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37)
- 2023(12452)
- 2022(10264)
- 2021(9699)
- 2020(8015)
- 2019(18019)
- 2018(17629)
- 2017(34728)
- 2016(18015)
- 2015(19993)
- 2014(19500)
- 2013(19297)
- 2012(17295)
- 2011(15407)
- 2010(15381)
- 2009(14249)
- 2008(12718)
- 2007(11097)
- 2006(9633)
- 2005(8261)
- 学科
- 济(76831)
- 经济(76755)
- 业(58699)
- 农(50137)
- 管理(44957)
- 企(36973)
- 企业(36973)
- 农业(33456)
- 方法(32396)
- 数学(29440)
- 数学方法(29072)
- 融(26669)
- 金融(26668)
- 中国(24970)
- 银(24502)
- 银行(24490)
- 行(23687)
- 业经(22588)
- 财(19794)
- 地方(18203)
- 制(17994)
- 贸(13948)
- 贸易(13937)
- 易(13665)
- 农业经济(12556)
- 发(12555)
- 务(12545)
- 财务(12503)
- 财务管理(12477)
- 体(12275)
- 机构
- 学院(243065)
- 大学(236808)
- 济(107843)
- 经济(105747)
- 管理(98006)
- 理学(85481)
- 理学院(84720)
- 管理学(83393)
- 管理学院(82943)
- 研究(77851)
- 中国(67121)
- 农(55243)
- 京(46767)
- 财(46750)
- 科学(43807)
- 农业(41891)
- 中心(40951)
- 业大(40007)
- 财经(37722)
- 所(36621)
- 江(34622)
- 经(34614)
- 研究所(33190)
- 经济学(33069)
- 经济学院(30114)
- 经济管理(29143)
- 范(29102)
- 师范(28808)
- 北京(28293)
- 州(28190)
- 基金
- 项目(170033)
- 科学(135709)
- 研究(128449)
- 基金(125076)
- 家(107332)
- 国家(106331)
- 科学基金(93136)
- 社会(84294)
- 社会科(79780)
- 社会科学(79762)
- 省(67727)
- 基金项目(66892)
- 自然(57965)
- 教育(57071)
- 自然科(56659)
- 自然科学(56650)
- 自然科学基金(55641)
- 划(54841)
- 编号(52656)
- 资助(49819)
- 成果(40548)
- 发(38452)
- 部(38294)
- 重点(37581)
- 创(36631)
- 国家社会(35584)
- 课题(34589)
- 创新(34222)
- 制(33382)
- 人文(33236)
- 期刊
- 济(116365)
- 经济(116365)
- 研究(66690)
- 农(60116)
- 中国(46069)
- 农业(40730)
- 融(39260)
- 金融(39260)
- 财(34512)
- 学报(33587)
- 科学(32633)
- 管理(31477)
- 大学(28088)
- 学学(27115)
- 业经(25787)
- 技术(20912)
- 教育(18866)
- 业(18278)
- 财经(17821)
- 问题(16566)
- 经济研究(16380)
- 经(15262)
- 农村(15207)
- 村(15207)
- 农业经济(14755)
- 世界(13409)
- 版(13029)
- 理论(11994)
- 经济问题(11941)
- 技术经济(11600)
共检索到3559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敏行
本轮农村金融改革的特点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外生"主导与"内生"成长不足并存。研究结果表明,外生性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供给涉农贷款方面面临较高的交易成本,导致其在农村金融供给上,仅能在有限层次上发挥作用。内生性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立足于农村本地,能有效降低涉农贷款的交易成本,增加农村信贷供给总量,将金融服务延伸到了外生性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没有触及的地带。培养内生性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需要增强农民金融意识、培育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移除制约其内生成长的制度约束。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唐晓旺
银监会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试点以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从无到有,不断壮大,有力地支持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也应该看到,各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正面临着诸多难题,吸收存款难、经营成本高、市场定位模糊、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在今后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工作中,必须坚持多元化发展战略,在明确市场定位、加强同业协作、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强化金融监管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探索。
关键词: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加快培育 对策建议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李瑾 罗剑朝 王佳楣
自2006年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批准成立以来,国家陆续出台多项政策支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本文在对陕西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梳理了当前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支持政策,研究发现目前的政策支持体系存在税收优惠力度弱、费用补贴少、贷款利率低、监管政策不明确和政策缺乏区别对待等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立法体系、取消村镇银行存款准备金、放开利率控制、加大补贴力度、降低税率、建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激励机制和退出机制等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石弢 林敏 张文棋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制度供给是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重大举措,政策运行以来政策效应不断发挥。本文从政策目标、实施主体、政策效果等传导机制角度,分析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政策效应发挥存在的制约因素。研究结论:政策制定者的自身约束与新型金融机构经营现实存在冲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与政策目标实现之间存在矛盾,地方政府和现有金融机构的利益和政策实施之间存在分歧,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佳是阻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政策效应发挥的一个短板。
关键词: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政策效应 政策传导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边东平
