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356)
2023(7726)
2022(6669)
2021(6317)
2020(5259)
2019(12503)
2018(12356)
2017(23584)
2016(12895)
2015(14598)
2014(14370)
2013(14473)
2012(13383)
2011(12066)
2010(12355)
2009(11520)
2008(11219)
2007(10020)
2006(8918)
2005(7380)
作者
(37206)
(31002)
(30936)
(29192)
(19662)
(15019)
(14104)
(12375)
(12099)
(11091)
(10588)
(10474)
(10102)
(9762)
(9476)
(9336)
(9181)
(8869)
(8801)
(8785)
(7810)
(7712)
(7692)
(7304)
(7068)
(6914)
(6853)
(6775)
(6398)
(6350)
学科
(58399)
经济(58352)
(35790)
管理(32506)
方法(28263)
(26260)
(25942)
企业(25942)
数学(25509)
数学方法(25101)
农业(17502)
地方(14692)
业经(14596)
中国(13780)
(11927)
(11271)
(10599)
理论(8802)
(8790)
贸易(8781)
(8453)
(8275)
(8256)
教育(8122)
环境(7674)
技术(7506)
农业经济(7479)
(7206)
(7203)
银行(7184)
机构
学院(180787)
大学(180727)
(71585)
管理(70124)
经济(69752)
研究(61646)
理学(61247)
理学院(60487)
管理学(59007)
管理学院(58673)
中国(45520)
科学(38045)
(37878)
(35149)
(30364)
(30191)
(29854)
业大(29455)
中心(28944)
研究所(27585)
农业(26279)
(25672)
师范(25450)
财经(24127)
北京(23315)
(22839)
(22563)
(21808)
经济学(21228)
(21081)
基金
项目(125635)
科学(99549)
研究(91895)
基金(90755)
(78648)
国家(77916)
科学基金(67406)
社会(58470)
社会科(55059)
社会科学(55049)
(51804)
基金项目(48417)
自然(43982)
教育(43287)
自然科(43007)
自然科学(42998)
自然科学基金(42215)
(41977)
编号(37790)
资助(37509)
成果(30332)
重点(27945)
(27506)
(27420)
课题(26854)
(25937)
创新(24077)
科研(23966)
教育部(23582)
国家社会(23359)
期刊
(84205)
经济(84205)
研究(51917)
中国(40398)
(36900)
学报(29276)
科学(27619)
农业(24422)
管理(24351)
大学(23119)
教育(23045)
(22692)
学学(21659)
业经(16863)
技术(16293)
(16120)
金融(16120)
经济研究(11450)
财经(11394)
问题(11279)
统计(10731)
(10723)
(10130)
(9927)
(9758)
资源(9581)
技术经济(9130)
决策(8892)
科技(8377)
业大(8334)
共检索到2706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杜姣  
基于对内生型工业村庄浙北D村的个案考察,从仪式性人情交往实践过程展示农村阶层关系的形成逻辑。村庄阶层通过仪式性人情所具有的面子竞争以及构建和维系社会关系的双重价值发挥作用,形塑着村庄社会的阶层关系形态。为富人阶层主导的人情规则,造成对底层阶层的双重排斥:对底层参与村庄中社会性价值追求的排斥和对底层社会关系上的排斥,进而形成富人阶层对底层的排斥性关系。中间阶层的特殊位置决定了他们有自身阶层性地位确保的需求,参与到为富人所主导的面子竞争之中,形成一种中间阶层同富人阶层之间带有依附性质的竞争关系。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印子  
中农阶层是中国农村社会中的治理主体阶层,中农阶层成为维系中国社会稳定的重要社会阶层力量。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中农阶层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结构性位置与农村社会阶层的深层结构有关,农村社会阶层关系的区隔化使得数量庞大的中产阶层不仅无法在村庄治理中发挥应有的"中间价值",反而被吸纳进由富人治村与派性格局所形塑的治理结构之中。在富人治村不可逆的结构性背景下,国家的农村政策制定应充分考虑到村庄社会的阶层结构现状,加大对合适的阶层特别是农村中产阶层的扶植力度,以保障农村社会公共建设具有可供倚靠的治理主体阶层。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杜姣  
