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343)
- 2023(13124)
- 2022(10204)
- 2021(9034)
- 2020(6820)
- 2019(15253)
- 2018(14767)
- 2017(27774)
- 2016(14854)
- 2015(16694)
- 2014(16862)
- 2013(16717)
- 2012(16091)
- 2011(14979)
- 2010(15703)
- 2009(14582)
- 2008(14399)
- 2007(13544)
- 2006(12585)
- 2005(11515)
- 学科
- 济(71738)
- 经济(71674)
- 业(45726)
- 管理(41856)
- 农(32823)
- 企(31830)
- 企业(31830)
- 中国(26191)
- 地方(23970)
- 业经(23445)
- 农业(21923)
- 方法(17078)
- 财(15616)
- 制(15187)
- 发(14480)
- 银(14335)
- 银行(14327)
- 策(14243)
- 行(14021)
- 数学(13900)
- 融(13735)
- 金融(13735)
- 数学方法(13704)
- 产业(12256)
- 贸(11992)
- 贸易(11977)
- 地方经济(11768)
- 易(11556)
- 发展(11208)
- 学(11194)
- 机构
- 学院(222680)
- 大学(216884)
- 济(94554)
- 经济(92236)
- 管理(83064)
- 研究(82528)
- 理学(68790)
- 理学院(67971)
- 管理学(67030)
- 管理学院(66545)
- 中国(65136)
- 京(47586)
- 科学(46440)
- 财(45369)
- 所(40726)
- 农(39410)
- 中心(38486)
- 江(37819)
- 研究所(36055)
- 财经(33412)
- 范(32838)
- 师范(32587)
- 北京(30806)
- 州(30542)
- 经(30096)
- 院(29934)
- 业大(29560)
- 农业(29103)
- 经济学(27716)
- 省(27649)
- 基金
- 项目(136735)
- 研究(109196)
- 科学(108135)
- 基金(95267)
- 家(81104)
- 国家(80220)
- 社会(69977)
- 科学基金(68710)
- 社会科(66082)
- 社会科学(66070)
- 省(55526)
- 基金项目(48583)
- 教育(48521)
- 编号(47072)
- 划(45288)
- 成果(40293)
- 自然(38979)
- 自然科(37995)
- 自然科学(37990)
- 资助(37714)
- 自然科学基金(37276)
- 发(36445)
- 课题(34030)
- 重点(30559)
- 发展(30493)
- 展(29934)
- 部(29324)
- 国家社会(28690)
- 创(28481)
- 年(28041)
共检索到3743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永兰 周其鑫
数字乡村建设是建设数字中国、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选择和重要抓手,厘清数字乡村建设的动力来源是有效开展数字乡村建设的关键要义。从当前实践来看,我国正处于外源型模式的数字乡村建设初级阶段,具有短期内提升乡村数字化水平的优势,但也不可避免地面临可持续困境。随着乡村振兴制度设计的不断优化和村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及数字技术普惠效应的充分释放,内生式发展逐渐成为数字乡村建设的创新方案。有别于“外源型输送”的发展模式,“内生式发展”模式更注重内生力量的激发,但同时“内生式发展”模式存在着“动力黑箱”的梗阻。未来要可持续地建设数字乡村,应该发挥外源和内生模式的联动作用,从筑牢乡村的硬件基础、培育数字乡村共同体、优化制度设计理念以及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方面打造外源与内生耦合的建设图景,为实现数字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方案。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昌森 张震 董文静 张广海
文章通过分析美丽乡村与乡村旅游耦合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构建二者耦合指标体系及耦合协调模型,以青岛市为例,对其2013—2017年美丽乡村与乡村旅游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之间存在交互耦合关系,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青岛市乡村旅游发展水平持续高于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属于典型的乡村旅游主导型耦合协调;青岛市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处于中度耦合阶段和中度耦合协调发展状态,离良性协调共振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美丽乡村 乡村旅游 耦合协调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李涛 廖晓霞 陈金锐
数字乡村建设作为破解乡村跨越式发展瓶颈的突破口和新引擎,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建设数字中国具有重要意义。以2011—2021年中国31个省域面板数据为样本,构建系统性理论框架和多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时序主成分分析法和耦合协调模型,评估数字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综合发展水平,以及二者耦合协调度的时序演化和空间差异。结果显示,数字乡村和乡村振兴发展指数及耦合协调度呈稳步增长态势,整体协调状态由中度失调迈向中度协调水平。地区异质性不断扩大,形成东部和中部地区遥遥领先、西部和东北地区滞后的空间格局。发展指数高的省份溢出效应显著,增速快,耦合协调水平高,而欠发达地区联动效应不足,组内差异显著,二者耦合协调度低。因此,应正视空间异质性,因地制宜地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的优质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张爱英
