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123)
- 2023(8916)
- 2022(8084)
- 2021(7717)
- 2020(6394)
- 2019(15066)
- 2018(15089)
- 2017(29485)
- 2016(16132)
- 2015(18343)
- 2014(18316)
- 2013(18173)
- 2012(16628)
- 2011(14864)
- 2010(14540)
- 2009(13043)
- 2008(12494)
- 2007(10497)
- 2006(8995)
- 2005(7600)
- 学科
- 济(61403)
- 经济(61337)
- 管理(45369)
- 业(42510)
- 企(35377)
- 企业(35377)
- 方法(31024)
- 数学(26961)
- 数学方法(26655)
- 农(16939)
- 学(15081)
- 中国(14687)
- 财(14509)
- 业经(13488)
- 地方(12659)
- 农业(11215)
- 理论(10699)
- 和(10684)
- 贸(10628)
- 贸易(10624)
- 易(10302)
- 环境(10217)
- 技术(9884)
- 制(9416)
- 务(9356)
- 财务(9298)
- 财务管理(9283)
- 教育(8871)
- 划(8821)
- 企业财务(8788)
- 机构
- 大学(226213)
- 学院(224528)
- 管理(93451)
- 济(84740)
- 经济(82839)
- 理学(82298)
- 理学院(81363)
- 管理学(79946)
- 管理学院(79548)
- 研究(74378)
- 中国(53500)
- 科学(49401)
- 京(48818)
- 农(38612)
- 所(37669)
- 业大(36924)
- 财(36340)
- 研究所(34929)
- 中心(33082)
- 北京(30683)
- 农业(30535)
- 江(30486)
- 财经(30105)
- 范(30017)
- 师范(29753)
- 经(27482)
- 院(27259)
- 州(25223)
- 师范大学(24309)
- 经济管理(23887)
- 基金
- 项目(163268)
- 科学(127750)
- 基金(118202)
- 研究(118039)
- 家(103750)
- 国家(102911)
- 科学基金(88004)
- 社会(71714)
- 社会科(67838)
- 社会科学(67820)
- 基金项目(64110)
- 省(63304)
- 自然(59582)
- 自然科(58126)
- 自然科学(58116)
- 自然科学基金(57047)
- 划(54021)
- 教育(53312)
- 编号(48918)
- 资助(48648)
- 成果(38514)
- 重点(36381)
- 部(35508)
- 发(34268)
- 创(33664)
- 课题(32739)
- 科研(31519)
- 创新(31345)
- 大学(30022)
- 教育部(29962)
共检索到3095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明
本文分析了内蒙古人均粮食占有量的增长变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进而提出了稳定人均粮食占有量应采取的措施。同时也反映了内蒙古由粮食调入区到 90年代转为粮食调出区的生产过程。
关键词:
内蒙古 人均粮食 空间差异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亮 刘欣
人力资本的迁移状况是衡量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本文首先进行人力资本迁移的经济分析,然后设计模型,通过测算迁移指数来描述内蒙古人力资本流动状况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
内蒙古经济 人力资本 迁移指数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杜忠潮,车自力
人均粮食占有量是反映粮食供给水平的重要指标。基于陕西省人均粮食占有量时空差异的分析,探讨粮食增量占人均粮食增量的份额及其地域差异,对因地制宜调控人地粮关系与保障粮食安全提出战略性对策。
关键词:
人均粮食 变化 差异 分布 安全对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玉红
内蒙古是我国华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战略屏障。然而,近十几年其粮食生产在全国的地位不断提高。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内蒙古粮食生产的分析,发现(1)内蒙古耕地面积增加对粮食增产起到了主要作用。移动份额法分解显示,2004-2014年内蒙古粮食播种面积增加对于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为42.42%,与单产贡献率基本持平。分粮食品种来估算,粮食播种面积和单产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分别为85.11%和7.55%。(2)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对于维护内蒙古草原生态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粮食补贴和价格支持政策对于内蒙古牧草地转耕地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内蒙古应立足于生态安全屏障功能,粮食生产服务于生态安全战略屏障的建设。调整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生态脆弱区的粮食补贴和价格支持政策,提高还林还草补贴,充分发挥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在生态屏障建设方面的主导性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玉红
内蒙古是我国华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战略屏障。然而,近十几年其粮食生产在全国的地位不断提高。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内蒙古粮食生产的分析,发现(1)内蒙古耕地面积增加对粮食增产起到了主要作用。移动份额法分解显示,2004-2014年内蒙古粮食播种面积增加对于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为42.42%,与单产贡献率基本持平。分粮食品种来估算,粮食播种面积和单产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分别为85.11%和7.55%。(2)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对于维护内蒙古草原生态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粮食补贴和价格支持政策对于内蒙古牧草地转耕地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耀华 赵先贵 张素娟 梁娜 关帅朋
