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183)
- 2023(7380)
- 2022(6290)
- 2021(5748)
- 2020(4984)
- 2019(11204)
- 2018(11112)
- 2017(20063)
- 2016(11260)
- 2015(12778)
- 2014(12684)
- 2013(11946)
- 2012(11069)
- 2011(10052)
- 2010(10157)
- 2009(9336)
- 2008(8910)
- 2007(7930)
- 2006(6832)
- 2005(6032)
- 学科
- 济(43569)
- 经济(43520)
- 管理(26962)
- 业(23231)
- 方法(19977)
- 企(18867)
- 企业(18867)
- 数学(17789)
- 数学方法(17371)
- 学(13120)
- 中国(11369)
- 农(11095)
- 地方(11016)
- 制(8777)
- 财(8536)
- 理论(8320)
- 业经(8050)
- 体(7100)
- 农业(7054)
- 贸(6972)
- 贸易(6966)
- 易(6682)
- 和(6652)
- 环境(6587)
- 融(6579)
- 金融(6571)
- 银(6369)
- 银行(6341)
- 行(6164)
- 技术(5827)
- 机构
- 学院(156959)
- 大学(156667)
- 研究(61239)
- 济(57427)
- 管理(56248)
- 经济(56011)
- 理学(48379)
- 理学院(47674)
- 管理学(46194)
- 管理学院(45923)
- 中国(43849)
- 科学(42210)
- 京(34792)
- 农(34385)
- 所(33205)
- 研究所(30767)
- 业大(28452)
- 农业(27394)
- 中心(27352)
- 财(25478)
- 江(23892)
- 院(22519)
- 范(22142)
- 北京(21957)
- 师范(21824)
- 省(20259)
- 财经(20007)
- 技术(19250)
- 州(19034)
- 科学院(18964)
- 基金
- 项目(113914)
- 科学(88743)
- 基金(82039)
- 研究(76735)
- 家(75548)
- 国家(75031)
- 科学基金(62259)
- 社会(46673)
- 省(45283)
- 社会科(44143)
- 社会科学(44133)
- 自然(43260)
- 基金项目(42938)
- 自然科(42233)
- 自然科学(42220)
- 自然科学基金(41391)
- 划(39742)
- 教育(35472)
- 资助(33962)
- 编号(30225)
- 重点(27159)
- 发(24802)
- 成果(24418)
- 计划(24094)
- 部(23800)
- 创(23443)
- 课题(22360)
- 科研(22318)
- 创新(22042)
- 科技(21685)
共检索到2339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殿轩 步丰池 苏方宏 刘玉梅 王泽立 亢伟民
运用群体生育型特征与演化的观点,分析了冀、鲁、豫夏玉米区玉米杂交种群体生育型演化进程至端的第Ⅳ演化阶段群体生育型基本特征与演化特征及其演进趋向,结果表明,第Ⅳ演化阶段群体生育型基本特征表现为株型紧凑或半紧凑,穗位叶适中,雄穗分枝较少,抗倒性和抗斑性优良,籽粒长,出籽率高;其演化特征主要由穗粒结构与第一叶面积、生育日数决定,其穗长演化将趋于稳态,穗行数、穗粗、百粒重、行粒数与第一叶面积、株高将呈现较明显的持续演进态势,其中生育日数、行粒数和株高将分别向早熟、多粒和高棵方向回归。第Ⅳ演化阶段群体生育型演进临近转型期。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殿轩 刘玉梅 步丰池 苏方宏 王泽立 亢伟民
在实验基础上,从群体生育型演变进化角度分析了冀鲁豫夏玉米区六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初三十年间玉米杂交种种性提高的自然现象,明确了玉米杂交种群体生育型以产量行为与抗斑一倒行为的持续改良为基本途径演进。极端杂交种株粒重提高了48.4%,叶斑指数与倒折率分别下降了4.3与1.2个百分点。演进过程界定为四个演化阶段:Ⅰ.六十年代,以新单1、白单4为代表;Ⅱ.七十年代前期,以群单105、丹玉6为代表;Ⅲ.七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初,以郑单2、博单1为代表;Ⅳ.八十年代前期至九十年代初,以烟单14和掖单2为代表。玉米杂交种群体生育型演变进化遵循“多元动态代谢结群,系统吐纳循序渐进”的生物进化规律。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殿轩 苏方宏 刘玉梅 步丰池 王泽立 亢伟民
