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505)
2023(8336)
2022(7030)
2021(6876)
2020(5637)
2019(13129)
2018(13184)
2017(23058)
2016(12847)
2015(15250)
2014(15552)
2013(15088)
2012(14158)
2011(13131)
2010(13057)
2009(12095)
2008(12060)
2007(10638)
2006(9384)
2005(8782)
作者
(36708)
(30580)
(30380)
(29222)
(19509)
(14654)
(14018)
(12105)
(11793)
(11097)
(10577)
(10404)
(9992)
(9908)
(9807)
(9370)
(9053)
(8869)
(8784)
(8749)
(8004)
(7453)
(7395)
(7116)
(6866)
(6856)
(6818)
(6759)
(6348)
(6238)
学科
(50964)
经济(50900)
管理(32716)
(28354)
(21962)
企业(21962)
中国(19947)
方法(19714)
数学(17127)
数学方法(16975)
(14542)
(12886)
(12740)
(12441)
贸易(12432)
(12199)
(11096)
(10184)
银行(10167)
业经(10065)
(9870)
(9850)
(9491)
金融(9484)
理论(9020)
农业(8952)
地方(8801)
教育(8307)
(8004)
环境(7383)
机构
大学(181881)
学院(180499)
(78933)
经济(77371)
研究(70611)
管理(62202)
中国(56568)
理学(51561)
理学院(50883)
管理学(50069)
管理学院(49713)
(41005)
科学(40301)
(37467)
(36282)
研究所(32584)
中心(31747)
(29828)
财经(28747)
(27872)
北京(26927)
(26309)
(25395)
(25384)
经济学(25269)
师范(25108)
业大(23710)
农业(23226)
经济学院(22565)
(22154)
基金
项目(112664)
科学(87738)
研究(86189)
基金(80856)
(71085)
国家(70507)
科学基金(58523)
社会(54026)
社会科(51024)
社会科学(51017)
(41340)
基金项目(41232)
教育(40582)
(36057)
编号(35431)
自然(35257)
自然科(34436)
自然科学(34425)
资助(34263)
自然科学基金(33835)
成果(31020)
(26364)
重点(26177)
课题(25954)
(24658)
中国(24220)
国家社会(23230)
(22979)
(22761)
教育部(22663)
期刊
(91909)
经济(91909)
研究(61609)
中国(45441)
(30023)
学报(29026)
(27673)
教育(27383)
科学(26322)
管理(24416)
大学(22145)
学学(20101)
(18812)
金融(18812)
农业(18740)
技术(16617)
经济研究(15888)
财经(14899)
业经(13262)
(13128)
(13100)
国际(12157)
问题(12130)
世界(11810)
图书(11755)
(10908)
(9143)
论坛(9143)
书馆(8773)
图书馆(8773)
共检索到2991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杨雪冬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在百年发展中,中国共产党见证并领导中国走上了一条适合国情、顺应世情的现代化道路。文章选取内外互动这个近代凸显的基本关系,分析了党如何在不同发展时期把握这个关系,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党之所以能够把握住这个关系,为我所用,实现自身的发展和壮大,其原因在于它能在复杂的关系中保持主体性、发挥能动性、实现自主性。而更深层的原因是党的革命性质。随着党的长期执政,中国与世界的全面对接,参与内外互动的主体不断分化,互动发生层次的不断丰富,内外互动关系将更为复杂多样。如何继续把握持续变动的互动关系,将其转化为自身发展的条件,是对党的不断考验。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晓明  
中国道路的百年探索是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标志性开端的。这条道路有两个本质规定,即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之所以与马克思主义发生本质的关联,是因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必须经过一场彻底的社会革命来为之奠基,而这场社会革命历史地采取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的定向。然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发生本质关联的乃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因为只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发生本质的联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不仅展现出对于中华民族来说的重大意义,而且展现出对于世界社会主义、对于人类社会整体发展的重大意义。这是一种"世界历史意义";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展现出世界历史意义,是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在于成为一个现代化强国,而且在于:它在完成现代化任务的同时,在占有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正在积极地开启出一种新文明类型的可能性。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胡乐明  宁阳  
中国现代化之路经历了从学习模仿他国模式,到改革开放新时期独立自主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之路,再到新时代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历史演进过程。现代化实践的推进源于理论认识的发展,在对现代化基本内涵和建设规律认识逐步深化的基础上,我国最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和成功经验,为世界其他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方案,尤其为那些既要加快现代化进程又要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全新的选择。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丰子义  
