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74)
2023(1828)
2022(1577)
2021(1375)
2020(1158)
2019(2733)
2018(2657)
2017(4953)
2016(2793)
2015(3103)
2014(2914)
2013(2940)
2012(2831)
2011(2602)
2010(2482)
2009(2252)
2008(2181)
2007(1834)
2006(1701)
2005(1528)
作者
(9708)
(8046)
(7833)
(7489)
(4862)
(3917)
(3594)
(3114)
(2961)
(2843)
(2754)
(2753)
(2686)
(2504)
(2458)
(2387)
(2386)
(2364)
(2330)
(2252)
(2065)
(1954)
(1944)
(1759)
(1753)
(1712)
(1703)
(1636)
(1627)
(1607)
学科
(11662)
经济(11654)
管理(7279)
(6694)
方法(5949)
数学(5620)
数学方法(5564)
(4605)
(4378)
企业(4378)
(3358)
农业(2893)
(2665)
资源(2573)
环境(2371)
中国(2319)
地方(2244)
业经(2210)
土地(2197)
(1988)
技术(1966)
(1652)
(1614)
财务(1610)
财务管理(1609)
企业财务(1538)
(1533)
(1518)
(1435)
贸易(1434)
机构
大学(41164)
学院(40898)
研究(17419)
(17296)
经济(16985)
管理(14858)
(14047)
理学(13165)
中国(13079)
理学院(12997)
管理学(12647)
管理学院(12597)
科学(12581)
农业(11565)
(10023)
业大(9983)
(9757)
研究所(9432)
中心(7416)
农业大学(7366)
科学院(6503)
(6346)
(6209)
(6089)
北京(5971)
(5845)
(5615)
(5560)
师范(5536)
资源(5448)
基金
项目(31114)
科学(24503)
基金(23154)
(22005)
国家(21884)
研究(19655)
科学基金(17909)
自然(12926)
自然科(12584)
自然科学(12582)
基金项目(12522)
社会(12513)
自然科学基金(12365)
社会科(11979)
社会科学(11974)
(11895)
(10747)
资助(9218)
教育(8168)
重点(7483)
编号(7299)
计划(7021)
(6858)
(6780)
科技(6572)
科研(6396)
(6214)
创新(6009)
(5949)
(5841)
期刊
(17281)
经济(17281)
(12106)
研究(10202)
学报(9615)
农业(9187)
中国(9117)
科学(8589)
大学(6394)
学学(6155)
(5579)
资源(4597)
管理(4293)
(4201)
业大(3057)
技术(2987)
业经(2985)
中国农业(2720)
农业大学(2633)
经济研究(2598)
世界(2469)
问题(2468)
财经(2414)
(2280)
统计(2219)
教育(2214)
科技(2185)
技术经济(2143)
(2143)
金融(2143)
共检索到595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高涛  于晓  李海英  
采用近10年内蒙古地区太阳辐射及主要粮食作物产量数据,计算了光能利用效率,并归纳了其区域分布特点:主要粮食作物平均光能利用率东部均高于中、西部,从总体上看,玉米的光能利用率最高,其次是小麦,再次是谷子和整个粮食作物平均值。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高涛  于晓  李海英  
利用 1991~ 2 0 0 0年内蒙古地区气温、降水及主要粮食作物产量数据 ,分别给出热量和降水量的利用效率 ,并根据综合指数对光、热、降水资源利用效率作出综合评价 ,得出了内蒙古主要粮食作物气候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的区域分布 :粮食、玉米和小麦除黄灌区外东部平均综合利用效率高于中西部 ,谷子则中西部高于东部。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云文丽  侯琼  王永利  刘朋涛  姜超  
利用内蒙古典型草原21个气象站点的气象和牧草观测资料,结合潜在蒸散量和改进的作物系数计算方法,模拟计算了2009年草原植被作物系数和实际蒸散量。在GIS软件的支持下,分析了二者的时空分布特点,并通过反映牧草长势的NDVI变化趋势予以验证。结果表明:5—8月间随着月份的增加作物系数Kcx最大值的变化趋势由0.6→1.2→1.4→1.4,平均值是0.28→0.36→0.40→0.38。4个时期的Kcx值以0.2~0.6之间的区域占主体,为55%以上。实际蒸散量在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上与Kcx值基本一致。随着月份的增加实际蒸散量低值级的区域面积逐渐缩小,相对应的高值级的面积逐渐增大,整个生长季以3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立军  褚庆全  胡志全  吴永常  
本文结合农业新阶段我国粮食生产形势,以基于GIS的中国耕作制度分区为基础,系统分析1985年以来我国粮食作物生产的区域变化,为目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农业区域布局提供决策依据。本文研究结果即各主要粮食作物的区域变化趋势为:水稻主要产区长江中下游区、东南区和华南区,虽然播种面积呈下降趋势,而且在作物总播种面积中占的比例有所下降,但仍然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分别占各区总播种面积的60%—70%,作为首要产区的长江中下游区的区位生产系数有所下降,东南区和华南区的区位系数呈上升趋势;小麦主产区黄淮海区和西北区在作物总播种面积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分别占总播种面积的50%左右,尤其黄淮海区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区...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肖川  刘永功  王莉  
随着城镇化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量农村劳动力离开农业部门而从事非农生产,降低了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和资金投入;同时不同作物之间由于比较利益,农业生产结构也逐渐改变,经济作物、玉米等收益较高的农作物的种植规模和产量不断增加,而小麦和水稻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则不断减少。由此导致了人均粮食占有量不断下滑,对中国及世界的粮食安全形成威胁。本为通过分析上述原因,认为可以通过加大对小麦和稻谷的补贴力度,制定倾向于粮食作物的补贴政策,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增加粮食供给,缓解我国粮食安全的威胁。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陈秋菲  谭晓东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构建DEA-BCC模型,对2007-2014年中国13个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作物生产情况进行可变规模下的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静态评价,为稳定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由于纯技术效率(0.918)和规模效率(0.948)双重作用,中国粮食作物生产效率(0.868)处于非DEA有效。粮食作物生产水平落后和生产资料投入不合理共同导致中国粮食作物生产效率的非有效配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陈秋菲  谭晓东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构建DEA-BCC模型,对2007-2014年中国13个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作物生产情况进行可变规模下的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静态评价,为稳定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由于纯技术效率(0.918)和规模效率(0.948)双重作用,中国粮食作物生产效率(0.868)处于非DEA有效。粮食作物生产水平落后和生产资料投入不合理共同导致中国粮食作物生产效率的非有效配置。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丽慧  赵先贵  赵达伟  杨斐  张玲  