基于群体生育型结构决定其功能的规律,分析了冀鲁豫夏玉米区玉米杂交种群体生育型演化进程至端的第Ⅳ演化阶段特征和演进趋向,以及该演化阶段群体生育型演化特征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结果显示,符合群体生育型演变进化趋向,希冀突破第Ⅳ演化阶段玉米杂交种产量水平的强优势玉米杂交种群体生育型因素组合选育模式,主要有二:1)“穗行数(X_3)+百粒重(X_6)+穗粗(X_(16))+行粒数(X_(12))”,其决定株粒重的多元线性回归式是Y=117.89+1.08X_3+1.83~(**)X_6+2.17~(**)X_(12)+23.24~(**)X_(16),与Y的复相关系数R=0.543~(**)决定系数R~...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周帅 董远 李婷 冯志前 段迎新 杨明羡 徐淑兔 张兴华 薛吉全
【目的】通过分析陕A群和陕B群选育自交系组配的杂交种产量,评估自交系的配合力,并开展以产量和配合力为目标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挖掘产量及其配合力的关联位点,为陕A群和陕B群选育玉米自交系的改良及育种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基于NCⅡ遗传设计,以陕A群和陕B群选育的85份优良玉米自交系为亲本,构建包含246份F1的杂交种群体,在3个环境下进行产量测试,并评估产量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利用6H90K芯片进行亲本基因型检测,获得63 879个高质量SNP标记,并进行群体遗传特征分析,在杂交种群体推测出高质量SNP标记55 951个,采用加性模型和非加性模型对杂交种产量、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开展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并基于B73参考基因组对显著关联SNPs内的基因进行挖掘和功能注释。【结果】3个环境下的产量表现符合正态分布且变异广泛,产量广义遗传力为59.04%,环境效应显著;杂交种产量、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三者之间均达到极显著相关性,杂交种产量与特殊配合力的相关性(r=0.95)大于与一般配合力的相关性(r=0.62);陕A群与陕B群遗传特征具有一定差异,陕A群具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分别检测到7、5和9个SNP与杂交种产量、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显著相关(-log10(P)>3.86),其中4个SNP为杂交种产量和特殊配合力共定位,最终锚定了17个关联SNP。对不同性状关联位点的优势等位基因型分析发现,4个GCA关联SNP受加性效应控制,F1产量BLUE关联位点可分为4种表现形式,以显性效应为主,其杂合基因型为最优等位基因型或次优等位基因型。通过功能注释发现,候选基因在玉米生长发育和籽粒建成中特异表达,例如GRMZM2G165828、GRMZM2G057557均与玉米籽粒发育相关。【结论】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共同影响杂交种的产量,特殊配合力效应影响更大;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具有不同的遗传基础,可通过有利等位基因聚集提高一般配合力。在F1杂交种群体采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策略可开展配合力相关遗传解析,挖掘产量及其配合力相关遗传位点,可加速关联位点在分子育种中的应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懿波 陆利行 王振华 王永普 张新 赵锡璞 程相文 刘光华 张守林 常建智
以Reid类群系8112作母本,旅大红骨类群选系360选为父本杂交育成了玉米新杂交种——GS豫玉11号(90—1)。该杂交种在1990~1991年河南省玉米区试中比对照种增产14.9%,居首位;在1992~1993年全国夏玉米区试中,晋、鲁、豫、皖、苏五省平均比对照掖单2号增产15.7%,居首位。在全国10多个省试验示范中,比对照种增产8.7%~47.5%,多居一、二位。群体叶面积变化为前快中稳后慢的曲线,植株氮代谢水平高,干物质积累快,总量大,分配合理,经济系数高。高抗多种病害,竖叶大穗,综合性状优良,品质好,中熟,适应性广,制种产量高,适合中等以上肥力地种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磊 万敬敬 杜雄 崔彦宏 党红凯 李科江
