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701)
2023(21071)
2022(17961)
2021(16735)
2020(13922)
2019(31942)
2018(31736)
2017(60505)
2016(33129)
2015(37424)
2014(37516)
2013(36787)
2012(34000)
2011(30756)
2010(31227)
2009(28783)
2008(28239)
2007(25379)
2006(22707)
2005(20404)
作者
(96898)
(80890)
(80367)
(76221)
(51306)
(38866)
(36197)
(31755)
(30816)
(28919)
(27517)
(27401)
(25877)
(25629)
(25125)
(24807)
(23833)
(23762)
(23223)
(23220)
(20411)
(20060)
(19767)
(18600)
(18045)
(18019)
(17969)
(17859)
(16459)
(16186)
学科
(136943)
经济(136763)
(96803)
管理(94934)
(74284)
企业(74284)
方法(56992)
(51694)
数学(48731)
数学方法(47983)
中国(39396)
农业(34442)
(34433)
业经(33887)
(30746)
地方(30596)
(29429)
理论(23964)
(23450)
银行(23395)
(22817)
贸易(22799)
(22399)
(22058)
(21818)
金融(21810)
技术(21337)
(20944)
环境(20802)
(20794)
机构
学院(472803)
大学(472374)
(188917)
经济(184638)
管理(182615)
研究(161711)
理学(156886)
理学院(155129)
管理学(152008)
管理学院(151164)
中国(122976)
(101871)
科学(99845)
(89775)
(88739)
(81893)
中心(74388)
业大(74065)
研究所(74021)
(72804)
财经(69402)
农业(69248)
北京(64354)
(63584)
(63033)
师范(62919)
(58483)
(58216)
经济学(56193)
(51558)
基金
项目(316779)
科学(249013)
研究(232888)
基金(228084)
(198991)
国家(197247)
科学基金(169072)
社会(145874)
社会科(137922)
社会科学(137886)
(125264)
基金项目(119769)
自然(109399)
教育(107950)
自然科(106823)
自然科学(106796)
自然科学基金(104830)
(104655)
编号(96230)
资助(94245)
成果(78862)
重点(71205)
(69725)
(69659)
课题(67138)
(65461)
创新(61042)
科研(60082)
国家社会(59689)
教育部(59504)
期刊
(218140)
经济(218140)
研究(141296)
中国(102084)
(86644)
学报(76724)
科学(69943)
管理(68129)
(67939)
大学(59169)
教育(58584)
农业(58414)
学学(55716)
(45904)
金融(45904)
技术(43441)
业经(38861)
财经(34064)
经济研究(32557)
(29132)
(29114)
问题(28731)
(23989)
图书(23504)
技术经济(22773)
科技(22457)
统计(21639)
理论(21618)
现代(20847)
世界(20585)
共检索到7176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耀锋  张余慧  
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小农户的带动作用,是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关键。依据其对村庄社会的嵌入性差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分为内内生型与外生型两个基本类型。内生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成于农村社会,与小农户有天然的社会文化关联,对小农户的带动行为源于二重动力,即一方面是谋取利润和促进发展的经济动力,另一方面是注重关系维护和文化价值的社会动力,两方面动力的整合使其带动行为兼具经济理性与社会属性。经营态势、政策支持及村庄的文化与利益关系影响两方面动力的强度、结构和稳定性。需对内生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精准的动力激发与政策支持,涵养其为农惠农理念,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经济与社会文化功能。
[期刊] 改革  [作者] 张建雷  席莹  
制度环境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了稳定的制度保障和政策资源,并不断形塑其组织的合法性。非正式的社会关系网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搜寻政策、信息以及生产要素等资源提供了丰富的社会资本。地方性产业文化塑造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的发展理念,奠定了其发展转型的基本方向。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规模化的扩展,小农户不断被纳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销一体化的发展方式之中,进而形成了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中心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对于当前我国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建雷  席莹  
当前中国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其核心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的关系问题,即如何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引领作用,带动小农户参与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以最终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本质上,这依赖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之间合约关系的稳定。鉴于分散的小规模农业经营所面临的较高外部性社会成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之间合约关系的稳定不仅仅依赖于其合约关系的市场绩效,也依赖于政府的政策和制度保障,以及村庄社会关系网络中所蕴含的丰富社会资本。政府和村庄社会的诸种正式性及非正式性关系资源对于降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同小农户打交道的组织成本,提高小农户的组织化水平及其组织收益,维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合约关系的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曾静  
