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571)
2023(5478)
2022(4377)
2021(4308)
2020(3662)
2019(8755)
2018(8904)
2017(16677)
2016(9340)
2015(10876)
2014(11104)
2013(10619)
2012(9378)
2011(8480)
2010(8939)
2009(8148)
2008(8086)
2007(7379)
2006(6471)
2005(5831)
作者
(27871)
(22921)
(22734)
(21795)
(14681)
(11139)
(10374)
(9120)
(8655)
(8510)
(8012)
(7973)
(7636)
(7414)
(7068)
(7031)
(6880)
(6725)
(6636)
(6501)
(5897)
(5697)
(5668)
(5300)
(5228)
(5109)
(5106)
(5082)
(4811)
(4539)
学科
(35633)
经济(35598)
管理(24734)
(22835)
(19379)
企业(19379)
方法(18651)
数学(16530)
数学方法(16010)
(9970)
(9301)
中国(8738)
理论(8540)
业经(7701)
(7699)
农业(6579)
地方(6351)
教学(6341)
(6178)
(5814)
贸易(5807)
(5748)
(5644)
环境(5449)
资源(5139)
技术(5020)
教育(5015)
(5006)
财务(4968)
财务管理(4946)
机构
学院(131716)
大学(128229)
管理(49226)
(45422)
经济(44133)
理学(41752)
理学院(41311)
研究(40758)
管理学(40044)
管理学院(39845)
中国(32290)
(28606)
科学(28310)
(23412)
业大(22273)
(21595)
(21474)
(21373)
研究所(19493)
中心(19331)
北京(18689)
农业(17894)
(17636)
(17549)
师范(17344)
技术(17170)
财经(16645)
(15384)
(15009)
(14907)
基金
项目(85096)
科学(64921)
研究(60808)
基金(58331)
(51912)
国家(51521)
科学基金(43423)
(35190)
社会(34484)
社会科(32549)
社会科学(32535)
自然(30134)
基金项目(29980)
教育(29704)
自然科(29387)
自然科学(29383)
(29159)
自然科学基金(28826)
编号(26556)
资助(25952)
成果(20901)
重点(19480)
课题(19010)
(17702)
(17162)
(17153)
科研(16536)
计划(16121)
创新(16001)
大学(15924)
期刊
(53261)
经济(53261)
研究(35012)
中国(29251)
学报(22018)
科学(20613)
(20356)
教育(19412)
管理(18528)
(17747)
大学(16825)
学学(15821)
技术(14884)
农业(13666)
业经(10827)
(10088)
金融(10088)
(8468)
林业(8300)
统计(8118)
经济研究(7790)
财经(7486)
图书(7349)
资源(7306)
(7283)
(6989)
科技(6818)
技术经济(6764)
问题(6723)
职业(6714)
共检索到1974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韩德军  刘建忠  南灵  
首先了解和掌握了内蒙古各地区在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中普遍存在的资金、技术和政策问题,然后根据内蒙古东、中、西部地区生态地理环境逐渐恶化的特点,对内蒙古全区的退耕还林(草)问题进行分区分析,在东、中、西部分别选取呼伦贝尔盟、赤峰市、乌兰察布盟,借鉴三个盟(市)的经验,分别探讨进行农田防护林建设、股份合作造林、与农业产业化结合退耕三种适合东、中、西部地区的退耕还林(草)模式,值得内蒙古其他盟(市)推广和借鉴。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曾小舟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退耕还林还草课题组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世东  吴转颖  
在将我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区划分为 2个大区 9个类型区的基础上 ,研究了每个大区的退耕还林还草基本技术思路和每个类型区的退耕还林还草模式 ,包括其类型区域范围、自然资源特点、社会经济特点、主要限制因子、基本技术思路、林草类型结构、植被恢复方式、植被恢复技术、主要树种草种、经营管护方式等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杨洪晓  王学全  卢琦  郭建英  杨文斌  褚建民  
为改善温带草原区的退耕还草技术,以内蒙古中部四子王旗退耕农田为例,研究行带式柠条锦鸡儿林对草本群落的修复能力。结果表明:1)林带间距的宽窄影响林带间隙草本群落的恢复过程,过窄或过宽的带间距都不利于林带间隙草本群落的恢复进程;2)当退耕地与林带的距离适当时,林带能明显促进草本群落的恢复,使草本的盖度和物种数目明显提高,当距离过大或过小时,这种促进作用显著减弱;3)林带间隙内不同距离草本群落的恢复效果符合高斯模型;4)根据高斯回归模型推算,当林带间距介于16~28m时,林带对草本群落的修复作用能够达到最佳状态。研究结果对优化温带草原区退耕地促草型灌木林的结构具有参考价值,就行带式柠条锦鸡儿林来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强  杨明洪  潘久艳  
