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38)
- 2023(12078)
- 2022(10193)
- 2021(9109)
- 2020(7373)
- 2019(16384)
- 2018(16051)
- 2017(29365)
- 2016(15769)
- 2015(17029)
- 2014(16473)
- 2013(15925)
- 2012(14896)
- 2011(13663)
- 2010(14080)
- 2009(13291)
- 2008(12791)
- 2007(11828)
- 2006(10772)
- 2005(9753)
- 学科
- 济(64899)
- 经济(64842)
- 业(50174)
- 管理(49539)
- 企(40337)
- 企业(40337)
- 中国(24454)
- 农(21142)
- 地方(20294)
- 技术(18888)
- 方法(18367)
- 业经(18226)
- 农业(15096)
- 财(14206)
- 数学(14005)
- 数学方法(13834)
- 技术管理(13170)
- 制(13041)
- 银(12812)
- 学(12805)
- 银行(12795)
- 融(12517)
- 金融(12515)
- 行(12478)
- 理论(12358)
- 贸(11996)
- 贸易(11980)
- 发(11720)
- 易(11499)
- 地方经济(11192)
- 机构
- 学院(221204)
- 大学(217530)
- 济(89642)
- 经济(87738)
- 管理(82363)
- 研究(77369)
- 理学(69146)
- 理学院(68347)
- 管理学(67248)
- 管理学院(66813)
- 中国(58930)
- 京(46805)
- 科学(45435)
- 财(42190)
- 所(38521)
- 江(36380)
- 中心(34838)
- 研究所(34328)
- 农(33172)
- 范(32885)
- 师范(32595)
- 财经(32202)
- 北京(29899)
- 州(29870)
- 经(28838)
- 业大(28641)
- 院(28033)
- 经济学(26660)
- 师范大学(25713)
- 农业(25355)
- 基金
- 项目(139232)
- 科学(111157)
- 研究(108770)
- 基金(97430)
- 家(83543)
- 国家(82719)
- 科学基金(71780)
- 社会(69490)
- 社会科(65893)
- 社会科学(65881)
- 省(58131)
- 基金项目(50804)
- 教育(50397)
- 划(47482)
- 编号(45135)
- 自然(42789)
- 自然科(41868)
- 自然科学(41861)
- 自然科学基金(41122)
- 资助(37825)
- 成果(37666)
- 发(36152)
- 创(34986)
- 课题(33159)
- 重点(31836)
- 创新(31615)
- 发展(29636)
- 部(29465)
- 展(29094)
- 国家社会(28248)
- 期刊
- 济(112991)
- 经济(112991)
- 研究(73411)
- 中国(54619)
- 教育(36010)
- 管理(35108)
- 农(32937)
- 财(32759)
- 学报(30090)
- 科学(29938)
- 大学(23560)
- 融(23303)
- 金融(23303)
- 农业(22675)
- 技术(21616)
- 学学(21545)
- 业经(21076)
- 经济研究(17830)
- 财经(16720)
- 经(14567)
- 问题(14037)
- 科技(12809)
- 图书(12607)
- 业(12231)
- 坛(12016)
- 论坛(12016)
- 技术经济(11861)
- 商业(11270)
- 贸(11073)
- 现代(10540)
共检索到3578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夏后学 白俊红 孙晋云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亦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提升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具有重要意义。立足内循环式自主创新,从创新要素配置、产品研发生产、创新成果流通与消费等方面考察创新循环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与作用效果,并探讨该影响作用的传导路径,研究发现:畅通创新循环有助于形成“创新增加收入、收入刺激需求、需求牵引供给”的动态平衡,其内在机制是,畅通创新循环,提高以企业生产利润、收入分配、家庭消费为表征的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进而促进高质量发展。创新循环对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相关结论在经过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讨论后依然成立,创新循环的空间溢出效应具有异质性特征,因此,为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并驱动高质量发展,应当聚焦于要素分配、研发生产与成果流通等关键环节,确保本土创新循环的顺畅无阻,同时借助国际循环的力量,因地制宜地进一步优化和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能与水平。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周密 王威华 李月
“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是新形势新条件下对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出的重大要求之一。本文提出“城市节点-城市群块-流关系链-双向循环网”的研究框架,以289个城市的循环能力衡量城市供需的特征性事实,并运用投入产出表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刻画国内大循环网络,探究以城市循环能力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的模式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样本期城市循环能力面临着联动性不畅、均衡性不足和协调性不强的三重结构性困境;第二,破解三重结构性困境需要认识城市在国内大循环网络中的中间人角色及其联动模式。联动性不畅是由于联络人不多,均衡性不足是由于协调人角色较少,协调性不强是由于守门人和联络人较少;第三,在上述联动模式的基础上,本文从城市循环能力内生性、网络结构动力双重性和中间人作用异质性等多重角度,采用指数随机图模型实证探究城市循环能力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的模式与机制。本文对于如何从城市层面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助力新发展格局构建具有借鉴意义。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深化改革与创新发展课题组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必须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改革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与创新活力。要协同推进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努力打造创新-创业-创富“金三角”。厘清国企民企竞争合作关系,通过开展“链上”合作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培育壮大中等收入群体。同时,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打造创投-创业-创新“铁三角”,畅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让更多风险投资和耐心资本“投早投小投科技”,在开放式创新中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生态。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贾康 刘薇 许磊 彭鹏 张晶晶 方凌晨 贾康