本文运用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分析了内蒙古1978年以来耕地压力的变化规律,并结合SPSS软件,对其未来耕地压力的变化趋势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978-2006年,内蒙古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和人均占有量都有所增加,耕地压力指数呈现明显降低的趋势;但未来近十年内,耕地压力指数会增大,到2017年,耕地压力指数将达到1,之后耕地压力指数进一步增大,遭遇耕地危机,严重影响粮食生产的发展。提出了减轻耕地压力以确保粮食安全的措施。
关键词:
耕地面积 粮食 耕地压力指数 内蒙古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丽慧 赵先贵 赵达伟 杨斐 张玲
本文根据内蒙古1951-2007年粮食生产统计资料及相关调查,运用动态与静态分析、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内蒙古粮食产量、种植结构变化、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粮食总产量呈明显的波浪式变化,总体上呈现增长趋势,粮食单产也有所增加,且单产的变化趋势与总产量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但播种面积的变化不大。粮食安全总体上处于绝对安全状态,但在空间上还存在一定的差异。以95%的粮食自给率作为安全标准,依据自然分类法,内蒙古的粮食安全可以划分为5个等级:极不安全区,较不安全区,较安全区,安全区和极安全区。
关键词:
内蒙古 粮食产量 种植结构 粮食安全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呼伦贝尔市分行课题组
<正>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首次将粮食安全纳入五年规划体系,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粮食安全的重视。本文以粮食主产区内蒙古自治区为切入点,探索粮食安全的根本解决路径,提出包括金融支持在内的系统化建议,多层次入手筑牢粮食安全防线。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高涛 于晓 李海英
采用近10年内蒙古地区太阳辐射及主要粮食作物产量数据,计算了光能利用效率,并归纳了其区域分布特点:主要粮食作物平均光能利用率东部均高于中、西部,从总体上看,玉米的光能利用率最高,其次是小麦,再次是谷子和整个粮食作物平均值。
关键词:
光能资源 分布特点 利用效率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陈素华
介绍了无干旱时“期望产量”的确定方法,并据此可以求算出历年干旱对内蒙古粮食产量的损失量值,依据农作物不同生长期所发生的干旱的强度、范围以及作物对干旱的敏感度等关系,建立了干旱损失量的统计评估模式。并在2000~2003年赤峰市粮食产量评估中进行应用,效果较好。
关键词:
期望产量 粮食产量 干旱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来拴 孟军
文章用内蒙古1988~2006年间的粮食生产相关投入要素数据,通过逐步回归、自回归与异方差检验等计量经济学方法,构建了内蒙粮食生产函数。分析发现:土地利化肥施则是影响粮食生产的最主要要素,并认为在土地利化肥施用达到极限时,技术进步是提高粮食产量的新途径。
关键词:
粮食 生产函数:回归方程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高涛 于晓 李海英
利用 1991~ 2 0 0 0年内蒙古地区气温、降水及主要粮食作物产量数据 ,分别给出热量和降水量的利用效率 ,并根据综合指数对光、热、降水资源利用效率作出综合评价 ,得出了内蒙古主要粮食作物气候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的区域分布 :粮食、玉米和小麦除黄灌区外东部平均综合利用效率高于中西部 ,谷子则中西部高于东部。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温翠青
粮食安全问题是一个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重要课题。发展非耕地技术,既可有效增加农业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使用率与土地质量,又可有效缓解城乡建设用地需求,解决果菜等经济作物与粮争地矛盾,并具有利用非耕地光热资源发展低碳农业,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的优势。文章通过到内蒙古自治区有关市(县)采取实地查勘、问卷调查、走访农户、搜集数据和逻辑分析等方法,针对内蒙古自治区非耕地发展的现状、问题、成因进行实地调研发现,近年来内蒙古非耕地农业发展迅速,面积增长较快,但主要集中在蔬菜、水果生产方面。非耕地苜蓿种植一方面有利于非耕地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从各方面提高粮食安全水平。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焦伟 刘新平 杜甫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以来,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要素驱动转换,供给侧改革等众多压力背景下,资源与环境、人口与粮食安全问题加剧凸显出来。耕地资源减少、耕地产能下降、粮食进口规模增大、农业生产积极性降低等从多个方面向粮食安全施压,并产生一系列社会、经济、生态附属问题。[目的]文章对被誉为"南疆粮仓"的塔里木河流域粮食安全问题进行研究,以期为中国粮食主产区之一的新疆提供"粮食-经济-社会"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方法]该文选取塔里木河流域最大地级行政区巴州8县1市为研究对象,依据15年(19992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焦伟 刘新平 杜甫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以来,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要素驱动转换,供给侧改革等众多压力背景下,资源与环境、人口与粮食安全问题加剧凸显出来。耕地资源减少、耕地产能下降、粮食进口规模增大、农业生产积极性降低等从多个方面向粮食安全施压,并产生一系列社会、经济、生态附属问题。[目的]文章对被誉为"南疆粮仓"的塔里木河流域粮食安全问题进行研究,以期为中国粮食主产区之一的新疆提供"粮食-经济-社会"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方法]该文选取塔里木河流域最大地级行政区巴州8县1市为研究对象,依据15年(1999~2014年)人均粮食变化数据构建模型,联合系统聚类,构造人均粮食时空格局分区,并引入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耕地地力OLS模型进行空间。[结果]15年间巴州各县人均粮食产量整体上升中存在两次明显波动,其中2007年各县平均降幅38.29%;尉犁县、库尔勒市其人口与粮食缺口矛盾较大,粮食安全风险较大,2007以后巴州边缘县域释放人均粮食产量升高的信号。[结论]自然状况因素、生产管理要素投入是巴州1999~2007年期间人均粮食增加的主要积极因素,而人口状况是人均粮食产量增幅的限制因素;2007~2014年,自然状况因素、生产管理要素投入不再是人均粮食产量增加的主要积极因素;巴州地区高等级耕地地力变化对人均粮食变化影响较大,8等地每增加1%,人均粮食增加176.10kg;中等、一般等级每增加1%,人均粮食减少67~488kg。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