群落地上生物量组成中禾本科占主导地位,藜科、菊科和蔷薇科在恢复前期和中后期比例增加,且与禾本科有一定的负相关关系。从生活型组成来看,根茎禾草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90%以上,群落初级生产力及其年度动态与多年生根茎禾草和多年生杂类草2个功能群的地上生物量均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就群落生物量植物水分生态类型组成来看,中旱生、旱生植物占有绝对的优势,群落地上生物量与中旱生植物、旱生...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杜珠梅 贾玉山 孙林 黄丽娟 格根图
【目的】研究大针茅草产品对肉羊营养物质消化代谢的影响,为确定大针茅的最适饲喂形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对比试验设计,将体质量相近、健康状况良好的12只8月龄乌珠穆沁公羊随机分为4组,各组试验羊分别饲喂大针茅干草、大针茅草颗粒、大针茅草块、大针茅草粉,为期17d的饲养试验(其中预试期10d)结束后,每组选择3只羊按照全收粪、尿法进行消化代谢试验,测定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和氮平衡的相应指标。【结果】大针茅草颗粒采食率和干物质(DM)表观消化率最高,与大针茅干草及大针茅草粉差异显著(P<0.05);大针茅草颗
关键词:
大针茅 饲喂形态 表观消化率 氮平衡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贾勃 王新杰
[目的 ]探讨东北地区混交林地上生物量动态过程驱动因子,以准确理解森林服务和功能。[方法 ]基于东北金沟岭林场的110块固定样地,描述了1987—2017年的森林动态变化过程。利用分段结构方程模型来评估森林结构、气候、地形和多样性对地上生物量的森林动态过程(生长、进界和死亡)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生物量动态过程对稳定性的作用。[结果 ]表明,生物量生长量受到林分断面积(β=0.562)、海拔(β=0.853)和年均温(β=0.820)的正向影响,与胸径基尼系数呈负相关(β=-0.274)。生物量进界增长量随海拔(β=0.913)、年均温(β=0.944)的增加而增加,与胸径变异系数呈显著负相关(β=-0.233)。生物量死亡损失量只与林分断面积(β=0.467)呈显著正相关。另外,本研究还发现,死亡是影响森林生物量稳定性的最重要因素。[结论 ]总体来看,海拔和年均温是林分生物量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以后要更加关注死亡树木的情况,从而更好地进行森林经营。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王亚婷 张宇 杜宇凡 王玺 赵天启 古琛 陈万杰 赵萌莉
以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草原为研究对象,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的方法对不同载畜率样地(不放牧、轻度放牧、中度放牧和重度放牧)的土壤水分进行描述性统计、半变异函数及空间插值分析,旨在研究载畜率对荒漠草原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01)各处理的土壤含水量均随载畜率的增大而逐渐升高,各处理的变异系数(CV)在7.29%9.79%,均呈弱变异性。2)半变异函数分析显示各处理的土壤水分含量均呈指数模型,不放牧的结构比为74.4%,属于中等程度变异。轻度、中度、重度放牧处理的结构比分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勤奋 韩国栋 卫智军 敖特根 彭少麟
通过对划区轮牧与连续放牧两种制度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的影响的比较研究 ,从植被角度探讨在家庭牧场的生产实践中适合的放牧制度。结果表明 :轮牧制度对草群影响较小 ,优良牧草在草群中的重量比与重要值高于连续放牧制 ;牧草现存量轮牧制下的草场高于连续放牧制 ,草地牧草生产力连续放牧下的高于划区轮牧 ,但多年生牧草生产力低于划区轮牧 ;暖季连续放牧下草群营养早期高于轮牧区 ,秋末则低于轮牧区 ,表现出较大的变化幅度。整体上划区轮牧下的草群状况接近于未放牧的围栏封育小区 ,相比之下连续放牧下的草群状况有较大偏离
关键词:
放牧制度 家庭牧场 植物群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