本文重点讨论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与可靠性。在勾画“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意义及其主要新意后,解说了经济循环内生动力。进而以“巨国模型”认识框架,分析阐明了中国经济社会的“成长性”与潜力空间,这是内循环内生动力重要的客观来源,以及扩大内需的关键问题与关键对象。再进一步分析指出,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改革开放大政方针持续解放生产力,于创新发展中以有效投资为龙头提振消费,是内循环内生动力的主观条件。由此引出国内大循环可靠性分析结论后,形成了新发展格局下依托成长性、把握主动权、推进高质量发展而实现新的“两步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思路表述,并提出与之密切相关的建设统一大市场的五项要领和三个方面创新重点的建议。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苏利阳 陈鸽
环境成本内部化是实现经济发展绿色化的逻辑前提,也是绿色发展天然具有高成本特征的主要原因,而产业资本循环断裂就是这一特征所导致的主要不利后果。因此,解决由环境成本内部化衍生出的绿色产业资本循环断裂问题,是绿色发展成为高质量发展常态形式的前提。以马克思资本循环理论为依据分析内部化的环境成本补偿机制,能够破解经济生态发展悖论,为生态资本有价论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为准确研判绿色发展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矛盾"症结之所在,进一步提高绿色高质量发展实现效率提供参考。
关键词:
绿色发展 生态溢价 资本循环 绿色营销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林勇 张昊 黄欣
遵循新发展理念,构建基于"双循环"发展新阶段的中国经济发展质量指标体系,通过测算2003-2017年中国经济发展质量综合指数及信息通讯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简称ICT)生产性资本存量,运用中介效应、动态门槛效应模型对ICT资本结构变化点及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ICT资本深化作用明显,ICT资本每增加1%,经济发展质量将提升2.8%~3.6%;从传导机制看,技术扩散效应、人才配置效应和自主研发效应是ICT资本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渠道。其中,技术扩散和人才配置起非线性调节作用,随着技术扩散和人才配置越过门槛值,ICT资本对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呈现出倒U型特征,但人才配置位于倒U型左侧。该结论表明,当技术扩散越过对经济发展质量正向影响的临界值时,ICT资本积累将成为经济发展质量阻碍因素。通过揭示中国经济亟需从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转换的内在逻辑,为促进内循环经济投资及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胡汉辉 申杰
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抉择,而数字经济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现有文献主要考察了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忽略了这一过程背后的双循环机制。本文基于国内大循环、国际大循环以及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渠道视角,利用2011—2019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考察数字经济如何赋能高质量发展,研究发现:数字经济不仅能够直接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而且可以通过双循环机制间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其中的双循环机制包括撬动消费需求畅通国内大循环、扩大贸易规模畅通国际大循环。数字经济还可以通过促进科技创新打通双循环畅通渠道,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总之,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可以通过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结论对于协同推进数字经济做强做优做大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共同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孟维福 韩克勇 陈阳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利用2011—2021年中国省级数据,实证研究了自主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自主创新显著推动了经济高质量发展;机制分析表明,产业结构升级和消费结构升级是自主创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渠道;调节效应分析显示,数字化水平在自主创新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正向调节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在东部地区和高创新水平地区,自主创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效果更大。因此,应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多措并举推动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打造良好的数字环境,实现自主创新的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释放经济高质量发展潜能。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谭顺