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命运是和中国道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于中国道路,不仅要从"特色"的角度来看待,而且要从历史观上来把握。首先要从历史发展普遍规律来看待中国道路。中国道路正是遵循历史发展普遍规律走出来的。无论是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还是中国建设、改革道路的开创,都是历史发展普遍规律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其次要从世界历史来看中国道路。中国道路是在与世界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时又对世界具有重大影响,因而有其深远的世界意义;再次要从社会基本矛盾看中国道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道路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的根据就在于不同时期中国社会本身的基本矛盾。随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具体内容也会发生新的变化;最后要从实践观点看待中国道路。道路不同于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实践过程;道路不是完成时,而是进行时。中国道路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开创出来的,其发展同样必须探索开创。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任志江  刘雨薇  邓惠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先后探索出五种不同的现代化道路。其中,新民主主义现代化道路,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世界现代化一般规律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的独特创造。过渡时期现代化道路,是一个全面学习苏联工业化方法的"舶来模式"。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现代化道路,是试图将苏联工业化内核与我国资源优势和现实需要相结合的理想建设路径。改革开放新时期现代化道路,是通过与一般经济发展规律和世界文明发展方向进行契合对接以确保在与人类共同价值目标融合的过程中实现我国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现代化道路,是根据新阶段、新矛盾、新目标、新任务而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架构、战略部署、布局安排等进行创新升级的结果。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白永秀  苏小庆  王颂吉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了强国富民的经济奇迹,创造这一奇迹的根本原因在于党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党探索经济发展道路的百年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通过武装革命为强国富民建立政权基础(1921年7月至1949年9月);第二阶段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仿照苏联模式开展建设,为强国富民构建制度基础和生产力条件(1949年10月至1978年11月);第三阶段是从国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改革开放推进强国富民(1978年12月至2012年10月);第四阶段是新时代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实现强国富民(2012年11月至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的核心内涵是在党的领导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强国富民,其理论创新体现在五个方面:在发展的政治保障上,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在发展主题上,持之以恒推动实现经济现代化;在发展的内部动力上,从国情出发通过改革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的外部条件上,通过对外开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发展的根本目的上,以人民为中心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任志江  林超  汤希  
现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显著的特征。它与近代化和工业化之间既存在着密切联系,也有着重大区别。自1840年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不断探索中国现代化的实现之路。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化目标模式的理解经历了工业化—四个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三种类型,先后探索出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过渡时期工业化道路、"四个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五种不同的现代化道路。从这一探索过程中,可以总结提炼出对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诸多有益的经验启示。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杨程  
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一百年来,中国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的不断探索与完善,在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不同时期,党的教育方针经历了孕育、确立、发展、稳定、曲折、成熟、完善的演变历程。在探索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推进马克思理论中国化,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在与时俱进中同中国教育实际相结合,坚持工具价值与人本价值的融合统一,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实事求是,不断克服探索中的曲折与挑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坚持守正创新,学习理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深刻内涵,做好党的教育方针宣传教育工作,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五育并举",推动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高迎爽  郑宜帆  
教育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项基本活动,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抓手,而教育目的的明晰则是党推动教育治理的前提条件。党关于教育目的的认识,经历了由"引进来"到"中国化"继而"体系化""制度化""现代化"的历程。党在这一历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对教育目的的根本指导、坚持教育法制建设与教育目的探索的统一、坚持政治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坚持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应着眼教育强国,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目的;坚持实践导向,不断提升教育目的理论的执行力;面向未来挑战,持续推进教育目的理论的守正创新,以教育目的的现代化推动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期刊] 求索  [作者] 刘欣然  