当前,切实推进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体系是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然而,由于小农户受限于自身禀赋,难以依靠自身条件转型发展,进而顺利接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量成功经验表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效衔接的重要桥梁,是推动小农户顺利转型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在进一步改革农村财政、土地管理与金融制度政策的同时,激励并保障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并通过“公司+农户”“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模式促进小农户顺利和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阮荣平  姜瑞雪  曹娟娟  
小农户是中国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与重要主体,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桥梁。论文利用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指数调查数据以及系列县级宏观数据,分析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小农户经营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小农户具有很强的辐射带动作用,可以促进小农户绿色生产方式的转型、新技术的采纳,进而对农户增收具有很强的正向影响。分主体看,各类主体对小农户经营行为均具有较强影响,但与此同时也表现出了较强的异质性。在产量、收入以及技术采纳等层面,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对小农户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影响程度存在较大差异,由大到小依次为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化肥、农药、劳动力等要素投入层面,除龙头企业外,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对小农户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影响程度最大的是家庭农场,其次为合作社和专业大户,且合作社和专业大户的影响程度差异不大。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东艳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有效整合劳动力资源、资金资源以及信息资源,推动先进农业技术普及,使小农户可以发挥自身细化分工优势,为农户经济收入增加带来契机,进一步扩大现代农业产业规模。当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融合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如利益联结不够紧密、主体功能发挥不够、主体人才支撑乏力等。本文通过探讨当前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具体融合发展现状,梳理两者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为加速推进新时期农业现代化转型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乐君  寇广增  王斯烈  
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建立稳定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对于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农户增收致富至关重要。经过30多年发展,订单合同、专业合作等传统模式仍占主导地位,股份合作、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型模式蓬勃兴起,多种联结方式并存的混合模式日获青睐,农村一二三产业呈深度融合发展态势。利益联结模式的选择,与农产品的行业特性、经营主体的发展阶段、农户的素质条件、农业生产条件以及双方的认识有很大关系。结合国外实践经验,当前要准确把握小农户的发展趋势,尊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的自愿选择,发挥各自优势,并加大政策支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建立正向激励和失信名单机制,进一步优化指导服务,进一步密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桂石见  钱朝琼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形成与土地制度变迁密切相关,同时也与工业化紧密相连。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政策背景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但传统农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小农户经营模式依然是当前农业经营的实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不能脱离这一实际,更不能以牺牲小农户的利益为代价,二者的协同发展应作为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的逻辑起点。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熊磊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协同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金融供给方存在“使命漂移”,农村金融需求方存在“精英俘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间纵向增信机制缺位。对此提出,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协同发展应当明确金融重点支持农村产业发展,加大金融资源向小农户倾斜力度,强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颜齐  孙瑞遥  班立国  
