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354)
2023(6417)
2022(5917)
2021(5657)
2020(4895)
2019(11942)
2018(11599)
2017(21340)
2016(12020)
2015(13898)
2014(14190)
2013(14379)
2012(13798)
2011(12726)
2010(12862)
2009(12163)
2008(12403)
2007(10973)
2006(9369)
2005(8524)
作者
(37633)
(31883)
(31593)
(30449)
(19988)
(15568)
(14603)
(12612)
(11833)
(11293)
(10829)
(10791)
(10164)
(10149)
(10147)
(10026)
(9974)
(9331)
(9217)
(9217)
(8055)
(7941)
(7895)
(7294)
(7208)
(7206)
(7090)
(7079)
(6586)
(6445)
学科
(54023)
经济(53979)
(29406)
管理(28856)
方法(25764)
数学(23313)
数学方法(23113)
(21807)
企业(21807)
(15778)
中国(13862)
(13553)
(13081)
地方(13025)
(10679)
贸易(10677)
农业(10568)
(10319)
业经(9468)
(9035)
(8084)
(7599)
金融(7596)
(7518)
财务(7505)
(7505)
财务管理(7481)
银行(7466)
环境(7443)
(7129)
机构
大学(179734)
学院(177705)
(73596)
经济(72039)
研究(67793)
管理(64194)
理学(54987)
理学院(54209)
管理学(53124)
管理学院(52786)
中国(51161)
科学(44295)
(39298)
(37095)
(36762)
研究所(33783)
(33079)
中心(31147)
业大(29742)
农业(29574)
(27257)
财经(26088)
(25091)
北京(24974)
师范(24827)
(24063)
(23622)
经济学(22766)
(21561)
科学院(21140)
基金
项目(118720)
科学(91639)
基金(85426)
研究(82777)
(76653)
国家(76051)
科学基金(62513)
社会(50581)
社会科(47766)
社会科学(47749)
基金项目(45838)
(45318)
自然(41791)
自然科(40699)
自然科学(40685)
自然科学基金(39953)
(39892)
教育(37814)
资助(35208)
编号(33852)
成果(28006)
重点(27965)
(26556)
(26480)
(23670)
科研(23560)
计划(23450)
课题(23381)
创新(22296)
教育部(21782)
期刊
(79991)
经济(79991)
研究(52555)
中国(35010)
学报(33389)
(32872)
科学(29613)
(26080)
大学(23740)
学学(22362)
农业(21897)
管理(20115)
教育(17178)
(15367)
金融(15367)
技术(14356)
经济研究(13022)
财经(12722)
(12612)
业经(12268)
问题(11053)
(10967)
资源(10440)
(9804)
(9588)
技术经济(9119)
图书(8849)
理论(8631)
统计(8614)
国际(8597)
共检索到2686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丁晓华  陈廷芝  韩晶霞  
利用内蒙古地区46个气象台站逐月观测的气温资料,统计分析了年平均和季平均气温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内蒙古地区年平均气温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处于波动式下降阶段,在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存在明显的突变。在突变前,出现了异常冷和严重偏冷阶段;在突变后,出现了异常暖和严重偏暖阶段。这种异常气候特征与北半球极涡面积指数和欧亚环流指数有着良好的统计相关关系。当欧亚大陆经向环流占优势时,北半球极涡面积较大,位置偏东半球,则内蒙古地区气温较低;反之当欧亚大陆纬向环流占优势时,北半球极涡面积较小,位置偏西半球,则内蒙古地区气温较高。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班军梅  缪启龙  李雄  
通过对中国西南地区1951~2000年的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随时间变化特征的分析发现: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西南地区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日最高气温、年平均日最低气温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呈升温态势,在1998年达到50年来最高值;中国西南地区近50年来日最高气温呈降温态势,其年际变化大于平均气温和日最低气温;日最高气温的下降对平均气温影响大;日最低气温总体上呈升温态势,冬季1月升温比夏季7月显著;冬季气温在80年代为暖期;夏季气温在50年代为暖期。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董满宇  吴正方  
运用MHF小波分析、非参数统计检验Mann-kendall法及Yamamoto法对东北地区91个气象站点近50年的气候资料进行了温度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近50年来年均气温存在着明显的增温趋势,变化幅度为0.36℃/10年,明显高于全国的平均增温幅度,冬季和春季对东北地区年均气温上升趋势贡献率最大,两者的变化幅度分别为0.6℃/10年和0.4℃/10年。年、季节的温度变化趋势在空间上存在差异,对于年均温而言,近50年来整个东北地区的升温幅度较大的地区位于小兴安岭,松嫩平原大部及大兴安岭山地北端;大兴安岭南端、燕山山地东侧,辽河平原、辽东山地及长白山地大部变化幅度较小,本溪周围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郭建坤  黄国满  
