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024)
- 2023(14580)
- 2022(12589)
- 2021(11807)
- 2020(9861)
- 2019(22606)
- 2018(22577)
- 2017(42749)
- 2016(23736)
- 2015(27057)
- 2014(27147)
- 2013(26499)
- 2012(24435)
- 2011(22176)
- 2010(22451)
- 2009(20315)
- 2008(19612)
- 2007(17292)
- 2006(15375)
- 2005(13574)
- 学科
- 济(98228)
- 经济(98136)
- 管理(63083)
- 业(60414)
- 企(48887)
- 企业(48887)
- 方法(42587)
- 数学(36989)
- 数学方法(36429)
- 中国(29096)
- 农(26295)
- 地方(25146)
- 学(22021)
- 业经(21873)
- 财(20231)
- 农业(17831)
- 理论(16920)
- 贸(16186)
- 贸易(16171)
- 制(15924)
- 和(15641)
- 环境(15586)
- 易(15585)
- 技术(15291)
- 教育(15217)
- 银(14736)
- 银行(14693)
- 融(14365)
- 金融(14364)
- 发(14252)
- 机构
- 大学(333969)
- 学院(330556)
- 管理(129238)
- 济(126649)
- 经济(123643)
- 研究(115417)
- 理学(111563)
- 理学院(110213)
- 管理学(107847)
- 管理学院(107265)
- 中国(84564)
- 科学(74172)
- 京(72836)
- 所(58774)
- 财(56702)
- 农(55530)
- 研究所(53691)
- 中心(51718)
- 业大(50842)
- 江(49220)
- 范(47800)
- 师范(47350)
- 北京(46806)
- 财经(45169)
- 农业(43194)
- 院(42269)
- 经(41023)
- 州(40576)
- 师范大学(38171)
- 经济学(36569)
- 基金
- 项目(227201)
- 科学(178312)
- 研究(166104)
- 基金(162117)
- 家(141593)
- 国家(140371)
- 科学基金(120052)
- 社会(101910)
- 社会科(96430)
- 社会科学(96403)
- 省(90711)
- 基金项目(86078)
- 自然(79073)
- 教育(77538)
- 自然科(77232)
- 自然科学(77219)
- 划(76546)
- 自然科学基金(75747)
- 编号(68700)
- 资助(67485)
- 成果(56324)
- 发(51836)
- 重点(51456)
- 部(49136)
- 课题(48670)
- 创(47061)
- 创新(43661)
- 科研(43435)
- 大学(43031)
- 项目编号(41946)
- 期刊
- 济(142375)
- 经济(142375)
- 研究(101085)
- 中国(68945)
- 学报(53801)
- 农(50802)
- 科学(49682)
- 教育(48238)
- 管理(47880)
- 大学(41127)
- 财(39984)
- 学学(37501)
- 农业(35870)
- 技术(29588)
- 融(27625)
- 金融(27625)
- 业经(24615)
- 经济研究(22417)
- 财经(20859)
- 图书(19811)
- 业(18516)
- 问题(18255)
- 经(17696)
- 科技(17178)
- 技术经济(16073)
- 资源(15964)
- 理论(15738)
- 版(14765)
- 统计(14744)
- 现代(14689)
共检索到4954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沈红
新型研究型大学已在国内兴起,相关研究不少,但在某些理论问题和建设成效的研究上仍显不足。首先辨析如新、型、内在特征、持续发展等主要概念;研究新型研究型大学体现在教学、科研、服务三项职能上的内在特征:培养学生为创新者,开展三导向下的三类研究,以培养的创新者和三类研究成果贡献社会;然后分析新型研究型大学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如创新者的培养过程有待贯通,以战略为导向的开创研究尚未推动,社会服务并未起到引领作用,大学内外部都难以坚持办学初心;最后提出,将培养创新者落实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将成为“国之重器”落实到科研行动中,将办学初心融入世界一流大学的日常建设里,作为新型研究型大学持续独特的战略与策略选择。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贾永堂 李洁
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持续发展须致力于组织创新。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组织内部结构及能动性因素,更取决于外部环境尤其是制度环境与大学的相互塑造。结合知识生产方式变革理论与组织创新理论,构建新知识生产条件下新型研究型大学持续发展的整合性分析框架:大学组织创新空间构建与突破性组织系统创新构成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以知识生产方式变革为中介条件影响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持续发展。打破结构惯性、战略与认知惯性,确立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独特身份是进行组织创新的前提。实现基于知识-试验进路的突破性组织系统创新路径包括:为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持续发展优化制度环境,构建组织创新空间,从而促进高效的组织试验和有效的知识积累,以推动新型研究型大学的组织创新与持续发展。大学组织要加强识读制度环境和创新空间的能力,一是确定性空间,二是客观存在的可能的自主探索空间,三是专门的特殊试验空间,从而形成制度环境与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共生发展。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卢晓中 张倩
新型研究型大学作为回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而出现的新生事物,受到国家和地方愈来愈多的重视。研究型大学共同的核心要素是研究性。通过案例研究和文本编码分析发现,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的要素特征包括突破传统体制机制、锚定特定科学研究领域并开展有组织科研、着力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以及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并提供优质社会服务。新型研究型大学要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不忘初心、遵循规律,突出体现在守正创新,包括在科技创新领域发挥“国之重器”的作用,创新学科交叉融合,探索基层学术组织变革,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的要素特征所体现的错位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传统研究型大学改革的方向,最终这两类研究型大学发展将“殊途同归”,并成为未来研究型大学发展的新样态。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王绽蕊
在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当前我国研究型大学正在形成一种规范的大型科研组织与小型的新科学思想团体有机结合的二元科研组织模式。相对于传统基层学术组织,新兴的大型科研组织往往规模较大,学术实力强,国际化程度高。这类大型科研组织以"985"二期工程重点建设的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为主体,是我国研究型大学大幅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及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织基础。为了表述的方便,下文统一以"创新平台"来指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孙远雷
研究型大学作为一类大学具有其重要的“类”的共同特征。本文提出,研究型大学具有双层特征:内在特征和外在特征。研究型大学的内在特征是其之所以为研究型大学的本质所在,中国要建设自己的研究型大学,关键在于学习研究型大学本质的内在特征。
关键词:
研究型大学 内在特征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沈红
新型研究型大学继承了研究型大学的某些基因,但又具有研究型大学之外的创新输入。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国家。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已表现出不同于既有研究型大学的内在特征和发展样态,但在某些方面也体现出发展空间的有限性。在讨论了新型研究型大学兴起的条件后,提出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坚持三维创新:一是国家重大利益和高等教育系统自身对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持续发展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需求;二是高等教育体制特别是办学体制要给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持续发展不断提供创新的体制保障;三是从组织基础、权力基础、资源基础等方面提出使新型研究型大学得以持续发展的创新的运行机制。最后强调,新型研究型大学要能够存活下去、持续发展且兴旺发达,必须依赖于整体社会建构起由需求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所形成的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生态。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沈红
随着社会发展对大学需求的增加,大学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的经济社会、科学技术、高等教育发生了重大变革,对大学的改革与创新带来了挑战。研究型大学、创业型大学、创新型大学和新兴大学的出现及发展,促进了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形成。新型研究型大学呈现出坚持培养学生为未来的创新者,坚持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的基础性、应用性和开发性研究,坚持跨学科有组织的知识生产模式,坚持创新力、引领力和合作力的协同等特征。新型研究型大学继承和创生了研究型大学的基因,基于研究型大学但又不同于既有的研究型大学,不以出生“新”为划界标准,而以多种办学模式的“小众”归于研究型大学的大类之中。创新力、引领力和合作力之间的相生相长,循环运作,形成了新型研究型大学快速成长的力量。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勇 闵维方
研究型大学的特征包括显性特征和隐性特征,显性特征包括外部贡献特征和内部建设特征,隐性特征(办学理念)有以下特征:坚持求是崇真的办学宗旨;具备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并以此服务于社会的多种职能;奉行以学术自由为核心的大学精神。我国应加强对研究型大学外部环境的支持和内部环境的建设,以促进研究型大学的发展。
关键词:
研究型大学 显性特征 办学理念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易红郡
德国柏林大学开创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大学思想 ,对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美国无疑是最大的受惠国之一。依照本国国情与德国大学的办学模式 ,美国一方面对原有的英式传统学院进行改革 ,增设研究生课程 ;另一方面也尝试着创立新的研究型大学 ,以进行科研和培养研究生为主。1 876年创办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是美国第一所真正的研究型大学 ,标志着研究生教育在美国高等学校中的正式确立。霍普金斯大学创办的成功为美国传统大学的变革和其它新型大学的建立树立了榜样。那么 ,美国现代研究型大学是如何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呢 ?本文试图对此作些探讨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郑永平 党小梅 吴荫方 孟宪飞
本文从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角度讨论了专利工作与学校发展的关系。文章认为,专利精神是现代人才需要培养的重要素质,专利工作是高校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专利产业化是高等学校服务于社会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
专利工作 学校发展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李寿德 李垣
由于历史背景不同,国情的差异,世界各国的研究型大学都有其自己的办学传统及特色。本文以公开发表的评价报告为基础,结合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的世界著名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历史及现状,概述了研究型大学五方面的特征。这些特征可以作为我国创办研究型大学的参照系
关键词:
高等教育,研究型大学,特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鹏龙 王宝 王勤花 高峰
结合主成分分析方法确定了22个地级市型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创新能力指标权重,分析了各实验区创新能力及其空间特征,并据此提出了相关建议:各实验区创新能力差异比较大,苏州市实验区创新能力最强,较高创新能力得分的实验区仅占27%,科技创新和社会和谐水平是提升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创新能力的两个重要方面。由于创新要素投入的差异,东部地区实验区的创新能力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各实验区创新能力在空间上存在正自相关的聚集分布特征。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实验区 创新能力 空间分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鹏龙 王宝 王勤花 高峰
结合主成分分析方法确定了22个地级市型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创新能力指标权重,分析了各实验区创新能力及其空间特征,并据此提出了相关建议:各实验区创新能力差异比较大,苏州市实验区创新能力最强,较高创新能力得分的实验区仅占27%,科技创新和社会和谐水平是提升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创新能力的两个重要方面。由于创新要素投入的差异,东部地区实验区的创新能力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各实验区创新能力在空间上存在正自相关的聚集分布特征。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实验区 创新能力 空间分布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张希胜 章仁彪 白庆华
中国的大学城建设出现种种问题,以致引人深思其种种原因。与大学的服务和交往功能相适应的创业型大学则是未来大学发展的重要方向或目标,而实行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城市社区互动协作是其发展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
大学城 创业型大学 可持续发展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刘军仪
20世纪下半叶,部分美国研究型大学突破大学的传统职能,向为知识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的创业型大学转变。美国创业型大学以发展高科技、孵化新产业为目的,以创新和开放的积极姿态与政府、产业界建立新关系,进而促进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分析美国创业型大学的内涵、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典型特征,便于我们了解创业型大学对知识经济的重要意义,并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创业型大学 研究型大学 创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