本文根据内蒙古1951-2007年粮食生产统计资料及相关调查,运用动态与静态分析、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内蒙古粮食产量、种植结构变化、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粮食总产量呈明显的波浪式变化,总体上呈现增长趋势,粮食单产也有所增加,且单产的变化趋势与总产量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但播种面积的变化不大。粮食安全总体上处于绝对安全状态,但在空间上还存在一定的差异。以95%的粮食自给率作为安全标准,依据自然分类法,内蒙古的粮食安全可以划分为5个等级:极不安全区,较不安全区,较安全区,安全区和极安全区。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呼伦贝尔市分行课题组  
<正>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首次将粮食安全纳入五年规划体系,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粮食安全的重视。本文以粮食主产区内蒙古自治区为切入点,探索粮食安全的根本解决路径,提出包括金融支持在内的系统化建议,多层次入手筑牢粮食安全防线。
关键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明  
本文分析了内蒙古人均粮食占有量的增长变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进而提出了稳定人均粮食占有量应采取的措施。同时也反映了内蒙古由粮食调入区到 90年代转为粮食调出区的生产过程。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玉红  
内蒙古是我国华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战略屏障。然而,近十几年其粮食生产在全国的地位不断提高。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内蒙古粮食生产的分析,发现(1)内蒙古耕地面积增加对粮食增产起到了主要作用。移动份额法分解显示,2004-2014年内蒙古粮食播种面积增加对于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为42.42%,与单产贡献率基本持平。分粮食品种来估算,粮食播种面积和单产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分别为85.11%和7.55%。(2)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对于维护内蒙古草原生态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粮食补贴和价格支持政策对于内蒙古牧草地转耕地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内蒙古应立足于生态安全屏障功能,粮食生产服务于生态安全战略屏障的建设。调整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生态脆弱区的粮食补贴和价格支持政策,提高还林还草补贴,充分发挥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在生态屏障建设方面的主导性作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陈素华  
介绍了无干旱时“期望产量”的确定方法,并据此可以求算出历年干旱对内蒙古粮食产量的损失量值,依据农作物不同生长期所发生的干旱的强度、范围以及作物对干旱的敏感度等关系,建立了干旱损失量的统计评估模式。并在2000~2003年赤峰市粮食产量评估中进行应用,效果较好。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玉红  
内蒙古是我国华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战略屏障。然而,近十几年其粮食生产在全国的地位不断提高。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内蒙古粮食生产的分析,发现(1)内蒙古耕地面积增加对粮食增产起到了主要作用。移动份额法分解显示,2004-2014年内蒙古粮食播种面积增加对于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为42.42%,与单产贡献率基本持平。分粮食品种来估算,粮食播种面积和单产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分别为85.11%和7.55%。(2)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对于维护内蒙古草原生态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粮食补贴和价格支持政策对于内蒙古牧草地转耕地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来拴  孟军  
文章用内蒙古1988~2006年间的粮食生产相关投入要素数据,通过逐步回归、自回归与异方差检验等计量经济学方法,构建了内蒙粮食生产函数。分析发现:土地利化肥施则是影响粮食生产的最主要要素,并认为在土地利化肥施用达到极限时,技术进步是提高粮食产量的新途径。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罗海平  邹楠  胡学英  王圣云  
随着全球性极端气候频发,粮食生产安全越来越受到气候变化的威胁。在此背景下,实现农业气候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意义重大。粮食主产区是粮食安全保障的核心区域,本文应用逐级订正的机制法模型测算了1980—2019年中国粮食主产区玉米、水稻、小麦三大主要粮食作物的气候生产潜力,并应用重心迁移模型分析了粮食主产区186个地级市现实作物生产水平与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属性,在市域尺度上评估了农业气候资源利用效率。研究得出:(1)1980—2019年粮食主产区玉米、水稻、小麦气候生产潜力的倾向率分别为-156.80、68.82、121.92kg/(hm~2·10 a);(2)玉米气候生产潜力高值区和低值区范围均缩小,水稻气候生产潜力空间结构较为稳定,小麦气候生产潜力高值区范围扩大;(3)主要粮食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重心迁移距离均小于现实迁移距离,并呈同向化特征;(4)黄淮海农业区、东北农业区、西南农业区等地主要粮食作物气候资源利用率较高,长江中下游农业区等地气候资源利用率较低。对此,应调整粮食生产重心,缓解气候条件较差地区的粮食生产压力,挖掘气候资源丰富地区的气候生产潜力,全面提高粮食主产区气候资源利用效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