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947)
2023(11476)
2022(9498)
2021(8943)
2020(7827)
2019(18216)
2018(18178)
2017(35672)
2016(19269)
2015(21866)
2014(21740)
2013(21592)
2012(19834)
2011(18212)
2010(18750)
2009(17710)
2008(17530)
2007(16135)
2006(14074)
2005(12535)
作者
(57780)
(48742)
(48457)
(46166)
(30471)
(23379)
(21881)
(19133)
(18092)
(17338)
(16576)
(16255)
(15338)
(15330)
(15121)
(14998)
(14808)
(14228)
(13966)
(13941)
(12293)
(12011)
(11979)
(11121)
(11014)
(10898)
(10873)
(10767)
(9986)
(9792)
学科
(87498)
经济(87432)
(56462)
管理(48751)
(47632)
方法(39535)
数学(35912)
数学方法(35280)
(35090)
企业(35090)
农业(31430)
业经(20693)
中国(20011)
(17931)
(17623)
地方(17432)
(15659)
贸易(15655)
(15248)
(15155)
环境(14933)
(12647)
理论(11927)
(11735)
银行(11700)
(11680)
(11427)
技术(11362)
(11195)
金融(11192)
机构
学院(283625)
大学(277989)
(116950)
经济(114548)
管理(108536)
研究(95272)
理学(94425)
理学院(93407)
管理学(91421)
管理学院(90934)
中国(73020)
(69172)
科学(61594)
(58197)
农业(53422)
业大(50970)
(49935)
(49533)
研究所(45604)
中心(45285)
(43436)
财经(39797)
北京(36359)
(36165)
(36107)
师范(35823)
经济学(34950)
(34094)
(33553)
农业大学(33359)
基金
项目(191121)
科学(149017)
基金(137385)
研究(137217)
(120918)
国家(119909)
科学基金(101726)
社会(86325)
社会科(81533)
社会科学(81505)
(76967)
基金项目(72771)
自然(66119)
自然科(64473)
自然科学(64455)
(63537)
自然科学基金(63273)
教育(62180)
资助(56824)
编号(56758)
成果(44573)
重点(43145)
(42203)
(41817)
(39255)
课题(38517)
(37476)
科研(37004)
创新(36746)
国家社会(35613)
期刊
(130612)
经济(130612)
研究(75040)
(70127)
中国(54111)
学报(47948)
农业(47439)
科学(43982)
(36606)
大学(36332)
学学(34856)
管理(33956)
业经(27838)
(26138)
金融(26138)
教育(25894)
技术(25040)
(23742)
经济研究(18825)
问题(18536)
财经(18512)
(16314)
统计(16062)
(15838)
技术经济(14941)
农村(14657)
(14657)
资源(14642)
(14614)
农业经济(14343)
共检索到4103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韩鹏  黄河清  甄霖  姜鲁光  李芬  
在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存在着针对土地和针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两种生态补偿模式。以社会调查数据为基础,本研究对比分析了这两种模式对农牧户家庭生计的影响和农牧户接受生态补偿的意愿。结果表明,以产业结构调整为目标的生态补偿模式使农牧户畜牧种植规模明显减少,且有利于吸纳劳动力就业、推动劳动力转移、促使产品生产转向市场销售以增加家庭收入等。这种模式虽然在以规模化和市场化为特征的现代经济中具有一定程度的风险,但总体上具有既能改善生态环境又能使社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的双重功能。另外,劳动力非农化的变化趋势表明,只有对农牧户的生态补偿持续进行一段时期,方可能使当地的生态系统从根本上得到显著改善。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战金艳  邓祥征  岳天祥  包玉海  赵涛  马胜男  
农牧交错带以其典型的生态脆弱性特征与生产经营上的农牧过渡性特点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在人口增长与环境恶化的双重胁迫下,土地利用方式与程度发生了深刻变化,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该文利用20世纪80年代后期与90年代后期的美国陆地卫星遥感数据,分析了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研究发现,10年间,交错带的用地类型变化主要体现为耕地的扩展以及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的收缩。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尤其是现代强度开发利用过程,引起了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演化,主要表现在:由于部分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由以放牧为主转变为以农耕为主,土地利用的强度不断加大,使草...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修长柏  薛河儒  刘秀梅  