出于生态考虑,1999年国家开始实施规模宏大的退耕还林(草)工程,成果显著。这一工程能够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是,农户在退耕还林(草)后能够得到政府的一定补偿,使农户退耕后收入较以前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这种补偿是有一定期限的。为了使退耕的土地不会出现复耕,培养退耕农户的自我发展能力、增加农户收入是根本途径。本文基于对成都市周边地区退耕农户的调查,探索能够使农户收入有效增加的方式,并总结出农户在退耕后的自我发展模式主要有分散型和农业产业化带动型两种。结合调查地区的具体情况,笔者对这两种模式作了相应的分析和比较。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杨丁丁  罗承德  宫渊波  梁剑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difference of soil nutrient and the dynamics of available nutrient in soil solution of the forest and grass composite pattern and the farmlands on site.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content of soil total N,hydrolysable N,organic matter in forest and grass composite pattern was h...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世东  
为研究典型立地条件下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协调配合,综合效益最佳的退耕还林模式,推动退耕还林的可持续发展,该文以退耕还林重点工程区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典型立地为研究对象,运用系统动力学等理论和方法,采取试验站点观测与入户调研集成等5个结合的技术路线,共获取原始数据10 000多个,对退耕还林的优化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凉城县试验点退耕还林优化模式为山杏×沙棘×紫花苜蓿,并研究提出了其系统仿真模型、模式配套技术及模式机理.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世东  
为了得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退耕还林还草模式 ,针对我国退耕还林还草主要在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开展的实际 ,在两大流域分别选取一个典型的植被恢复困难的类型区 ,即长江上游的干热干旱河谷区、黄河上中游的黄土丘陵沟壑区 .利用适地适树理论、正交实验设计和建立半永久全封闭径流观测场的方法 ,对树种的选择、配置和生态效益进行了研究 .最后提出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有机结合的退耕还林还草模式 ,包括其类型区域范围、自然资源特点、社会经济特点、主要限制因子、基本技术思路、林草类型结构、植被恢复方式、植被恢复技术、主要树种草种、经营管护方式等 .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立中  贾玉山  
实现草原的永续利用,可以有效增加草产品、畜产品供给和提高农牧民收入的同时,对国家的生态安全、边疆稳定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借鉴发达国家草原持续利用经验,提出了内蒙古温性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持续利用的经营模式。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徐晋涛  曹轶瑛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于转利  罗剑朝  张海鹏  王勇胜  
退耕还林(草)工程效率低下的原因在于博弈的存在:它包括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博弈、农户与中央政府的博弈以及农户之间的博弈。这三种博弈均陷入困境,而改变博弈结果的方法是制定新规则,以达到新的纳什均衡。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陈鑫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发展阶段,生态环境面临很大压力:大批湿地被破坏,大量鸟类迁徙他乡,湿地生物多样性逐步减少,湿地面积萎缩,湿地生态功能显著下降。因此,树立湿地保护理念,实施退耕还湿工程,着力加强湿地生态建设,应引起重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