本文以10天合成的SPOT VEGETATION(VGT)NDVI时序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利用NDVI的年均值、均值变化的标准方差以及年际间的变化率等指标分析了1998至2003年内蒙古地区土地覆被动态变化的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6年间土地覆被动态变化明显的区域占整个内蒙古地区的39%,主要集中在阴山以北的内蒙古高原、大兴安岭以西的呼伦贝尔高原地区以及鄂尔多斯高原的西部。对内蒙古地区12个盟市中五个变化等级的区域面积占各区面积的比例进行统计显示,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呼和浩特市、乌海市和包头市的变化较大,其中乌兰察布和锡林郭勒两个盟中都有近一半的区域(47%)为动态变化很大或较大的地区;连续...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孙杰  许杨  陈正洪  王凯  
根据河南、湖北和湖南等3省55个气象站1961~2005年的逐日降水量资料,采用趋势分析、周期分析和突变检验等方法,揭示华中地区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华中区域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增速为18.6mm/10a,但大部分站点增加趋势不显著;(2)华中区域平均年降水日数呈不显著的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0.57d/10a,其中大部地区为增多趋势(占65.5%的站点);(3)全区平均年中雨、大雨和暴雨以上日数上升速率分别为0.39、0.22和0.093d/10a,通过显著性检验的面积也随着日雨量条件的升高而不断缩小;(4)从季节上来看,区域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在春、秋季为减少趋势,冬、夏季为增...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赵志华  贺光明  杨海平  
本文运用对比的分析方法,分析了内蒙古地区主要物价指标的统计特征,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进一步考察了内蒙古主要物价指标之间及不同地区同一物价指标间的相似性,在此基础上文章分析了主要物价指数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尝试建立主要物价指数之间的正负反馈模型。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天宇  陈正洪  孙佳  程炳岩  任永建  张建平  
利用1924~2011年重庆和宜昌站气温资料,分析了三峡库区近百年来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从线性趋势、年代变化、突变和周期分析表明近88a重庆和宜昌气温的变化特征是比较一致的,两段显著偏暖的时期分别是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4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用重庆和宜昌站的平均来代表三峡库区,库区气温阶段变化与重庆、宜昌站基本一致,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出现的显著增温现象迟于我国1986年前后开始的普遍增温。库区各季节气温变化存在差异,4个季节最近一次增暖主要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或中后期。近88a来三峡库区年平均气温发生两次突变,1947年左右突变为降温趋势;1996年左右突变为增...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丁斌  顾显跃  缪启龙  
分析了1951~2000年长江流域(上、中、下游)的平均气温、平均日最低气温、平均日最高气温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特征。结果表明:长江流域近50年来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日最低气温、年平均日最高气温在20世纪50年代明显偏高,60~80年代波动下降,80年代中后期以后有所上升,90年代较80年代增温0.3℃~0.6℃之间;同时不同季节、不同区域气温呈现不同的态势,冬季平均气温、平均日最低气温在60年代以后呈上升趋势,而平均日最高气温呈下降趋势,夏季平均气温、平均日最低气温、平均日最高气温均以降温为主。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周扬  李宁  吉中会  顾孝天  范碧航  
依据内蒙古地区47个地面观测站1981—2010年降水资料,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作为干旱指标,分析了内蒙古地区年度和四季干旱发生的频率、干旱强度和站次比(发生干旱站数与总站数之比)的演变特点。结果表明:年度、秋季和冬季干旱强度变化趋势不明显,春、夏季干旱强度呈显著上升的趋势;近30 a来年尺度上干旱强度表现为轻度干旱,四季干旱强度以轻度干旱为主;年、季尺度上干旱发生的覆盖范围为局域性干旱和区域性干旱;内蒙古东北部呼伦贝尔盟是年度干旱、中旱、重旱与特旱发生频率最高地区,而西部阿拉善盟地区干旱、中旱、重旱和特旱发生的频率相对较低;从季节上来看,内蒙古全区春、冬季干旱(含中、重和特旱)发生频...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晓晖  张克斌  慈龙骏  
