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534)
- 2023(10320)
- 2022(9225)
- 2021(8636)
- 2020(7217)
- 2019(16575)
- 2018(16658)
- 2017(31948)
- 2016(17397)
- 2015(19671)
- 2014(19608)
- 2013(19492)
- 2012(17736)
- 2011(15889)
- 2010(15647)
- 2009(13993)
- 2008(13383)
- 2007(11475)
- 2006(9909)
- 2005(8509)
- 学科
- 济(69145)
- 经济(69077)
- 管理(51918)
- 业(51101)
- 企(42318)
- 企业(42318)
- 方法(35005)
- 数学(30535)
- 数学方法(30221)
- 农(18473)
- 技术(16856)
- 中国(16689)
- 学(15643)
- 财(15479)
- 业经(15388)
- 地方(13212)
- 农业(12737)
- 理论(12016)
- 贸(11969)
- 贸易(11964)
- 易(11632)
- 制(11417)
- 环境(11231)
- 和(11129)
- 务(10163)
- 财务(10098)
- 财务管理(10084)
- 教育(9926)
- 划(9750)
- 企业财务(9560)
- 机构
- 大学(248864)
- 学院(246598)
- 管理(102642)
- 济(96217)
- 经济(93966)
- 理学(89932)
- 理学院(88987)
- 管理学(87495)
- 管理学院(87061)
- 研究(81218)
- 中国(57340)
- 京(53379)
- 科学(52092)
- 所(40693)
- 农(40499)
- 财(40225)
- 业大(39579)
- 研究所(37502)
- 中心(36464)
- 江(34472)
- 北京(33564)
- 财经(33407)
- 范(32395)
- 师范(32094)
- 农业(31856)
- 经(30531)
- 院(29653)
- 州(28232)
- 经济学(28037)
- 技术(27729)
- 基金
- 项目(177690)
- 科学(139554)
- 研究(129489)
- 基金(128680)
- 家(112476)
- 国家(111572)
- 科学基金(95970)
- 社会(80216)
- 社会科(76066)
- 社会科学(76046)
- 省(69555)
- 基金项目(68968)
- 自然(63558)
- 自然科(62078)
- 自然科学(62064)
- 自然科学基金(60949)
- 教育(59265)
- 划(58557)
- 资助(53070)
- 编号(52790)
- 成果(41376)
- 重点(39500)
- 部(39057)
- 创(37649)
- 发(37500)
- 课题(35972)
- 创新(35098)
- 科研(33952)
- 教育部(33288)
- 大学(32882)
- 期刊
- 济(100808)
- 经济(100808)
- 研究(70082)
- 中国(45528)
- 学报(39912)
- 科学(37441)
- 管理(36276)
- 农(35621)
- 大学(29986)
- 教育(28885)
- 财(28289)
- 学学(28178)
- 农业(25940)
- 技术(24688)
- 业经(16007)
- 融(15780)
- 金融(15780)
- 经济研究(15451)
- 财经(15241)
- 科技(14274)
- 技术经济(14146)
- 图书(14034)
- 业(13452)
- 经(12885)
- 理论(12737)
- 问题(12732)
- 实践(11938)
- 践(11938)
- 现代(11149)
- 情报(10971)
共检索到3442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邓翔
论文主要分析和探讨了内生增长理论的两个主要模型,产品品种增加模型和产品质量升级模型在生产率测算中的应用,特别是分析了两个模型的生产函数和生产率测算公式。两种模型都揭示出经济中的研究与开发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为政府有关R&D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启示。论文还认为,在测算TFP增长率时,传统新古典增长理论与内生增长理论的测算方式可以互为补充。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钟世川 毛艳华
本文基于多要素的CES生产函数,构建了中性技术进步、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框架,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分解为中性技术进步效率变化效应、非公共资本增强型技术进步效率变化效应、劳动-非公共资本之间的偏向型技术进步效应、公共资本-非公共资本之间的偏向型技术进步效应。在此基础上,利用1990-2014年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中国要素替代弹性显著大于0且小于1;劳动的生产效率是提高的,而公共资本与非公共资本的生产效率是下降的;技术进步偏向资本,并且偏向非公共资本的程度大于公共资本,这是导致中国全要素生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钟世川 毛艳华
本文基于多要素的CES生产函数,构建了中性技术进步、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框架,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分解为中性技术进步效率变化效应、非公共资本增强型技术进步效率变化效应、劳动-非公共资本之间的偏向型技术进步效应、公共资本-非公共资本之间的偏向型技术进步效应。在此基础上,利用1990-2014年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中国要素替代弹性显著大于0且小于1;劳动的生产效率是提高的,而公共资本与非公共资本的生产效率是下降的;技术进步偏向资本,并且偏向非公共资本的程度大于公共资本,这是导致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减缓的主要原因。进一步实证分析表明,2008年金融危机后,政府加速公共资本的投放导致技术进步越渐朝向公共资本方向发展,进一步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因此,为实现生产率提升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应充分发挥自身劳动力的比较优势,适度减少公共资本,尽快转向依赖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变化和非公共资本的轨道上来。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陈瑾瑜
