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44)
- 2023(12979)
- 2022(10766)
- 2021(10073)
- 2020(7738)
- 2019(17330)
- 2018(17007)
- 2017(32021)
- 2016(17104)
- 2015(18708)
- 2014(18153)
- 2013(17578)
- 2012(16335)
- 2011(14906)
- 2010(14741)
- 2009(13490)
- 2008(12600)
- 2007(10970)
- 2006(9830)
- 2005(8824)
- 学科
- 济(72609)
- 经济(72541)
- 管理(42721)
- 业(40236)
- 企(29482)
- 企业(29482)
- 地方(26933)
- 中国(23981)
- 农(23655)
- 方法(20608)
- 业经(18540)
- 数学(17132)
- 数学方法(16937)
- 农业(16639)
- 地方经济(14981)
- 财(13820)
- 学(13306)
- 环境(13269)
- 发(12863)
- 贸(12854)
- 贸易(12840)
- 制(12570)
- 融(12507)
- 金融(12503)
- 易(12266)
- 银(12215)
- 银行(12203)
- 行(11903)
- 技术(10896)
- 和(10848)
- 机构
- 学院(229821)
- 大学(223170)
- 济(91702)
- 经济(89644)
- 研究(82583)
- 管理(82519)
- 理学(70073)
- 理学院(69111)
- 管理学(67911)
- 管理学院(67475)
- 中国(62672)
- 科学(50764)
- 京(48351)
- 财(41167)
- 所(41069)
- 中心(38213)
- 农(37462)
- 研究所(37133)
- 江(35996)
- 范(35325)
- 师范(35022)
- 财经(31923)
- 业大(31713)
- 院(30753)
- 北京(30322)
- 州(29837)
- 农业(28881)
- 经(28792)
- 师范大学(28015)
- 经济学(27736)
- 基金
- 项目(155533)
- 科学(122967)
- 研究(120010)
- 基金(109018)
- 家(94534)
- 国家(93653)
- 科学基金(80039)
- 社会(75990)
- 社会科(71836)
- 社会科学(71825)
- 省(63558)
- 基金项目(57985)
- 教育(54283)
- 划(53038)
- 编号(50764)
- 自然(48445)
- 自然科(47240)
- 自然科学(47233)
- 自然科学基金(46318)
- 资助(41637)
- 发(40895)
- 成果(40751)
- 课题(36083)
- 重点(35845)
- 创(33292)
- 发展(33262)
- 部(32885)
- 展(32684)
- 国家社会(31108)
- 创新(30966)
共检索到3560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杨培峰 余琪
我国西部省际边界地带经济发展滞后,已成为阻碍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要问题。内生增长动力不足是困扰该类地区发展的根源,主要表现在区域经济发展对资源、投资、国有经济、地方政府及国家援助的高度依赖。本研究所选取的典型案例——秦巴腹心地区位于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南麓,该区域内的五县(市)分属川陕渝三省(市),在本省经济发展过程中被不断边缘化。然而该地区自身的优势条件,如国家多重优惠政策的投放、丰富的旅游资源等又为其带来了发展机遇。在把脉秦巴腹心地区的内生发展症结的基础上,如何培育该省际边界地区的内生增长动力,探索合适的内生发展路径,实现省际边界地区跨行政区域协同发展是本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玉 王介勇 刘彦随
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地域功能转型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采用熵权-TOPSIS法和改进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了陕西秦巴山区地域功能转型格局演进阶段性及其空间差异性,探究了地域功能转型机制及其高质量发展路径。结果表明: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以来,秦巴山区地域功能趋向优化,其中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功能提升快速,农业生产和生态服务功能经过短暂调整后逐步提升。地域各系统功能耦合协调度呈现从低水平平衡向高水平耦合的递进式演进规律,地域功能经过了由农业生产主导型向生态保护主导型,再向各功能均衡协调渐进转型的过程。不同县域单元地域功能耦合协调度差异明显,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特征,高值区集中在秦岭北麓地带和汉江沿岸。研究认为陕西秦岭山区实现高质量发展路径包括:创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地区之间互动,提升地域功能协同度;构筑绿色发展体系,促进各系统功能互补,提升地域功能耦合度;探索高质量发展模式,补齐地区发展短板,积极融入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新格局;搭建科技创新智库平台,创建秦岭综合研究示范区,提升区域系统创新能力。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梁宏 李永涛 马丽丽 兰婷
