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711)
2023(5385)
2022(4757)
2021(4385)
2020(3956)
2019(9436)
2018(9360)
2017(18313)
2016(10347)
2015(11823)
2014(12147)
2013(12290)
2012(11683)
2011(10690)
2010(10914)
2009(10232)
2008(10406)
2007(9631)
2006(8291)
2005(7360)
作者
(32270)
(27239)
(27075)
(26049)
(17010)
(13266)
(12544)
(10767)
(10066)
(9590)
(9245)
(9046)
(8654)
(8561)
(8541)
(8533)
(8502)
(7920)
(7784)
(7762)
(6924)
(6633)
(6621)
(6201)
(6154)
(6100)
(6098)
(6025)
(5577)
(5547)
学科
(46712)
经济(46676)
管理(28152)
(26004)
方法(22984)
数学(20662)
数学方法(20503)
(19274)
企业(19274)
(15021)
地方(12012)
(11321)
(11169)
环境(10969)
中国(10342)
农业(10031)
业经(8855)
(8438)
贸易(8437)
(8161)
(7972)
(7637)
(6770)
生态(6701)
(6383)
财务(6370)
财务管理(6348)
(6338)
银行(6315)
(6286)
机构
学院(154944)
大学(154780)
(63231)
经济(61837)
管理(58084)
研究(53706)
理学(50023)
理学院(49410)
管理学(48491)
管理学院(48209)
中国(40065)
科学(35713)
(32774)
(32269)
(28788)
(27955)
业大(26592)
研究所(26387)
农业(25498)
中心(25367)
(24057)
财经(22303)
(20910)
北京(20756)
师范(20709)
(20077)
经济学(19564)
(18883)
(18678)
经济学院(17922)
基金
项目(103205)
科学(79607)
研究(73544)
基金(73398)
(64739)
国家(64227)
科学基金(53479)
社会(45232)
社会科(42755)
社会科学(42737)
(41480)
基金项目(39811)
自然(34961)
(34928)
自然科(33964)
自然科学(33951)
自然科学基金(33329)
教育(33157)
编号(30196)
资助(29901)
成果(24329)
重点(23866)
(23251)
(22637)
(20846)
课题(20670)
科研(20154)
计划(19925)
创新(19563)
大学(18842)
期刊
(70383)
经济(70383)
研究(41223)
(29174)
中国(28154)
学报(27323)
科学(24150)
(22003)
大学(19385)
农业(19287)
学学(18425)
管理(17333)
教育(13325)
(12954)
金融(12954)
技术(12615)
业经(12065)
(10889)
财经(10754)
经济研究(10214)
问题(9846)
资源(9533)
(9189)
(8541)
技术经济(8194)
统计(7729)
理论(7577)
商业(7248)
科技(7214)
(7072)
共检索到2236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紫檀  潘志华  
为定量评价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现行土地利用方式 ,运用生态足迹法计算了处于该地区中部的内蒙古武川县 2 0 0 2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 :武川县生态足迹 1 2 9hm2 /人 ,生态承载力 0 95hm2 /人 ,生态赤字 0 34hm2 /人 ;目前的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提出武川县应通过控制人口 ,提高土地生产力 ,改善土地利用方式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多种方法来减小其生态赤字 ,促进该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对计算过程中发现的生态足迹法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郝源  阿如旱  秦富仓  
【目的】本文系统研究了植被覆盖与地表温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小区域内林地的温度效应。【方法】利用2000—2015年内蒙古武川县遥感影像数据与相应年份的公益林分布图,基于像元二分模型和辐射传输方程提取植被覆盖度地表温度数据,通过Arcgis10.2的空间分析功能,分析武川县植被覆盖与地表温度变化情况,以及林地的温度效应,并利用贡献值计算和相关性分析法对二者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武川县植被覆盖度较好,中低度覆盖占主要地位,高度覆盖次之,15年间植被发展较为良好,高度覆盖的植被面积共增加522.13 km~2。地表温度逐年递减,温差值在研究末期降低至17.2℃,发展趋于稳定。植被覆盖对地表温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中高覆盖度,植被覆盖与地表温度存在较为明显的负增长关系。武川县林业资源可有效降低地表温度,林地与非林地之间温差明显,林地的降温效应随距离的增加而递减,有效降温范围为0~150 m,有林地降温效果最好,其次是灌木林地和疏林地。【结论】武川县植被覆盖发展情况较好,地表温度得到了控制,林地具有一定的降温效用。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杨尚义  
回眸三十年,改革春风吹绿大江南北,城市建设巨大变化有目共睹;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各行各业包括国土资源事业兴旺发展。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哈少乡人字号村也不例外。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赵凌玉  潘志华  安萍莉  潘学标  赵沛义  
