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493)
- 2023(8087)
- 2022(7062)
- 2021(6471)
- 2020(5742)
- 2019(13170)
- 2018(12930)
- 2017(25181)
- 2016(13806)
- 2015(15637)
- 2014(15519)
- 2013(15568)
- 2012(14837)
- 2011(13609)
- 2010(13674)
- 2009(12758)
- 2008(12783)
- 2007(11711)
- 2006(9976)
- 2005(8931)
- 学科
- 济(64122)
- 经济(64075)
- 管理(32513)
- 业(30929)
- 方法(27530)
- 数学(24851)
- 数学方法(24634)
- 企(22928)
- 企业(22928)
- 学(17715)
- 农(16710)
- 地方(16398)
- 中国(13995)
- 财(13264)
- 农业(11190)
- 贸(10621)
- 贸易(10620)
- 业经(10516)
- 易(10239)
- 地方经济(9903)
- 环境(9588)
- 土地(9551)
- 制(9425)
- 和(9157)
- 融(7795)
- 金融(7793)
- 银(7681)
- 银行(7639)
- 务(7616)
- 财务(7602)
- 机构
- 大学(204409)
- 学院(203541)
- 济(81182)
- 经济(79374)
- 研究(75816)
- 管理(73194)
- 理学(63073)
- 理学院(62164)
- 管理学(60900)
- 管理学院(60510)
- 中国(56240)
- 科学(51831)
- 京(44866)
- 农(44486)
- 所(41313)
- 研究所(38253)
- 业大(36474)
- 农业(35610)
- 财(35245)
- 中心(34991)
- 江(31868)
- 财经(28504)
- 范(28281)
- 北京(28089)
- 师范(27943)
- 院(27718)
- 经(25787)
- 经济学(25190)
- 州(24909)
- 省(24462)
- 基金
- 项目(140748)
- 科学(108920)
- 基金(101098)
- 研究(96529)
- 家(91523)
- 国家(90858)
- 科学基金(74809)
- 社会(59483)
- 社会科(56300)
- 社会科学(56279)
- 省(55240)
- 基金项目(54190)
- 自然(50355)
- 自然科(49027)
- 自然科学(49010)
- 自然科学基金(48096)
- 划(47910)
- 教育(43303)
- 资助(40976)
- 编号(38805)
- 重点(33278)
- 发(31873)
- 成果(30856)
- 部(30633)
- 计划(28512)
- 创(28121)
- 科研(28024)
- 课题(27202)
- 创新(26592)
- 科技(25796)
共检索到2940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峰 王桥 王文杰 申文明 罗海江 刘晓曼
本文基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2000年两期共10景Landsat TM/ETM+影像,通过解译,生成土地利用图,对内蒙古森林草原交错带各旗市的近15年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现出耕地明显增加,草地和林地呈减少趋势,反映出研究区开垦和砍伐现象严重;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明显,林地转为草地主要在新巴尔虎左旗,草地转化为耕地主要发生在鄂温克自治区,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上要区别对待;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研究区内景观破碎度增加,内部生境更容易遭受外部的侵袭干扰;生境质量下降。两期土地利用变化结果总体上以耕地增加,各种土地类型流向耕地为主,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趋动力为人口总数...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侯建华 高宝嘉 董建新 高立杰 刘颖华 李兰会
利用人工网捕等方法对内蒙古高原东南缘森林-草原交错带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进行调查。共记录节肢动物15目77科326种,分属于昆虫纲、蛛形纲和多足纲,其中蜘蛛目、双翅目、同翅目、膜翅目个体数量分别占总数的10%以上,为该地区的优势类群。由森林向草原过渡的过程中,节肢动物的个体数、物种数、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随环境梯度变化而逐渐增多,至交错带森林-草甸区或草甸-草原区达到最大,到草原带降至最低。交错带具有最高的个体数、物种数和物种多样性,且显著高于两侧的森林带和草原带,表明大尺度森林草原交错带具有显著的边缘效应。不同植被地带间节肢动物群落的相似性均较低,表明不同植被地带间节肢动物的群落组成差异很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战金艳 邓祥征 岳天祥 包玉海 赵涛 马胜男
农牧交错带以其典型的生态脆弱性特征与生产经营上的农牧过渡性特点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在人口增长与环境恶化的双重胁迫下,土地利用方式与程度发生了深刻变化,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该文利用20世纪80年代后期与90年代后期的美国陆地卫星遥感数据,分析了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研究发现,10年间,交错带的用地类型变化主要体现为耕地的扩展以及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的收缩。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尤其是现代强度开发利用过程,引起了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演化,主要表现在:由于部分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由以放牧为主转变为以农耕为主,土地利用的强度不断加大,使草...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翟俊 邵全琴 刘纪远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会对近地面的气温测量产生影响。论文基于气象站点气温资料,1:10万LUCC数据集以及NCEP再分析气温资料,利用"观测减去再分析(OMR)"方法拆解出土地覆被对气温变化的单独贡献,借助Sen趋势与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计算方法分析了内蒙古地区1980—2010年间不同土地覆被类型,以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气温及其变化趋势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近30 a来LUCC对气温的影响总体表现出显著升温的作用,增加趋势为0.29℃/10 a。不同土地覆被类型对气温升高趋势的影响从大到小为:沙地>建设用地>草地>耕地,而且具有明显空间差异。同一种土地覆被类型在不同气...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宏亮 郝晋珉 高阳 段文凯 李牧 陈爱琪