当前,西部山区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尚待增加,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人口和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和领域的发展适应不了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活质量有待提高,发展现代农业遭到各种社会和自然客观条件的限制。基于此,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大力发展绿色循环农业,走特色发展道路,是一条好出路。以四川秦巴山区为例,在分析秦巴山区农业发展面临的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导向,紧扣秦巴山区开发扶贫国家战略机遇,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山区农业发展策略。
关键词:
西部山区 农业 绿色循环 四川秦巴山区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李秋林 卢毅
作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独具特色,发展潜力巨大的欠发达山区,绿色发展之路是四川秦巴山区实现健康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有效化解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矛盾的必然选择。山区绿色发展的软路径,是探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之路,主张人口、资源、环境互利共赢的可持续发展。从制度护山推动环境价值实现、市场塑山加强资源产业整合、教育固山促进人口素质提升3条层层递进的软路径出发,探析四川秦巴山区绿色发展之道。提出通过构建绿色制度体系、绿色产业格局、绿色教育模式,推动四川秦巴山区人口、资源、环境绿色协同发展。
关键词:
绿色发展 软路径 四川秦巴山区
[期刊] 求索
[作者]
田毅鹏 金蓝青
与外生型和内生型发展模式不同,新内生发展理论试图在批判旧有发展模式的基础之上建构起超越乡村发展内在性与外在性的混合视域,努力追求地域发展不同层级间的多重联动效应。在由村庄社区、乡镇及县城构成的县域社会系统中,乡镇扮演着“衔接联动”的关键角色。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强调乡镇对村庄经济产业带动的经济面相,而对于包括教育在内的诸多非经济因素有所忽视。皖西M镇从乡镇教育发展入手,通过优质的乡镇教育资源打造,抑制了乡村因求学而引发的人口外流,形成了突出的人口集聚效应,增强了农民的乡土认同,实现了乡镇非经济因素和经济因素的良性互动。M镇以乡镇优质教育打造为中心展开乡村振兴的新内生性发展经验,向我们展示了在传统乡村社会逐渐走向消解的背景下,以乡镇优质教育为媒,在县域内乡镇与村庄之间建立起密切关联互动,并获得一种连带性发展的经验模式,为当下中国乡村振兴提供了一种新的内生性发展借鉴。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党兴华 杨屹
西部区域工业可持续内生发展理论的提出以可持续发展、技术内生和制度内生与变迁等观点及其研究成果为基础。该理论认为西部工业今后的发展应建立在一种以可持续为目标、以内生增长为动力的工业发展理论体系及模式的基础之上。该理论的合理性可以借用耗散结构理论来证明
关键词:
西部区域工业 可持续内生发展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王扬 乐晶
在中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特殊阶段,发展职业教育不仅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提升农村人口技能素质、促进乡村内生发展的根本途径。基于中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本文将"资本"引入到对农村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中,提出"技能资本"的概念:技能资本的在体化、集体化和象征化过程从本质上构成了农村职业教育对于丰富农村内生资源、提升农民内在参与以及重构乡村社会认同的价值意蕴,形成"资源—参与—认同"的乡村内生发展逻辑理路。最后,从技能资本视域出发,提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践路径。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杨桂红 孙炯
我国辽阔疆土中有相当部分处于老少边穷地区,这些地区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自然资源及民族文化,极具发展旅游业的资源优势,如何使老、少、边、穷地区的旅游业走上持续发展之路,并且带动当地经济的腾飞,本文拟通过对云南跨世纪的旅游热点中甸县旅游业发展的背景和旅游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其优势和存在的困难,在实际的工作中总结出中甸旅游业的现实运作和管理模式,为西部老少边穷地区旅游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在此我们称之为“香格里拉旅游业发展及管理模式”。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苏卉 傅康佳
