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013)
2023(4487)
2022(3657)
2021(3028)
2020(2546)
2019(5485)
2018(5342)
2017(10113)
2016(5171)
2015(5871)
2014(5836)
2013(5966)
2012(5886)
2011(5654)
2010(5890)
2009(5488)
2008(5110)
2007(4615)
2006(4459)
2005(4168)
作者
(17134)
(14572)
(14444)
(13947)
(9378)
(6899)
(6439)
(5631)
(5500)
(5285)
(5052)
(4909)
(4756)
(4749)
(4639)
(4475)
(4260)
(4133)
(4113)
(3892)
(3767)
(3539)
(3536)
(3405)
(3369)
(3291)
(3066)
(2902)
(2882)
(2800)
学科
(49774)
经济(49751)
地方(14841)
管理(12592)
方法(12157)
地方经济(11630)
数学(10951)
数学方法(10902)
(9677)
(9064)
中国(8520)
业经(7429)
(6649)
企业(6649)
经济学(6550)
(6199)
环境(5784)
(4969)
(4969)
金融(4969)
(4892)
产业(4830)
(4677)
资源(4648)
(4626)
(4589)
农业(4523)
总论(4164)
信息(4114)
及其(4101)
机构
大学(86684)
学院(86599)
(48331)
经济(47549)
研究(37167)
管理(28725)
中国(27584)
理学(24104)
理学院(23725)
管理学(23349)
管理学院(23179)
科学(21486)
(19564)
(19496)
(17860)
研究所(17723)
经济学(16723)
中心(15668)
财经(15541)
经济学院(14688)
(13993)
(13363)
(13253)
(12246)
科学院(11976)
北京(11594)
(11527)
师范(11438)
财经大学(11300)
(10457)
基金
项目(53612)
科学(42647)
基金(40064)
研究(37682)
(35491)
国家(35267)
科学基金(29568)
社会(26464)
社会科(25163)
社会科学(25157)
基金项目(20834)
(19644)
自然(17931)
自然科(17472)
自然科学(17468)
自然科学基金(17141)
(16726)
资助(16296)
教育(15720)
(13507)
编号(13429)
重点(12810)
(12277)
经济(12174)
国家社会(11825)
(11650)
发展(11121)
(10977)
成果(10853)
中国(10428)
期刊
(62168)
经济(62168)
研究(31669)
中国(15416)
(13867)
科学(12805)
学报(12279)
管理(11987)
经济研究(11401)
(10741)
大学(9230)
学学(9073)
财经(8778)
(8088)
金融(8088)
(7763)
问题(7683)
技术(7325)
业经(7091)
农业(7058)
技术经济(6148)
世界(5719)
统计(5563)
(5487)
国际(5147)
经济问题(4974)
资源(4832)
经济学(4715)
(4639)
经济管理(4511)
共检索到1415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庆辉  
口岸是国家对外开放的门户,是可以合法进出国境、关境的地方,是国际物流、客流的必经通道,是国界和不同关税区边界上的门户。因而口岸已经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源和各地客商的投资热点,它对形成口岸经济、带动口岸城市发展、促进对外经济贸易和国际交往意义重大。内蒙古自治区对外开放口岸发展到18个,形成了以口岸为依托的沿边开放带,成为我国向北开放的主要口岸经济带。本文首先介绍了内蒙古现有的口岸经济地理布局特征,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各口岸所对应的口岸腹地经济资源优势,指出这些经济资源优势是形成内蒙古口岸经济带的基础,最后展望内蒙古口岸经济的发展前景。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喆儒  
在内蒙古自治区的边境贸易中,对蒙古国口岸的发展非常迅猛,中蒙双边的经济活跃程度正在超过中俄双边的经济活跃程度。中蒙两国的进出口贸易货物全部是通过口岸运输完成的,推动对蒙古国口岸经济发展,对加快内蒙古的对外贸易,特别是边境贸易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杨文兰  
伴随着冷战结束、俄蒙转轨以及中国沿边开放政策的实施,内蒙古开始成为我国向北开放的桥头堡,其4261公里的边境线和19个对外开放的口岸成为了中国与俄蒙联系的桥梁与纽带。但随着中俄、中蒙经贸关系的不断升温,特别是俄蒙的矿产资源、能源及木材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刘桂艳  武晓玉  包庆丰  徐玮  
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后内蒙古国有林区林业经济发生了较大波动,文章运用“常-常”法划分内蒙古国有林区林业经济发展的波动周期,并采用HP滤波法进行短期波动和长期趋势的分离。在潜在增长率逐年降低且呈负增长趋势的情况下,林业经济在不同周期的波动具有年均增长率差异大、波动幅度大、经济脆弱性强等特征。文章运用2003-2019年内蒙古森工集团19个林业局的面板数据,选取3个维度6个指标进行不同波动周期的随机效应回归,探究影响林业经济增长变动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2001-2010年,木材采运在第一产业产值中的比例变化对林业经济增长具有非常显著的负向影响。(2)2011-2015年,第三产业结构比例变化对林业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木材采运在第一产业产值中的比例变化对林业经济增长具有非常显著的负向影响。(3)2016-2019年,第三产业结构占比、木材采运在第一产业产值中的比例及资本要素投入的变化均对林业经济增长产生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4)从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来的总体情况来看,木材采运在第一产业产值中的比例变化对林业经济增长呈现非常显著的负向影响,而除了第三产业结构占比和资本要素投入的变化对林业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外,劳动要素投入变化也对林业经济增长具有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由此,文章提出在内蒙古国有林区继续推进林业产业结构调整、适度开展必要的木材采运业务、增加非林木产业投资、组织职工技能培训以及发展林下经济等政策启示,以实现国有林区林业经济的稳定增长。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杨文兰  