数字乡村建设旨在促进农村经济提质增效和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山西在数字乡村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仍存在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乡村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村电商企业缺乏品牌效应、县域信息化发展环境亟需优化、农村基层治理数字化建设滞后等问题。因此,要完善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乡村治理数字化水平,深化乡村数字惠民服务,调动乡村多元主体参与,从而促进山西乡村数字化经济全面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数字乡村 治理现代化 农业农村信息化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黄亚军 田金莹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清晰的工作思路。数字技术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如何利用数字技术建设数字乡村,进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是全面乡村振兴、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文章基于2012-2020年各省份数字乡村及城乡融合发展的平衡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数字乡村与城乡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加快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农村流通服务体系、提高农村特殊人群信息素养、实施乡村数字治理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数字乡村 城乡融合 耦合协调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沈费伟 叶温馨
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转型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质量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策略选择。依据《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数字乡村建设需要注重数字生产、数字生活、数字生态、数字治理4大重点领域,并且需要网络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和人才资源的要素支持。从发展趋势来看,数字乡村建设遵循从传统管理到数字治理、从平台建设到资源整合、从技术服务到赋能共享、从适度收益到长效发展的实践逻辑,凸显了以人为本、成效导向、统筹集约、协同创新的优势特点。为真正释放数字乡村建设价值,未来需要通过构建包括顶层设计、系统集成、技术支撑、应用创新、保障机制在内的治理体系,将数字乡村建设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效益。
关键词:
数字乡村 乡村振兴 乡村治理 策略选择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沈费伟 叶温馨
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转型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质量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策略选择。依据《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数字乡村建设需要注重数字生产、数字生活、数字生态、数字治理4大重点领域,并且需要网络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和人才资源的要素支持。从发展趋势来看,数字乡村建设遵循从传统管理到数字治理、从平台建设到资源整合、从技术服务到赋能共享、从适度收益到长效发展的实践逻辑,凸显了以人为本、成效导向、统筹集约、协同创新的优势特点。为真正释放数字乡村建设价值,未来需要通过构建包括顶层设计、系统集成、技术支撑、应用创新、保障机制在内的治理体系,将数字乡村建设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效益。
关键词:
数字乡村 乡村振兴 乡村治理 策略选择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沈费伟 曹子薇
从数字鸿沟到数字包容视角,解释通过数字包容策略化解数字鸿沟,尝试解决农村老年人参与数字乡村不足的难题。研究发现,当前老年人参与数字乡村建设的技术困境主要体现为数字鸿沟的存在,具体表现为基础设施的“接入鸿沟”、智能设备的“使用鸿沟”以及能力素养的“知识鸿沟”,实则反映了技术与治理、行政与自治、增权与赋能的三大困境。而实现从数字鸿沟向数字包容的转变,制度安排是其中的关键因素。在制度安排层面要关注政策执行的精准度、居民需求的回应度和治理系统的适应度。在实践取向层面需遵循人本主义、简约主义和整体智治。为弥合乡村数字鸿沟,提升老年人数字包容,未来需要从组织维度助推老年人数字包容治理,从行为维度提升老年人数字参与能力,从技术维度增强老年人数字资源供给,以更好地推进数字乡村战略实施。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冯朝睿
农业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意,也是推动中国农村地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指导下的全方位的质量提升与效益提升,也是基于“四大体系”之上的高质量发展。乡村数字化建设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有效对应”“高度适配”,乡村数字化建设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发展场域和战略实施支点。文章构建了数字经济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框架,阐释了乡村数字化建设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引导、技术驱动、产业引领、政策保障“四位一体”的内在机理,并提出了要持续增强乡村数字生产要素、数字技术、数字治理对农产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政策体系“赋能”水平和质量的策略。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张瑜 史世军 李振
