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062)
- 2023(11562)
- 2022(10238)
- 2021(9767)
- 2020(8167)
- 2019(18840)
- 2018(19042)
- 2017(36723)
- 2016(19899)
- 2015(22630)
- 2014(22754)
- 2013(22626)
- 2012(20650)
- 2011(18676)
- 2010(18788)
- 2009(17077)
- 2008(16461)
- 2007(14484)
- 2006(12843)
- 2005(11022)
- 学科
- 济(80047)
- 经济(79965)
- 业(60132)
- 管理(51590)
- 农(47522)
- 企(38713)
- 企业(38713)
- 方法(34265)
- 农业(31671)
- 数学(29740)
- 数学方法(29407)
- 业经(21465)
- 中国(19730)
- 地方(18893)
- 学(17831)
- 财(17069)
- 制(16967)
- 贸(13780)
- 贸易(13770)
- 银(13482)
- 银行(13442)
- 易(13383)
- 行(12867)
- 技术(12607)
- 环境(12549)
- 融(12348)
- 金融(12346)
- 体(12231)
- 发(12083)
- 理论(12048)
- 机构
- 学院(283189)
- 大学(280838)
- 管理(115009)
- 济(109153)
- 经济(106655)
- 理学(100182)
- 理学院(99139)
- 管理学(97359)
- 管理学院(96886)
- 研究(95258)
- 中国(72234)
- 农(67868)
- 科学(62331)
- 京(59877)
- 业大(52414)
- 农业(52265)
- 所(48610)
- 财(46082)
- 中心(44799)
- 研究所(44610)
- 江(41106)
- 北京(37372)
- 财经(37248)
- 范(36827)
- 师范(36498)
- 经(34031)
- 院(33868)
- 州(33639)
- 农业大学(33080)
- 经济管理(32206)
- 基金
- 项目(200680)
- 科学(155993)
- 研究(145944)
- 基金(143926)
- 家(126451)
- 国家(125348)
- 科学基金(106621)
- 社会(89393)
- 社会科(84196)
- 社会科学(84174)
- 省(79645)
- 基金项目(78144)
- 自然(70798)
- 自然科(69037)
- 自然科学(69022)
- 自然科学基金(67744)
- 划(66403)
- 教育(64587)
- 编号(61420)
- 资助(58303)
- 成果(48441)
- 重点(44437)
- 发(43506)
- 部(43459)
- 创(41261)
- 课题(40736)
- 创新(38453)
- 科研(38269)
- 计划(36762)
- 大学(36587)
- 期刊
- 济(122907)
- 经济(122907)
- 研究(77718)
- 农(69779)
- 中国(54026)
- 学报(49793)
- 农业(47759)
- 科学(45181)
- 大学(37571)
- 管理(37199)
- 学学(35732)
- 财(31654)
- 教育(27760)
- 融(26756)
- 金融(26756)
- 业经(25853)
- 技术(24042)
- 业(22311)
- 问题(17231)
- 财经(16522)
- 经济研究(16122)
- 版(15913)
- 科技(15103)
- 业大(15021)
- 图书(14861)
- 资源(14656)
- 理论(14367)
- 农业经济(14259)
- 农村(14019)
- 村(14019)
共检索到4082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田志会 龚绍先
根据1993~1995年的试验资料及应用有关的气象资料,提出了降水量及土壤水分的干旱指标,采用农田水量平衡方法建立了农田土壤水分动态预报模型,通过检验,对0~100cm深度土壤水分预报值相对误差为±5.7%,提出了干旱预报方法,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针对内蒙古旱农试区马铃薯的干旱监测系统。
关键词:
马铃薯 干旱监测系统 干旱指标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沛义 妥德宝 段玉 弓钦 李焕春 于传宗
马铃薯是内蒙古后山旱农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及淀粉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粮食总产量和马铃薯加工利用。试验结果表明,该地区旱地马铃薯适宜播种时期为5月1日左右,适宜密度为57000株/hm2左右;5月21日左右播种,水分亏缺较大,薯块含水量高,淀粉含量较低,适口性差,不利于贮运;5月11日左右播种不仅会严重影响马铃薯产量,而且会导致各种病害,叶片死亡程度较重。适宜播种密度和播期有利于土壤水分的优化利用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可促进旱地马铃薯增产。
关键词:
旱地马铃薯 适宜密度 播种期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郭军 屈冬玉 巩秀峰 姚裕琪 梁德霖 康振生
为了了解和探讨我国内蒙古马铃薯晚疫病菌的表现型多样性,对1997~1999年和2002~2003年采自内蒙古马铃薯主栽区的38个马铃薯晚疫病菌株进行交配型和生理小种研究。结果表明,所有马铃薯晚疫病菌株的交配型均为A1,A1交配型在被测菌株中占绝对优势;在38个内蒙古供试菌株中,共发现18个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其中以小种3a.3b.4.7.10,1.2.3a.3b.4.5.6.7.8.9.10.11和3a.3b.4.6.7.10发生频率较高,分别占被测菌株的21.05%,13.16%和10.53%,并且发现能克服全部12个抗病基因的马铃薯晚疫病菌株5株,占被测菌株的13.16%,但菌株中克服...