通过理论推导揭示时变产出弹性下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与技术进步在计量上的差别,本文提出估算时变产出弹性的简单公式和直接估算技术进步的方法,根据解析几何原理提出计算总量生产函数各变量导数的几何微分法,并测算了1978~2009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和技术进步。测算结果表明,二者之间确实存在明显的差异,产出弹性改变的影响是造成这种差异的重要原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金雪军 郑冰开
文章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的微观统计数据,通过计量分析方法检验企业金融发展与企业TFP和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显示:当期企业金融发展对企业技术进步指数和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负相关关系,而滞后一期企业金融发展则对企业技术进步指数和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关键词:
金融发展 技术进步 要素生产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丽 杨毅
中国近几十年来引进大量技术,但这些技术对于我国的技术进步以及经济增长的作用却并不明晰,文章从这个问题出发研究技术引进与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首先对于技术与经济增长关系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关理论进行综述,然后通过两部门模型对于技术引进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模型推导。接着使用中国近十年来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的技术引进还是存在许多问题。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维林 程倩 余泳泽
全球生产网络的技术溢出传导效应打破了技术进步的独立性假设,而以往全要素生产率测算较少考虑网络循环效应的影响。本文构建了一个多部门一般均衡模型来考察技术进步的网络传导效应,结合“空间—时变”随机前沿参数估计方法和国内国际循环外溢乘数的分解,实证考察了双循环条件下国家和产业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溢出效应。研究发现,考察期内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呈逐渐放缓态势,其中国际循环的网络效应在金融危机后受全球价值链收缩的冲击较大,而国内循环的网络效应则为产业技术升级提供了重要的内生动力,制造业是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引擎,中国技术进步的网络效应对全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呈上升趋势,说明中国不仅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也是推动世界技术进步的重要引擎。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玉萍 彭丽 李晓宁
从全国层面上看,流通技术进步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积极效应,在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后,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内生性的影响。同时,本文发现流通技术进步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拉动作用存在空间异质性,东部地区效果最强,其次是中部地区,但西部地区的拉动作用不明显。西部地区应当加快流通体系建设以及公共交通、信息设施、流通体制等方面建设,加大流通产业扶持力度,重视流通产业并努力发挥其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
关键词:
流通技术进步 流通效率 制造业转型升级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雷钦礼
经典索洛全要素生产率核算的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假设与世界经济发展现实并不相符,本文将技术进步的设定扩展为通用技术进步框架,既涵盖希克斯中性、哈罗德中性、费景汉-拉尼斯中性技术进步情形,也涵盖各种偏向性技术进步情形。不同于传统微分方法,本文基于统计指数原理,将产出指数分解为全要素投入指数和全要素生产率指数,采用标准化要素增强型技术(CES)生产函数,推导出了全要素投入(TFI)增长率指数和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率指数的计算方法,构建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核算模型,并发现了技术进步偏向对资本深化所导致的要素边际报酬递减的补偿机制。使用新核算模型,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可以使用经济统计数据直接计算,而不再只能按照索洛“剩余”间接计算。如果要素替代弹性为1或者不存在技术进步偏向和要素配置偏向,那么新核算模型就退化为索洛增长核算方程,索洛核算方程是新核算模型的特例。与经典核算方法相比,新核算模型不仅可以测算出经济增长中全要素投入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影响,而且还可以测算出全要素投入增长率中要素投入强度和要素配置偏向变动的影响,以及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中技术进步强度和技术进步偏向变动的影响,测算相对更加精细准确。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扶玉枝 徐旭初
