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895)
- 2023(16579)
- 2022(14089)
- 2021(12713)
- 2020(10781)
- 2019(24015)
- 2018(23634)
- 2017(44777)
- 2016(24370)
- 2015(27201)
- 2014(26821)
- 2013(26249)
- 2012(24243)
- 2011(22179)
- 2010(22660)
- 2009(21594)
- 2008(21607)
- 2007(19859)
- 2006(17495)
- 2005(15788)
- 学科
- 济(100315)
- 经济(100192)
- 管理(77844)
- 业(72196)
- 企(61232)
- 企业(61232)
- 方法(41552)
- 数学(35125)
- 数学方法(34720)
- 财(27975)
- 农(27517)
- 中国(27450)
- 业经(23630)
- 制(23492)
- 地方(22150)
- 学(22057)
- 技术(20191)
- 贸(18525)
- 贸易(18515)
- 农业(18073)
- 易(17920)
- 理论(17479)
- 银(17456)
- 银行(17414)
- 融(16925)
- 金融(16920)
- 务(16648)
- 行(16634)
- 财务(16605)
- 财务管理(16560)
- 机构
- 大学(357405)
- 学院(356567)
- 济(144728)
- 经济(141637)
- 管理(133603)
- 研究(119932)
- 理学(114484)
- 理学院(113117)
- 管理学(111139)
- 管理学院(110426)
- 中国(90578)
- 京(74387)
- 科学(73601)
- 财(70726)
- 所(61030)
- 农(57520)
- 江(56166)
- 财经(55423)
- 研究所(55139)
- 中心(54609)
- 业大(50395)
- 经(49941)
- 范(49040)
- 师范(48579)
- 北京(46359)
- 经济学(45320)
- 农业(45065)
- 州(44330)
- 院(43087)
- 经济学院(40853)
- 基金
- 项目(233801)
- 科学(185330)
- 研究(173282)
- 基金(169249)
- 家(147159)
- 国家(145935)
- 科学基金(125066)
- 社会(111368)
- 社会科(105501)
- 社会科学(105473)
- 省(92864)
- 基金项目(89106)
- 教育(80705)
- 自然(78611)
- 划(78065)
- 自然科(76822)
- 自然科学(76796)
- 自然科学基金(75473)
- 编号(70204)
- 资助(67239)
- 成果(58518)
- 重点(53579)
- 创(52866)
- 部(51813)
- 发(51155)
- 课题(49683)
- 创新(48759)
- 制(46589)
- 国家社会(46290)
- 教育部(44669)
- 期刊
- 济(164761)
- 经济(164761)
- 研究(107207)
- 中国(73221)
- 财(56738)
- 学报(56287)
- 农(53074)
- 科学(52057)
- 管理(50584)
- 教育(43203)
- 大学(42588)
- 学学(39902)
- 农业(35438)
- 融(32958)
- 金融(32958)
- 技术(31053)
- 财经(28612)
- 业经(27050)
- 经济研究(26147)
- 经(24702)
- 问题(21496)
- 业(19059)
- 版(18303)
- 技术经济(18152)
- 贸(17662)
- 科技(17585)
- 图书(16874)
- 商业(16384)
- 理论(16116)
- 统计(15579)
共检索到5364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李杰 李雪梅 宋焰
从特色高质量发展以畅通内循环、区域内循环协调发展、产业结构优化以提升内循环质量三个方位论析了内循环视域下协同创新的现实逻辑,提出构建跨区、跨业、跨界的“三跨”协同创新机制,并从成本节约、效率提升、协调发展、共享红利等方面分析了协同创新效应。完善国内价值链、生态链、要素链“三链一体”协同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应体现技术导向,提出按“三位一体”的综合标准重新衡量,以提升内循环质量。
关键词:
内循环 协同创新 现实逻辑 机制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张菊霞 任君庆 彭振博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重要论述为科教融汇视域下高职教育校企协同创新治理提供了政策基础与现实依据。高职教育校企协同创新实践中呈现出校企主体功能效益差异、管理权力运行向度单一、利益平衡机制缺失等问题表征,实际上是由于协同创新价值认同缺失、权力分配失衡、利益共享不均衡等治理不足所致。外溢性的公共价值达成、异质性的多元主体协同及柔性的网络化秩序建立共同构成了高职教育校企协同创新治理的逻辑。结合实践案例分析,校企协同创新治理现代化应通过建立“产科教”融合的治理价值理念、保障协同创新治理主体话语权、建立协同创新治理机制、构建基于自组织的协同创新场域等路径推进。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刘筱 郭平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西部应用型高校可挖掘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比较优势,以协同创新体系的自组织逻辑催生与激发利益共同体及各主体的内生动力与活力,积极践行产教融合。基于系统科学和自组织理论,解析西部应用型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的自组织特性,透视协同创新系统的自组织演化过程,明晰动力机制,以期为西部应用型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自组织 产学研 协同创新 西部应用型高校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韩刚
对于客户提出的日益苛刻的金融创新需求,单个金融企业的知识和能力往往难以充分满足,这既是金融集团这一组织形式存在的合理性,也是对金融集团进行业务协同创新的必然要求。金融业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行业,金融集团业务协同创新过程可以看做是金融集团内外知识整合并释放出新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是六大协同创新机制在发挥作用。
关键词:
金融集团 业务创新 协同 知识整合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唐智彬 石伟平
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多部门、多主体的共同参与,产学合作是基本要素。第三次工业革命背景下,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和转变企业技术创新模式要求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协同创新机制。从开放科学视角看,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协同创新行动是基于主体创新能力异质性这一基本内在逻辑而展开的。基于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协同创新要围绕建立产学多元主体共同愿景、校企微观主体共同利益基础和协同创新框架系统序参量,构建校企多元主体协同、价值整合、利益整合、资源整合以及协同实施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产学合作 协同创新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蒋新革 牛东育 徐芳
文章结合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探索,提出创新体制机制构建"222"协同育人平台、搭建政校行企二层管理机构、建立管理实施的系列规范制度、面向专业及合作企业开展遴选等机制建设,探索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长效运行机制,为促进高职院校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运行机制 现代学徒制 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揭平英