关键词:
马铃薯晚疫病菌 交配型 生理小种 内蒙古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郭志华 孙毅 张效梅 张健 白云凤
根据Genbank已报道马铃薯卷叶病毒(PLRV)基因组序列,分析其基因间隔区(IS)两端的保守区,自行设计、合成一对特异性引物,以PLRV内蒙古分离物总RNA为模板,经RT-PCR扩增得到含PLRVIS的一段369 bp的cDNA,克隆于载体pBS-T中。重组质粒经PCR鉴定、酶切分析和核苷酸序列测定,并进一步与PLRV其他分离物的同源序列作比对。结果表明:克隆的PLRV内蒙古分离物的IS序列与其他全部已发表的13个全基因组中的IS核苷酸序列有很高的同源性,最高达到100%,平均为97.90%,高于这13个PLRV全基因组序列96.81%的同源性,说明IS序列不仅在PLRV的不同株系间比较保...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子义 郑海春 郜翻身 樊明寿
为了解决内蒙古阴山北麓区旱作马铃薯施肥过程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于2006-2008年在该地区进行了198个"3414"试验,通过对结果的统计分析,将内蒙古阴山北麓旱作马铃薯土壤全氮划分为极低(2.64 g/kg)5个等级,对应的推荐施氮量分别为>8.0、8.0~6.5、6.5~4.3、4.3~3.6、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郭军 屈冬玉 巩秀峰 姚裕琪 梁德霖 康振生
为了解和探讨我国内蒙古马铃薯晚疫病菌的基因型多样性,对1997~1999年和2002~2003年采自内蒙古马铃薯主栽区的40个马铃薯晚疫病菌株进行了线粒体DNA单倍型和AFLP分析。结果表明,所有马铃薯晚疫病菌株的线粒体DNA单倍型均为Ⅱa型,说明Ⅱa型可能是目前内蒙古马铃薯晚疫病菌的主要类型,同时病菌群体结构为新的群体结构;所有供试的40个马铃薯晚疫病菌株可划分为17种AFLP基因型,平均每2个菌株为1个特有的基因型,17种基因型分布于3个组中,菌株的亲缘关系与病菌的地理来源、采集年份无相关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郝源 阿如旱 秦富仓
【目的】本文系统研究了植被覆盖与地表温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小区域内林地的温度效应。【方法】利用2000—2015年内蒙古武川县遥感影像数据与相应年份的公益林分布图,基于像元二分模型和辐射传输方程提取植被覆盖度地表温度数据,通过Arcgis10.2的空间分析功能,分析武川县植被覆盖与地表温度变化情况,以及林地的温度效应,并利用贡献值计算和相关性分析法对二者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武川县植被覆盖度较好,中低度覆盖占主要地位,高度覆盖次之,15年间植被发展较为良好,高度覆盖的植被面积共增加522.13 km~2。地表温度逐年递减,温差值在研究末期降低至17.2℃,发展趋于稳定。植被覆盖对地表温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中高覆盖度,植被覆盖与地表温度存在较为明显的负增长关系。武川县林业资源可有效降低地表温度,林地与非林地之间温差明显,林地的降温效应随距离的增加而递减,有效降温范围为0~150 m,有林地降温效果最好,其次是灌木林地和疏林地。【结论】武川县植被覆盖发展情况较好,地表温度得到了控制,林地具有一定的降温效用。
关键词:
林地植被 地表温度 温度效应 武川县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玉臻 刘树明 孔祥斌 李月 张蚌蚌 张青璞
从耕地质量监测角度出发,探索监测效率最优的耕地质量监测单元划分方法,并尝试构建耕地质量监测效率评价体系,为耕地质量监测工作提供理论支撑。以内蒙古自治区开鲁县为例,采用因素组合法、主导因素法、图斑法以及网格法4种方法划分耕地质量监测单元,并从耕地质量监测效果、精度以及成本3个方面构建评价体系,对4种方法的监测效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因素组合法划分的耕地质量监测单元的总分值最高,为89.23分,网格法因考虑的耕地质量属性因素较少且划分的单元数目较多,监测效率评价综合得分较低。采用的监测单元划分方法中,因素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紫檀 潘志华