近年来,财政部积极落实国务院对"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财政对金融机构的扶持作用,制定和实施了中央财政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定向费用补贴政策。按照《中央财政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央财政对上年贷款平均余额同比增长且达到银监会监管指标要求的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上年贷款平均余额同比增长、上年末存贷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陆远权 张德钢
本文研究了处于快速扩张期的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的生成机理,认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面临政策风险、市场风险、资本运作风险和经营成本风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效控制风险的措施,认为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完善融资机制、加强金融监管和"三农"投入能够有效控制风险,推动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农村金融 新型金融机构 风险控制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秦汉锋
2006年底,中国银监会发布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准入政策,开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标志着新一轮农村金融改革的启动。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实践,改革取得了明显进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以星火燎原之势在各地诞生和发展。截至今年6月末,
[期刊] 征信
[作者]
曲小刚 罗剑朝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村镇银行分布偏向东部地区,而农村资金互助社则多分布在西部地区。农村金融机构分布的不平衡不利于改善中西部地区和欠发达县域和乡镇的农村金融服务。通过分析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在国内的分布特点,得出影响它们区域分布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促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区域分布合理化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区域分布 特点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杨云聪 金麟根
一、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现状银监会于2006年末开放农村金融市场,银监会下发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资金互助组织纳入试点范围。在农村地区新设"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三类新型金融机构。2007年末,31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其中村镇银行19家,贷款公司四家,农民互助合作社八家。这些机构的股金共计3.06亿元,资产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程玉英 任爱华
在当前政府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时代背景下,本文从分析河北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现状入手,在分析河北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村镇银行建议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邓建军
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决定了积极发展农村新型金融企业的必要性。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社会责任的履行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即通过新型金融机构不仅可以实现农村金融交易行为,优化农业资源分配,还可以激活农村金融市场,带来新的活力、新的商机,使金融机构自身的福利向整个农村甚至全社会扩散。
关键词:
农村新型金融机构 社会责任 新农村建设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牛艳梅
金融监管首先是一个实践问题,而金融监管理论是金融监管实践的抽象总结,它的产生和发展来源于金融监管实践的发展变化。本文首先介绍了目前我国农村监管存在的功能缺陷和问题,这些缺陷和问题的产生都是与我国农村金融监管的机构视角联系在一起的。然后,结合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功能的特殊性,阐述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功能监管的制度选择问题。最后,以金融体系的功能视角为出发点,提出了我国农村金融监管的制度创新。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张皓
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主要是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村金融组织尚未形成。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成立,对于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利益博弈模型分析,指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产生源自农民的内在需求,能够很好地解决农户贷款难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针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严格市场准入条件、加强风险控制能力、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完善监管和政策扶持机制、优化金融环境和完善农业保险体系等政策建议。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罗红梅
本文利用山东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调查数据,分析了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支农行为的差异及支农目标的共同特征,并从信贷行为角度解释其支农目标的实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支农目标主要体现为借款者数量增加。贷款余额的扩大、期限多样性的增加、审批效率的提高及涉农成本的降低有利于增加借款者数量。政府的支农政策应鼓励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增加借款者数量,仅关注支农深度及涉农比例只会干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化运行或鼓励支农数据造假行为。信贷政策上,应鼓励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扩大贷款规模、增加贷款期限弹性、提高贷款审批效率、降低涉农贷款
关键词: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支农目标 信贷行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