为了解半干旱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格局的时空变化,该文以半干旱农牧交错区的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为例,采用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从土地利用的角度分析了该旗近20年来景观和景观要素变化的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整个景观正从单一的人为景观向多样化的近自然景观过渡,其中前期(1977—1987年)变化主要发生在梁滩相间区,后期(1987—1998年)变化则发生在整个区域内,整个景观趋于稳定.从土地利用结构上来看,前期乔木林地的变化以面积变化为主,而后期则以空间分布格局的变化为主.前期灌木的过度利用和后期灌木大面积种植则对整个景观的变化产生了十分显著的影响,这表明治沙造林的观念正在由以往的大面积营造乔木林向灌木林...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戴仕宝  杨世伦  
对长江水资源的特征如总量、用水量、水污染等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为:①1954—2004年流域平均降水量呈现下降趋势;长江上中游降水量的减少是导致宜昌、汉口水文站的径流量呈现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而大通水文站径流量呈上升趋势与汉口—大通间降水量增加有关;大通站1950到2004年的最小、最大月均径流量均呈上升趋势;长江水资源总量的变化主要受控于气候的变化。②水污染逐渐加重,水质有恶化的趋势,工业污染的增加是主要原因。③年均用水量占入海径流量的5.7%左右,人类活动尚未对长江流域总的水量构成很大的影响。结论:①长江水资源总量尚未发生巨大的变化,但由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污染已对水资源的利用构成了影响;②...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任利利  殷淑燕  
依据1960-2011年汉江上游29个气象站数据,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空间插值法及Matlab软件小波分析法对汉江上游近52a平均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1960-2011年间汉江上游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年均温的增温速率为0.104℃/10a;年均温距平在1997年之后以正值为主,尤其在2000-2007年间气温上升趋势更明显。(2)汉江上游年均温突变点出现在1997年。(3)汉江上游年均温具有明显的周期性,29a左右的周期振荡最强,为第一主周期。(4)汉江上游多年年均温的空间分布主要表现为南北低中间高,大致呈纬线方向分布。19...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魏威炜  胡子付  冯斌  张淑艳  韩立兵  
装配式地下管廊的经济性一直是影响其推广的关键问题。为研究内蒙古地区装配式地下管廊的经济性,分析了在8种不同装配率条件下装配式管廊的土建工程费用,并与现浇管廊进行人工、材料、施工机具使用等比较,得出装配式管廊随着装配率的提升总人工工日消耗量的变化情况;得出装配式管廊叠合楼/墙板的价格和现浇整体式管廊工程费用相等时的价格平衡点;最终得到装配式管廊与现浇管廊相比,在模板使用量、脚手架使用量、环保节能等方面优势明显,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环保效益的结论。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侯林秀  温璐  张雪峰  王立新  赵吉  杜凤莲  
为探讨内蒙古地区水资源现存问题和发展规律,合理利用区域水资源,基于水足迹理论对内蒙古1998—2018年用水结构进行分析,并评价区域水资源利用状况。结果表明:全区水足迹整体呈上升趋势,2018年总水足迹达778.58亿m3。从构成上看,农业蓝绿水足迹始终占总水足迹主导地位,所占比例为72.43%~82.97%。对比各地级市用水特征,由于阿拉善地区生态蓝水足迹较高,因而人均蓝水足迹最高;兴安盟降水量大、作物产量较低,因此人均绿水足迹最高;研究区总体水资源压力始终处于较高状态,乌海地区水资源压力位居第一,但研究区总体上尚未出现水质性缺水问题。综上,内蒙古地区亟需通过调整用水结构等以改善当地水资源利用现状,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晓峰  王宏志  刘洛  徐新良  
大豆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兼油料作物之一,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对大豆产品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全球气候变化给大豆生产带来了一定影响,其中有负面的,也有正面的。本文以2010年中国耕地空间分布遥感监测数据为基础,在1961-2010年的长时间序列气象数据、土壤数据等数据基础上,采用GAEZ模型,综合考虑光、温、水、CO2浓度、病虫害、农业气候限制、土壤、地形等因素,估算了中国大豆生产潜力,进而分析了近50年来气候变化导致的中国大豆生产潜力的时空格局特征。研究表明:1中国大豆生产潜力呈现由南向北、由西向东增加的趋势。东北平原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海平原区是大豆高产区。2近50年来,中国大豆适宜种植面积持续增加,而大豆平均生产潜力却持续下降,大豆生产潜力总量先降后增。3中国大豆生产潜力的变化区域差异明显。东北平原区大豆生产潜力总量居全国第一,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海平原区分别居第二、三位。本文揭示了近50年来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大豆生产潜力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对合理安排大豆种植布局,高效利用气候和土地资源,实现大豆稳产高产具有指导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