为定量评价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现行土地利用方式 ,运用生态足迹法计算了处于该地区中部的内蒙古武川县 2 0 0 2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 :武川县生态足迹 1 2 9hm2 /人 ,生态承载力 0 95hm2 /人 ,生态赤字 0 34hm2 /人 ;目前的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提出武川县应通过控制人口 ,提高土地生产力 ,改善土地利用方式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多种方法来减小其生态赤字 ,促进该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对计算过程中发现的生态足迹法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生态足迹 可持续发展 武川县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晓晖 张克斌 慈龙骏
为了解半干旱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格局的时空变化,该文以半干旱农牧交错区的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为例,采用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从土地利用的角度分析了该旗近20年来景观和景观要素变化的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整个景观正从单一的人为景观向多样化的近自然景观过渡,其中前期(1977—1987年)变化主要发生在梁滩相间区,后期(1987—1998年)变化则发生在整个区域内,整个景观趋于稳定.从土地利用结构上来看,前期乔木林地的变化以面积变化为主,而后期则以空间分布格局的变化为主.前期灌木的过度利用和后期灌木大面积种植则对整个景观的变化产生了十分显著的影响,这表明治沙造林的观念正在由以往的大面积营造乔木林向灌木林...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娇 张本华 赵利军
应用自制的冲击摆对马铃薯的坚实度进行了检测研究。利用3种不同形状的冲击针头(圆柱型、圆锥型和三棱锥型)作为工作部件,采用电测方法对摆锤摆动角度进行检测,并以此来衡量马铃薯的坚实度。试验所得数据经过spss软件分析,分别得出不同针型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经过柯尔莫哥洛夫检验,方差检验及利用Scheffe方法进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利用冲击的试验方法来检测马铃薯的坚实度原理可行,三棱锥型的针头更能真实地反映马铃薯的坚实度,可为其他果蔬产品的坚实度检测提供参考。
关键词:
马铃薯 冲击试验 针型 坚实度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杨继峰 朱小琼 国立耘 周洪友
研究内蒙古西部马铃薯主产区马铃薯晚疫病菌的交配型组成及对3种常用杀菌剂的敏感性,为生产上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提供依据。2008年从内蒙古西部马铃薯主产区分离94个马铃薯晚疫病菌株中,测定其交配型,结果表明,82株为A1交配型,占被测菌株的87.2%;8株为A2交配型,占被测菌株的8.5%;4株为A1A2交配型,占被测菌株的4.3%;13株为自育型,占被测菌株的13.8%。其中,在呼和浩特地区有7株A2交配型,在乌兰察布有1株,说明在内蒙古西部马铃薯产区均存在A2交配型。94个菌株对甲霜灵的敏感性测定表明,表现高抗的占91.49%,中抗占8.51%,没有发现敏感菌株。同时发现甲霜灵可刺激某些抗性菌株...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相慧 孔祥斌 陈培雄 李立强
