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203)
- 2023(8641)
- 2022(6969)
- 2021(6408)
- 2020(5119)
- 2019(11395)
- 2018(11135)
- 2017(20749)
- 2016(11401)
- 2015(12388)
- 2014(12419)
- 2013(12143)
- 2012(11141)
- 2011(10325)
- 2010(10582)
- 2009(10139)
- 2008(10069)
- 2007(9282)
- 2006(8162)
- 2005(7161)
- 学科
- 济(43803)
- 经济(43695)
- 业(36765)
- 管理(36503)
- 企(26835)
- 企业(26835)
- 农(25436)
- 农业(17215)
- 制(15554)
- 方法(15118)
- 业经(15001)
- 财(14659)
- 数学(12754)
- 数学方法(12603)
- 中国(12587)
- 体(10330)
- 银(9239)
- 银行(9227)
- 行(8862)
- 融(8844)
- 金融(8842)
- 地方(8494)
- 体制(8340)
- 务(8201)
- 财务(8178)
- 财务管理(8156)
- 学(8017)
- 企业财务(7806)
- 发(7733)
- 策(7299)
- 机构
- 学院(164633)
- 大学(164391)
- 济(68627)
- 经济(67126)
- 管理(63820)
- 理学(54997)
- 研究(54887)
- 理学院(54399)
- 管理学(53641)
- 管理学院(53328)
- 中国(43220)
- 财(35355)
- 京(33313)
- 科学(30618)
- 农(30258)
- 财经(27061)
- 所(26265)
- 中心(26165)
- 江(25600)
- 经(24480)
- 业大(23430)
- 研究所(23360)
- 农业(22400)
- 范(22160)
- 师范(21961)
- 经济学(21445)
- 北京(20439)
- 财经大学(19858)
- 州(19817)
- 院(19676)
- 基金
- 项目(109626)
- 科学(88189)
- 研究(83443)
- 基金(81635)
- 家(70231)
- 国家(69558)
- 科学基金(60335)
- 社会(56420)
- 社会科(53168)
- 社会科学(53161)
- 基金项目(43202)
- 省(41990)
- 教育(38096)
- 自然(36429)
- 自然科(35587)
- 自然科学(35580)
- 自然科学基金(34964)
- 划(34946)
- 编号(34138)
- 资助(31308)
- 成果(28960)
- 制(27417)
- 部(25376)
- 重点(24372)
- 国家社会(24061)
- 发(23456)
- 课题(23170)
- 创(22858)
- 教育部(22308)
- 性(22030)
共检索到2516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魏程琳 王木林
作为21世纪乡村政治的重要现象,富人治村既有精英群体寡头化的趋势,亦有提升公共品供给水平、改善乡村生活环境的利他行动。通过区域比较法和深度个案分析法,探讨了富人村干部发挥积极治村功效的制度环境与过程机制。研究发现,富人村干部采取何种治村策略,取决于其所处的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环境:在党政体制与社会制度皆有效的情形下,富人村干部会采取道义逻辑(利他)与市场逻辑(利己)内外有别的分区行动策略;富人治村还可能会提升乡村社会治理的组织化、制度化水平,有效规避学界担忧的富人治村寡头化、货币化弊端。据此提出,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应对乡村精英予以适当的制度规约激励,将乡村内生性人力资源转化为党政国策落地的接应性力量。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魏程琳 王木林
作为21世纪乡村政治的重要现象,富人治村既有精英群体寡头化的趋势,亦有提升公共品供给水平、改善乡村生活环境的利他行动。通过区域比较法和深度个案分析法,探讨了富人村干部发挥积极治村功效的制度环境与过程机制。研究发现,富人村干部采取何种治村策略,取决于其所处的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环境:在党政体制与社会制度皆有效的情形下,富人村干部会采取道义逻辑(利他)与市场逻辑(利己)内外有别的分区行动策略;富人治村还可能会提升乡村社会治理的组织化、制度化水平,有效规避学界担忧的富人治村寡头化、货币化弊端。据此提出,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应对乡村精英予以适当的制度规约激励,将乡村内生性人力资源转化为党政国策落地的接应性力量。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锐
在乡镇治理的能力动力不足、村民自治制度遭遇实践困境、民众期待"高大威猛型"精英的背景下,富人以其私人能力强大,谋取政经利益的动机,促成了富人治村的实现。在村民政治效能感较低的条件下,富人村干部一方面维持表面的权力结构稳定,一方面与精英结成权力的利益之网共同谋利。无论是富人主导还是派性均势型,只要分利联盟变得紧密且有序,就会带来基层权力失控及治理合法化危机,就会为村庄政治的回归提供极大的可能性。
关键词:
富人治村 乡政村治 村民自治 乡村精英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韩鹏云
"富人治村"的样态具有区域差异性,但皆是乡村社会转型期背景下基层政府逻辑导向及村庄诉求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现象具有部分合理性,能带来当下治理的"低度均衡",却又对乡村治理的长久发展带来难以回避的隐忧。为实现"富人治村"的良性建设和发展,必须讲求辩证法,在村庄民主治理规则的再塑造、发展多样化社区民间组织及县乡基层政府的治理转型等方面做出努力。
关键词:
富人治村 区域差异 寡头政治 村民自治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韩鹏云
"富人治村"的样态具有区域差异性,但皆是乡村社会转型期背景下基层政府逻辑导向及村庄诉求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现象具有部分合理性,能带来当下治理的"低度均衡",却又对乡村治理的长久发展带来难以回避的隐忧。为实现"富人治村"的良性建设和发展,必须讲求辩证法,在村庄民主治理规则的再塑造、发展多样化社区民间组织及县乡基层政府的治理转型等方面做出努力。
关键词:
富人治村 区域差异 寡头政治 村民自治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余彪