以1997、2005和2014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采用多模型测度的分析方法,对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幅度、变化速度及状态趋势进行定量分析。从变化幅度上看,近20年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草地面积大幅减少,耕地、林地、建设用地、水域和其他土地面积有所增加,其中林地和其他土地增幅较大,园地保持相对稳定;从动态变化上看,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基本上各用地类型在2005—2014阶段年均变化激烈于1997—2005阶段;从状态趋势上看,整个研究阶段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多模型测度 动态变化 内蒙古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杨天成 李晓佳
为科学评价不同利用方式对典型草原健康的影响,本研究以西乌珠穆沁旗典型草原为研究区,通过群落调查结合Condition-Vigor-Organization-Resilience (CVOR)草地健康评价模型,综合评价放牧刈割草地(MG)、夏季放牧草地(SG)、冬季放牧草地(WG)、禁牧刈割草地(MP) 4种不同利用方式对草地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1)冬季放牧草地群落平均高度显著低于其他利用方式(P MP> WG> SG,放牧刈割草地综合草地健康指数最高(HCVOR=0.84),其余3种利用方式处于“不健康”状态。应适当加强对放牧刈割草地的利用,对其他3种利用方式进行因地制宜的草地管理措施,以期全面恢复内蒙古典型草原健康水平。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银辉 罗毅 刘纪远 庄大方
从渠系空间分布和土壤类型空间分布两个方面探讨灌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对于理解和揭示灌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和机制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以内蒙古河套灌区为例,应用GIS的空间分析模块,利用1985与2000年2期土地利用数据,通过计算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距离渠系的平均距离以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土壤类型上所占面积百分比,分析了渠系及土壤类型的空间分布对灌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影响。在距离渠系较近处,由于长期灌溉,再加上灌排设施不配套,地下水位逐渐抬高,导致盐碱地比重明显增加;在距离渠系较远处,受到水源与水量的限制,主要表现为耕地比例的下降和荒草地比重的上升。土壤类型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原本...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渠系分布 土壤类型 灌区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张德平
研究目的:对森林草原区1988—2009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变化及驱动因子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采用常规统计分析方法,依据呼伦贝尔地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及年度变更调查成果数据,分年度和林牧农土地利用类型区域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近22年来呼伦贝尔地区土地利用现状具有渐进加跳跃式变化特征,耕地面积增加101.75万hm~2,林地面积增加153.89万hm~2,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增加9.80万hm~2,牧草地面积减少233.82万hm~2,水域及未利用地面积减少39.06万hm~2。研究结论:近22年来伴随农业开发、"拱地头"、"扩地边",以及育林地保护和造林活动的耕地和林地扩张及建设用地占用,呼伦贝尔...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任斐鹏 江源 熊兴 董满宇 王博
根据1990年、2000年和2009年3期LandsatTM/ETM影像的土地利用分类结果,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工具、变化指数对比分析等技术和方法,对东江流域1990年-2009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区域差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1990年以来,东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表现为城市化过程显著、非城镇用地结构变化明显,以及林地和灌草地大为减少的总体特征;②流域的上游、中游、下游三个区域在1990年-2000年和2000年-2009年两个时段,城镇用地增加量表现出相同的空间分异特征,而年增长率却表现出不同的空间分异特征,其中非城镇用地的转化在3个区域差异明显,自然植被退缩的程度表现为...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侯智惠 梅连杰 侯安宏 逄焕成
从农业资源利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入手,文章以内蒙古12个盟(市)为研究样本,从农业资源、农业生态压力、农业生态保护、农业经济及社会发展等5个方面,选择18个评价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方法确定权重,测算农业资源利用综合指数,分析各盟(市)农业资源利用的差异,进而对因子分析结果进行聚类分析,辨别内蒙古农业资源利用的区域相似性。结果表明:(1)从农业发展因子得分来看,通辽市、呼伦贝尔市、赤峰市及兴安盟分别为1.870、1.275、1.136及0.165,是内蒙古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内蒙古农业资源保护的核心区域;(2)从草地利用因子得分来看,呼伦贝尔市、锡林郭勒盟、鄂尔多斯市及阿拉善盟分别为1.834、1.3...