当前干暖化的气候变化趋势对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作物生长发育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农作物耗水特征及其与气温、降水的关系对指导当地农业生产与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北方农牧交错带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为例,基于1960年-2007年的气温、降水等气象资料和1983年-2007年的土壤水分数据,分析气温、降水变化特征,划分降水年型,研究小麦、莜麦和马铃薯三种当地典型作物的生育期耗水特征,探讨气温、降水对作物耗水的影响。研究表明:近50年来,武川气候呈现干暖化趋势,生长季平均温度每年升高0.03℃,生长季降水每年减少0.9mm;近25年来,干暖化趋势更加明显,生长季平均温度每年升高0.08℃,生长季降水...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侯林秀  温璐  张雪峰  王立新  赵吉  杜凤莲  
为探讨内蒙古地区水资源现存问题和发展规律,合理利用区域水资源,基于水足迹理论对内蒙古1998—2018年用水结构进行分析,并评价区域水资源利用状况。结果表明:全区水足迹整体呈上升趋势,2018年总水足迹达778.58亿m3。从构成上看,农业蓝绿水足迹始终占总水足迹主导地位,所占比例为72.43%~82.97%。对比各地级市用水特征,由于阿拉善地区生态蓝水足迹较高,因而人均蓝水足迹最高;兴安盟降水量大、作物产量较低,因此人均绿水足迹最高;研究区总体水资源压力始终处于较高状态,乌海地区水资源压力位居第一,但研究区总体上尚未出现水质性缺水问题。综上,内蒙古地区亟需通过调整用水结构等以改善当地水资源利用现状,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雪峰  
生态足迹是一种测量可持续发展状况的方法。通过生态足迹的计算,可以判断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生态环境是否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据生态足迹的原理和计算方法,对内蒙古呼伦贝尔市2005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呼伦贝尔市2005年人均生态足迹为5.78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6.21 hm2,生态承载力大于生态足迹0.43 hm2。尽管目前呼伦贝尔市生态环境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但最大、最重要的生态资源呼伦贝尔草原却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况,生态赤字为2.35 hm2。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潘志华  安萍莉  刘亚玲  郑大玮  妥德宝  
随着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结构的退化 ,生态系统的功能相应退化。以内蒙古武川县为例研究表明 :194 9— 1995年间 ,粮食单产与农作物光能利用率一直维持在 730kg·hm-2 和 0 0 8%的较低水平 ,天然牧草产量及其光能利用率则不断下降 ,分别由 82 5kg·hm-2 和 0 0 5 %下降到 375kg·hm-2 和 0 0 2 % ,农田养分输出大于输入 ,生态系统趋于退化。 1996年后这种状况有所缓解 ,粮食产量、农作物光能利用率转向上升 ,农田养分输入转向大于输出 ,农田生态系统开始得到恢复 ,但天然牧草的情况仍不容乐观。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袁平  徐斌  章力建  
【目的】县域(县级区域)是中国同时具备地域、空间和行政独立性的最基本区域单元,对其进行可持续发展评价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方法】运用基于生物物理量计算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生态足迹模型,对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1982~2003年的发展进行时间序列动态分析。【结果】计算结果显示,阿鲁科尔沁旗人均生态足迹以6.01%的年均增速从1982年的1.19gha增长到2003年的4.05gha,从1982年人均0.58gha的生态盈余,转变为2003年的人均生态赤字1.47gha;全旗生物生产性面积供需不对称,存在结构性错位;万元GDP占用生态足迹衡量的资源利用效益一直处于低水平。【结论】研究表明,...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魏琦  王道龙  唐华俊  杨强  
林西县是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组成部分,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生态治理任重道远。该文在分析林西县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林西县生态环境治理和草地畜牧业发展中一些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从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角度剖析了该县退耕还草工程生态治理的技术途径与效果。实践证明,退耕还草,可有效地促进当地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保障畜草平衡,有利于转变当地畜牧业增长方式,增加农牧民经济收入。林西县的退耕还草工程生态治理,为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治理建设、种植业结构调整和草地畜牧业持续高效发展提供一个典型。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田志会  龚绍先  
根据1993~1995年的试验资料及应用有关的气象资料,提出了降水量及土壤水分的干旱指标,采用农田水量平衡方法建立了农田土壤水分动态预报模型,通过检验,对0~100cm深度土壤水分预报值相对误差为±5.7%,提出了干旱预报方法,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针对内蒙古旱农试区马铃薯的干旱监测系统。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夏哲超  潘志华  张璐阳  周蒙蒙  潘学标  妥德宝  赵沛义  