本文以详细资料分析了内蒙古农牧交错地带的农村贫困现状、主要问题、致因 ,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反贫困的措施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凯  马明  
通过图形分析与数字量化的方式,辨析聚落空间形态。将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山地空间中的43个聚落进行整合与比较,量化形状指数以及聚落空间分维值进而梳理聚落空间特点。结果表明: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山地聚落斑块空间具有相似性,聚落空间主要受到环境影响而形成以中小型带状聚落为主的空间形态。由于受到该地区降水及地貌的影响,聚落呈现明显的"亲水性"。聚落在选址营建时依附于河流走向进行建设,形成"人-地-水"的有机整体。聚落外围空间不丰富,空间尺度单一,整个聚落空间的外部离散度差异都不大。该地区聚落的公共空间结构化程度相对较弱,表现出聚落外部空间较强的功能性与较弱的文化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海山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海山(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系,呼和浩特010000)1农牧交错带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组成要素分析内蒙古农牧交错带位于内蒙古北部牧业带与南部农业带之间,是一条由鄂尔多斯高原东部向东延伸至大兴安岭北端东南侧的狭长地带,地形结构以山...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姜冬梅  宋豫秦  杨勇  
通过对内蒙古奈曼旗尧勒甸子村的微观研究,得出北方半干旱农牧交错带小区域人地关系演变的模式及原因,并在近年来这一地区实施“多元系统”整治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环境科学与经济学的理论,提出这一地带建设小区域高效经济生态系统的宏观发展模式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孙杜芬  
在国际油气勘探开发合作项目中,伊拉克主要采用的财税条款是新兴的服务合同,但在库尔德自治区却采用产品分成合同。这两种合同的主要区别,一是成本回收时间,二是成本和费用回收后剩余部分的分配。产品分成合同正式投产后便可进行成本回收及利润油分成,而服务合同在达到规定的产量后才可回收成本和报酬费用。产品分成合同在成本回收后利润油由资源国政府与承包商分配,而服务合同成本和费用回收后所有剩余部分均归政府所有。因此,在服务合同模式下,承包商无法与资源国政府分享高产及高油价带来的超额利润。中东地区资源丰富,是全球关注的热点,也是中国油气资源战略规划的范畴,分析该地区的服务合同与产品分成合同,对于我国企业参与国际油...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孙芳  乔颖丽  
农牧交错带具有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的系统特征,历史上长期以来呈现经济不发达、社会落后的状况。在实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农牧业无论是品种选择、结构安排,还是经营方式、投入要素等方面均有较大变化。本文应用研究区历史统计资料与农户实地调查资料,分析了改革后农牧业经营状况、农民收入、农村经济的巨大变化。分析结论显示改革30年后,该区农牧业经营模式趋于优化、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村面貌逐渐改善。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常月明  王心源  沙俊英  
农牧交错带位于我国北方半湿润农业区和半干旱、干旱牧业区接壤的过渡地带,是环境演变的敏感地带;其生态环境具有很强的脆弱性和过渡性,波动性大,极易受到干扰,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是其中最突出问题之一;文章讨论了内蒙古四子王旗东南部的水土流失及其危害,探讨了其成因,认为自然环境本身的不稳定性、人类生产活动的波动性和不合理性与气候要素、地理环境的恶劣性相叠加,是导致该区水土流失和人民生活贫困的主要根源。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淑芬  陈志远  
苜蓿是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交错带重要的牧草之一。近年来,在种植业结构调整和生态治理中得到快速发展,但在生产中缺乏规范的苜蓿种植管理技术,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生产力水平,制定规范的苜蓿种植管理技术是非常必要的。苜蓿栽培技术模式,是在林西县多年的苜蓿生产实践基础上产生的,该技术模式又在生产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后形成此文。技术模式着重介绍了苜蓿品种的选择原则、播种要点、田间管理及收获等技术。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赵芸逸  王秀兰  丁翔宇  梅昀  