高职院校的协同创新是当前研究热点之一。高职院校主导的人才培养校企协同创新,重点在于构建校企协同顶岗实习平台及相关机制,并践行人才培养协同、学生发展协同和企业需求协同。在协同创新视域下,宏观上建立校企协同顶岗实习战略联盟,中观上构建校企协同顶岗实习平台及其运行机制,微观上践行校企协同顶岗实习运行机制。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张阳
人工智能时代,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将推动高职院校从单一向产业提供技能人才向主动引领产业人才培养转变。当前,高职院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存在供给和需求错配、风险与利益博弈,短期抑或持续的背离、人才培养与技术迭代等困境,面临劳动力市场的深刻变革、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面临无业可就、职业教育发展惯性与转型困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等挑战。因此,建议通过探索有步骤、有层次、有目标的产学研用实施路径,实现理念融合、技术融合、培养融合和专业融合,解决人才培养滞后于企业需求和产业技术变革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
人工智能 高职院校 产学研用 协同创新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石贵舟 余霞
高校转型发展是国之所需,社会之所盼。产学研协同创新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加了科技训练,拓展了办学空间,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既适应了企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总体形势,又促进了高校的转型发展。高校转型发展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实用性、适用性,有利于推动高素质人才培养、丰富实践教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应从转变办学理念,明确应用技能办学定位;转变学校管理,优化学科专业课程建设;转变培养目标,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转变科研方向,凸显应用技能服务地方;转变办学条件,拓宽产、学、研、用基地建设等几方面促进高校转型发展。
关键词:
产学研 协同创新 高校转型发展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孙耘 刘亢 王颖凌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格局日新月异,对人才创新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地方高职、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在人才协同培养中具有不同的地位与作用。充分发挥不同主体的作用,选择恰当的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构建完善的人才协同培养机制,是提高地方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策略。
关键词:
协同创新 地方高职 人才培养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肖坤 左晓琴
加快高职教育转型升级是当前高职教育重要的任务。协同创新为高职教育转型发展带来重要机遇和强大动力。高职院校应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将协同思想贯穿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社会服务的全过程,通过构建协同创新的平台和模式、建立协同创新的体制和机制,转变发展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变科研和社会服务管理方式,实现转型升级。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协同创新 转型 路径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蒋新革 李营 苏丹
文章在分析了政校行企协同共建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学院的内涵、建设目标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针对广州高职院校建设特色专业学院的研究与实践现状,提出了形成校企合作长效保障机制、构建政校行企协同发展动力机制、建立多权力中心的特色专业建设公共治理机构、校企贯通一体的特色专业学院合作文化等对策与建议,引导不同类型高职院校走特色化发展道路。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司帅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是供给侧结构性能,需要将"创新驱动"置于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位置",以供需协同演化的方式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此,一方面,必须注重创新驱动发展,辅之以"选择立法、强化竞争、税收优惠、简化审批、降低行业准入门槛"等手段,强化供给侧管理,提高供给侧效率;另一方面,应依靠供需协同原则引导创新驱动发展,完善制度发展,强化机制化建设,促进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改革,使国民经济的供给端更好地与需求端相匹配。
关键词:
供需协同 供给侧改革 经济增长 协同发展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阳 黄朝峰 胡天恩
新型举国体制是传统举国体制在新时代的适应性转型,在国家竞争日益加剧和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新型举国体制成为发挥中国制度优势、破解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实现国家战略任务的重要抓手。如何探索新型举国体制的实现方式,尤其是在国家安全、军民融合等重大战略领域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已成为当前亟需回答的重要课题。鉴于此,在深入分析新型举国体制推动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的内在逻辑及创新要素基础上,从组织体系及实现机制两个层面构建新型举国体制推动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的分析框架,并通过对军民协同推进新冠疫苗研发的全景式回顾进行案例探索,揭示新冠疫苗研发的中国经验——以新型举国体制为制度优势,以定位“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为前提,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发挥军民融合的战略支撑作用,释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力的中国方式。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武学超
协同创新已成为时代主题。然而,多元普世性的逻辑因素严重影响了大学与产业科研协同创新的实体化组建。近年来,国外大量关于影响大学与产业科研协同创新逻辑因素的实证研究文献,主要探讨了大学与产业科研协同创新的动机因素、制约因素和决定因素,取得了富有规律性的研究结论,对我国当前加强高校协同创新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