为探寻夏玉米高产栽培可借鉴的高效生产管理方法和显著提高其产量,采用对比研究方法,明确了河北省夏玉米生产中高产模式和农户生产模式间群体结构、产量形成的差异。结果表明,高产模式比农户生产模式产量提高了21.4%,原因在于高产模式下82 000穗/hm~2以上的有效穗数和近350 g的千粒质量,但高产模式的单穗粒数不占优势。高产模式下夏玉米具有较高的穗高系数,倒伏风险也随之加大。高产模式吐丝期叶面积指数在6.3以上、全生育期总光合势在300万(m~2·d)/hm~2以上,且花后光合势占总光合势的75%以上,吐丝后光合势较农户栽培模式提高了38.4%。高产模式下茎叶干物质向籽粒转移量显著高于农户生产模...
关键词:
高产夏玉米 群体结构 产量形成 河北省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崇桃
良种是作物增产的内因,是先进技术的物化载体。本文以我国年推广面积曾上千万亩的玉米杂交种为实证,探索玉米杂交种扩散的客观规律、特征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玉米主要杂交种扩散模型符合Gaussian模型,经济寿命在7.2-23.0年之间,平均为13.8年。
关键词:
玉米 杂交种 扩散模型 经济寿命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东先旺 刘树堂
对夏玉米中熟品种超高产群体光合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超高产群体叶面积发展动态为花前快,花后稳,蜡熟期衰减缓;光合势总量适度,经济产量形成期的阶段光合势高;群体光合速率高而稳;群体呼吸占群体光合的比率较低;净同化率与群体叶面积乘积高;总干物质积累量大,干物质生产率高,尤其生育后期干物质生产量大、生产率高是夏玉米超高产群体光合的重要特性之一。实现夏玉米产量水平13500kg/hm2;适宜密度为75000株/hm2左右;最大叶面积系数55左右;总光合势330万m2/hm2·d;群体光合速率(以CO2重量计)全生育期平均65g/m2·h;群体呼吸速率(以CO2重量计)平均18g/m2·h左右;净同...
关键词:
夏玉米,超高产量,光合特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丽丽 王璞 杨海龙 付俊 景希强
以郑单958为材料,研究不同施肥时期对穗位上平均叶夹角、叶向值、叶面积指数等植株冠层形态指标与叶片净光合速率、叶绿素SPAD值等光合性能的影响,是通过氮肥调控,构建高效冠层。结果表明:施氮量为180 kg/hm2时氮肥一次性基施的处理和施氮量为75 kg/hm2时氮肥8叶展一次性施入的处理穗位上叶夹角较小,茎粗相对适中,叶向值较大,吐丝期和灌浆中期单株叶面积较大,叶面积指数发展动态合理,符合高产玉米植株形态特征,同时叶片SPAD值较大,并且在灌浆中期中上层叶片净光合速率下降较少。说明施肥过早或过晚均不利于冠层结构的优化从而影响植株的光合性能。
关键词:
夏玉米 冠层构建 叶向值 光合速率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姚万山 宋连启 郭宏敏 张慎璞
利用杂交种掖单22 号,研究了夏玉米高产群体生理质量指标。结果表明,在适宜的叶面积指数范围内,延长灌浆期叶片的功能期,尤其是吐丝30 d 以后的绿叶面积时间,是高产的根本保证;在提高干物质积累量的基础上,努力增加花后、尤其是吐丝后10 ~30 d 干物质积累量是实现高产的核心;最大伤流量与产量呈曲线关系,群体最大伤流量必须确保在适宜范围内。
关键词:
夏玉米 产量 群体 生理指标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江东岭 杜雄 张宁 边大红 崔彦宏
选用3个不同生育期的夏玉米品种,研究了不同密度处理下的库源变化,及库、源与产量之间的关系,以期揭示在有限的光热资源条件下的源库特征,找出产量的限制因子,为河北省夏玉米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群体叶源量和源生产能力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吐丝30 d后高密度(9.0万株/hm2)处理的群体叶源量下降较快。增加种植密度是增源的有效措施,减缓吐丝30 d后叶源衰老速度,增加源生产能力是高密度群体获得高产的基础。随密度的增加,单株结实粒数和粒重降低,但单位面积穗数、粒数及最大潜在库容量增加,高密度(9.0万株/hm2)条件下比其他处理分别高出16.7%~103%,4.7%~87%,8.4%~73...