关键词:
内蒙古 农业资源利用 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落成 刘存丽
太湖流域土地总面积36 895km2,包括了上海、江苏、浙江两省一市的部分区域,其中,江苏占53%,浙江占33%,上海占14%。太湖流域土地利用按下垫面可以分为耕地、建设用地、水域和其他用地4种类型。采用2005年土地详查数据与上次防洪规划数据进行比较。研究发现:耕地是太湖流域最重要的下垫面,占土地总面积的36.6%,建设用地占土地占面积的23%,与耕地的矛盾十分尖锐,水域面积较大,占土地总面积的14.5%。1996~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体趋势是,耕地面积减少,减少幅度最大的地区在太湖流域江苏部分,两省一市建设用地均有30%左右的增长幅度,土地围垦得到有效控制,水域面积略有下降。人口增...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机制 太湖流域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忠宽 智建飞 秦文利
在内蒙古草原对天然羊尿尿斑土壤氮素的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羊尿的施入,土壤NH4+-N浓度显著升高(p
关键词:
内蒙古草原 羊尿斑块 土壤氮素 放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银辉 罗毅 刘纪远 庄大方
土地利用变化的环境效应在相关研究领域的重要性日益显著。本文利用1985年和2000年土地利用数据,借助GIS软件ArcInfo和ArcView和景观格局分析软件包FRAGSTATS等软件,分别对内蒙古河套灌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总体特征、速度、变化过程、景观级别的动态特征以及景观生态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灌区内的土地利用以农牧为主,15年间,土地利用结构没有发生很大变化,反映了以农牧用地为主的特征;耕地减少,草地增加,表明近年来灌区所采取的退耕还草措施正在取得成效;而未利用土地的面积增加,说明灌区的土地利用率降低。在景观级别上,景观变化主要表现在景观呈破碎化趋势,景观多样性有所提高,斑块类型趋于...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摆万奇 丁贤忠
该文以奈曼旗 1 995年~ 1 999年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 ,结合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驱动作用 ,采用GKSIM模型对奈曼旗的土地利用变化趋势进行模拟分析。模拟结果显示 ,奈曼旗的林地面积将从1 995年的 1 71 1 71hm2 增加到 2 0 1 5年的 1 973 63hm2 ;以耕地和园地为主的农业用地面积基本稳定在 1 80 0 0hm2的水平 ;草地面积在近几年的下降后基本保持稳定 ,约为 980 0 0hm2 ;非农业用地持续增加 ,到 2 0 1 5年达到3 1 0 0 0hm2 。其它用地面积从 1 995年的 3 2 675 9hm2 下降到 3 0 2 65 5...
关键词:
奈曼 土地利用变化 GKSIM模型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凤荣
在半干旱区,气候干旱是荒漠化发生的自然背景条件,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则加速了荒漠化。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由于过度开垦和放牧,伊金霍洛旗的荒漠化发展得非常严重。自1976年以来,通过生态退耕,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改变放牧为圈养,增加灌溉、化肥等农业投入等,抑制了荒漠化,土地利用走向可持续。恢复以林草为主的土地利用结构是半干旱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础,而在人口超过农业所能够支撑的能力时,必须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创造非农就业机会,使得农民可以离开土地谋生,减轻人口对土地的压力,才可能实现生态退耕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伊金霍洛旗正是因为由煤炭开采带来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使得许多农民离开土地,进行生态退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