以"地缘要素"为基础的地缘经济学,从根本上改变了边境相邻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利益诉求、政策制定以及经济行为。基于内蒙古地缘优势、区位优势,中国与俄蒙合作主要表现在内蒙古与俄蒙的合作。本文在综合考虑内蒙古地缘、口岸等方面的基础上,从多视角、多层次构建出内蒙古以口岸为核心,以边境线为轴,跨边境两侧,运用多种发展手段的综合发展模式。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崔晨曦  孟凡浩  罗敏  王媛媛  萨楚拉  包玉海  
[目的]明晰干旱半干旱区耕地水资源短缺的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是实现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首要前提,对保障区域乃至全国粮食安全和生态健康有着重要意义。[方法]以内蒙古为典型研究区,以水足迹理论为依据,通过构建耕地水资源短缺指数(Arable Land Water Scarcity Index,AWSI),分析2000—2018年内蒙古AWSI时空格局及变化特征,并进一步借助地理探测器模型定量揭示研究区内气候、植被、地形、人口密度等11个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对耕地水资源短缺时空变化的影响差异。[结果]结果表明:①内蒙古AWSI总体呈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西部耕地缺水压力较大。2000—2018年间内蒙古AWSI呈增加趋势,增加区域占总面积82%以上,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②自然因素主要决定内蒙古耕地水资源短缺的空间格局,其影响明显大于社会经济因素,但是2000—2018年间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力在呈增大趋势。③自然因素中以蒸发量、年均温、降水量为主的气候因子在生态探测中共有19组显著差异,占据了影响因子中的主导地位。而在社会经济因素与自然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影响力呈现相互增强或非线性增强。[结论]由于农业水资源短缺空间分布不均及供需矛盾加剧,亟需增加节水设施和调整种植结构成为内蒙古未来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问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刚强  刘沛林  李映辉  吴壮益  刘娟  
基于引证关系,利用知识图谱、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对1981—2019年《经济地理》创刊以来知识溢出的特征与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专业综合性、学科交叉性特点,在《经济地理》期刊知识溢出的特征与变化中得以充分诠释。期刊知识溢出的作用与变化,不仅体现在促进作者合作网络形成与机构合作关系的深化上,也体现在对城市化、区域经济发展、区域旅游发展等研究领域的推动作用与变化上。期刊知识溢出的特征与变化在其主题构成、作者贡献、机构力量与前沿引领等的探讨中进一步得以明确。具体地,城市化研究的知识溢出作用,从城市化和城镇化、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等方面,逐渐转向新型城镇化、城市网络、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等主题;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知识溢出作用,经历了从经济联系转向产业集群、再转向空间相互作用关系的主题变化;区域旅游发展研究的知识溢出作用,则从旅游资源、旅游业、生态旅游等方面,逐步转向乡村旅游、旅游经济与协调发展等主题。以国家战略与发展政策为主要导向,促进国内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与发展,是《经济地理》期刊知识溢出的核心内容与集中反映。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张军  刘晓峰  谢露露  
利用2008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层面服务业的汇总数据和2007年的城市数据,本文对影响服务业产业集聚的因素作了初步考察,特别关注代表地区市场容量及与市场接近程度的城市市场潜能带来的影响。分析表明,市场潜能较高的城市的服务业集聚程度也较高,平均来看,城市市场潜能提高1%,其服务业集聚程度提高0.2%左右。并且市场潜能对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在中部地区最为明显,东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则不显著。市场潜能对服务业影响在地区间的差异可能与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在城市体系以及地理位置的不同有关。本文还分析了其他城市特征及行业差异对服务业分布的影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胡兆量  陈彦光  刘涛  
经济地理面貌变化有三个特征。第一个特征是不平衡,主要受集聚效应等经济规律制约。第二个特征是从不平衡趋向相对平衡,主要受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生态规律的制约。第三个特征是区域差异性。区域受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制约有强烈的个性,区域经济地理面貌有明显的差异性。研究区域特征是经济地理学的重任。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车辚  