以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的百年历程及其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双向互动关系为脉络进行梳理,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的百年探索主要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意识形态工作的开端,20世纪初的马克思主义在革命实践中不断传播和发展并成为党的指导思想。二是新中国的成立与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推进,新中国成立后意识形态工作在破旧立新中全面开展,改革开放时期意识形态工作根据新的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了适时调整。三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开创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新局面。建党百年来我们党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经验表明,只有坚信马克思主义之"基"、坚守党管意识形态之"本"、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之"法"、恪守为民之"情"、遵循斗争之"道"、释放文化之"能",才能持续推进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不断发展与创新。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张亚光  毕悦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极具历史自觉和战略前瞻性的主动选择。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式现代化先后经历了萌发、探索、建构3个阶段,完成了“中国式”选择从历史自觉、实践自觉到话语自觉的转型;并在新时代实现了历史性的超越,表现为水平上从低位追赶到高位引领的提升、路径上从“先破后立”的老路到“破立结合”的新路的转变、方法上从局部管理到系统治理的优化。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出成就得益于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相结合、人民首创和人的现代化本质目标相促进、战略目标和底线思维相统一、独立自主和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相融合。未来在实践维度上,应着重把握好长期与短期的张力,推动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有机融合,提升引导和利用资本的能力;在理论维度上,应加强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概念、指标度量和话语体系构建,持续开辟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境界。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袁琳  袁银传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走过了从初具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到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践的起步,再到中华民族地域、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共同体布局的基本完成与全面推进的辉煌历程,积累了宝贵经验,主要包括: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党领导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根本保证,始终坚持与国家前途命运相结合是党领导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根本方向,始终坚持以各民族人民群众为依靠是党领导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力量之源,始终坚持中华民族大团结是党领导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基本方法。
[期刊] 财会通讯(综合版)  [作者] 晓斌  
会计国际化、会计国际趋同、会计走出去、国际等效等音符,构成2007年中国会计的主旋律,始终主导着中国会计的运行节律。所有这些都在向全球会计界释放出一个强烈的信号,中国会计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与步代踏上世界会计舞台。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张杰  
经历四十余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迅速崛起,作为主权货币的人民币逐步迈向世界货币舞台。基于此,人民币如何走上与欧美主要货币比肩的大国货币道路便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试图就此谈些看法。本文认为,若要客观准确地分析和评判人民币迈向大国货币之路,必须着眼于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的统一视角。仅从理论逻辑看,英镑美元道路似乎是人民币迈向大国货币的必然选择,但若着眼于历史逻辑,此种选择的合理性则会大打折扣。历史地看,中国货币制度长期由超大规模经济与低值货币本位加以塑造而呈现出十分独特的格局,由此决定其具有更多服务于国内经济民生的特质,这与一些欧美国家货币动辄充当对外扩张与建立世界霸权的工具形成鲜明对照。人民币制度无疑受到中国货币传统的影响,特别是经历近代以降百余年来的民族危亡与自强图存,作为该制度的肇建者,中国共产党人深知币制独立与币值稳定之重要,因此自始至终以服务国内经济民生为要而缓图国际使用,结果出现经济规模与主权货币国际化的不对称格局。最终,问题就归结为如何客观认识这种不对称格局,也就是说,对于人民币成长为大国货币而言,这种格局是"悖论"还是"特色"?本文的结论是:人民币成为大国货币是中国经济崛起的结果而非前提,因此须在基本条件上合理安排迈向大国货币的次序,特别是要审慎把握国际使用的节奏,走出大国货币成长的中国道路。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周文  肖玉飞  
从积贫积弱、四分五裂的旧中国到逐步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人民的百年奋斗历程是一部改天换地的壮丽史诗。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探索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全部历史征程,成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基本国情,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依据社会矛盾变化灵活运用经济政策,开辟了新民主主义经济革命道路,创造了中国革命的奇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以和平赎买方式完成了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随后中国共产党开启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历经曲折所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共产党创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创造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