关键词:
夏玉米 库源关系 密度 产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殿轩
基本模式主要有四×L、四×R、旅×L、旅×R与四×获5 种;复合模式则包括由诸多多元复合种质构成的如四( 获×L) 、R( 四×旅) 等。复合模式在玉米杂优育种中渐趋突出。应用基本模式良好的融合性构建复合模式,代表了优势种质组合模式演化的基本趋向。发掘、创新现有种质资源,引入美国玉米带和热带- 亚热带优势种质组合模式及其相应种质,分别与京、津、冀、鲁、豫优势种质组合模式的相应种质对应进行“温×热”互导,是优势种质组合模式演化的两条主要途径。
关键词:
玉米 种质资源 优势种质组合模式 演化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马春红 李九云 董文琦 刘子会 李运朝 郝桂琴 贾银锁
不育化制种主要在于保证杂交种子的质量及降低其生产成本。多胞质杂交种的利用主要拓宽胞质异质性,增强杂交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与防范小斑病菌新的专化小种的严重为害。本研究以优良玉米新品种冀玉988(6048×黄选921-6)为背景,以S组的S,M,R与21A及C组的Rb,Bb与Es雄性不育细胞质(CMS)为试材,将母本6048转育成同核异质体,不育性稳定。父本921-6对21A,S与R三种CMS具有强恢复性。本研究论证了多胞质杂交种在生产上利用的可行性。冀玉988已配制成具有恢复性能的多胞质雄性不育杂交种,可用于生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袁硕 彭正萍 沙晓晴 王艳群
【目的】揭示玉米杂交种对缺磷反应的生理机制,为高产高效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蠡玉16、冀单28和宽诚10杂交玉米为供试作物,通过供磷和缺磷营养液培养研究缺磷对不同基因型玉米生长发育,根系形态、活性和生理特性的影响,并比较基因型间差异。【结果】与供磷比,缺磷的3个品种株高、地上部和整株干重及磷增长量均降低,根干重和根冠比均增加;根长依次增加61%、62%和18%,根半径降低19%、29%和4%,根表面积增加31%、18%和13%;总吸收面积和比表面积降低;pH降低1.3、0.8和0.7个单位;吸收H2PO4?和耐低磷能力提高;根组织中酸性磷酸酶活性提高。不同基因型间存在显著...
关键词:
玉米杂交种 缺磷 生理机制 基因型差异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阜 逄焕成
在冬小麦 -夏玉米两熟模式基础上开发的冬小麦 /春玉米 /夏玉米多熟间套模式 ,具有较高的生产潜力和资源利用效率 ,其单产水平和光热资源利用率提高 2 0 %多 ,是农田在吨粮基础上实现高产再高产的一种新尝试。该模式实现高产的关键是充分利用间套作复合群体高强度的纳密功能 ,并形成一个高光效的群体结构 ,使复合群体的受光改善和截光能力增强。从栽培技术角度 ,确定适宜的品种组合和田间配置 ,解决好春玉米的早播早熟是该模式成功应用的关键
关键词:
小麦 玉米 间套作 复合群体 高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