近年来富人治村已经成为乡村治理中的典型模式,该模式的深层次实践逻辑就是公私不分。公私不分通常有以私济公和以公济私两种表现形式。富人治村虽然可能短期内给村庄发展带来好处,但从乡村治理的结构上看,其背后的村治逻辑却引发了村庄政治的阶层排斥,压缩了基层民主的生长空间,降低了村庄治理的合法性,强化了乡村治理的策略主义化,长远不利于乡村治理的良性发展。针对这些问题,必须在认识上澄清公和私之间的关系,在行动上进行扎实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关键词:
富人治村 公私不分 以私济公 以公济私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魏程琳 徐嘉鸿 王会
富人治村作为中国基层精英政治的常态在传统时期表现为乡绅治村,在今天表现为私营企业主治村。传统乡绅治村以荣誉为取向遵循地方道义伦理准则,能够实现集权国家的"简约治理",从而保证了基层秩序的长期稳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在基层实行法律主义民主政治,然而,在今天的富人治村实践中富人以金钱投资收益为取向,破坏了基层民主政治、损害了基层治理权威。在国家法律政治、村干部的金钱运作和"无政治农民"的弱道德期待合力冲击下,中国基层政治正在"去道义化"并出现新的治理危机。道义伦理是政治的必备属性,因而结合法律政治,维护、重塑中国基层政治的道义性势在必行。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暨慧峰
中央公积金制度作为新加坡的一个独特制度,在设计和运行中体现出综合性、灵活性、稳健性以及调控功能等多个优点,特别是其很多政策措施与行为经济学倡导的行为生命周期、心理账户以及预期理论等不谋而合,较好地实现了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规避了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财政危机,并使新加坡成为"居者有其屋"的典范。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王定祥 李伶俐 王小华
本文回顾了新中国60多年来农村金融制度演化历程,总结了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经验教训,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中国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和变迁的政策启示。研究表明,农村经济制度变迁和农村金融需求的变化始终是中国过去农村金融制度演化的诱因。未来中国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应当始终围绕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明晰财政金融在"三农"发展中的职能,发挥好财政金融协调配合作用。同时,既需注重体制整体层面的改革,更应注重微观治理机制的改良;既需注重激励农村外生金融深化发展,更应鼓励和引导农村内生金融规范有序发展。
关键词:
农村金融制度 演化逻辑 改革启示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马民虎 杜立欣
密码作为保护政府敏感信息的手段和现代电子商务的关键技术,在世界各国都受到高度重视。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需要,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调整其密码政策和法律规范,力争取得信息社会的霸主地位。在这场竞争中,美国可谓独领风骚。美国一方面通过积极推行密码标准,发展密码技术,为实施经济全球化、经济信息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曲铁华 苏刚
民国时期乡村师范教育制度的变迁影响深远,不仅推动了乡村师范教育的发展,而且也有力地推动了乡村教育的变革和发展。民国时期乡村师范教育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一是对"仪型他国"的师范教育制度的必要修正;二是义务教育普及的迫切要求;三是对乡土中国文化特质的路径依赖;四是不同权力主体博弈的结果,其对当前我国农村师资的培养及农村教育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何得桂
由于每次改革都是对现实经济社会背景的策略性反应,集体林权变革历程既是农民的林地权利回归与增长的展现,也是行政力量(被动或主动)放权让利的过程,同时更是国家对林业利益关系的主导地位逐步淡出的表现,林权改革实践展现出从村社本位到个人本位的逻辑,从国家整合乡土社会的视角来看,集体林权变革也遵循着"均衡发展的制度性安排"的逻辑。包括林地制度在内的土地制度不仅是法制制度、经济制度,也涉及政治制度和对国家的理解。
关键词:
公共资源 产权制度 集体林权 改革逻辑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黄晖
探讨商标权利用尽的问题,必须首先从商标权利的内容谈起,尤其要从国际公约谈起,《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以下称“TRIPS协定”)明确规定了商标所有人的权利,即注册商标所有人应享有独占权,以制止任何第三人在存在混淆可能的情况下,在贸易活动中未经其同意,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标记,以标指相同或类似的商品或服务。相应地,商标权利是否用尽的问题就是指,在商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余翔
专利权耗尽是指,由专利权人自己或经其同意由第三方投放市场的专利产品,不再受专利权中的限制权的约束,售出的专利产品可以被他人再销售或使用,不构成专利侵权。在欧盟范围内,专利权耗尽原则是通过司法判例和法学理论发展而来的,迄今为止尚未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但是,在尚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邵传林
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对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私人治理机制进行剖析不仅有助于揭开农村非正规金融的高治理效率之谜,还有助于为农村非正规金融规范化转型与发展提供新的线索。研究发现,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私人治理机制是指一系列旨在保障民间私人借贷契约有效执行的各种非正式制度安排的有机组合;扎根于乡土社会里的村庄信任机制、高效的信息搜集方式、灵活多样的担保手段、强有力的道德约束机制、无限期重复博弈机制、嵌入式的社会交往过程等因素是农村非正规金融私人治理机制有效运转的核心制度构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