紧密契合新发展阶段推进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以陕西秦巴山片区为例,运用三阶段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旅游发展助推县域脱贫振兴的效率进行测度,明确其演变特征,识别影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结果表明:(1)陕西秦巴山片区旅游发展助推县域脱贫振兴的综合效率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各县域效率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2)2016—2021年陕西秦巴山片区旅游发展助推县域脱贫振兴的效率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通过旅游发展来带动县域脱贫振兴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3)交通、人均财政支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等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旅游发展助推县域脱贫振兴的效率存在显著影响。最后,从合理配置旅游投入产出要素、构建旅游共享发展新格局、改善基础设施及旅游产业经济基础等方面提出了策略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淑新 胡仪元 唐萍萍
在旅游与生态环境矛盾趋于加剧的背景下,生态化可促进产业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同发展,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在产业生态化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具有重要生态战略地位的秦巴汉水区域为例,提出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同时指出产业生态化的发展路径,以旅游产品与服务供给的生态化为根本形成推力系统,以旅游消费模式的生态化为重点形成拉力系统,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形成支撑系统,以产业生态化发展环境的营造为手段形成保障系统,推动旅游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推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
生态文明 旅游业 生态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尚正永 刘传明 白永平 张小林
从粤闽湘赣省际边界区域整体的角度,以构建多中心城市区域的理念,提出了粤闽湘赣省际边界区域空间结构优化的具体构想,即以韶关、赣州、郴州成长三角为整个省际边界区域的核心,以其它6个中心城市为市域的核心,以经济基础好或交通条件好的县(市)城区作为县域的中心,构建7条城镇发展聚合轴和拓展轴作为城镇、交通和产业的聚集和依托轴,以形成城市空间功能互补,集约紧凑发展,绿色空间穿插相融,高度协调、网络化的多中心城市区域,以整体的优势参与珠三角城市体系分工,并力争在区域分工中占有优势。
关键词:
空间结构 省际边界区域 粤闽湘赣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刘奕琳 周统建 高江勇
只有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学校的内生发展才会有源源不竭的动力。守正与创新,使学科建设不仅保持了特色,而且做到了与时俱进。人才培养是激发学校创新教育实践、凝练办学特质的变革动力。教育内生发展是教育内涵发展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和支撑。南京林业大学作为一所地方行业院校,长期以来始终秉承"树木树人、创业创新"的办学理念,坚持"传承与弘扬""守正与创新""顶天与立地""立德与树人"的内生发展路径选择,逐步形成"内生促内涵,内涵促发展,发展强内生"的集约循环效应,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桑宁霞 樊云静
我国老龄化进一步加剧,社区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情况下,基于内生发展视角,通过充沛社区教育内生资源,补足社区教育参与主体,凝聚社区教育情感认同,可以充分发挥老年人资源、参与、认同的载体功能,使老年人真正参与到社区教育中,最终助推社区教育发展,促进积极老龄化。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袁宇阳 张文明
如何优化乡村资源配置,增强乡村内生发展动力,实现乡村振兴,是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课题。从内生发展视角看,乡村资源包括外生性资源和内生性资源两种基本类型,内生性资源以显性和隐性两种基本形式存在。乡村内生发展的关键是有效配置与整合利用内外部资源,尊重地方本土性,着力挖掘地方的人力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等隐性的内生性资源。研究表明,只有积极培育农民自主性,真正赋权给地方,科学制定乡村内生发展规划,统筹利用好内生性资源与外生性资源,才能激活中国乡村内生发展动力,推动乡村振兴。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冬梅 郭强 王伟楠
通过对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区326家中小企业的数据分析,发现:贫困地区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意愿强烈,但受信息、资本、技术等现代生产要素制约创新能力不足;贫困地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主要是生产导向,市场营销、现代企业管理等环节创新重视不足;贫困地区中小企业在创新发展中过分倚重于政府的支持,创新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在此基础上,提出应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培育贫困地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中的市场理念和注重贫困地区产业融合发展等三点政策建议。
关键词:
创新创业 中小企业 贫困地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