水是北方农牧交错带最关键的生态环境因子,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环境状况与环境动态。文章从生态缺水的角度,以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为例,探讨了生态系统退化机理,为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生态缺水是造成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2006年武川县天然草地、灌木、乔木、农作物生长季平均耗水量分别为150.3mm、193.4mm、213.3mm、158.6mm,最小生态缺水量分别为93.1mm、38.2mm、251.5mm、96.6mm,植被生态系统继续向退化方向演替。合理调整植物品种结构,配置有限的水资源是...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钧  张敏  
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是促进内蒙古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转变和加快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和产业国际分工的必要措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内蒙古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对于生态环境的关注度和要求也越来越高。外商直接投资对内蒙古生态环境的影响已然成为学者的研究热点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文章介绍了内蒙古的生态环境和外商直接投资基本情况,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和东道主国环境的一般关系及对内蒙古生态环境的胁迫效应,并提出了合理解决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和保护内蒙古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和策略。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姜洪涛  牛帅  
以内蒙古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8年四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利用其空间分析和数学模型剖析了生态用地的时空变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生态用地面积在数量上呈现持续减少趋势,净减少了5 611.23 km2;该区生态用地总面积动态度变化不大,基本保持在稳定的水平,但生态用地内部变化较为剧烈,各类生态用地动态变化的相对值依次为耕地>草地>其他用地>林地>水域;区域生态用地变化在空间上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大部地区呈现负增长趋势,东部与中部地区尤为明显,全区仅有巴彦淖尔市的生态用地数量呈正增长趋势。同时该研究对推动生态用地演变的驱动力因素做了宏观性分析,可为今后内蒙古有效利用生态用地提供方向,进而可以合理有序地编制该区国土空间规划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等工作。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安萍莉  潘志华  郑大玮  
由于长时间的过度开垦 ,农牧用地不协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农牧交错带的环境状况与社会经济发展。文章分析得出 ,牧草地在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利用结构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退耕还草是重建该地区土地利用结构的根本途径。文章从区域实际出发 ,以武川县为例 ,研究提出了土地利用结构重建———退耕还草的具体方案。研究表明 ,武川县大约需要用 30a的时间进行退耕还草 ,目前须退还 1 1°以上全部坡耕地 ,2 0 1 0年前须退还 7°以上的坡耕地 ,2 0 2 0年前须退还 5 0 %的 6°以下坡耕地 ,2 0 30年前须退还另外 5 0 %的 6°以下坡耕地。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邓汉琨  张心灵  范文娟  刘宇晨  
草原生态补偿的关键在于界定生态服务的上游供给方和下游受益方,并根据各区域提供的生态服务量建立差异性补偿标准,以提高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效果。文章基于内蒙古自治区10个牧业盟市2010-2020年统计数据,采用能值生态足迹模型测算内蒙古各区域草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草原生态外溢价值,再以草原生态外溢价值为依据,对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生态补奖财政资金在不同牧业盟市之间进行重新分配,构建跨区域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近10年来草原生态服务价值和草原生态外溢价值稳居前4位的盟市分别为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市、鄂尔多斯市和乌兰察布市,平均每年生态外溢价值依次为7.69×10~(24)太阳能焦耳、3.92×10~(24)太阳能焦耳、2.54×10~(24)太阳能焦耳和2.20×10~(24)太阳能焦耳,其他盟市的草原生态外溢价值的排名不断波动;(2)内蒙古东部地区呼伦贝尔市、中部地区锡林郭勒盟和乌兰察布市以及西部地区鄂尔多斯市长期处于补偿赤字状态,两轮补偿资金总赤字分别为11.33亿元、4.75亿元、2.48亿元和5.24亿元;而东部地区通辽市和赤峰市以及西部地区巴彦淖尔市和阿拉善盟长期处于补偿盈余状态,两轮补偿资金总盈余分别为2.99亿元、3.93亿元、1.84亿元和7.27亿元。文章提出在新一轮补偿标准设定时,应适当降低补偿盈余地区的补偿资金,向补偿赤字地区转移,进一步提升赤字地区的补偿标准。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态服务价值供给量建立区域差异性生态补偿标准,不仅能够有效规避生态补偿标准“一刀切”问题,还可以有效提升补偿资金使用效率及政策激励效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