本文以湖北省的五个增减挂钩项目作为研究对象,从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选取指标构建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农户数据,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测度政府主导模式和市场主导模式下各项目在挂钩实施前后效益的隶属度。结果显示,政府主导模式下,综合效益隶属度增长幅度一般,社会效益增长最大,生态效益有所下降;市场主导模式下,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隶属度增长幅度较大,但有较大波动和风险。为此,提出如下建议:市场主导模式下,要建立完善一套规范系统,加强政府在宏观上对项目的关键环节的监督、控制和约束;政府主导模式下,要引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赵芸逸  王秀兰  丁翔宇  梅昀  
本文以湖北省的五个增减挂钩项目作为研究对象,从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选取指标构建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农户数据,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测度政府主导模式和市场主导模式下各项目在挂钩实施前后效益的隶属度。结果显示,政府主导模式下,综合效益隶属度增长幅度一般,社会效益增长最大,生态效益有所下降;市场主导模式下,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隶属度增长幅度较大,但有较大波动和风险。为此,提出如下建议:市场主导模式下,要建立完善一套规范系统,加强政府在宏观上对项目的关键环节的监督、控制和约束;政府主导模式下,要引入市场机制,弥补政府主导模式中的资金缺乏问题,并通过市场的竞争机制提高效率;从项目区的视角,应使政府与市场结合,取长补短,平稳推进。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志刚  高聚林  王俊  孙继颖  胡树平  王永平  张钧  
选择内蒙古从东到西5个典型生态类型区,通过不同玉米品种的比较试验,对不同生态区玉米全生育期内生态因素与玉米生长发育和全株饲用品质的关系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玉米产量主要与地区温度和降水有关;不同生态区间按照温度升高,降雨量递减的顺序,玉米生育进程渐次加快,植株营养体增高,保绿性增强,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增大;玉米全株粗蛋白、粗脂肪、总消化养分和各能量指标含量降低,而粗纤维、粗灰分和无氮浸出物含量增高;粗蛋白、粗纤维、粗灰分、无氮浸出物和总消化养分群体积累量增大,而粗脂肪和能量积累量相反。不同生态区玉米生育期间日均温度、有效积温、平均日长和降雨量与玉米全株营养品质间可以通过线性回归较好拟合,方程...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贺贺  祁晓慧  乔光华  蔡祺  
[目的]在宏观政策、行业动向、发展路径和市场环境等均发生全新转变的情境下,分析农牧交错带农牧业生产的演替规律,合理规划农牧业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成为关乎农牧交错地带实施乡村振兴成败的重要环节。[方法]以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化德县为研究对象,利用SWOT分析方法,梳理农牧业资源配比优劣,外部政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为农牧产业发展提供分析思路。[结果]突出绿色和健康的产业发展理念,以生态化、集约化、链条化、智慧化、品牌化和融合化为原则,打造现代种植业产业链和现代养殖业产业链,创新发展现代农牧业服务产业链,形成现代健康农牧业产业融合发展体系。结合本地资源环境基础和“三区三线”约束,打造“两轴”“五区”和“多极”的产业空间布局结构。[结论]通过对化德县农牧产业的发展规划研究,明确农牧交错地区农牧业发展应走现代产业要素集聚、产业融合与循环农牧业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路径,采取以城关镇为中心,现代农牧业融合区为外围圈层,农牧业专业化增长极点状相间分布,产业发展要素集聚程度向外围递减的“类杜能圈”空间结构,为北方农牧交错地区县域农牧产业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魏学  
本研究以赤峰地区为例,利用2001-2017年MODIS的16d合成植被指数(NDVI)数据和同期逐日气温、降水量资料,分析了内蒙古农牧交错区天然草地NDVI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近17年来,研究区天然草地NDVI逐年呈显著增加趋势(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730、0.724、0.789、0.782,5月和9月降水量与NDVI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