1840年前云南的经济地理特征可以从商品流通总量、区域经济中心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概括。以粮食、棉布、盐、铜四项中长距离贸易商品为代表,估算出鸦片战争前夕云南全省年商品流通总值;并可以发现当时云南的区域经济中心则分为农业中心、矿业中心、商业中心三种类型。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刚  辛晓平  范闻捷  王道龙  杨桂霞  张宏斌  周磊  陈宝瑞  
地球表面的瞬时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PAR)和植被吸收的光合有效辐射(Absorbed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APAR)是许多集中于生物圈和大气之间交换过程研究的关键参量。光合有效辐射吸收比例(Fraction of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FPAR)是APAR和PAR的比值,是许多气候模型及生产力模型的基本特征参量。因此,研究PAR/APAR/FPAR的时空变化规律,对准确估算草地NPP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MODIS遥感影像...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师长兴  邵文伟  范小黎  周园园  贺莉  
本文通过黄河头道拐站1950-2009年水沙年系列进行突变点分析,识别出1969年、1986年、1996年3个突变点,将黄河内蒙古段水文过程划分为4个时期。在此基础上,利用内蒙古段6个水文站长系列日流量、日含沙量及泥沙组成数据,划分了各站的夏汛洪峰,并统计分析了分期洪峰的水沙分布特征和洪峰水沙关系,揭示出夏汛洪峰流量和输沙率逐渐减少的规律:1996-2006年与1954-1968年相比,夏汛洪峰水沙量占全年水沙的比例都减少了约一半,流量级频率与输沙率乘积的峰值对应的流量也降低了约一半。分析认为,黄河内蒙古段夏汛洪峰特征阶段性变化既有大型水库的影响,又有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而且后者的作用越来越大。分析发现,20世纪90年代以前,黄河上游水沙变化只是改变了内蒙古段来沙中粗颗粒泥沙的水沙关系,显示出大流量输送粗颗粒泥沙能力相对增强的趋向;进入内蒙段后,通过泥沙冲淤调整,分粒径组泥沙水沙关系变化比较复杂。近期在水沙条件巨大变化下,河流的输沙特性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但是无论全沙还是分组沙,水沙关系曲线变陡,大流量输送泥沙能力相对增强。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智颖飙  王再岚  张荷亮  李红丽  崔艳  红鸽  姚一萍  
内蒙古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提升资源环境绩效是生物修复的与保育的关键。利用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和资源环境绩效指数(REPI)对我国西部干旱半干旱生态脆弱区的内蒙古近12a来的资源环境绩效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2011年综合绩效指数从2000年的63.9上升为2011年的183.6,但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水平在全国的第23位左右徘徊。②近12a中用水绩效及其指数提升明显,建设用地绩效指数呈现"N"型不稳定变动态势;COD排放绩效指数和工业固定废物排放绩效指数呈现下降趋势,但SO2排放绩效指数呈现线性增加趋势,资源消耗型发展模式与态势没有根本转变。③2010年内蒙古综合现代化水平居...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苗静  盖志毅  
为探讨内蒙古33个典型牧业旗县产业结构演进特征,对近70年的内蒙古典型牧业旗县产业结构演进阶段及总体特征进行分析。采用产业经济学中的偏离—份额分析法及产业结构偏离度等指标,重点对1993—2015年内蒙古典型牧业旗县产业结构演进特征进行定量评价。研究表明,内蒙古牧区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只是演进相对滞后,牧区产业政策是影响内蒙古牧区产业结构演进的主要力量。内蒙古牧区产业结构特征表现为:第一产业结构素质较低,第二产业原有竞争优势减弱,第三产业带动经济发展的能力越来越强。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对称,第一产业超出了产业所需的劳动力,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很低,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逐渐增强。鉴于独一无二的草原生态经济价值和内蒙古牧区产业结构演进特征,产业结构调整应该从"二三一"模式调整为"三一二"模式。政府作为牧区政策的强力引导者,需要制定符合草原牧区特殊性和草原生态系统特点的产业政策。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莫理宁   李彦  
RCEP全面生效给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广西口岸应结合自身发展特征,明确现实差距,针对性地进行转型升级发展。近些年来,广西口岸总体核心业务流量攀升,各类口岸功能互补,“通道经济”特征明显减弱,口岸与载体城镇经济发展总体协调良好,但各口岸间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虽然具备向产业经济转型的条件,但升级格局存在结构性问题。RCEP的生效强化了广西口岸的区位价值,为口岸经济转型升级带来契机,有利于口岸特色产业培育和集聚以及口岸经济的韧性治理。面对基础设施存在短板、口岸间联动不足、产业区位依赖较强以及跨境协作深度不足等问题,广西口岸经济应秉承借力RCEP、对接口岸需求、多方联动和扶持数字经济的思路,积极推动口岸经济转型升级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