运用Bootstrap-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浙江省粮食和一般经济作物类、蔬菜水果类、畜禽水产养殖类等三类营销合作社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及其分解指数,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结果显示:2004—2009年间,三类合作社年均TFP增长率分别为4.34%、1.95%和4.37%,且在5%水平上有意义;技术进步的提高速度呈加快趋势;技术效率表现出下降或增速减缓的趋势;2007年以来政府的扶持效果主要体现在技术进步上;不同产品类型合作社的TFP增长方式存在差异。政府的政策应以提高技术进步和促进落后合作社追赶先进合作社为核心。
关键词:
合作社 技术进步 技术效率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李晓慧
文章运用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了中国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状况,并将其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研究表明,1993-2008年中国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为0.6%,其中技术效率改善0.4%,技术进步率为0.2%,不同时期生产率增长的特点存在一定差异。同时,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和地区内部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也存在显著差异。全要素生产率对流通业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
流通业 全要素生产率 技术效率 技术进步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钟廷勇 周磊 安烨
通过采用三阶段DEA-Malmquist面板模型,本文对1999-2009年我国文化产业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对我国文化产业整体、地区间和行业间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研究,发现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较低,且波动率较大;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动力变为技术进步,而技术效率中纯技术效率持续恶化,规模效率得到了初步改善;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较大的地区间差异性,其中东部地区最高,中部地区次之,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最低;地区经济发展程度、金融市场完善程度、政府扶持力度、城市化进程和初始人力资本,对文化产业生产效率产生重要影响,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在各细分行业间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范丽霞
笔者采用1978年~2012年国内省域面板数据,结合非径向、非角度的SBM方向性距离函数模型,借鉴GloBal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构造思路,提出一种新的测度模型SBM-GloBal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中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核算与分解。实证表明,与GloBal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相比,传统的MalMquiSt指数容易导致"技术倒退",致使粮食tFP的估算"被动"提高;我国粮食tFP的空间非均衡性明显,西部地区粮食tFP增长水平最高,东部地区稍低一点,中部地区最低;我国粮食tFP呈上升趋势,且表现出"u"型波动变化特征;我国粮食tFP增长的源泉主要是...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佳澍
污染防治是我国决胜建设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并积极采取环境规制措施,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利用中国2004—2018年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环境规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规制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显著"U"型关系;环境规制对TFP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尤其是东部地区的TFP受环境规制的影响能够尽快进入上升阶段;机制检验发现,环境规制可以通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引起TFP的"U"型变动,但二者对TFP的提升程度存在显著差异。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永军
本文估算了中国1978—2008年碳生产率,并用拉氏分解法分析了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变动和能源消费结构等影响碳生产率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样本期间我国碳生产率年平均增长率为4.26%,累计增长249%,技术进步是推动碳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因素,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的贡献较小。进一步推进技术进步、发挥技术效率在节能减排中的主导作用,重点发展清洁能源和高效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以及推动产业结构持续演进,是提高碳生产率、发展低碳经济的可靠路径。
关键词:
碳生产率 能源强度 技术进步 产业结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