本文基于农用地分等数据库和实地挖掘土壤剖面、农户调查等数据,采用空间叠置、地统计学、统计检验等方法,对内蒙古达拉特旗耕地质量等别监测样点布控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县域耕地等别监测分区、样点布设方法和精度检验方法。研究结果表明:①县域耕地质量监测控制区的划定可以依据耕地自然质量控制区、利用等值区和经济水平等值区,通过空间叠置,确定县域耕地质量监测控制区;②监测样点的确定可以依据地统计学空间分层抽样的原理,计算监测样点的总数量,采用面积比例分配方法确定各监测控制区监测样点数量;③达拉特旗耕地质量等别监测共划分20个监测控制区,并布设了36个监测样点,经统计学检验,监测样点的代表性程度满足地统计学代表性...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姜冬梅 宋豫秦 杨勇
通过对内蒙古奈曼旗尧勒甸子村的微观研究,得出北方半干旱农牧交错带小区域人地关系演变的模式及原因,并在近年来这一地区实施“多元系统”整治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环境科学与经济学的理论,提出这一地带建设小区域高效经济生态系统的宏观发展模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路粉 赵建江 刘晓芸 孟润杰 吴杰 韩秀英 王文桥
【目的】监测河北、内蒙古、吉林3个地区的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对苯基酰胺类杀菌剂甲霜灵的抗性发展动态,筛选甲霜灵的高效替代药剂并对其交替使用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效果进行研究,为甲霜灵抗性严重地区的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共采集、分离到634个马铃薯晚疫病菌的单孢菌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甲霜灵的敏感性,通过田间药效试验筛选甲霜灵高效替代药剂并评估交替用药对甲霜灵抗性菌株占优势地区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结果】3个地区的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已普遍产生抗性,抗性频率达100%,平均抗性倍数高达34 934,抗性指数为0.97。其中2011—2012年晚疫病菌群体中以中抗菌株和高抗菌株为主,2013—2016年均为高抗菌株。吉林和内蒙古地区菌株的平均抗性倍数略高于河北地区菌株的平均抗性倍数。2011—2012年吉林和内蒙古地区菌株的抗性指数略高于河北地区菌株的抗性指数,2013—2016年3个地区的抗性指数均达到最高值1.00。田间药效试验中按照推荐浓度4次喷药,25%甲霜灵SC、68%精甲·锰锌WG和64%霜·锰锌WP的防治效果分别为37.0%、67.5%和50.9%—65.8%,显著低于80%代森锰锌WP的防治效果(72.8%),而10%氟噻唑吡乙酮OD、50%氟醚菌酰胺WG、50%烯酰吗啉WP、687.5 g·L~(-1)氟吡菌胺·霜霉威SC、16%氟噻唑吡乙酮·嘧菌酯SC和26%氟噻唑吡乙酮·双炔酰菌胺SC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良好(83.9%—90.3%),可作为甲霜灵的替代药剂。将10%氟噻唑吡乙酮OD、50%氟醚菌酰胺WG、50%烯酰吗啉WP和687.5 g·L~(-1)氟吡菌胺·霜霉威SC等不同作用机理的高效替代药剂与代森锰锌、嘧菌酯和氟吗啉等药剂交替使用5—6次,对晚疫病防治效果为88.3%—90.5%,比代森锰锌、苯基酰胺类杀菌剂和霜脲·锰锌等常规药剂交替施药区马铃薯增产64.4%—78.3%。【结论】河北、内蒙古和吉林地区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普遍产生抗性,导致25%甲霜灵SC、68%精甲·锰锌WG和64%霜·锰锌WP等苯基酰胺类杀菌剂田间防治效果明显下降,生产中应暂停使用含甲霜灵、精甲霜灵和霜灵的杀菌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10%氟噻唑吡乙酮OD、50%氟醚菌酰胺WG、50%烯酰吗啉WP、687.5 g·L~(-1)氟吡菌胺·霜霉威SC、16%氟噻唑吡乙酮·嘧菌酯SC和26%氟噻唑吡乙酮·双炔酰菌胺SC等作用机理不同的药剂可以作为甲霜灵的高效替代药剂。代森锰锌等广谱性保护剂与嘧菌酯、烯酰吗啉、氟吗啉、氟噻唑吡乙酮和氟吡菌胺·霜霉威等高效内吸剂交替使用,可对抗甲霜灵地区的马铃薯晚疫病进行有效治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