在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十九大提出要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已有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有"社会化服务组织+小农户""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小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小农户""龙头企业+小农户"等路径,都是有效且适合我国农业发展的,但上述发展路径中农业金融服务不到位、农村人才储备匮乏、小农户主体地位缺失、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亟待解决。据此提出"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小农户""政府+社会化服务组织+小农户""高校/科研机构+家庭农场+小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小农户"等创新路径,并配合建立奖励机制、提供政策支持、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等保障措施加速小农户的现代化进程。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栋  
乡村振兴的要义在于产业振兴,产业振兴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基点,是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核心动力。在中国乡村社会加速转型的过程中,农业产业发展并不必然走向规模化经营,农业"去过密化"的结果和机制也并不必然是农民非农化和乡村空心化。相反,嵌入乡土社会的农业转型可兼顾农民家庭经营的基本形式,其内在机制在于有利的外部政治经济结构、嵌入乡土社会内部的市场体系和融合型工农关系的构建,以及符合农民利益的复合型商品化生计体系的建立。通过借用乡村社会关系和伦理规范,农业转型深嵌于乡土社会,经营主体具有明显的地域排他性和关系排他性,从而对农民家庭经营和小农户形成社会保护机制。嵌入式农业产业发展和农业转型具有内聚乡村秩序的社会效应,主要表现为乡村治理的精英再生产和共同体重建。以社区为本位的农业转型道路,对乡村产业振兴和有效治理形成有益镜鉴。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栋  
乡村振兴的要义在于产业振兴,产业振兴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基点,是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核心动力。在中国乡村社会加速转型的过程中,农业产业发展并不必然走向规模化经营,农业"去过密化"的结果和机制也并不必然是农民非农化和乡村空心化。相反,嵌入乡土社会的农业转型可兼顾农民家庭经营的基本形式,其内在机制在于有利的外部政治经济结构、嵌入乡土社会内部的市场体系和融合型工农关系的构建,以及符合农民利益的复合型商品化生计体系的建立。通过借用乡村社会关系和伦理规范,农业转型深嵌于乡土社会,经营主体具有明显的地域排他性和关系排他性,从而对农民家庭经营和小农户形成社会保护机制。嵌入式农业产业发展和农业转型具有内聚乡村秩序的社会效应,主要表现为乡村治理的精英再生产和共同体重建。以社区为本位的农业转型道路,对乡村产业振兴和有效治理形成有益镜鉴。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罗海滨  方达  
探索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路径,保障小农户的合理利益诉求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包含小农户与规模经营主体两类主体的农业资本积累模型,讨论"三权分置"背景下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协调发展问题。理论模型与实际案例分析得到两点主要结论:第一,保障小农户的合理利益诉求意义不仅在于确保农村社会公平,而且对于提升农业部门总体生产效率也具有积极意义。第二,在实现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土地价值体现和技术水平差异是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也是当前主要的现实问题所在。针对研究分析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根据不同类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不同情况,要兼顾政策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晓鹏  
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和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经营规模、组织特征、生产经营、市场地位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但其基本组成单位都是新型职业农民。他们在发展过程中实现了对小农户的改造,增强了小农户的农业生产能力、组织化程度以及社会适应能力,还与小农户建立了利益联结,形成了有效的耦合。实践证明,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经自发地形成了互促共生的关系。这种内生性关系不仅有助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及合理的职业农民结构的形成,而且在推动农业经营模式转型的同时,使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长久共存,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引领作用,在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带动小农户参与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还应重视小农户存在的社会价值及主体性特征,构建和协调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关系,并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鹏  
基于可持续生计理论,从联结导向和治理机制两个维度出发,构建不同联结导向及其差异化治理机制的分析框架,探究小农户联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践逻辑。研究揭示了4种不同的联结类型及其治理机制:类型A(能力导向型联结-市场治理机制)强调市场机制在提升小农户生计能力中的作用;类型B(能力导向型联结-行政治理机制)通过政策扶持和环境优化提升小农户生计能力;类型C(权利导向型联结-市场治理机制)侧重于市场化方式激活农地“三权分置”改革红利,保障小农户生计权利;类型D(权利导向型联结-行政治理机制)则采用行政主导方式强化小农户生计权利保障。同时,小农户联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以巩固拓展农地“三权分置”改革成效为契机,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在联结过程中的作用,优化合作经营与可持续生计的协同制度体系。但是,小农户联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过程中,必须有效防范因生计能力不足和生计权利缺失导致的经营效能低下及其衍生风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