随着国家推进数字化建设逐步向农村地区下沉渗透,我国数字乡村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但多数地区仍处于“自我发展”的状态,缺少行之有效的发展规划,且在区域间发展水平不平衡,大部分省市处于发展成长期或起步期。针对数字乡村发展存在的问题,建议推广“分层培优”发展模式,扎实推进乡村数字人才培养,深化乡村信息惠农服务,加快制定数字乡村规划,实现我国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数字乡村 “分层培优” 高质量发展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高军波 孙健武 喻超 张欣怡
区域减贫过程中,乡村地域系统的外缘要素强势介入,驱动乡村转型与发展水平剧烈演变。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和推拉理论模拟乡村地域系统要素流动推拉情景,籍此构建脱贫攻坚驱动乡村发展与转型评价指标体系,量化测度乡村发展与转型演化过程、耦合类型及形成机理。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地域系统要素外流可划分为加速增强、增速减缓、逐渐减弱三个阶段,对应着乡村地域快速衰退、逐步稳定、转向复兴的过程;脱贫攻坚驱动下,乡村发展和转型沿秦岭-淮河一线存在显著南北空间差异;脱贫县乡村发展与转型耦合形成了6种地域类型,其中高发展与高转型类型仅占18.2%,是乡村地域农户生活条件改善及人口转型主导的结果;立足脱贫县差异化的减贫模式,持续激发乡村内核发展动力是脱贫县乡村地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关键词:
脱贫县 乡村转型 乡村发展 耦合类型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郑丽梅
乡村振兴与现代城市发展是新时代的两大主题,体育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具有重要且独特作用。体育元素主要体现在体育设施、器具和符号及其集合,其本身具有商业价值。在消费升级、需求层次提升和城乡融合发展阶段,体育元素、体育产业和体育空间在城乡发展中的角色和地位日益凸显。城乡禀赋差异在体育元素微观层面、体育产业中观层面和体育空间宏观层面进行多层交互整合形成城乡交融区域。体育元素的城乡流动和价值重组,形成城乡体育"元素—产业—空间"耦合发展的新型空间格局。洛阳市城乡互动发展的实践表明,在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体育元素布局应以空间为载体,以产业为主导,以价值链为核心,构建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功能互补、紧凑和谐的新型城乡关系,助力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乡村振兴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资程 于小兵 吴雪婧
文章采用熵值法以及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了2013—2020年我国31个省份的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并进一步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来探究经济发展水平对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的影响。结果显示:(1)整体来看,我国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持续上升,但东部地区相对强势,而西部地区相对较弱。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先下降后上升,不同地区之间的差距较大。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大多数省份仍处于初级协调阶段,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差异。(2)经济发展水平对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人力资源水平、财政支出水平和农村消费水平也对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产生正向促进作用。(3)经济发展水平对本省份的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具有空间集聚效应,同时也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不同省份表现出显著的区域异质性。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杨玉敬
文章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及时空演化规律,并借助障碍度模型诊断关键障碍因素。结果表明: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呈现上升态势。就空间差异而言,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表现为“沿海地区高,内陆地区低”的空间分异特征;就时间演变而言,各省份主要呈现“橄榄球”型耦合分布状态。就障碍因素而言,产业兴旺为影响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的关键障碍因素。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乡村振兴 耦合协调 障碍因素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杨玉敬
文章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及时空演化规律,并借助障碍度模型诊断关键障碍因素。结果表明: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呈现上升态势。就空间差异而言,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表现为“沿海地区高,内陆地区低”的空间分异特征;就时间演变而言,各省份主要呈现“橄榄球”型耦合分布状态。就障碍因素而言,产业兴旺为影响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的关键障碍因素。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乡村振兴 耦合协调 障碍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