当前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不足的主要症结集中在居民消费需要发展不足和居民消费效能不足,究其原因则是当前我国消费不足治理单纯追求市场供求平衡而脱离人的发展。也就是说,消费扩大未能有效提升居民消费满足程度,未能有效促进人的发展。因此,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的关键在于强化需求导向机制及其运行,以人的发展统摄消费发展、生产发展。具体而言,以促进人的发展为运行目标,以培育消费者为运行动力,以消费力结构提升为运行调节,以构建需求导向机制为运行逻辑,以个体治理为运行方式,以提高消费效能为运行评价。这样,生产发展、消费发展、人的发展内在衔接与统一,通过人的发展为国内大循环提供强大内生动力。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李杰 李雪梅 宋焰
从特色高质量发展以畅通内循环、区域内循环协调发展、产业结构优化以提升内循环质量三个方位论析了内循环视域下协同创新的现实逻辑,提出构建跨区、跨业、跨界的“三跨”协同创新机制,并从成本节约、效率提升、协调发展、共享红利等方面分析了协同创新效应。完善国内价值链、生态链、要素链“三链一体”协同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应体现技术导向,提出按“三位一体”的综合标准重新衡量,以提升内循环质量。
关键词:
内循环 协同创新 现实逻辑 机制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白雪飞 杜娟
在国际科技领域的竞争态势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明确自主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的互动机制,对于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自主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高质量发展是自主创新的保障力。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两个待估方程的联立方程模型,系统、动态地检验自主创新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目前我国自主创新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正向关系,但是二者之间处于低效率的均衡。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树立先进的高质量发展观,构建完善的协同创新体系,搭建全新的公共服务平台,提供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加快自主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关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黄寰
在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自主创新是其核心所在。要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以自主创新切实推进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关键词:
自主创新 区域 循环经济 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振华 代瑞婕 白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准确测度、分解并动态描述我国国内大循环及区域间和产业间循环的水平、结构及时空演变趋势,找到畅通国内大循环发展的内生动力有重要意义。运用价值链循环分解方法对中国国内大循环水平进行测度,并从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的视角揭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研究发现:中国各产业增加值主要依赖于国内循环,国内区域间循环占比远高于国内产业间循环占比,省外循环水平也略高于省内循环;国内大循环存在一定的空间相关性和地域差异,水平较高的省份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经济带;我国国内大循环发展整体上呈下降趋势,国内大循环在各区域(省份)的差异逐渐增加;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可有效抑制各省份的国内循环水平差异,提升整体的国内大循环水平,作用路径体现在通过消除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4个环节的堵点提升区域间循环水平。研究结论有利于从定量的角度深入理解国内大循环的现状与趋势,对于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畅通国内大循环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佳璇
在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背景下,商贸流通业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数字服务贸易的出现有利于缓解贸易壁垒,进而直接影响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因此,本文基于我国省域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数字服务贸易对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服务贸易对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子指标中基础设施影响效应最大。从区域层面来看,数字服务贸易对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呈“自东向西”依次减弱的正向影响。从作用机制来看,数字服务贸易可以通过影响服务型消费促进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本文提出促进数字服务贸易发展、加强服务型消费支持、区域间协同发展相关建议。
[期刊]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周玲玲
本文基于2012年与2017年中国省际间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扩展了传统的三驾马车核算方法,从最终需求视角将国民经济循环划分为“国内本地循环”“国内省际循环”“国内国际循环”及“国际循环”四大环节,依此测度我国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循环的程度。研究发现:从区域层面看,相比于2012年,2017年各区域“国内本地循环”程度都有所增强;从省级层面看,国内大循环参与程度较深的省份主要集中于中西部;从行业层面看,大部分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行业参与“国际循环”程度相对较深。本文的研究方法为定量分析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循环提供了测算基础,为从全国层面、省级层面与行业层面有效推进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参考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