通过对浙江北部D村的个案考察,从村庄社会内部的角度出发,力图分析经济高度分化背景下利益密集型村庄选举过程的表现样态及其背后所反映出来的深层机制,并进一步分析其村庄治理层面的后果。研究表明,村级权力的高价值激发了村民参与选举的意愿,以纵向经济分层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的圈层化构成了村庄内部选举高度竞争化的助推机制;在竞争性选举过程中,竞选者以利益派性为组织基础,采取关系、金钱等策略性动员方式获取选票;村级权力的高价值直接带来了村庄选举以及村庄治理的谋利化色彩,表现在村级资源的分配上,即为分配原则的私人化,导致了村庄底层以上访为主要方式的针对处于村干部位置之上的富人群体的抗争,村级组织面临合法化危机。针...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婷  
阶层分化村庄中,村庄自治为密集利益引发的派性斗争所主导,上层经济精英掌控了话语权。在选举层面,大多数村民尤其是中下层的村民无法表达自己的意志;但在决策层面村民自治却超越了上层的主导,大部分村民的意志在决策的过程中得以表达,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民主决策。在选举的过程中,村民参与对于选举结果的影响无非是哪一边的上层来当村干部,自身没有办法参选,不同的选举结果与大多数的中下层村民之间的利益关联并不强。而在利益密集的阶层分化村庄,决策往往意味着利益分配方案的制定,这与村民的直接利益存在较强关联性。而且村民能够通过国家在场的力量,影响决策方案的制定,维护自身的利益,对上层主导的派性斗争进行制衡。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婷  
阶层分化村庄中,村庄自治为密集利益引发的派性斗争所主导,上层经济精英掌控了话语权。在选举层面,大多数村民尤其是中下层的村民无法表达自己的意志;但在决策层面村民自治却超越了上层的主导,大部分村民的意志在决策的过程中得以表达,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民主决策。在选举的过程中,村民参与对于选举结果的影响无非是哪一边的上层来当村干部,自身没有办法参选,不同的选举结果与大多数的中下层村民之间的利益关联并不强。而在利益密集的阶层分化村庄,决策往往意味着利益分配方案的制定,这与村民的直接利益存在较强关联性。而且村民能够通过国家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严红  
村庄公共性关涉基层社会内生性秩序,重建公共性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面子”是发育在熟人社会中的价值共识和行为规范,是实现村庄公共性再生产的可行机制。通过解构村民面子交换、面子积累和面子竞争的日常性生活实践行为,发现面子具有功能互惠性、社会交互性、伦理价值性三重逻辑,能依托熟人社会中人情关系的长期性、舆论公道的有效性和道德伦理的约束性,以亏欠-补偿机制、嵌入-转化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生产出公共交往、公共规则和公共精神,实现村庄公共性的再生产。存在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面子具有可塑性,既秉持着传统的控制功能,又可以嵌入新的价值内涵,有必要强化国家权力对面子观的引导功能,使其在村庄公共性再生产中发挥出积极效应,以国家与社会力量的平衡增强农村内部发展动力,重构稳定有序的乡村秩序。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冯晓平  
城市化征地过程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基于一个中部村庄的研究发现:农民征地中的阶层结构表现出两头固化、中间分化的总体特征,优势群体优势更为突出,而弱势群体的弱势地位更为明显,甚至是陷入了巨大的生存风险之中,他们与顶层群体之间的差距拉大,中间阶层出现了一定的分化,但相对有限。造成这种状况的内在机制有征地前村庄原有的职业分化机制、征地中的制度作用机制以及征地后市场的固化机制等,为此应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失地农民阶层的合理重构。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冯晓平  
城市化征地过程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基于一个中部村庄的研究发现:农民征地中的阶层结构表现出两头固化、中间分化的总体特征,优势群体优势更为突出,而弱势群体的弱势地位更为明显,甚至是陷入了巨大的生存风险之中,他们与顶层群体之间的差距拉大,中间阶层出现了一定的分化,但相对有限。造成这种状况的内在机制有征地前村庄原有的职业分化机制、征地中的制度作用机制以及征地后市场的固化机制等,为此应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失地农民阶层的合理重构。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班涛  殷晶晶  
在从传统农耕社会向现代市场社会转变的转型期,农村社会结构经历变迁,各阶层组成部分以及所占比重相应发生了变化,农村边缘阶层为在社会地位结构中处于下层位置的群体,对于解析社会结构性质与现实社会问题至关重要。传统时期农村社会地位的划分主要以道德与伦理为标准,边缘阶层为在家庭与社区层面未能达到公共道德规范要求的群体,他们对主流规范有着一定的认同以及存有为共同体再接纳的空间,因此对社会秩序稳定不会产生多大影响。在经济社会快速分化的转型期,村庄社会地位的划分主要以经济收入与财富多寡为标准,"新边缘阶层"主要为缺乏市场能力与家庭劳动力数量少的低收入阶层,他们之所以在社会地位结构中处于底层在于既无法将仪式事务办得体面又在社会关系网络的建构中被动的向内收缩。"新边缘阶层"日益被主流结构强制甩出,从而积攒起负向情绪,增加对社会秩序的稳定产生冲击的风险。为防止社会结构愈益紧张,关键在于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静辉  
文章以一个沿海村庄为案例,考察了土地资本化对于农村社会结构变迁的影响。研究表明,由于征地造成的土地资本化,一方面,使得掌握集体土地征收签字权、土地补偿收益配置权的村干部获益,企业主阶层转向对土地财富的追逐;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普通村民尤其是边缘群体在失去土地之后,家庭收入结构的单一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收入水平下降,在村庄社会分层体系中位置的下降。基于上述发现,文章进一步提出土地资本化造成某些阶层对于村庄的"脱嵌"。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静辉  
文章以一个沿海村庄为案例,考察了土地资本化对于农村社会结构变迁的影响。研究表明,由于征地造成的土地资本化,一方面,使得掌握集体土地征收签字权、土地补偿收益配置权的村干部获益,企业主阶层转向对土地财富的追逐;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普通村民尤其是边缘群体在失去土地之后,家庭收入结构的单一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收入水平下降,在村庄社会分层体系中位置的下降。基于上述发现,文章进一步提出土地资本化造成某些阶层对于村庄的"脱嵌"。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艳  沈毅  
从村庄内部的视角,以T村村民与村支书竞争村庄绿化工程的承包权为案例,通过对乡村公共资源分配中的"自己人/外人"区隔,考察当前"项目制"资源下乡背景下,乡村精英在公共项目竞标中的行动逻辑及其对村庄社会秩序的影响。研究发现:由于对乡村干部缺乏有效的权力约束,当前农村公共资源的分配过程中呈现出"私人关系化"的明显倾向;公共资源的事务竞争常常发展成为不可调和的人事斗争,最终往往为打败对方双方都采取了非理性的争夺手段;这种只问结果不问手段的行为逻辑引发了一系列矛盾纠纷,导致村庄一步步走向失序。构建合理而有效的基层权力约束及其公共资源分配机制,是村庄承接下乡资源并且避免意外社会后果的基础条件。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静辉  
改革开放以来村庄精英与群众的互动逻辑发生了多重变迁。对当代乡村内部治理而言,精英划分的关键不是体制内外、来源、职业,而是村庄中与群众关系的联结基础。依照与群众联结关系的强弱可以把精英划分为强关联基础的联结型精英与弱关联基础的原子化精英。联结型精英的联结纽带呈现多种结构模式,糅合了传统家族与现代组织的特征。而原子化精英虽无强联结关系网络,但是凭借其强资源影响着村庄治理。原子化精英与联结型精英在社会转型中都出现了自我主体性强化的形态,利益性策略代替共同体原则。如何重构精英与群众关系成为乡村治理的主题。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舒丽瑰  
精准扶贫的前提是明确农民贫困的真实原因。过度的仪式性消费支出成为影响农民家庭贫困的新因素,体现在生存消费的品牌化、婚丧仪式浪费的刚性化、炫耀性消费的竞争化。不理性的消费竞争扭曲了家庭的消费结构,导致家庭积累不足、代际支持缺乏,造成家庭再生产的低度循环和内在冲突,发展潜力有限,"消费性贫困"生成。消费性贫困是消费行为的城乡联动机制和村庄经济文化状况叠加作用的产物。城镇消费行为对农村的示范效应,改变了农民的审美趣味,抬高了农户生活标准的绝对成本,村庄内部的支出竞争无序化提高了农户生活标准的相对成本。因此,扶贫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班涛  
底层抗争的既有研究强调行动者的主观能动性,对行动与结构关系关注较少,文章从阶层关系结构角度分析底层抗争。在东部经济发达村庄阶层分化背景下,富人阶层成为村庄治理的单一主体,且依照私人化逻辑开展治理,形成"单向度"治理格局,底层成为村庄治理中被动的他者,在村庄利益分配结构中处于边缘地位。富人阶层主导的治理秩序产生的结果即为利益分配的失衡,底层作为利益分配格局中的不利一方,通过抗争行动调适利益分配秩序成为其合理选择。底层抗争实践包括正式行动与弱者的武器两种类型,然而底层抗争面临着被瓦解的困境,归根结底在于"压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